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刘备的野心有多大,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三国时期的曹操,是一代枭雄,能力很强,但要说野心,他可比不上刘备。你看曹操虽然篡位之心非常明显,但就是不当皇帝。要是真的野心非常大的话,早就可以自己当皇帝了。
而反观刘备呢,表面看,似乎老实厚道,也没什么野心。其实不然,人家的野心比曹操还大,只不过没有那么明显而已。我们可以从刘备4个儿子的名字就能看出。
刘备有4个儿子,分别叫刘封、刘禅、刘永和刘理。其中刘封是刘备的义子,刘禅是皇位继承人。另外两个儿子,应该是个成不了大器的,因为原著中并没有过多笔墨来形容他们。
我们将刘备4个儿子的名字后一个字连起来的话,就是“封禅永理”。“封”有祭天的意思,“禅”有祭地的意思。连在一起就是祭拜天地。而“永理”,则意味着他想使自己的江山能够千秋万代。
但这种寓意,刘备当然不能到处去说,因为他明白这样对自己不利。所以你看,刘备一开始始终是打着为复兴汉室而努力的旗子。
等到曹丕篡汉称帝,建立魏国之后,刘备才显露出他的真正目的,在第二年的时候,立马称帝,建立蜀国。所以说,刘备的野心其实比曹操还大,只不过过早露出的话,就不会有更多的追随者,那样就很难成就一番事业。
刘备示弱,最后刘备以拦截袁术的名义逃离。
01青梅煮酒,刘备示弱。刘备有段时间投靠过曹操,刘备投靠曹操后,一直都有自己的心思。当时汉献帝觉得曹操此人跟董卓差不多,于是搞了个衣带诏的事情,让董承负责。这衣带诏说白了就是选一些人物一起对抗曹操,刘备就入伙了。刘备入伙之后就一直比较低调,种种菜什么的。曹操一直知道刘备此人有野心,有一次就让人请刘备过来和青梅酒。刘备听到曹操召唤他,就慌得一匹,生怕衣带诏的事情暴露。
刘备来到曹操面前,曹操让他坐下,问问刘备最近干嘛,刘备就说说种种菜什么啊。然后曹操就开始吹嘘当年如何带兵打仗的故事,就是望梅止渴的原型。刘备也不敢说什么,只得听着。说着说着曹操就问刘备天下谁是英雄,刘备举了很多人物,但曹操都认为不是,曹操说,只有刘备和自己是英雄。这个时候突然打雷,刘备的筷子突然掉在地下,刘备说自己从小害怕打雷。曹操笑了笑没在说什么。
02、刘备逃出曹营。其实所谓青梅煮酒只不过是曹操为了试探刘备而已。曹操知道刘备有才能也有野心,但想知道刘备的野心到底有多大。而刘备呢,他当时只是害怕曹操知道自己入伙衣带诏的事情。事后刘备感觉得不妙,这曹操开始试探他了,曹营也是危机四伏。这个时候曹操的谋士郭嘉就建议将刘备软禁起来,不然刘备日后必是大敌。
可惜曹操没听,他还想着收复刘备,让他为自己所用。这就给了刘备出逃的机会,官渡之战前夕,袁术带着兵马准备投靠袁绍,这个时候刘备就请命说自己想带兵拦截袁术,曹操立即就答应。可刘备并没有去拦截袁术,反而偷袭了曹操的徐州,夺得了徐州。
刘备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是正面人物,正史中的刘备有过不少狠毒之举,是虚伪之徒。史书上对刘备的两种评价却千差万别,一种认为刘备乃反复无常之小人,另一种认为刘备是个仁义君子。《三国演义》尊刘贬曹,正史中的刘备其实并没有那么高尚,那么刘备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何罗贯中要追捧他呢?
刘备是汉室皇族的后裔刘备,字玄德,出生贫寒,年幼丧父,母子俩靠卖凉席和拖鞋维生。刘备家东南角有棵桑树高五丈有余,远远望去酷似马车的车盖,来来往往的人觉得此树非凡,此家未来一定出贵人。《三国志》中记载:?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着皆怪此树非凡?。由于此树颇有名气,村庄便取名叫楼桑村,楼桑村的居民大多姓刘,这些刘姓人士又是来自何方呢?这要从刘胜说起。
刘胜是汉武帝刘彻异母兄,也就是汉景帝的第八子,刘胜公元154年被封为中山王。《汉书》记载:?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余人?,意为刘胜喜欢娶美女和喝酒,有儿子120人。
关于刘胜有多少妻妾,史料没有记载,刘胜的120个儿子中有一个叫刘贞,刘贞后来定居涿州,楼桑村刘姓居民都是刘贞的后代,这样推算刘备的确有汉室皇族血统。
刘备胸怀大志,从小就想做皇帝刘备,字玄德,玄德一词来自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对玄德一词是这样解释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意为生养但不占为己有。不依仗帮助他人而谋取利益。成为一方霸主,却不仗势欺人,要尊重他人,此乃高尚之品德。
从刘备的取名来看,刘备父母对刘备寄予厚望,而且刘备自幼也胸怀大志,想要打拼出属于自己的天下。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少年的刘备与玩伴一起在桑树底下乘凉时,就立下?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的志愿 。
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乘坐什么样的马车,都是有讲究的。《三国志》中提到的羽葆盖车是供皇帝乘坐的,刘备却对他的玩伴说将来他要坐天子的马车,一个几岁的孩子有如此雄心壮志,可见刘备胸怀大志,想自己主宰,不想寄人篱下。
刘备乃忘恩负义之辈史书对刘备的评价记载有两种。
第一种来自吕布的部下,因为刘备曾投靠过吕布一段时间。据《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英雄记》记载:?备数反覆难养?,意为刘备是一个忘恩负义、反复无常之小人。
另外一种评价来自袁绍,《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中记载:?刘玄德弘雅有信义?。意为刘备是讲信用、讲义气之君子。 两种评价截然相反,却不矛盾,刘备有抱负,想自己干出一番事业,不想一辈子寄人篱下,对于收留刘备的主来说,自然就是反覆难养。
刘备要想当皇帝,一个人总不行,需要广纳贤能才能助他成就霸业,所以他对关羽和张飞确实有信义,关张两人跟随刘备一辈子,关羽后来还千里走单骑去找刘备。史料上记载他们三人?寝则同床?,意思就是三兄弟同床而睡。
说到刘备是个忘恩负义的人,要从他和吕布的关系说起,吕布虽然有?三姓家奴?的称号,但他却多次在刘备危难之际出手相救。
公元196年,袁术派手下将领纪灵讨伐刘备,论兵力刘备远远不如袁术,于是刘备向吕布请求援助,纪灵见吕布前来支援,也不敢轻举妄动,于是请吕布一起喝酒。吕布对纪灵说:?玄德是我的贤弟,我今天过来救他。我在辕门之外立了一支戟,如果我能射中戟尖,你们俩化干戈为玉帛,如果射不中,随便你们怎么折腾。谁要是反对的话,我就和另外一家一起杀他。?
据说辕门射戟那天,外面有六七级风,但是吕布一箭射中戟尖,纪灵惊呆了,没有想到吕布这么厉害,纪灵便退兵。这次吕布救了刘备一命,虽然吕布人品不佳,但是对刘备确实有救命之恩,然而刘备却在吕布危难之时,落井下石,不予以相救。
公元198年9月,曹操率领大军讨伐吕布,很快彭城沦陷,曹操在围攻彭城县城池时,吕布手下的谋士陈宫建议,趁曹操正在围攻彭城县的时候,赶紧向下邳出兵,偷袭曹操,这样他会腹背受敌。吕布最开始是同意的,但这时吕布的妻子说:?以前曹操待陈宫视如己出,可是陈宫却背叛曹操来投靠我们,将军并没有曹操对陈宫好,陈宫不可信。?吕布本来心胸狭隘疑心病重,还有点自负,加上各个将领之间相互猜疑,等到曹操兵临下邳城时,却被打的丢盔卸甲。指挥官陈廉当场阵亡,到这时吕布才意识到曹操的厉害,便采取乌龟战术,躲了起来。
这时曹操就给吕布送了封信,让吕布选择,要么投降,要么死路一条。吕布虽然在战场上勇猛无敌,但是他有个非常大的弱点就是怕死。吕布当然想投降,这样还能保住自己全家老小的命。
至于投降,陈宫是极力反对的,因为当初他拥护吕布到兖州,得罪了曹操,如果吕布投降了,曹操怎么会放过他。陈宫心里明白吕布怕死,便吓唬吕布说:?曹操是骗你的,等你投降以后,他还是会杀了你的。?听了陈宫的话,吕布一直犹豫不决。
同年十一月,天气越来越冷,曹军在外已有两月之久,整天风餐露宿,非常疲劳。于是曹操想到个妙计,下邳城两条河交界处,水流大,曹军挖掘沟渠,用沂水、泗水来灌下邳城,导致下邳城陷入一片汪洋之中。
到了十二月,吕布军中发生内讧,因为曹操在和吕布交战时,吕布虐待自己的手下,于是侯成、宋宪、魏续一起背叛吕布。大将宋宪趁吕布不注意时,把白门楼方天画戟给偷偷拿下来。还把陈宫和吕布手下猛将高顺一起绑了起来,然后归降曹操。
这时吕布登上城楼往下看,城内外河水泛滥,希望渺茫,无奈之下选择投降,曹操拿下吕布后,吕布便求饶说:?主公不是最忌惮敌人吗?如今我已经投降,对你没有威胁,如果你收留我,我愿为你效犬马之劳,帮你统领骑兵,帮你打天下,让你天下无敌。?曹操很犹豫,因为他爱才啊,哪个名主不爱才呢?在曹操犹豫之际,吕布也向刘备暗示让刘备救他,但当曹操来问刘备的意见时,刘备不但没有报昔日的救命之恩,反而落井下石,对曹操说:?公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意思是主公难道忘记丁原和董卓的事了吗?
丁原是东汉末年诸侯,吕布最开始是丁原的手下,丁原非常信任他,也非常亲近他,对吕布可谓是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董卓知道丁原非常信任吕布,于是引诱吕布杀害丁原,吕布将丁原的头砍下献给董卓。董卓不仅霸占了丁原的地盘还有丁原的心腹吕布。董卓对吕布非常好,也非常信任他,后来司徒王允挑拨吕布杀董卓,董卓却没有想到被自己最信任的人杀害。
刘备这样说,他是想置吕布于死地,刘备知道曹操的弱点,知道他生性多疑,曹操本来就忌惮吕布,刘备这样说,吕布自然没有活路,这时吕布就气的对刘备大骂:?大耳贼,当年我辕门射戟为了谁??大耳贼是指刘备,刘备有两个特点,耳朵大,胳膊长。曹操最终让吕布手下用一根带子勒死吕布,也算留吕布个全尸。
这里可以看出刘备并不忠厚,最后还落井下石,火上浇油置吕布于死地,刘备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因为吕布当年夺他徐州,他恨吕布,如果不是吕布当年占领徐州,他就不会投靠曹操,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刘备觉得一切都是吕布的错,所以不仅不救他,还火上浇油让吕布走上死路。
吕布手下的人,得汉献帝赏识的并不多,如果吕布死了,徐州就能拿回来,刘备也许能再回到徐州当徐州牧。 所以一旦涉及到利益,刘备还是比较狠毒的,一点也不忠厚。
刘备并不忠诚,十次跳槽刘备这个人一生中跳槽十次,最开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时候,他想让袁绍带他,也想来看看热闹,袁绍不带他。曹操曾经说过关羽张飞刘备有龙虎之相,其实曹操对刘备是有知遇之恩的,可是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之后,刘备迅速跳槽,背叛曹操,又换了个主子,还跟曹操多次发生冲突。后来刘备又来投靠曹操,曹操不计前嫌的收留他。
但是刘备野心大,不甘心,想方设法摆脱曹操,后来还杀了曹操一员大将徐州刺史车胄。刘备前前后后跳槽十次,所以说他不忠诚于自己的主子。
刘备对族弟背信弃义关于刘备背叛族弟刘璋的原因,在《三国演义》中是这样说的,刘璋的部下多次挑衅刘备的部下,于是刘备的部下建议攻打刘璋的益州,但是刘备处于仁义不想攻打兄弟的地盘。后来刘璋的部下偷袭刘备的统率,将他杀害。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这才是刘备发动兵变的原因,其实三国演义本来就是尊刘贬曹,正史中的刘备没有这么高尚。
那么在《三国志》中是怎么记载刘备背叛刘璋的呢?
公元211年,刘璋听说曹操要讨伐张鲁,惶恐不安,这时刘璋手下的谋士张松说:?北有张鲁,曹操又能随时打来,我们兵力不行,你与刘玄德是宗室兄弟,可以和他结盟,而且听说刘玄德仁义又讲义气。?刘璋相信了张松,结果引狼入室,按照辈分算,刘璋是刘备的族弟。
公元212年曹操向南攻打孙权,于是孙权向自己的妹夫刘备求助,刘备不想去支援孙权,他的心思在刘璋的益州上,于是刘备便写信告知刘璋,说关羽兵力不行,如果现在不去替孙权解围,曹操占领荆州后,就轮到益州了,刘备狮子大开口向刘璋借一万兵马和大量粮草。刘璋想你在我的地盘还要借钱借兵,一下要这么多,但是刘璋不敢得罪他,于是刘璋只借给刘备4千兵和一半的粮草,其实刘璋待刘备已经很仁慈了,刘备来益州已有一年之久,不但没有帮忙消灭北方的张鲁,反而还要钱要兵,给百姓增加负担。 其实刘备无非是想借刘璋的钱,来扩大自己的势力。刘璋当然不敢借兵一万,刘备在益州不像刚入川的时候,他有势力,有民心,如果借一万兵力他不去支援孙权,反而攻打自己的益州怎么办。
其实刘备的借兵借口不成立,曹操讨伐孙权占不到什么便宜,曹操第二年正月就撤军了,而且荆州的关羽根本一点事儿都没有,刘备却以刘璋小气为借口,攻打刘璋的益州。
郑度向刘璋建议,刘备孤军在益州,兵力不多,也没有粮草和兵力补足,如果这时百姓撤走,把粮草烧掉,就避免了和刘备交战,刘备会因为没有粮草而放弃。由于刘璋仁厚,爱护百姓,不想让百姓受苦,没有采用郑度的妙计,与刘备正面抗战。交战中,益州的将领不断的投降与战败,让刘璋心灰意冷。
公元213年,诸葛亮带着张飞和赵云率军攻打益州,这个时候马超看见对方来势汹汹,便归降刘备,刘璋再也无法抵抗,于是投降。
《三国演义》之所以吹捧刘备,无非是因为汉为正统,刘备是西汉皇族的后裔,其实正史上任何一个想要夺得天下的人,在战略上都是差不多的,想要夺得天下,如果不心狠手辣,脸皮厚,怎么能在三国的乱世中分得一杯羹。
“刘备何如人也”? 操曰: “沛郡小辈, 妄称 ’皇叔’, 全无信义, 所谓外君子而内小人也” ; 瑁曰: ”刘备先从吕布, 后事曹操, 近投袁绍, 皆不克终, 足见其为人”; 布大骂曰: “是儿最无信者”. 这是刘备的对手曹操, 蔡瑁和吕布对刘备的评价, 当然不足为据. 但称刘备为三国中最大的奸雄则不为过. 何谓奸雄? 奸雄就是用狡诈手段谋取大权的野心家。刘备能从 ”织席贩履” 的一介布衣, 最终成为蜀国的皇帝, 靠的就是他的奸雄手段. 生逢乱世, 运用奸雄手段达到目的, 本无可厚非, 但后人对历史人物应有全面的评价.
在三国的人物中,真正的奸雄不是曹操, 而是刘备。由于三国一书的作者从内心深处的抑曹仰刘观点,自然就把曹操描写成奸雄。 但三国读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刘备才是真正的奸雄。 曹操本来也够奸雄的资格了, 但有刘备在, 他实在不应该 ’荣膺’ 奸雄这一称号. 看看刘备的一生: 吞刘璋, 迫刘表, 坑吕布, 骗曹操, 懵袁绍, 伐孙权, 摔阿斗, 嘱孔明, 迎张松, 欺袁术. 无不体现其奸雄的性格.
刘备每逢遇到生人做自我介绍的时候, 都不忘说一句, “我乃汉室宗亲”. 要知道, 在那时侯, 人们的头脑中正统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 外姓都可以纷纷割地称王, 拥兵自重. “汉室宗亲” 当然应该得到承认和更多人的支持了. 这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善于自我包装. 还别说, 这种包装有时还真管用, 当初刘备在第一次见到张飞的时候, 只这一句就把张飞给镇得服服帖帖, 张飞一说, 关羽也老老实实跟着干起了革命事业. 后来刘备在进位汉中王和进一步升为蜀汉皇帝时, 这一条果然派上了大用场.
三让徐州. 徐州的陶谦本想巴结一下曹操, 让手下保护路过的曹操的家属, 护送一程, 谁知手下不配合, 半路上杀了曹操的老爹和全家, 你想曹操能就此罢休? 发誓杀尽徐州所有的百姓. 这时候接手徐州, 曹操岂不迁怒于他? 那不是代人当靶子? 以刘备当时的千把人手, 他绝对不想也不敢和曹操的几十万大军作对. 再说了, 徐州乃四面受敌之地, 对于急于找块根据地壮大力量的刘备来说, 徐州并不是理想之地. 于是就发生了陶公祖三让徐州的故事.
刘备受到吕布的攻击, 投靠曹操. 刘备胸怀大志, 又怕曹操看出来, 就每天在后园浇水种菜, 以为韬晦之计. 可曹操还是看出了他的 ”胸怀大志, 腹有良谋, 有包藏宇宙之机, 吞吐天地之志”. 有一次同刘备煮酒论英雄, 曹操竟说出天下英雄 ”唯使君与曹耳” 的话来. 以曹操的英雄, 尚不敢居刘备之先, 野心一下被识破, 刘备竟吓得筷子都脱手掉到了地上, 就在这时, 外面正好响了个炸雷, 好一个刘备, 从容地拾起掉在地上的筷子, 并说: “一震之威, 乃至于此”. 曹操听了, 一笑了之, 竟再不疑刘备. 诗曰: “勉从虎穴暂趋身, 说破英雄惊杀人. 巧借闻雷来掩饰, 随机应变信如神”. 发生了这件事后, 刘备就整天寻机脱身.
曹操擒了吕布, 是用是杀, 还在犹豫. 这时候最着急的是刘备, 刘备深知, 以曹操驾驭手下的本领, 完全可以控制住吕布, 如果二人联手, 他的野心也许根本就不可能实现了. 于是就出现了下面精彩的一幕: 吕布被绑缚在地, 趁曹操出去的一会功夫, 吕布向当时曹操的座上客刘备求情, 刘备点头答应. 一会儿, 曹操回来, 问刘备吕布怎么处理, 是用还是杀? 刘备说: “公不见丁建阳, 董卓之事乎?” 这二人都是吕布先认作干爹而后又亲手杀之, 曹操当然知道. 那吕布听了刘备的回答, 气得破口大骂: “是儿最无信者”. 而曹操上了一当, 还以为刘备是为他好呢.
刘备和曹操打仗, 赵云在长坂坡于百万军中舍命救得阿斗, 血染征袍, 精疲力尽的赵云将正在怀中熟睡的阿斗双手递给刘备, 刘备接过阿斗, 却一下摔在了地上, 并说: “为汝这孺子, 几损我一员大将”. 赵云一见, 忙跪在了地上, 哭着说: “云虽肝脑涂地, 不能报也”. 刘备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抚慰赵云呢? 实在是没有办法, 当时的刘备不像曹操, 他没权没势也没钱, 除了摔阿斗, 还真想不出什么办法来对赵云进行感激和奖励. 其实, 刘备这一着的用意, 就是后来的普通百姓也都瞧出来了, 不是有句歇后语叫做 ”刘备摔孩子 ------买人心” 的吗?
刘备被曹操击溃后, 要到荆州依附刘表, 刘表不顾手下将领的极力反对, 接纳了刘备.刘备初到刘表处时, 还规规矩矩, 小心翼翼, 刘表也一度认为刘备是个至诚君子. 后来有一次刘表请刘备喝酒, 刘备喝得差不多的时候, 失口说出了刘表的碌碌无能, 言外之意, 他要是有刘表的荆州九郡之地, 将会大展雄才. 根本就没把刘表放在眼里. 刘表听了, 不仅非常不满, 而且也开始提防刘备了. 最后只得把刘备派到外地去驻守
正当刘备栖身袁绍处时, 关羽却在袁绍的对头曹操处大开杀戒, 杀的不是别人, 正是袁绍以为资本的爱将颜良和文丑. 颜良在战场上被杀, 败军回报说是被一个赤面长须大汉杀的, 这时袁绍的谋士沮授说是刘备的拜把兄弟关羽杀的, 袁绍急唤刀斧手推出玄德斩之, 刘备忙说:”天下同貌者不少, 你怎么知道赤面长须的人就是关某呢?”. 袁绍一听, 马上放了刘备, 还责备沮授说: “误听汝言, 险杀好人”. 于是袁绍又派大将文丑进攻曹操, 文丑又被关羽斩了, 这一次, 已经弄清了, 杀人者就是关羽. 袁绍又令把刘备推出斩之, 刘备不慌不忙, 又说: “曹操素忌备, 今知备在明公处, 恐备助公, 故特使云长诛杀二将, 知公必怒, 此借公之手以杀刘备也”. 袁绍一听, 有理. 反而责怪部下几乎使他受害贤之名. 刘备又说要写封信给云长让他来投袁绍, 袁绍听了, 心里很高兴, 说: “吾得云长, 胜颜良文丑十倍也”. 其实刘备此时最想做的就是自己如何从袁绍处脱身, 怎会还把关羽往这里拉呢. 可怜的袁绍.
脱身的技巧. 刘备脱身的技巧就是能看准要害, 一说就准. 刘备胸怀大志, 自然不肯久居人下. 先是曹操, 后是袁绍, 都一一上了他的当. 刘备自从被曹操说破雄心之后, 一直惴惴不安, 寻机脱身. 正好袁术在淮南混不下去了, 想投袁绍, 曹操最怕的就是二袁联合, 刘备当然也清楚这一点. 于是, 刘备就对曹操说: “术若投绍, 必从徐州过, 备请一军就半路截击, 术可擒矣”. 曹操正愁这件事呢, 一听马上同意. 刘备急急忙忙带军离开了许都, 关羽和张飞还不明白刘备为什么这么匆忙, 刘备告诉他们, 他现在是笼中鸟, 网中鱼, 如何不急? 刘备走后, 曹操听了谋士的话反应过来, 马上派人追回刘备, 刘备对派去的人说, 将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 何况我已和皇帝说过了. 就这样轻松地逃离了樊笼. 刘备在袁绍处时, 对关羽杀颜良文丑的事算是蒙过去了. 下一步就是如何脱身, 刘备看准袁绍败于曹操以后, 正想的是天下有谁能和他联合抗曹, 于是就对袁绍说: “刘景升镇守荆襄九郡, 兵精粮足, 宜与相约, 共攻曹操”. 袁绍说派人去过, 但他不同意. 刘备忙说: “此人是备同宗, 备往说之, 必无推阻”. “绍大喜从之”. 就这样轻易地蒙过袁绍脱身了.
刘备在迎张松的过程中充分显示他的奸雄性格. 张松何许人也? 乃蜀中刘璋手下一谋士, 是个卖主求荣的主. 却说那张松看透刘璋的暗懦无能, 决定将西蜀出卖, 他的首选是当时势力最大的曹操, 可惜张松去的时机不好, 那时曹操刚刚打败了几个劲敌, 正在踌躇满志, 目中无人的时候, 根本没把张松当回事. 于是乎, 张松的热脸贴在了曹操的冷屁股上, 偏偏这买主求荣的张松也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主, 双方闹僵, 曹操要杀张松, 多亏众谋士相劝才没有被杀, 弄得张松灰头土脸地逃回. 故事就发生在这时, 张松受辱于曹操, 因为出发前说了大话, 没法回川交待, 听说刘备在荆州, 便想取道荆州看看刘备的为人. 刚到郢州界口, 就见刘备派大将赵云带五百来人的队伍迎接他来了, 用现在的话说, 就到外省的地界去迎接. 来到荆州界首, 关羽又领人马来迎接, 上马前行了三五里, 刘备领着诸葛亮和庞统, 亲自来迎接 (量一张松在刘备眼里真的那么重要吗? 意在西川也. 在曹操处刘备岂无细作?). 和曹操一对比, 张松好不感动! 张松在荆州, 一连三天, 全是宴请, 刘备绝口不提川中之事, 张松临走, 刘备依依不舍, 甚至潸然泪下, 张松终于被感动得不行了, 亲口将西川交给了刘备并答应做内应. 事后的局势发展证明, 这是刘备后来能够成功取得西川的重要开端. 这也说明, 刘备早在荆州时, 就已把在西川的 ”宗亲” 刘璋视为猎物了. 入川后满口的 ”宗亲” 自然也是欺骗路人的了.
益州的刘璋受到张鲁的进攻, 请刘备进川帮助对付张鲁, 哪知引狼入室, 刘备比张鲁还很, 干脆夺了刘璋的全部基业, 把 ”宗亲” 刘璋发配到荆州. 刘备刚一进川的时候, 左右的谋臣武将们都劝刘备在刘璋迎接他的时候除掉刘璋, 刘备坚决不同意, 说刘璋是他的宗亲, 怎么忍心杀刘璋呢. 后来在宴会上庞统等不听刘备的命令, 硬是想杀掉刘璋, 这下刘备让庞统等逼极了, 才说了真话: “初到蜀中, 恩信未立; 若行此事, 上天不容, 下民亦怨.” 庞统等这时候才明白, 刘备不是不想杀掉刘璋, 而是时机未到, 杀掉以后也很可能失去人心, 很难站得住脚. 可谓深谋远虑, 连 ”凤雏” 庞通也甘拜下风.
刘备当上了蜀汉的皇帝不久, 镇守荆州的关羽被东吴的吕蒙用计杀害并夺回了荆州. 刘备失去了荆州和关羽, 要起倾国之兵讨伐东吴, 以诸葛亮为首的大臣极力劝谏, 都认为两个小国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大的曹魏. 一生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刘备这一次却没有听诸葛亮的, 盖因他认为当时以他的力量有能力先灭东吴, 灭了东吴, 自然增加了与曹操抗衡的本钱. 最终还是亲自带领七十五万大军征讨东吴, 刘备的这一行动, 当然不排除他为关羽报仇的原因, 但另一个更重要的动机是他想先统一南方, 再与曹操抗衡. 否则, 在东吴同意交出所有仇人和交还荆州之后, 他就该收兵了.
袁术的皇帝瘾太大, 有了点人马和地盘, 再加上那块惹祸的石头 ------玉玺, 就迫不及待地称起帝来, 引来天下诸侯群起而攻之, 袁术大败, 成了过街老鼠. 正在袁术外攻内叛不堪一击的时候, 刘备这时候趁火打劫, 名利双收. 刘备打败了袁术, 赶紧写表申奏朝廷, 更成了天下仰慕的英雄.
刘备被东吴的陆逊一把火烧得逃回白帝城, 七十万大军尽数化为灰烬, 又气又急又羞, 得了重病, 自知不起, 于是把诸葛亮叫到塌前, 对诸葛亮说: “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邦定国, 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 则辅之; 如其不才, 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诸葛亮听了, 当时就把头磕得流出血来了. 其实, 阿斗可辅不可辅, 刘备自己最清楚, 俗话说, “知子莫如父”, 诸葛亮也清楚. 正因为知其不可辅, 才有了这一番遗嘱, 意思是要诸葛亮明知其不可辅也 ”硬要辅”. 完了, 又命令几个儿子拜诸葛亮为义父. 你想, 经过这一番折腾, 诸葛亮不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才怪呢. 刘备死后, 诸葛亮一直扶着那个扶不起来的阿斗, 直到病逝于五丈原.
刘备是不是奸雄啊?
《三国演义》就描写了中国历史上最动乱的一个时期的历史,即汉末黄巾起义后,群雄并起军阀混战,三国鼎立,最终西晋一统。其间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计谋与勇力,相互争战,相互斗争,各自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功绩。但许多英雄人物只是在历史上精彩的一闪。真正成就霸业的,实在不多,刘备和曹操算是代表人物。 二、刘备曹操皆为英雄 所谓:“英雄莫问出处”,就刘备而言,虽说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也只破落皇族,从卖草鞋起家,一些商人看他有异才,经常仗义疏财于他。这有证见于《三国志》“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货累千金,贩马周旋於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①靠这些商人的支助,刘备集资收兵,东汉末年投军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军的战争,在军阀混战中刘备根本没法与“挟天子以令诸侯”,文武双全、有盖世之能的曹孟德相比,刘备在长期的军阀争斗中采取了一正如自己所说的“以待天时”的策略,他基于自身的条件,早期采取依附群雄的方略,他曾依附过刘焉卢植,在军阀混战中先后投靠公孙瓒、陶谦、曹操,最后采用诸葛亮联孙抗曹的主张,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联合孙权,大败曹操于赤壁,占领了荆州,力量逐渐壮大,后又夺取益州和汉中,于公元221年称帝,都城在成都,国号汉,年号章武。相比之下,曹操的家庭环境、仕途都比刘备要有先决条件。曹操出身官宦世家,出身在这样的家庭中肯定重视文化教育,“自幼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第一回)可见曹操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各方面都比刘备优越,无怪乎曹操文韬武略样样精通,能成为盖世奇才。怪不得刘琳译注的《三国志选译》说他“太祖运筹演谋,鞭达宇内”。②又说:“惟其明略最优也。”③曹操在东汉灵帝喜平三年,以孝廉推举为郎,任洛阳比部尉。中平元年,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起义。继任济南相。喜平四年,辞官还乡。次年,受诏为典军校尉,复得军权、奔赴洛阳。拥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后看到袁绍不能成大事,遂意独立发展,先占据濮阳,由于一开始曹操的父亲曹嵩在徐州被陶谦部下所杀,曹操便迁怒于徐州百姓,于是贸然进攻徐州,纵军屠杀数万人,“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坟墓。”(第十回)名为替父报仇,实则想占据徐州。以“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之策,巩固了兖、豫二州根据地。不久官拜录尚书事,参预朝政。由于野心极大,迫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自任大将军,总揽军政。进而统一北方。 刘备家庭条件不好,仕途上受到许多挫折,最终都由于自己的正确策略,以及诸葛亮的辅佐成就了霸业。曹操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以及广开言路的政策,使得曹操成为历史上门下谋士最多的一位霸主,受种种因素的影响,曹操最终只统一了北方。总的来说,二人辉煌功迹是不可抹灭的,在历史上都堪称英雄人物。 三、刘备“仁”术与曹操“奸”术的对比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那么英雄与英雄之间自然也存在着许多差别。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孙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④对曹操的评价则是“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归恶。⑤可见英雄与英雄差别甚大。 刘备善用“仁术”。《三国演义》第一回写刘关张桃园结义,其誓词便赫然标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八个大字。这即是他们的政治目标,又是他们高高举起的一面道德旗帜。从此,宽仁待民,深得民心就成就了刘备区别于其它政治集团领袖的显著标志。他第一次担任官职——安喜县尉,便“与民秋毫不犯,民皆感化。”当督邮索贿不成,欲陷害他,百姓纷纷为之苦告。(第二回)这也体现出刘备深得民心。此后任平原相已被誉为“仁义索著,能救人危急。”(第十一回)陶谦临终前以徐州相让,刘备固辞,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州,我等皆不能安生矣!”(第十二回)曹操擒杀吕布,离开徐州时,“百姓焚香遮道,清留刘使君为牧。”(第二十回)这些都表明他占据徐州的时间虽然不长,却深得民心。在他又一次遭受严重挫折,不得不到荆州投奔刘表,受命屯住新野时,他仍以安民为务,因此“军民皆喜,政治一新。”(第三十四回)。从建安六年(201)到十三(208),刘备寄居新野达七年之久。他在辗转奔走的前半生中,这算是时间最长,相对安定的一个时期,刘备对其自己的政治生涯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并接受“水镜先生”司马徽的批评,一方面把人才置于战备的高度,努力求贤,如“三顾茅芦”请诸葛亮出山,另一方面更加重视争取民心,为重新崛起准备条件。又如(第四十一回)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时,刘宗不战而降,新野、攀城两县百姓都自愿跟随刘备一路退到襄阳城外,刘宗仍不开城门,蔡昌等人还下令放箭,魏延挺身而出,开启城门让刘备进城,谁知刘备硬要走,襄阳许多百姓趁乱逃出城门跟随刘备,刘备带领十余万军民上演了“携民南行”悲壮的一幕。将士们都劝刘备弃民而走,但刘备却哭着说:百姓都愿意追随我,我又怎能主动放弃他们呢。可见刘备真正做到了“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⑥当然带这么多人逃走明显有违“违兵贵神速”的道理,最后自然是要被曹操追上,在军事上受到重创。这一仗刘备虽然在军事上遭受打击,甚至一败涂地,但在道义上却赢得了极大的胜利,从此刘备的“仁德爱民”的名声更加深入民心,并成为区别其它创业之君的最大优势。刘备基本符合了古人所期待的明君“仁德爱民”的形象,但刘德大半生颠沛奔走,屡遭挫败,所以施仁政于民的机会并不多,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宽仁厚德待人,与那些豺狼成性、嗜虐屠杀的军阀判然有别,因此争取到了民心,刘备便是这样一个以“仁”为代表的君王。 那么曹操呢?他不但没有刘备那样的“仁”。而且还很残暴,如第四回中,曹操暗藏宝刀以刺杀董卓,谁知计媒被识破,只得以“献刀”为名,借以脱身。在逃跑路上遇到陈宫,二人一拍即合,逃往曹操亲戚吕伯奢家,伯奢太过热情要去打酒,曹操疑其去告密,加之听到厨房传来磨刀声,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杀了伯奢一家八口,后到厨房收寻才知误杀好人。在逃跑路途中又遇到了伯奢,于是也将其杀之。可见曹操残暴,明知误杀好人,还要将错就错,斩草除根。又如曹操在“兴后徐州”时“沿途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为父报仇”( 第十回)更见他的残暴。从曹操一生征战来看,杀戮无数,自然有损阴德。但战争的目的是胜利,胜利的代价往往就是别人的生命。曹操从没将老百姓和投降者的性命看得很重要,这一点上曹操就不如刘备实施“仁政”而得民心。曹操虽然表面上残忍,但他这么做也是有目的的,就拿杀伯奢一家来说吧,如果不杀伯奢,伯奢回去看到家人被杀,势必不会善罢甘休,定会聚众追来,到时曹操可能会性命不保,于是也只有杀了伯奢,以除后患,也就他所谓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就连屠杀徐州百姓也是为了占据徐州,向其他的将领示威,也就是要用声势先吓吓对方,以便作战时振我方军威挫敌方锐气,一举得胜,因此许多人又将曹操称为“奸雄”。顾名思义,曹操大多时都采用“奸术”。第四回中董卓欺主弄权,王允请旧臣商讨大计。曹操在众人面前许下承诺,杀掉董卓,于是曹操佩着宝刀来至相府行刺董卓,当计谋被识破后,便借口说是因得一宝刀要献上,借此得以脱身逃走。要是换作他人,恐怕当时早就吓呆了。这就看出曹操为人狡猾,在第六回中曹操不听众人劝告,趾高气傲,追杀董卓,一意孤行导致荥阳之战大败,袁绍听来报人说曹操败战,便令人设宴为其解闷,这次失败本由曹操一人鲁莽行事所至,在酒宴中曹操竟说出一番看似大义凛然的话“吾始兴大义,为国除贼。诸公既仗义而来,操之初意,欲烦本初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众固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制其险要;公路率南阳之军,驻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深沟高垒,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操窃耻之!”这样他就将战败的原因归罪于每一个人,自己则逃脱了罪责,且说得句句在理,倒使得众人心中不安。这也是其奸诈的一点。再如第十四回,曹操的十七万大军在许都围杀袁术,所带粮食耗费甚大,又恰逢天旱,周围城池都没有粮食,曹军已有些人心溃散,王垕向曹操进言,曹操便教王垕“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王垕照办后,曹操四处巡查,仍不见其效,又对王垕说:“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王垕说“丞相欲用何物?”曹操说:“欲借汝头以示众耳。”于是杀了管粮官王垕,用这颗人头解决了因粮草不足带来的军心不稳。如换作刘备向来以“仁义”著称,又怎会忍心杀掉王垕,刘备肯定会想方设法从远处拖运粮食来,或者缩减军队等种种办法,但哪里会有曹操借一人头,来稳众军心的办法速效呢?又如第二十三回由于孔融力荐祢衡是一位能人,曹操便下诏招祢衡前来,祢衡见曹操心高气傲,便出言讽刺辱骂曹操,曹操本想杀他,但又碍于他名声太大,杀了反会扰乱人心因此想借刘表之手杀亡。刘表看出了曹操的计谋,想让曹操知他有识,就忍受着祢衡的辱骂,将其推给黄祖,谁知黄祖却是一只呆鸟,受不了祢衡的辱骂,便将他杀了。可见曹操是一位“奸诈狡滑”之人,无怪乎能在刘备之前统一北方。从种种事例来看,我认为曹操的“奸”应为聪慧过人之说吧,只怪天妒英才,曹操英年早逝,更不是如此,刘备的江山怎会稳坐多年,刘备这个只有“仁义”在心中的人又怎能与曹操的谋略相抗衡呢? 四、刘备的“虚伪”与曹操的“坦然”“率真” 世间万物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所谓“天上既无完神,人间也绝无完人。”就是英雄也有缺点,尽管是“奸”人也有其优点存在。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刘备精心描绘成一个正面英雄人物的形象,但更多的是让我看到他虚伪的一面。刘备城府极深,善用韬晦之计,在第四十二回中刘备与曹操在长阪坡打仗,赵云从百万军中舍命救得阿斗,血染征袍,精疲力尽的赵云将正在怀中熟睡的阿斗双手递给刘备,刘备接过阿斗,却一下摔在地上,并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一见,忙跪在地上哭着说:“云虽肝脑涂地,也不能报也。”从刘备的行为、言语来看,刘备可能是太担心赵云,爱惜将士,才在情急之下做出率阿斗的举动,但这其间更多的表现出的是刘备的虚伪。试问就算孩子再不争气,哪家父母会舍得摔掉自己的孩子,何况阿斗那时这么小,刘备就忍心将他摔下,万一摔死了怎么办呢?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何况刘备向来以“仁义”著称呢?我看他这么做只是为了收买赵云,当时的刘备处于劣势状态,他不可能像曹操那样拿出钱财来感谢赵云,更不可能替赵云大宴几桌。“无功不受禄”,有功就肯定要有奖赏,要不怎么安抚臣下将士呢?于是刘备便在万般无赖与万般不舍中摔了阿斗,当然力度是很轻的不至于让阿斗受伤,但在表面上却能深深感动赵云,让诸人认为,他为了将士连自己的孩子都可以不要,这种明君我们一定要好好辅佐。后世的人不是也看出了“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吗?虽然很虚伪,在这一举动当时确实起到了震撼人心的作用。又如第二十一回中“煮酒论英雄”时曹操一说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大吃一惊,手中拿的筷子不自觉地落在地上,此时刚好快要下雨,天空中电闪雷鸣,玄德便借雷声,掩过自己的失态。其实刘备当时也认同曹操的这种说法,正是曹操说中了自己的心思,才吓掉了拿在手上的筷子,刘备不敢像曹操那样坦然承认自己是英雄,可能顾虑自己还在曹操手下干活,万一被曹操识破心中所想岂不要人头落地,还谈什么以后的前途,又可能顾虑现在以自己的地位,如承认是英雄会被许多人耻笑,更让部下觉得自己猖狂,会使将心分散等诸多原因,刘备一直不敢坦言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可见此人城府极深,在现代人的眼中看来就是活得太累,一点也不潇洒。特别是“白帝城托孤”一事中更显其虚伪,刘备久病不起加上之前吃了一次败战,便感觉自己不久于人世,于是诏诸葛亮前来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刘备深知阿斗软弱无能,才有了对诸葛亮的这番叮嘱,试问哪位君王会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让给别人?这番话明显就是在逼诸葛亮尽力辅佐阿斗,这一番话,虽是对诸葛亮一人所说,但众人皆在,如果诸葛亮不尽力去辅佐或夺其皇位,众人定会说诸葛亮不仁不义,刘备显然是将诸葛亮逼到了一条死路上,诸葛亮当然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快死之人都还在这么虚伪,可见其一生是怎样在虚伪中渡过的。 常言道:“情至深,引发泪。”可刘备就连哭也带有虚伪的成分:正如第十五回中,张飞失去了徐州,又没能够求出刘备家眷,见到刘备,听了关羽一番痛斥张飞拔剑正要自刎,刘备上前一把抱住张飞,夺下剑说:“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一番感人肺俯之话,说得三人声泪俱下。此时的刘备就真这么大方?我看未必,失去家人刘备怎会不难过?这时的刘备心中就是有千般恨万般怨也只能吞到肚里,本就已失去城池,失去家眷,再让张飞一死,身边就少了一个得力助手,那么图谋天下的大事就更加困难一些,何况吕布还要拿家眷来威胁刘备,所以暂时不会杀害他的家人,倒不如声泪并下感动张关二人,让张飞心里留有一丝内疚,以便日后尽心尽力为刘备做事,而关羽在这时只是一个旁观者,刘备这么做也可以感染张飞,让他觉得他们的大哥是个有情有义之人,更会竭尽全力帮助刘备,此一石二鸟二之计,何乐而不为呢?又如第三十四回,刘表请刘备吃饭,刘表的老婆蔡夫人向来都对刘备有戒心,就躲在屏风后听刘备和刘表的谈话,听得刘备干预自己的家事,不让刘表立自己的儿子,正在这时刘备可能发现了蔡夫人,就起身上厕所,回来后故意泪流满面,刘表就问他怎么拉?他回答说:“备往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散,今久不骑,髀里肉生。日月蹉跎,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看他多会做戏,刘备是怕蔡夫人怀疑自己有所图谋,会在晚上派人来杀他,才借着哭说自己老了,已经没有争夺之心,让刘表和蔡夫人对自己降低戒心,用哭将自己的意图悄悄掩盖过去,我相信如果刘备出生在现代,那他必将成为红牌明星。再如第三十六回中曹操惜徐庶是人才,又怕徐庶帮刘备成就霸业,他手下的一个谋士程昱告诉曹操徐庶是个孝子,只要把他母亲抓来便可以得到这个人才,于是曹操抓了徐母,徐庶被迫离开刘备,刘备在徐庶走时痛哭流涕,:“元直去矣!吾将奈何?”刘备当时举动,可能确实有难舍徐庶的成分,加之徐庶的母亲年事已高,趁此时感动他说不定还能做刘备的内应,于是刘备就带着一点真实一点虚伪动情的一哭,深深的感动着徐庶,让他觉得刘备是真心待己,就算自己走了也要找个好的谋士来辅佐他,这才将诸葛亮这个贤才推荐给刘备,以全心助刘备一统江山。这一招不但得了一个军师,还让徐庶心甘情愿地做他的内应,真可谓是一举两得的妙计呀!可见刘备的一生都生活在虚伪中,一点真实感都没有,真是不知道他活着的目的是什么?他难道不累吗? 相比之下曹操便多了一种坦荡、率真的情怀。在“煮酒论英雄”中,曹操直言不讳地将自己列入英雄,这就与刘备不同,他喜怒形于色,他有“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信念,能坦然面对生前身后不尽骂名的气魄,这就足以傲视上下五千年所有假仁假义的君王和英雄草莽!别人且不论,就是能和曹操在功绩上有一拼的刘备也不能做到这点。正如第六十回中张松是刘璋手下一名谋士,刘璋曾杀张鲁的母亲和弟弟。这时,张鲁正想兴兵夺取刘璋的西川,刘璋自知和张鲁无法抗衡,正在愁思中,张松自荐引曹兵前来相助,谁知曹操刚打败马超,还沉浸于自傲中,便对张松有所待慢,张松心中自然不快,出言不逊顶撞曹操,幸得杨修力保,曹操便想让张松见识一下自己的威风,以挫其锐气,谁知张松不但不气妥反而焰气高烧,曹操便直言说:“吾视天下鼠辈犹草芥耳。大军到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取。顺吾者生,逆吾者死。汝知之乎?”如是换作刘备定是一番谦虚感人之语。张松这时也不示弱,尽揭其短,曹操大怒:“竖儒怎敢揭吾短处!”如是刘备定说自己是如何不小心才导致这样的结果,或以泪感人,怎敢直言说那是自己的短处呢?看来曹操有些地方比刘备更加可爱。又如第三十回,由于许攸在袁绍处受人陷害,就打定主意投奔曹操,曹操这时正在睡觉,听闻许攸投奔于他,光脚赤足便跑出来迎客。他总是这么率真,给人一种真实感。如是刘备定先打扮一番才出迎,因为刘备好面子,为人又没有曹操率真,又怎么做到光脚迎客呢?再如曹操用计稳定军心时,曾向王垕借头一用,以平军心。俗话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曹操在杀王垕前曾坦言向王垕说明白。历代帝王要杀臣子都只找个借口草草了事,谁会像曹操这样向人讲明白的。虽然不容王垕反抗,但总获得个死得明白的下场。何况曹操还承诺:“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匆虑也。”杀了人还替他照顾妻小的,我认为从古至今难有几人能这样。看他是多么的坦荡、率真,就连哭也比刘备真实许多,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哭典韦。第十六回张绣投降后,曹操跑去泡张绣的婶子邹氏,气得张绣造反。张绣所惧者典韦也。便派人先偷去典韦的一双铁戟,在曹操正在宵金时刻,杀了进来。没有了武器的典韦死拒寨门,让曹操从后寨逃跑,典韦身无片甲,被乱箭穿身血流满地而死。曹操亲自哭而祭之,对将士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曹操哭一死人说明是由衷而发,哪像刘备只会作秀。次年,曹操又过此地,不由大哭起来,众人问他原故,曹操说:“吾思去年于此地折了大将典韦,不由不哭耳!”可见曹操是一怀旧之人,书中从未描写到刘备为某一人隔年哭一次的,比起刘备这种哭过就忘的人来说,曹操的确是性情中人。虽说每个人都有虚伪的时候,但任何事都是有度的,如果一味虚伪那还要现实干什么?相琢之下,曹操比刘备更显人的本性。 五、结论刘备与曹操同为英雄人物,可区别甚大。由于刘备在智谋武功方面全不及曹操,就只能以“仁”术来获得民心。而曹操自认为文武双全就总以“奸”术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刘备虽为正面英雄人物却总让人感到有不耻的一点就是“虚伪”,相形之一,作为反面人物的曹操让观众看到了现实世界的真实部分,那就是坦荡与率真。看多了虚伪偶尔展露一下人的本性使得观念有种另类之感,长期的战乱硝烟中,偶有曹操的坦荡率真加入,更缓解一种紧张的气氛,怪不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能留传至今,被众多读者所喜爱,我想其奥妙大概就在于此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68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