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刘备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在公元221年,刘备倾整个蜀国之力讨伐吴国,而当时刘备的名义就是要为自己死去的兄弟关羽报仇。尽管当时蜀国内部人员大多不同意刘备东征,但是刘备仍然坚持要亲自带兵讨伐孙权。而当时刘备刚做皇帝三个月,蜀国内部发展的只能说一般,无论是从军事还是经济上来说,都应该算是三方里面最弱的一方。而且当时曹丕对于汉中之地虎视眈眈,按道理来说刘备此时应该做的是致力于蜀汉发展。而此时为何却要行礼去讨伐吴国呢?难道真的只是为关羽报仇吗?
当时刘备出兵的确是为了给自己的兄弟报仇,不过这并非是刘备出兵荆州的唯一原因,而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夺回荆州。因为当时荆州无论是从蜀汉内部的发展,还是整体的战略意义布局上来说,对于蜀国都非常的重要。而且如果不夺回荆州的话,对于整个蜀汉内部的发展没什么好处。有这样的观点也并不是贸然定论。在笔者看来刘备要收回荆州,主要是由三方面原因。
第1个原因为了稳定蜀汉内部的统治局势。可能很多朋友对于如此的一个观点不太理解,当时整个蜀汉内部是反对刘备东征的。按道理来说此时应该不打仗才算是稳定局势,为何说打仗是为了稳定局势?准确的来说刘备是为了稳定益州内部的荆州派,当年刘备在入蜀之时,所带领的荆州人员后来也成为了蜀汉的重要管理人员。而这些人虽然说他们在蜀中地区做官,但是大部分家人还是留在荆州。而曾经荆州还是在刘备的统治之下时,他们还可以回家探亲。但是此时荆州已经到了东吴的手中,而荆州派势必会对自己的家人有所思念。而如此的一个局势很可能造就的一个结果就是荆州派人士会逃回老家,或者说帮东吴做奸细。这两种结果对于蜀汉的发展都不好。
第2个原因,荆州的军事位置非常的必要。如若能够占据荆州,也就相当于守住了益州的门户。如果荆州一直在刘备的手中的话,那么如果孙权想要攻打自己,必须得先过荆州这一关。有了这一层的防护,则可以让蜀中地区更为的安全。同时如果刘备想要岀蜀,有了荆州做根据地可以直接从东线出兵,无论是对付曹操还是对付孙权,都有着一定的方便性。
但是荆州丢失之后,当于刘备也就丢失了东线的门户。想要出蜀只能够通过北上汉中一条道路,从而让自己的军事动向变得更为单一。相当于蜀国的军事力量只能够北上对付曹魏。而对于孙权则处于一种被动防御的状态。如果孙权趁刘备在北线用兵之时,在东线背后捅刀子,那么对于整个蜀汉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同时荆州也是当年隆中对的一个重要战略据点,因此刘备才会想尽办法的将此地给夺回来。
第3个原因,荆州是蜀汉重要的经济还有粮食来源。虽然刘备占据了益州地区论地理位置上要比荆州大得多。但是此地山脉众多,而且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无论是从粮食还是从金钱上所能够收上来的税收,很难维持当时蜀国的军事需要。而与之相对比的,荆州虽然说地盘比较小,但是土地平阔,人口众多,农业技术生产也相对先进。一直是刘备一个重要的粮食收集地,这也是刘备入蜀之前的起家之地。同时荆州地区的贸易也相对丰富,拥有荆州也相当于拥有一个稳定的税收。而荆州的丢失相当于让刘备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粮袋子和钱袋子,本来刘备这边整体的经济情况都相对紧张,而荆州的丢失只会让刘备的情况更为的窘迫。
也就是因为以上三个原因,当时刘备才会选择出兵东征孙权。当时荆州刚被孙权夺去两年,荆州的百姓还并没有彻底的被东吴所教化,因此来说此时夺回荆州还相对容易一点。再加上当时曹丕刚刚上位,相对于曹操相比曹丕在军事水平上来说,和他的父亲的确不是一个档次。如果再过一段时间,等曹丕能够熟练的掌握魏国大局之时,很可能曹军会再次向汉中用兵,到时候刘备可能就没有那个时间和兵力来讨伐孙权了。同时刘备刚做上皇帝,也需要做一件事情来给自己立威。
综合的来说,当时刘备东征孙权并不是简单的为关羽报仇,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夺回荆州。
关于夷陵之战,其实很多人都已经探讨过了。大众的观点都是认为刘备不应该发动这场战役,正是因为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才导致了蜀汉损兵折将,精锐尽失。但是如果我们细看夷陵之战,会发现蜀国内部反对的声音并不是很强烈,至少说是刘备同意,诸葛亮默许。那么夷陵之战发动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一:给关羽报仇雪恨
打仗往往都是需要一个名义的,正所谓一个“名正言顺”,只有名正言顺的部队在战斗之中才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力量,而刘备采用的名义正是为了帮关羽报仇。在《先主传》中如此说:
“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
可见在陈寿的认知之中,发动夷陵之战的原因是为了给战死在东吴手中的关羽复仇。
在古代打仗的时候,往往都有一个说法叫做“哀兵必胜”,也就是说士兵处于一种悲哀的状态下往往会爆发出更强的战斗力。
就关羽的性格来说,他本人是属于那种“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的人。关羽对待士兵的态度非常好,因此在蜀汉军中应该是属于那种颇得军心之人。关羽在蜀汉军中素有威望,借助他死亡一事发动大军进攻孙吴,正好可以爆发出蜀汉士兵最强的战斗力。
但是我们可见,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本身已经是个六十二岁的成熟的政治家了,可以说已经不复年少的时候那种杀人不眨眼的感觉了,因此他做事必然是要从整个大局出发而不仅仅是为了兄弟义气。况且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距离关羽之死也有一年半时间,因此光是为了给关羽复仇是说不通的。其中必然还有别的原因。给关羽复仇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出兵借口。
原因二:惩罚背叛联盟的孙吴
孙刘之间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曹操,可以说联盟成立的基础就是抗曹。当曹操对于东吴施加巨大压力的时候,两方的同盟关系就会很坚固;若是当曹操逐渐减少了自己的压力甚至蜀汉占了上风之时,联盟便会不攻而散。
目前来看在存在两种意见,有人认为是关羽袭击孙吴粮草在先,是蜀汉先破坏联盟;有人认为是孙权忌惮关羽,因此发动了军队进攻关羽后方。
经过后人考证来看,关羽袭击孙吴粮草一事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时间还是兵力部署方面都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关羽袭击孙吴粮草一事很有可能是出于孙吴自己的编纂,以为自己寻找一个进攻关羽的借口。
我个人比较偏向于孙权先背叛盟约一事。裴松之在注释中曾经如此说道:
“臣松之以为荆、吴虽外睦,而内相猜防,故权之袭羽,潜师秘发。”
裴松之的话很明确,荆州与孙吴外表看上去很和谐,实际上内心都是互相提防的,双方对把彼此当做了假想敌,常常暗中提防,因此孙权进攻关羽的时候都要秘密进攻,丝毫不像盟友的态度。
我们可见孙刘之间虽然说是联盟关系,但是其实都是“表面兄弟”,内心深处都是不折不扣的利益争斗,双方都不过是互相利用以对抗曹操而已。我们看关羽的军队进攻曹操军队十分顺利,达到了什么程度呢?甚至要逼迫着曹操迁都。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对于孙刘的压力几乎是没了,因此孙刘联盟存在的基础也等于说是没了,甚至三分天下的格局都将要被打破。双方自然不可能像原来一样和睦相处了,孙权进攻也是意料之中的。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可能也是为了给背叛盟约的孙权以警告。夷陵之战失败后,诸葛亮“遣使聘吴,团结和亲,遂为与国”。也就是说孙刘联盟重新建立了起来,可见这场战斗的失败给了孙权非常大的心理阴影,因此即便是蜀汉势力衰退,孙权依然愿意与蜀汉建立盟友关系,说明这个惩罚效果确实到位了。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非常奇怪的一点,在夷陵之战中其实孙权已经想要与刘备议和了,但是刘备拒绝了,这便引出了第三个原因。
原因三:重夺荆州,重建隆中对态势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为了重新夺回荆州,重新建立起《隆中对》中所说的荆州与益州两路夹击的态势。我认为也正是因为如此,诸葛亮在夷陵之战中并没有出言阻止过刘备,因为诸葛亮认为重建隆中对是对的。在国君刘备与丞相诸葛亮的同意下,可以说夷陵之战爆发是必然的。
我们可见在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曾经感叹说: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也。”
诸葛亮的意思就是感叹当年在蜀汉内部没有出来一个说法管用的大人物来劝说刘备。当时的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而且深得刘备信任,诸葛亮就是蜀汉的“大人物”,诸葛亮的话就说明其实诸葛亮也是同意刘备西征的。
可以说蜀汉上上下下对于《隆中对》都有一种比较痴迷的心态,认为《隆中对》就是对的,就是要按照其中说的做,因此在夷陵之战的发动上,大部分人都采用了支持的态度。但是《隆中对》一定就是对的吗?一定就不会过时吗?我想这个问题蜀汉内部人员都没有去考虑过,而是一味地坚持了《隆中对》。
说实话,两人虽然设想的很好,但是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孙吴的抵挡决心。孙吴为什么一个劲地想要夺回荆州?因为荆州对于孙吴来说那是重要的西边门户,如果荆州不在自己手中而在刘备手中,那么刘备可以很轻松地顺江而下去攻打孙吴。(后世晋正是采用了这个战略消灭了孙吴)
原因四:刘备称帝,需要一场大战功
我们还要注意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那就是这几年出现的称帝称王的现象。
在建安二十五年十月,曹丕称帝,建立曹魏;第二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而孙权则接受了魏文帝曹丕的封赏,成为了吴王。
原来刘备、曹操、孙权三人虽然彼此之间打来打去,但是在名义上三人都是汉臣,这一点也让刘备在大一方面占了不少优势。但是现在曹丕一篡位,天下局势大变,汉献帝没了,刘备接过了汉室大旗;曹丕成为了一方帝王;孙权则摇身一变成为了魏臣而背离了汉室。
在这种汉室威望大大衰退的情况下,刘备身为汉室宗亲必然要采取一定的行动去重振汉室威望,不然时间一长,刘备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之一汉室的招牌也就没有了,因此刘备需要进行一场战争去震慑天下人,然后重新建立起汉室的威望。
刘备伐吴当然不仅仅是为了给关羽报仇。作为刘备这样有长远目光的领导是不会因为一己私仇去毁掉整个国家的前途的。我们要知道的是在三国伊始,刘备就是一个人明君形象,关羽虽然刘备和关于感情很深,但刘备不可能为了自己的一个小小私欲而去大加派兵攻打东吴的,因此刘备之所以要去打东吴,名义上虽然是为了关羽报仇,但实际上却是为了夺回荆州的控制权力。
关羽在死前已经把整个荆州丢给了东吴,而东吴自然是不可能轻易把荆州还给刘备的。因此帮关羽报仇这就成为了刘备伐吴的一个理由,顺带着刘备还可以把荆州夺回来。不过除此以外,刘备也是想给东吴一个警告,因为东吴和蜀汉原本是属于同盟关系的,但是孙权却因为偷袭荆州将这份同盟关系打破了。因此,刘备自然要去给予东吴一个有力的震慑,告诉东吴他们是盟友,他们的彼此实力是相似的。
但是可惜的是此次刘备伐吴还是失败了。这就使蜀汉才建国不久便是国力大损。但是我认为这场战争还是需要的。毕竟天下皆知刘关张兄弟三人情同手足,此番关羽惨死,刘备如果不做一些动作来,那么对于他的形象肯定是大有损失的。
因此此番刘备是准备一箭双雕的,当然可惜他这一箭并没有射中目标。但所幸刘备临死之前仍是嘱咐诸葛亮去重新修好吴国与蜀汉之间的同盟关系。
关羽大意失荆州,随后败走麦城为孙权所杀,当刘备听到这个噩耗时痛苦万分,差点哭晕过去。失去了手足兄弟的刘备随后开始她的复仇大业,当时的刘备不顾北方曹魏的虎视眈眈和丞相诸葛亮的劝阻,一意孤行誓为二弟关羽报仇,号称举国之力讨伐东吴。刘备作为一个枭雄,此次举国之力伐吴,真的仅仅是为了替关羽报仇吗?
公元221年七月,蜀汉昭烈帝刘备率五万左右的兵力伐吴,号称“倾国而动”,其实是有点虚的,但是这五万人已经是蜀汉的主力了。刘备打出的旗号是为关羽报仇,收复荆州。很多人都劝他不要这样做,如赵云第一个劝他把矛盾对准曹魏,刘备不听。
后世很多文人就附会地认为,刘备明知道倾国伐吴未必能胜,可还是要这么做,就是为了兄弟义气,与关羽没能同年同月同日,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当年桃园结义,兄弟们的誓言,一定要坚守到最后。如果真这么认为,那就太幼稚了。
关羽死于公元219年,而他伐吴是公元221年,试问刘备如果真的是为了哥们义气,公元219年当年为何不发兵东吴,非要等着公元221年再打?对一个政治家来说,这种情感再强烈,两年了,也应该理性了。刘备伐吴其实另有打算。
关羽失去荆州后,刘备分兵两路北定中原的战略彻底崩盘。诸葛亮当年在隆中对中并没有说明白两路军如何出击,如何定中原,但是看看地理位置求知道了,从荆州北上定中原是最有效的。从汉中北上、东进极为困难,诸葛亮六出祁山都历尽艰辛。
对刘备来说,失去荆州之后的蜀汉政权,北进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眼前唯一可以考虑的且在自己实力范围内的就是图荆州。刘备之所以要伐吴,就是因为他自己的战略判断,根据自己的实力,拿下荆州的压力远远小于北上定中原。
同时,对刘备来说,一旦拿回了荆州,自己两路出兵,北定中原的战略依然可以实施。然而,刘备并没有判断好吴国的实力与意志。对东吴来说,荆州极为重要,不仅是东吴与蜀汉、曹魏的交接点,还是重要的战略位置。
荆州无论落入谁手里,东吴都将面临军事威胁。一旦掌控了荆州,东吴的西方、西北方就会极为安全。所以说,面对刘备的虎狼之师,孙权求和不成,只能战,他没有退路。这是关乎东吴存亡的事情,他肯定会与刘备拼个你死我活。
刘备没有预料到东吴竟然有这么大的意志,同时对地理环境、气候水温、山川风貌等,都没有完全掌控好。同时,屯兵的方式,作战的形式等方面,刘备又犯了忌讳。再者,关羽已死,张飞新亡,赵云又断后。刘备身边已经没有决胜千里的人了。
陆逊火烧连营,挫败了刘备的主力,也挫伤了蜀汉新政权的元气。刘备死后,诸葛亮用五年时间才将国家恢复了元气。所谓的为关羽报仇,倒不如说是刘备一贯的冒进性格使然。这次失败的逻辑起点其实是刘备匆忙吞并刘璋,造成荆州守卫不足的必然结果。
如果刘备稳住刘璋,拿下汉中,然后以荆州、益州、汉中之力图中原,三国的形势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说到底,刘备有雄才而无大略,最终军败身死,为天下笑。
关羽的死对整个蜀国来说都是一次重大打击,当时的蜀国正处于巅峰时刻,所以刘备也是下定决心要伐吴为关羽报仇。不过有人说刘备的目的真的只是帮关羽报仇么?如果只是报仇应该直接冲着吕蒙才对啊,可能当时刘备的目的没这么简单。蜀国要想稳固自己的政权还需要更多的土地和人,攻打吴国是因为当时刘备认为吴国好欺负了,以为自己能取胜结果却是大败。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的那一年,他干了一件大事,就是正式起兵攻打吴国。这一事件,历来被解读为刘备为了兄弟情义,替关羽复仇所干的轻率行为,其实,这是低估了刘备的政治智慧,歪曲了历史发展的形势。刘备伐吴,有极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关羽大意失荆州,并被吴国所害是在公元219年,发生在刘备伐吴前一年半的时间,如果激于兄弟情义,刘备绝不会拖了这么久才为弟报仇。真实历史是,这一年半的时间,三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事件。刘备一方痛失战略要地荆州,关羽遇难,其打击之大自不待言;孙吴一方先是取得空前胜利,接着大将吕蒙因病去世,孙吴一面向刘备请和,一面向曹操称臣;曹魏一方,曹操去世,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登上皇帝大位,人心尚未完全归服。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并展开新的你死我活的争夺。
这时,早就名存实亡的东汉政权正式灭亡,反而给刘备的蜀汉“兴复汉室”名正言顺的理由。东征伐吴正是刘备重新争夺天下的重要举措,这从222年兵败夷陵后,他并未回益州,而是留在白帝城的举动可以窥见其雄心。他把白帝城的鱼复县更名为永安,显然是想常驻此地,伺机挥兵东下。
刘备为何不先攻打篡位的曹魏呢?实力使然,俗话说先拣软柿子捏。当时,曹魏一方兵强马壮,仍然有曹仁、张辽、徐晃、张郃等猛将,而且天下三分曹魏有二,讨伐曹魏很难取得实质成果。而且《隆中对》中也提到,讨伐曹魏必须两路出击才有成功的把握,在荆州已失去的情况下,不再有南北两路进击的条件。反观东吴,在赤壁之战后,虽然占据了荆州,但周瑜、程普、鲁肃、吕蒙等大将相继离世,朝中无人。伐吴风险低,要比伐魏把握大很多。
这时,曹魏的局势还不稳定,刘备料到伐吴,曹魏不会给自己添乱。果然,事实正是如此,曹魏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一方面接受东吴称臣,另一方面在刘备伐吴的一年多时间,始终没有出手相助东吴。因而,刘备伐吴是结合时局不得不为之,绝不是感情用事替关羽复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69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