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王昭君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说起和亲,很多都会想起唐朝的文成公主。其实早在汉朝时期,就有了和亲的记录。但几乎都是一些宫女以公主的名义派去和亲,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宫女就是其中的一位。
她就是用自己一生的幸福换取汉匈两国之间长达60年的和平共处,功劳不亚于冠军侯霍去病的王昭君,昭君出塞的和亲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中的落雁说的就是王昭君,古代皇帝佳丽三千,为何单单挑上了王昭君呢?
汉元帝时期,皇帝没有时间一个个去挑选宫女,于是就让画师将刚入宫的宫女都画下来,然后直接看画像就行了。
当时很多宫女为了脱颖而出,就给画师塞钱。而王昭君只是平民女子,根本没有钱给画师,当然了,她也不会做这种事。
也正因为如此,画师将本该倾国倾城的王昭君画丑了。汉元帝时期,匈奴侵犯大汉边境,民不聊生。为了安抚北匈奴,汉元帝答应让较“丑”的王昭君去和亲,来换取两国之间的和平。
直到王昭君出塞那天,汉元帝才第一次见到了王昭君,她那绝世的容颜让汉元帝心动不已,但是他是皇帝,又怎能出尔反尔呢?所以就只能看着这么一位美人嫁到大漠。
王昭君只是一个弱女子,却因为政治远离故乡,远嫁匈奴,路上她写下了《怨词》,来表达自己的悲伤。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这么悲情的诗句,可见王昭君当时内心是多么的煎熬,身心备受摧残。
王昭君抵达匈奴后,跟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右日逐王。呼韩邪单于去世后,王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但是为了汉匈两国的和平,汉成帝没有答应。
后来王昭君又按照胡人习俗,嫁给了前夫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
按辈分来说,王昭君的儿子是自己女儿的伯父,复株累单于相当于娶了自己母亲。我想王昭君肯定是反对第二段婚姻的,毕竟这跟汉人的传统观念是不符的。
远嫁匈奴的王昭君,不仅是去和亲的,还将汉族文化传播到西域,而且她还总是劝说单于要注重发展生产,尽量避免战争的出现,如此才能给百姓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这样,才出现了后来当地百姓富足的生活状态
王昭君在三十三岁的时候,就病逝了,也算是红颜薄命了。但是在她去世后的几十年里,汉匈两国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矛盾与冲突,甚至关系更加的亲密了。王莽篡汉后,匈奴单于认为"非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汉匈之间的和平才再次破裂。
王昭君用自己一生的幸福换取汉匈两国之间长达60年的和平,历史能做到这点的人少之又少,更何况王昭君还是一个弱女子呢?
也难怪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对应的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其中,落雁指的是西汉时期的王昭君。相较于其他多多少少沾上"红颜祸水"评价的三位美人, 王昭君的评价要高上许多。
"昭君出塞"不仅巩固了边疆的和平,让此后的几十年内,汉朝与匈奴一直保持着友好和睦的关系;而且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由此可见,王昭君是当之无愧的"和平使者"。后人为表感激,也在多地都为她修建了"青冢"以作纪念。不过, 关于王昭君当时出塞的真相却有所争议。
据《汉书》中记载,王昭君出塞的原因是汉元帝刘奭(shì)将她赐给呼韩邪单于,是"皇命难违",不得不背井离乡;而《后汉书》中则说, 是王昭君没有得到宠爱,心生悲怨,自愿远嫁匈奴。
史书中确切关于王昭君的记载很少,她本人具体的想法究竟如何,如今也不得人知。只不过从仅有的史实中,可以看出出塞大概率并非王昭君个人的意愿。
首先,人们耳熟能详的"昭君出塞"故事是这样的。王昭君到达塞外后, 呼韩邪单于对她敬爱有加,两人婚姻美满,先后生有3个儿子。 而后,在西汉王朝的帮助下,呼韩邪单于逐渐控制了匈奴全境,结束了百年间匈奴各部落之间的纷争。
如此看来,昭君出塞就算是被逼无奈,这样一个美满结局,也算是一桩佳话。可实际上,王昭君 大婚后仅过了两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 年仅42岁。
丈夫的去世,似乎激起了王昭君思乡的愁绪。于是她曾上书汉朝,请求返回故土。可见,王昭君也许并不喜欢大漠,只不过她返乡的请求被汉室驳回了, 最终只能郁郁而终葬于大漠。
如果说,王昭君单纯不喜欢大漠是她想要离开的主观因素,那么匈奴的婚嫁制度,就是迫使她想回到家乡无可忽视的客观因素了。匈奴的婚嫁制度, 以汉人的传统思想来看,十分不符合伦理。
人们只听闻古代有皇位世袭制,可在匈奴,居然连妻子也是世袭的。什么意思呢?即"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娶其妻之。"
通俗来讲,就是无论老单于和新单于是父子关系还是兄弟关系,守寡的女子都要嫁给新单于。即便新单于同这名女子是名义上的母子关系, 匈奴人似乎也不会产生于理不合的观念。
这种习俗,不单单是匈奴人的传统,许多游牧民俗基本都如此。而之所以形成这种传统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游牧民族的艰苦环境所致。
众所周知,游牧民族时常爆发战争,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大漠远不如中原肥沃,资源匮乏,特别是遇到灾年,只得通过战争来掠夺资源。
关乎生存,战争都是时有爆发的事情,更何况一些不被常人理解的礼仪习俗了。因而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之下,为了民族繁衍,不论女子的身份地位如何,都如同牛羊一样,可以被后来人所继承。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说过:"苟利所在,不知礼仪。"
因而,在呼韩邪单于去世之后,王昭君就面临着嫁给自己儿子的局面。即便王昭君和新任单于并无血缘关系,只是名义上的母子关系,也同样难以令人接受。
所以,王昭君在呼韩邪单于去世后,才会迫切的想要返回家乡。不过碍于皇命,她只得"从胡俗",下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
不过好在,复株累单于和其父一样,都是颇有大才之人。他在位期间,引荐汉朝相关制度,制定出了种种措施, 改变了百年间匈奴多以战争来掠夺资源的野蛮行径 ,这极大的促进了匈奴经济的发展和各部落之间友好的外交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最为关键的是,复株累单于不仅于事业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他对待王昭君也是十分用心。可以说,王昭君在塞外的十余年生活,是受尽了两代单于的宠爱,也算是慰藉了远离故乡的寂寥之情。
此外,王昭君的几个孩子均为贵族高官, 这样看来,无论她是以母亲的身份,还是以自身的地位,都可以称作是"人生赢家"。
因为如果是在汉室,虽说没有匈奴这种不符合伦理的妻子世袭,然而皇帝若是驾崩,后宫妃子除去少数人,有许多都逃不过陪葬或是打入冷宫的命运。
所以说,王昭君出塞,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这正应了那一句,福与祸总是相依的。
只可惜王昭君的第二段婚姻也没能善终,或许是天妒英才,复株累单于只在位11年,就不幸去世了。他与王昭君的婚姻,自然也就此结束。
两度经历丧夫,带给王昭君的打击可想而知。可是她的悲痛远不止如此,复株累单于去世,意味着新的单于将要继位。而她,也要继续"从胡俗",嫁给下一任单于。
这下一任单于,是复株累单于同母的弟弟搜谐若鞮单于。在女子视贞洁如性命的古代,三番两次的嫁人,换做那个时期的大多数女子,都是难以令人接受的。 更何况王昭君是先嫁给儿子,而后又嫁给儿子的弟弟, 心中的屈辱可想而知。
所以自此以后,王昭君终日郁郁寡欢。仅过了两年,她就因病去世了,时年不过33岁。"落雁"就此香消玉殒, 茫茫大漠上再也没有一位让大雁都忘记煽动翅膀的美艳女子了。
但是,寂寥的大漠上,美人抚琴之音却不会被人们遗忘,饱经战乱之苦的边境各族人民,都会牢牢的记住这位女子所带来的和平。
据传,王昭君下葬之日,前来送葬的群众纷纷用衣襟包土,为她垒起了像小山一样高的坟墓。这座坟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大黑河南岸上,在仿若能够吞噬一切的风沙中 ,唯有这一座坟冢,墓草青青, 格外引人注目。昭君墓被称为"青冢",便是由此而来。
昭君出塞,对汉人以及匈奴的 历史 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是正向的。不过这种贡献,却是王昭君沦为政治牺牲品换来的。古代 社会 ,又有多少女子像王昭君一样,处在男权至上的封建帝制下,自身的命运不受掌控。
如王昭君这般的,已经算是运气好一些,至少她名垂青史。更多的女子如同一粒尘埃,并不被人们所在意。更甚者, 被冠以红颜祸水的称号。
比如古代四大美女中的其他三位。西施迷惑吴王夫差,加速了吴国的覆灭;杨玉环更是让唐玄宗"从此君王不早朝";貂蝉的存在虽有争议,不过在多数人的印象当中,她挑起了吕布与董卓的矛盾,同样也是一样祸水的存在。
可实际上,这些女子又有多少身不由己呢?在皇权至上的古代, 女子根本没有权利左右自身的未来, 只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可是,最终备受争议的,是案板上的鱼,而不是"刽子手"。
我们今天要谈论的这个女人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我想你们都知道你们攻破堡垒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也广为流传。多少文学作品和经典语录都在这里赞美她。关于昭君被流放的故事有很多版本。有人说他是因为仇恨被流放到南花园路55号的蛮荒之地。呼韩邪单于死后,他的心像灰烬一样苍白,然后他自杀了。另一个版本说昭君在路上投水自尽。当然更多的是昭君的悲剧。为什么会这样呢?昭君因为当过小宫女,得罪了宫里的画家毛延寿。结果她处处吃亏,人们开始胡思乱想。一个弱女子来到匈奴,肯定吃了很多苦,吃了很多苦。
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的?可以肯定的是,以上版本都是人们的臆想。真实情况大概是王昭君自愿嫁给匈奴,受到热烈欢迎,享受幸福生活,死在匈奴。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昭君出塞的形象,不再是痛苦悲伤的形象。从汉代到现在,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润色,不断地升华和描述它。我们心中的昭君形象,不再只是一个小宫女嫁匈奴的故事,而是一种情怀,一种文化,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
公元前33年,小宫女王昭君笑着流泪。然后她和亲戚们告别了。想想嫁给国家的敌人有多难。昭君虽然是个小宫女,但还是很漂亮,人间难得,但呼韩汗已经步入老年。艺术作品里的可汗是那么潇洒,其实不是那样的。
昭君结婚这两年,单于死了,留下妻子,当然还有昭君这个仅存的儿子。按照制度,昭君应该嫁给可汗的长子,也就是新登的大位。好的,他们关系很好。昭君给他生了两个女儿,没想到悲剧又来了。为什么命运总是这样?他的第二任丈夫也去世了。他们只在一起生活了十一年。没有办法。他们中的一些人被命令嫁给一个新的可汗,呼汗可汗的孙子。据记载,昭君还为他生了一个孩子。没有办法。他极度思念家乡,失去了丈夫,然后再婚,失去了父亲。他不能忍受这样的痛苦。昭君精神崩溃,服毒自杀。
自昭君驾崩后,匈奴与汉朝和平相处,六十年无战事。这种现象很少见。六十年无战事,只因为昭君立了大功。想想一个小宫女的贡献,让多少人免于战乱。
昭君死于哪一年没有明确的记录,只知道她死后葬在仲卿。专家们已经证实,这不是他真正的墓地,而是他真正被埋葬的地方。没有人知道昭君和他的孩子为两国人民的和谐共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人认为王昭君,她个人的贡献,不亚于大名鼎鼎的霍去病。说到民族团结,王昭君是唯一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71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大汉穆宗和皇帝刘肇,他的治国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