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魏藻德是什么人,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一个流传千千万年的民族,在这千千万中经历了多少朝代更替,你知道这其中有多少满腹经纶或是文武全才的人因站错队伍做错选择而落得不是命丧当场就是全族被灭的下场,在明朝崇祯年间就有这么一位有才之人下场凄惨其家人也不能幸免。
今天的主角就是魏藻德,听到这个名字你会有点怀疑,为什么我从来没有听过这个人,他真的存在吗?不会是民间的传闻吧!那我就要告诉你历史上确确实实有过这样一个人,他不但来头大而且还是明朝最后一位内阁的首辅。想想看能周旋在官场上当然需要的不仅是聪明的头脑还需要看明白人心虽然都具备很苦难但这是为官之道必然的选择。
这位能做到这么高的位置其手段和才智可见不是一般人能够相提并论的。魏藻德特别擅长长辞令而且在辩解这方面也很有天赋,他不仅能迎合崇祯皇帝的喜好还能够领会崇祯皇帝的谋略,想想看这样一位知心知趣的大臣皇帝怎么可能不重用在身边呢?但就算在聪明的人也不可能一点错不犯不是,就在李自成逼宫的那一年这位多才的首辅犯了一个大错而且还是无法挽回的错。
那年战乱群起加之逼宫退位的双重压力使得崇祯倍感心累和无奈,再者国库没有充足的银两来补充军饷,后援无力,这就不能保证江山稳定。崇祯皇帝命想出一计策,便令群臣捐献银两来共同度过难关。古代官场怎么会有那么多清廉之官,大都存在贪污腐败的现象,而且所收受贿的银两绝对不在少数。
如果这时这些官员们都能认清局势,清楚自己已经与国家的生死存亡系在一起,要生一起生要亡一起亡的话。他们能够实数的捐赠并且多多出力那兴许就不会有皇帝自杀国而不国的事情发生了,但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兴许呢?或许冥冥中自有天定的命数,这位临危任命的首辅并没有捐献任何钱财并且还反对此做法,因他的做法此事就没有了下文。
捐银一事高于段落后,没过几天魏藻德就被皇帝任命为内阁的最高首辅提升官阶,当国将破时,皇帝曾向魏藻德询问退敌之策来解决现在的危机。还承诺他知道说出就会立即执行只可惜这位平时最懂人心的大臣什么也没说,只是跪下,皇帝也是无奈了。
直到如此境地之时崇祯皇帝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国也破了家也忘亡了,现在想来崇祯在最后的日子突然任命魏藻德为首辅,其实是想收买人心,想让这位平时聪明的大臣为难之时可以帮一帮他。但人心总是难测的就像皇帝的喜怒无常,近身的大臣也总是在琢磨皇帝和前途。逼宫成功新皇登,没想到新皇帝也要求他捐银,但今日之形势于当日却有很大的不同,今日的他不过败者之臣而已,尽管魏藻德还是没有捐但是新皇帝的刑罚却是让他捐了点。这点仅有四五百万,新皇帝并不相信他仅仅有这么点钱就不断的用刑折磨他,短短不过几日这位满腹才华的狼狈不堪,骨瘦如材就这样在狱中去了,而他的儿子也没能免于死难。
有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当时他既没有给崇祯皇帝捐银也没有献计策呢?那是因为魏藻德始终坚信能凭自己的才华的手段得到新皇帝的赏识,但他始终是没看清局势也没明白自己的处境。这也就导致了他那最终的凄惨的结局。
1627年,立志要做一名优秀木匠的明熹宗在一次玩水中不幸溺水,留下了他心爱的木工事业,撒手去了。年仅十七岁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接过了大明朝这个烂摊子。
说烂摊子,也许不够准确,这时的大明朝已经是千疮百孔、病入膏育了。
首先,长期以来形成的魏忠贤和客氏的阉党集团已经尾大不掉,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利益格局已经形成?,要想破冰改革,必须出狠招、下毒手,从严从快从重刻出这团毒瘤。但何其之难!阉党势力遍布宇内,魏忠贤号称?九千岁?,干儿子不计其数,大好一个活人甚至被各地党徒立了?生祠?,面对这样一个有枪有人有理论的政治集团,年轻的皇帝怎么办?
向东北看,这一时期后金政权经过萨尔浒大捷,已经成了气候。后金多次袭扰大明,在山海关和明朝展开拉锯战,把明朝政府打得焦头烂额,甚至绕道喜峰口直扑北京城,一跃取代蒙元成为明朝的心头之患。
更要命的是,崇祯皇帝倒了霉运,碰上了几百年不遇的旱灾蝗灾疫灾。这场大旱发生在1637-1643年,受灾范围之大、持续时间之长,近五百年所未见,是一场能上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一场特大旱灾。
在大旱初期,黄河流域就发生了人畜饥谨的现象。等到早区扩展到苏、皖等地,就有人尽相食的现象。到了1640-1641年,庄稼绝收,禾苗枯尽,但凡能吃的,什么树皮草木兽皮蚊蝇都被吃光了,道路上到处都是饿死的尸体。在甘肃大面积的早区,人们易子相食;陕西一带?木皮石面食尽,父子夫妇相剖吠,十亡八九?;河北、山东一带,饥民大量逃亡,许多村子早上还有炊烟,中午就人死火灭,无人村比比皆是
旱灾倒也罢了,万历朝开始,一直到崇祯,中国又发生了大规模鼠疫。有关资料介绍,明代万历和崇祯的两次特大鼠疫中,华北三省至少死亡一千多万人。直到清末光绪年间,北京周围的人仍然能够回忆起这两场大规模疫情,可见当时祸之惨烈。
旱灾、蝗灾、鼠疫、战乱这些倒霉字眼天天萦绕在崇祯的脑子里。为了筹集抵抗后金、抵抗灾情的银子,崇祯不得不加重赋税。但老百姓已经混到这份上了,还能给崇祯皇帝再掏出一个子来吗?
没办法,饿得前胸贴后背的灾民没钱买馒头,也没钱给孩子买奶粉,更没钱给老婆买漂亮衣服,眼冒金星之际,还要忍受官家催粮催税的惊扰。委屈!窝火!满嘴都是口腔溃疡,一怒之下,拎着板砖反了!带头大哥,唤作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
大明朝的锦绣河山一片鸡飞狗跳,大明朝股份无限公司的文臣骨干员工不仅不思与国赴难,反而一个个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不是贪污救济款,就是克扣军晌,成天琢磨着怎么糊弄崇祯这个冤大头。
眼看着大明朝已经成了百足之虫僵而不死,被寄予厚望的崇祯皇帝,到底是不是回春圣手?
朱由检临危受命,要拯救朱明王朝于危卵。他首先从当时最首要的政治任务?诛灭阉党入手来革新政治。
第一步,他以雷厉风行的手段清理了宦官魏忠贤和客氏的阉党二百六十人。动作之快,力度之大,让阉党瞠目结舌。第二步,还没等魏忠贤反应过来,就被贬到朱明王朝的发源地安徽凤阳去守陵了。第三步,看到魏忠贤真个赖在那里并不领会圣意悄悄自裁,朱由检也毫不客气地一纸文书宣布逮捕魏忠贤。老魏一看,他要是不死,小皇帝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没办法,自裁吧,这起码能保住全尸。随后魏忠贤捡了根绳子悬梁自尽了。也是,吃也吃够了喝也喝够了玩也玩够了,谁让他时运不济碰上了崇祯呢?要说这崇祯皇帝真有股子斩草除根的劲。老魏上梁后,他命令将其尸体碟尸,也就是千刀万剐。可怜魏忠贤袅雄一世最后连一点小小的保住全尸的愿望也没能实现。
阉首已死,其他逆党更不在话下。有的被处死,有的被发配戍边,有的被投入大牢禁闭终身。另一头,崇祯也没闲着,他大力开展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运动。天启年间被阉党罢免的官员现在都官复原职,同时他三令五申禁绝朋党,严厉明令大臣不能结交宦官;同时对官员进行全面的考核,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赠尚方宝剑,将对满人作战、收复东北失地的历史重任全部委托给他。
这一切,朱由检做得干净利索、润物有声,赢得了朝野中外的一致好评,惊喜地称赞他?有圣人出?。(张溥《五人墓碑记》)
要知道朱由检当时只有十六岁。他在诛杀阉党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精明干练、缜密心思和其实际年龄远远不符,可见崇祯的天资确有过人之处。面对危机四伏的朝政,他绞尽脑汁想办法。
只争朝夕,勤政不已
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阉党能三下五除二除掉,其他那些老祖宗经年累月留下来的一团乱麻可怎么办?那绝不是靠砍脑袋就能解决的。崇祯皇帝的眉头锁得更紧了,他更加勤奋刻苦了。
每次召开的皇帝专门学习会议(经筵)上,他都毕恭毕敬地像个三好学生一样倾听着,不带打半丁点磕睡的。他还经常突击性地召见大臣,一起研讨治国良策。
崇祯通宵达旦、只争朝夕地加班工作,把支撑明朝这间破房子的重任完全扛在自己瘦弱的肩上。有的史学家曾经考据过,崇祯皇帝每天睡眠时间甚至达不到两个小时,这样的日子几十年如一日。可惜那时候没有吉尼斯世界纪录,不然崇祯完全可以荣获?世界上睡得最少的皇帝?的荣誉称号。史书上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是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七月初九,也就是亡国之前两年,崇祯因为得了感冒,就没去早朝。这倒好,惹来内阁辅臣一顿数落.说他不该因为些许小病就耽误国家大事。崇祯皇帝十分愧悔,为了表达自己的歉意和对勇于批评的辅臣的褒奖,他还亲自题写诗文做了自我批评。
崇祯的勤奋甚至得到了他的敌人的赞誉?清朝人卞持编修的《明史?本记第二十四》言之凿凿,说他在位十七年间,不近声色,内宫里从没听到过管弦之声,大公鸡还没打鸣,年轻的君主就开始伏案疾书、批阅文件了。这样,不到二十岁时,年轻的皇帝就头发尽白,眼角布满了鱼尾纹。他对女色毫无兴趣,甚至没有时间来制造下一代,成为帝王史上的一大奇观。用功的皇帝人人喜欢,大家一致认为崇祯是整个大明朝甚至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勤政皇帝。
崇祯就这样熬过了他十七年的皇帝日子:事无巨细,什么都得他管,每天上朝,不是看大臣相互折腾吵架,就是自己和大臣们吵架;睡觉也难有安稳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噩耗惊喜,什么西方闯贼杀出大山了、南方献贼攻破铁城了、北方满人破城屠城了、自家祖坟让人刨了,等等,说崇祯吃嘛嘛不香可一点都不为过。
就这样,崇祯皇帝不像几十年不上朝、专爱修道炼丹的神宗,也不像到处游冶、寻花问柳的武宗。他励精图治,恨不得把一刻钟掰成五瓣使,才使气数将尽的明朝稍微有了一丝勤奋惕厉的气象,这不能不说是崇祯的一大功劳。
超级节俭,堪称楷模
?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从理论上说,举凡天下所有山川河流人口器物财货都属于皇帝,皇帝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们只有穷奢极欲的权力,没有省吃俭用的义务。可崇祯皇帝却是个十分典型的异类。
崇祯当上明朝的一把手没多久,就下令把边防驿站撤掉,减免了官府征税;还把在神宗朝就开始在宫廷里珍藏的绝对上等的辽参卖到市场上。光这一项就换回几万两银子满足国库急需;他命令即刻停止江南织造营运,让那些只是为了满足皇帝一人物欲的制造公司全部停止运转,极大地减少了浪费,也杜绝了宫闺奢靡之风。崇祯宫廷里的全部内努都省下来充当军铜,内府里的用品好多都被外卖凑钱以备国家需要。
他严格要求自己的直系亲属不能打着他的旗号以权谋私,要以节俭的精神共克时艰。崇祯自己宫里用的器皿不是铁的就是木头的,爱妃田妃墓里所使用的器皿并没有按照规制使用金银器,而都是铁器和铜器,甚至墓里的万年灯只有最上面的两寸是油。这对难夫难妇真是夫唱妇随、知音难觅。
这么看来,崇祯也让日益膨胀的官僚机构稍微节约点,一切以国计民生为要。把节省下来的银子贴补国防,用来提高官兵生活水平,准时足额发放工资,倒是很有点生意头脑。
慷国家之慨倒也能理解,难得的是崇祯的个人生活作风。崇祯皇帝的节俭?不,更准确地说应该叫?抠门在整个世界历 慷国家之慨倒也能理解,难得的是崇祯的个人生活作风。崇祯皇帝的节俭?不,更准确地说应该叫?抠门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这一项也完全可以代表中国去冲击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么说还真不带冤枉他的。崇祯走路有个特点,就是走得奇慢,就怕走快了衣服里面的破絮飘出来有损天子威严。据目击者言,有一天讲官给崇祯讲学,崇祯皇帝不停地把溜出来的内衣破袖子塞回去,这情形恐怕也算是古今无二了。就这样,?里三年外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酷爱穿?洞洞服?的崇祯皇帝一不为赶时髦,二不为潮,不折不扣地执行自己勤俭节约的座右铭。贵为天朝之主的皇帝,竟然比老百姓还俭约,可真难为了崇祯了。
到了崇祯末年,国库已经用尽,崇祯命令内廷减膳、撤乐,宫廷里更是一片凄惶。眼看着没了军晌,前方的官兵一个个消极怠工,不肯卖命了。
崇祯没辙了。
在明朝亡国的最后一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朝,摩下百万大军枕戈待旦,攻陷明王朝的老巢北京指日可待。
面对无险可守、无兵可用的局面,崇祯惊恐万分,他决定调正在和清军作战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入关勤王。可是和兵部、户部大臣一合计,勤王款项最少得一百万两银子,现在国库的账面上只剩下不到四十万两。崇祯没辙了,他只好打大臣们的主意,让大臣们捐款充当军铜。要说这捐款,领导肯定得带头。可是大内的内努已经用尽,崇祯已经拿不出钱来了。他只好让太监徐高先去找皇后的父亲嘉定伯周奎,请他先捐出十万两白银带个头。
谁能想到,这国丈爷吝啬如铁公鸡,一听要自己做模范,脑袋瓜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连摆着手说自己一个子也没攒下。徐高急了,心想不从你这铁公鸡身上拔下几根毛来我怎么回去回复皇上?就大义凛然地说:?老皇亲你这么吝啬,朝廷还有什么办法抗敌?等到夭下覆亡,您老钱攒得再多,又能花上几个子呢?
这话虽说得含蓄,其实分量很重。周奎没办法了,只好说那我老头子不吃不喝了给朝廷捐一万两白银吧。
就这样,在老丈人带领下,大臣们才勉强捐点钱意思意思。首辅魏藻德居官多年,敛财无数,可只拿出五百两银子充数。
也难怪崇祯气愤地说:?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他又恨恨地说:?诸臣误联。?可见这满肚子的亡国遗恨不是没有个来头。
惜民爱民,发乎真情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话惹得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肚子不高兴,他恨恨地说,要是孟子这个老厌物活到现在.我一定不会饶了他。农民领袖朱元璋对老百姓是这种态度,其他皇帝可想而知了。毫不夸张地说,一部中国历史,就是封建皇权对老百姓残酷压榨的历史,也就是鲁迅所说的?人吃人?的历史,这在一个王朝行将灭亡之际表现得更为突出。
但崇祯又是一个异类,他一生以爱民惜民为自己做皇帝的重要职责。面对天灾人祸、连年战乱带给人民的不幸,崇祯为了表达自己的痛悔之情,也为了表达对人民的深深歉疚,屡次下发《罪己诏》,裁撤膳乐,又在内廷设坛,祈祷上天赐福。他呼唤上天不灵时,动辄面壁思过,深入展开自我批评。这份胸襟.对于一个封建帝王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
比如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的闰四月,老天又一次大旱,崇祯煞费苦心地祈雨,可等了半年没见到丁点雨星子。崇祯急了,认为这是上天对自己有意见,就再下《罪己诏》,检讨自己领导无方。这篇名文,读来趣味横生,就是放在今天,也不窗为一篇居官出仕的好教材。
崇祯对人民遭受的苦难是这么写的。他说:?当官不就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吗?可是现在出来当官的人都是为自己牟私利,像在和朝廷和老百姓做买卖一样。催缴钱粮税收、委派丁差、修缮公共建设这些公事公务,当官的都要合计着怎么能捞一把。那些王公贵族,横行乡里,受着地方官吏的逢迎遮护,无法无天。我可怜的小民啊,你又怎么能睡个安稳觉呢(看看《罪己诏》:?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 纳无赖为爪牙,受奸民之投献。不肖官吏,畏势而曲承。积恶衙蠹,生端而勾引。嗟此小民,谁能安枕!?《明季北略》卷十三)
这段话,明明白白地表明,崇祯对民间的疾苦了如指掌,对人民揭竿而起的原因洞若观火,整个官僚体系已经失控,绝不是杀几个贪官就能解决的问题,他也对官府的敲骨吸髓无能为力了。这些《罪己诏》是崇祯体恤小民发自肺腑的心声,绝不是口是心非的官样文章。崇祯对人民的怜爱是发自内心的,直到亡国的最后关头,他也不肯放弃对人民的责任。
他在命令吴三桂紧急入关勤王时,还一再叮嘱,万不得已可以放弃土地,但绝对不要弃人民于不顾。李自成即将攻入宫中之时,他跑出宫门到了煤山(今天的北京景山公园),找了一棵歪脖子树上吊自杀。自杀前还不忘在袖子上写血书,大义凛然地告诉敌人,可以对他的尸体随意处置,但不要伤害一个百姓。(联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联也联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联尸,无伤百姓一人。)这份爱民情怀,直到今天也叫人感佩。难怪他最大的对手李自成在他尸体前感慨不已,完全赞同崇祯的自我总结,说崇祯不是昏君,是大臣们害了他。
崇祯对人民有情有义,对藩属之国也从没有摆谱拿架子。朝鲜的李氏国君,在明朝灭亡后一直感念明朝的恩德,瞒着清朝一直私下里偷偷使用崇祯的年号,达二百六十多年,可以说是崇祯惜民爱民的一个很好的佐证。
崇祯皇帝的最后一任首辅是状元魏藻德,这个家伙是崇祯13年的状元,当时的崇祯为了能挽救内外交困的局面,亲自主持了殿试,从48名进士当中挑出了魏藻德这个人才,钦点为状元。当时魏藻德在殿试中只是说他在通州为国家守边疆有功,满足了崇祯此时最大的心理需求,这个无德无能之人就这样成为了状元。
之后,魏藻德由善能言善辩,谄媚逢迎,心思全花在揣摩皇上想什么上面。4年之内就升任了礼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来又掌管了兵部和工部尚书,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任首辅大臣。崇祯为了解决最棘手的军饷不足问题,要求大臣们把各自的私房钱拿出点捐献出来,魏藻德第1个站出来反对,说自己家里没钱,最主要原因是崇祯连自己的私房钱都没拿出来,魏藻德这么一反对,其他官员都跟着附和。军饷捐赠一事一了百了。
当李自成的军队攻到北京城下的时候,崇祯急得团团转,问魏藻德有何对策,这家伙瞬间变成了哑巴,趴在地上,屁股撅得老高,就是一言不发,崇祯气得把龙椅都给踢翻了。三天之后,崇祯在煤山上吊自杀。很多大臣都跟着崇祯殉国,但人家魏藻德却跑到了李自成跟前要求投降。
李自成问他,为啥你不殉国?魏藻德厚颜无耻地说,我正想着服务大王呢,怎么能殉国呢?李自成最看不惯这种人,直接让刘宗敏把他打入大牢。刘宗敏问他要钱,魏藻德不给,那就只能用刑了,夹断他的所有手指之后,魏藻德交出了数万银两,但刘宗敏不满意,继续用刑。魏藻德被折腾了5天5夜,最终被折磨致死。
国家将亡,崇祯,这个极爱面子的皇帝,曾为挽救江山社稷做了最后的努力,他放下皇帝之尊,去哀求大臣和亲戚们捐款,给守卫北京城的士兵发军饷,崇祯发出捐款号召后,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来到户部,热泪长流,捐出了自己毕生积攒的400两银子。崇祯得知后,马上赏了他一个“锦衣千户”之职 。相比这个捐出全部身家的老人,那些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就很不堪了:
内阁首辅魏藻德,捐了500两;太监首富王之心,捐了1万两……崇祯的意思是“以三万为上等”,但没有一笔捐款达到此数,最高一笔只两万两,大多数“不过几百几十而已”,纯属敷衍。更多的权贵在哭穷、耍赖、逃避,一时间什么“新鲜”事都出来了:有的把自家锅碗瓢盆拿到大街上叫卖,有的在豪宅门上贴出“此房急售”……这一切都是在告诉皇帝:咱真的没钱捐,看你能怎么着。
崇祯急啊,于是想树个榜样,想来想去想到了自己的岳父周奎。他知道周奎有钱,也以为大难临头,周奎身为国丈,与大明皇室休戚与共,怎么也该有些担当吧。于是他派太监徐高上门拜访周奎,先不提钱的事,一上门就给周奎封侯,然后说:“皇上希望你捐10万两银子,给大家带个头。”周奎马上哭得死去活来,说:“老臣安得多金?”意思是:“我怎么会有那么多钱啊……”他还试图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勤俭节约的清廉官员,举例说家里穷得只能买发霉的米吃。他坚定地给皇帝女婿打了个1折,只肯捐1万两。
崇祯听了徐高的回复,很郁闷,也不好逼国丈大人太甚,于是把数额从10万两变成两万两。周奎眼看糊弄不过去了,就进宫去找女儿周皇后求援。周皇后深明大义,要求父亲也要深明大义,为权贵们做表率。做完思想工作后,周皇后拿出5000两银子给父亲。周奎又干了一件令人不解的事:他捐出3000两,另外2000两落入自己的腰包。最后他总计捐出1.3万两。这帮大臣一个个的哭穷,说他有钱跟骂他祖宗似的,最终捐出了20万两。最后闯王进京,皇帝死了,首辅魏藻德投降了。李自成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殉死?”这个无耻的人回答:“方求效用,那敢死。(我正准备效力新朝,哪敢去死。)
结果呢,俗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棍棒之下,闯王在这帮孙子身上榨出了7000余万两。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6]年号洪武。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明末亡国之君崇祯帝朱由检,执政生涯各种悲催,唯独一大优良品质,公认可与明太祖朱元璋媲美——刻苦努力!
明太祖朱元璋的刻苦努力,史上无比出名,从打天下到坐天下,都是起早贪黑忙,三个世纪后的崇祯帝,却也不遑多让,一生累死累活,扛到穿补丁龙袍上吊,死对头李自成,都看的叹息连连,后世奋斗青年,更是情怀泛滥:明明像崇祯一样刻苦努力,为什么就不能成功?但如果泛起情怀之前,没弄明白一个物理学区别,人生妥妥就坑了:有用功和无用功。
人生努力,正如这物理学含义,起效果的有用功,正如工作狂人朱元璋,狂飙突进每一步,都是江山伟业一大步。原地踏步的无用功,乍一看态度样貌,与激情澎湃的有用功,简直各种像,但累死累活到最后,就是筋疲力尽后上了吊。不信就瞧崇祯帝,人生里好些极像朱元璋的光辉事迹,何止原地踏步?简直把大明江山坑太苦。
叹息崇祯的命运,不如警惕他的坑。
一:辛勤批奏折
要论崇祯帝最像明太祖的事儿,首当其冲,就是批奏折。
这个历代帝王们的常规工作,两位大明天子,都是开启疯狂模式。以《明实录》的统计,朱元璋自从登基后,平均每天要批阅二百多件奏折,处理近五百件国事,以至于有时每天四更天就起床,有时候忙到抓狂,好些事来不及处理,只能写成小纸条贴袖子里。以至于讲话时不留神,小纸片都在袖子里飞出来。恐怖工作强度,堪称明清两朝帝王标杆!
而崇祯帝在这个行业的工作量,却堪称明代最追近朱元璋的一位,同样是每天凌晨起床,哪怕每篇奏折,全是水深火热的糟心国事,照样甩开膀子加班加点,再苦再难也狠命拼。别管奏折上是八旗军破关南下,还是李自成战旗漫天,多么恐怖的场面,都是冷静下指示。勤劳加扛压的能力,历代帝王里,都是绝对高水准!
但同是如此勤劳刻苦,为何朱元璋可以把开国满目疮痍的大明朝,在疯狂工作中治得加速运转,焕然一片洪武盛世的场面,反观崇祯帝,却是越淡定忙碌,越是糟烂加速度,直到烂得不可救药。朱元璋的一桩小事,就是生动答案!
话说朱元璋批阅奏折时,一次批到大臣茹太素的奏疏,明明五百字可以说清的事,茹太素大人足足说了五万字,气的朱元璋拍案大怒,直接把茹太素拖来一通暴打,打完后又好生抚慰:你说的事情照办,但是你写这么多字,朕如何受得了?一番打顿板子揉三揉,彻底奠定了大明官场好风气:说话办事有一说一,绝不扯闲篇。
其实同样的烦恼,崇祯也遇到过,晚明的官场政风,早已到人浮于事的阶段,奏折上浮夸糊弄成了常事,闹的崇祯也有抓狂的时候,可比起朱元璋的大动静,抓狂的崇祯却耍小聪明,经常批奏折时,故意选几个大臣奏折里的错别字,然后借题发挥,把写错字的大臣一顿批。得意的崇祯认为,如此一来,大臣们连错字都不敢写,必然小心翼翼做事。
可崇祯哪里想的到,如此一来的后果,就是大臣们的奏折,越发的务虚,以前是云山雾罩,这以后只求四平八稳,甚至各种报喜不报忧,每天只求自己读的舒服的崇祯,也就好比被蒙上了眼睛,越忙活越抓瞎,等到北京城破后上了吊,李自成翻一堆遗留奏折,还是忍不住大骂:成天批阅这种东西,不亡国才怪!这道理,崇祯都不如没文化的李自成懂。
乍一看,这是个技术问题,但根上说,朱元璋打茹太素,为的是说事,崇祯挑错别字,先是为了自己读着舒服,说到底,还是个态度问题!
二:上课学什么
朱元璋能够从草根变皇帝,一大成功经验,就是爱学习。别看从小家里穷,也没读几天书,但从踏上元末战场起,学业就从没落下,除了逮着机会就读书,甚至还专门开办“日讲”课堂,邀请李善长刘基宋濂等谋士,每天到点给自己讲课,各种历史经验全都如饥似渴学,他从一方军阀到统一天下的人生路,就是这么学出来的。
而比起苦出身的朱元璋,崇祯皇帝从小的教育条件,就是无比优越,身为锦衣玉食的皇子,从小就治学认真,学问水平十分高,他在位期间写的相关诗词,后世都公认高水准。学习态度也是无比旺盛,对朱元璋的这条成功经验,从登基起就坚决继承,别看每天批奏折批到抓狂,课业也绝不落。特意重启了荒废多年的“日讲”,在位的十七年,天天都要听讲,学习热情无比高涨!
但两者的差别,就在一事:学习内容。
朱元璋的“日讲”,每天内容千差万别,但目标却从来一致:得天下。以刘基的评价,朱元璋拥有和刘邦相似的悟性,哪怕一条看似不相关的历史讲课,他都能立刻从中悟出道理,迅速做出决断并执行,每一次隆重的“日讲”课,经常在朱元璋的突然发令中打断,大明王朝的事业,却因此不断被打强心针。
而到了明朝开国以后,朱元璋的“日讲”,又多了一个重要内容:研讨!大明开国千头万绪,国家残破的掉渣,和北元的战争也在打,多如牛毛的国务,正是在日讲中消化,朝会上难以决断的问题,经过“日讲”时的观点碰撞,经常豁然开朗。
但放在崇祯面前,情况却恰恰掉个,比起朱元璋选拔的能力卓越的讲官,崇祯选来日讲的,却多是饱读诗书的老学究,或是功于心计的政客,每次的日讲,早期是务虚扯皮,后期更成了拍马屁,明明外面水深火热,日讲上一群官员,却在争相歌功颂德。如果说朱元璋时代的日讲,是前行的指示灯,对于崇祯来说,这早变成了避风港。
可是此时大明朝,岂是逃避的时候?逃避的崇祯,也就把表面的勤政,变成别样的偷懒,直到明朝灭亡!
三:眼光有多差
在后人眼里,朱元璋和崇祯最像的一条,莫过于铁腕作风!
朱元璋在这件事上,出名的血雨腥风,登基的早期,面对的是一个“往往蹈胡元之弊”的腐败官场,却是厚积薄发,先不慌不忙编律令,时机成熟后就出重拳,一下把整个官场砸的血雨腥风,在位三十年间,先后四次血雨腥风大案,成千上万官员落马,以举国贪官污吏的哀嚎,换来“吏治澄清者百余年”的大明盛世强国!壮士断腕的豪气,引来无数神往!
崇祯皇帝也格外神往,在登基早期狠治魏忠贤时,就曾下果断重手,一番软硬兼施,把权倾天下的魏忠贤轻松送上上吊路,然后在位十七年,隔三差五下狠手,六部尚书和内阁大臣,常见一茬茬换,地方的巡抚论罪处死的更有好些位,恨不得使尽浑身解数,把大明满朝贪官污吏全整光。但一番狠拼硬打,却落得官员们集体吃里扒外,临终留下“诸臣误我”的遗言悲戚戚上吊,尸骨还没下葬,北京城里的大小高官,更是组团跑到李自成处求叛变!
如此状况,后世好些仁人志士,说起来就摇头叹气,大骂明朝官员无耻,但最值得摇头叹气的,却是崇祯皇帝的眼光。再强的整顿手腕,眼光跑了偏,一切都是空谈!
崇祯临终的时候,一直哀叹“诸臣误我”,仿佛满朝就没有好人,可这满朝误他的臣子,绝大多数不是他自己提拔的?比如被他引为股肱大臣的内阁大学士陈演和魏藻德,都是他破格提拔任用,最后他蹬腿上吊,二人就慌不迭的跑去找李自成投降,尤其无耻的魏藻德,当着李自成的面大骂崇祯,气的李自成都听不下去,叫刘宗敏结结实实给他几个耳刮子!
但是崇祯更不知道的是,一直以来,他总认为在“误”他的臣子,比如绞杀农民军有功的卢象升,被他瞎指挥抽空了兵马,壮烈战死在巨鹿。等于是崇祯帝亲手帮助李自成,灭掉了战场上最强劲的对手。还有活捉了高迎祥的孙传庭,刚活捉完孙传庭,就被崇祯气的耳朵都聋了,还以莫须有的罪名下牢狱,好不容易重新出来带兵,又被崇祯瞎指挥,硬逼着提前出战,落得全军覆没。
如果说朱元璋杀功臣,还被吐槽为卸磨杀驴,那么崇祯就开启了一种最傻的模式:磨还没拉完,驴杀了!这种傻事办过后,没人拉磨的大明朝,当然也就彻底歇菜,江山白白送人。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6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韩信死后,他的兵法究竟有没有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