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于成龙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吗?今天小编带你了解于成龙历史事实。在于成龙历史上,他的确以廉洁和正直闻名。于成龙出生于崇祯末年,祖籍山西永宁,于成龙在家排行老二,他的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个,虽然是继母,但是于成龙和他继母关系很好,也非常孝顺他的母亲。于成龙很有性格,从来眼里就不容沙子,他反对科举舞弊行为,腐朽的统治让他憎恶至极,因此她不愿意做官,甚至以老父亲有病为由,回到家乡。
顺治早期的时候,他也参加过科考,但是没有能中举,那个时候年龄也不小了,于成龙步入中年,已经35岁,家里重担落到他的肩膀上,最终他放弃了科考,回家照顾年迈父母,挑起家庭重担。家庭种种不幸,也在一时间降临,那个时候兄长早年英世,对于家庭打击很大,父亲有慢性病,天天需要煎药,母亲相比父亲好一些,但是毕竟岁数大了,体力也是不支,下边还有几个兄妹,所以一家人的重担就落到于成龙身上,就这样他放弃了自己学业,为了这个家,挑起顶梁柱。
一直到于成龙老父亲去世后,他守孝期满以后,那时候是顺治18年,他才继续拿起自的学业,那时候学府叫国子监,就在在这一年,于成龙当上了罗县县令。以满怀壮志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当时他辞别了妻子,一个人来到贫穷的罗城。当时的罗城是一个人口只有六户的人家,人口稀少,土地贫瘠,就连衙门都是几间茅草屋,那时候于成龙只能寄宿在城外一所关帝庙,在那里办公休息。罗县曾经的两个县令,一个去世,一个因为忍受不了苦,逃之夭夭,和于成龙一起来到随从也不知怎么回事,无故死亡,其他没有生病死亡的也都是受不了环境艰苦,纷纷逃亡,不知去处。环境确实艰苦,不多久于成龙也生病了,可能他并没有被这里恶劣环境所打败,依然带病坚持工作。
为了能让更多的人来到这里,他实行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开荒种田,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开荒过程中遇到一系列问题,他也是绞尽脑汁的想办法解决,俗话说“穷山恶水出刁民”,这个地方很落后,思想也不行,很多人自然不听从管束,不服从指挥,犯罪率在当时也是很高的,这个时候于成龙为了维护好城里次序,建立保甲,严格承办案犯,而是大张声势“严禁盗贼”,让不守规矩的人,望风而逃,不敢就范!当时兵荒马乱,城与城之间经常因为争夺东西相互侵犯,于成龙虽然是一介书生,但是,他勇敢的拿起武器和侵犯者拼争,他亲自带着兵作战,让邻盗望风而逃,最终主动求和,在于成龙保护下,罗县的老百姓生活得到安宁。
罗城在于成龙的几年的治理下,兵肥马壮,农民安居乐业,一派生机勃勃气象,很快他也受到皇上赏识,在后来的几年在各地当官,不管到哪里他都是,清风廉政,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爱戴,老百姓也是亲切称呼他为父母官,他也是秉承了那套,做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于成龙一生廉洁做人,去世以后,后人看他的木箱,里面只有一套官服,再没有其他东西,这就是于成龙的一生,历史真实再现。
于成龙岳丈,崇尚北宋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理念,并于三尺讲台孜孜求索,终生不悔。是于成龙、章吉仁、柳晋阳和陈廷敬的启蒙恩师。于成龙因反抗喀尔齐圈地落难时,邢济堂以老迈之躯亲赴京师疏通陈廷敬将万民折转呈御前,终使于成龙转危为安。邢济堂学识渊博,思想开明,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人物,他对自己出仕为官的每一个学子只有一个要求,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剧中人物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唯独于振甲这个人物被进行了较大的艺术加工,成为该剧中最让人厌恶的一个角色。
《天下长河》中所有人物都是原名出现,且剧情也是按照史料改编而来没有胡编乱造。于振甲显然也不是一个杜撰的人物,他的原型即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于成龙。
此于成龙非彼于成龙,史料上一般称其为“小于成龙”。小于成龙是汉军镶红旗人,字“振甲”。小于成龙的名气御史不想多说,他在康熙朝并不亚于靳辅,甚至还略占上风。
御史揣测,导演是有意要塑造这么一位与靳辅打擂台的人物,显然于成龙是一位合适的人选。只不过于成龙的官声太好,如果以原名出演,恐怕会引起观众的不适,甚至会被指责为玷污名臣。
可是其他角色都是以原名出镜的,杜撰一个人物不符合导演的初衷,故而才玩了一点心机,不称于成龙之名,而称其字。事实上不管是称名还是称字都是一样的,比如剧中的靳辅叫靳紫垣,陈璜叫陈天一。
历史上,于成龙的治河观点确与靳辅不同,但需要注意的是,于成龙并不是全面否定靳辅的治河方略。只是在挑浚黄河入海口这一点上意见相左,对于靳辅“筑堤束水”的方案也是认同的。
相关信息:
康熙二十年,黄河上游暴雨成灾,两河洪水将河道多处冲坏,靳辅上书自责请求处分。此次洪灾和于成龙没有半毛钱关系,剧中所谓的保桃园县而毁三省的情况并未发生。
洪灾过后,康熙令伊桑阿、崔维雅等人前往黄河验看堤工,他们对靳辅的治河成绩视而不见多方挑剔。此后崔维雅呈给康熙帝《河防刍议》《两河治略》二书,全盘否定了靳辅的治河功绩,建议拆毁全部治理河工程重新再修。
这时,康熙帝对靳辅也有了一些看法,其实这也很正常。皇帝向来对能臣疑心很重,怕靳辅在河道上自专,这就为靳辅治河造成了种种障碍。
为此,康熙帝提出了挑浚黄河入海口的建议,结果遭到靳辅的极力反对,并且以明珠为首的六部九卿也都出面支持靳辅,康熙的自尊心受到打击,故而很不高兴。
于成龙坚定拥护康熙帝,朝廷之上他与靳辅争得面红耳赤。本来治河之争是技术问题,不料却成为了君臣之间的隐形斗争,也可以理解为党争。
康熙毕竟是名君,他不愿以皇权打压靳辅等人,而是多方面听取建议。这时江苏巡抚汤斌正好回京陛见,他原本也是支持靳辅的,但听说皇上赞成开海口,就转变态度附和康熙帝。
正是由于汤斌的支持,康熙帝才下定决心,让侍郎孙在丰主持挑浚工作。康熙此举是利用于成龙、汤斌来打压靳辅,也就是亲手制造了朋党之争。
此次党争涉及到很多方面,限于篇幅问题不能一一细说,明珠也因此受到了牵连被革职,虽然罪名是卖官鬻爵,其实他是在治河问题上没有与康熙站在一条阵线上,此也是主因之一。何况于成龙与明珠一党素来不和,暗中又弹劾明珠等人。
孙在丰主持治河功败垂成,后来又先后任命凯音布、王新命等为河道总督,但他们经过实地踏勘,还是回到了靳辅的方案上。
这个时候,康熙又回过头来指责于成龙等人,大搞政治平衡,好在康熙帝总算没有让靳辅前功尽弃,还是认可了他的治河方略。说到底,根源就在于康熙对臣工的不信任以及出于对自身权力的不安全感。玩弄靳辅、于成龙的这场党争,可谓是康熙帝王权术的经典之作。
电视剧《于成龙》是根据真实人物改编的电视剧,历史上的于成龙,被称为一代廉吏。
于成龙字北溟,清朝顺治年间的一位著名官员,生卒年为1617年9月——1684年5月,清朝时期山西永宁州人(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于成龙简介在《中国明清的官》一书中有所记载。而且于成龙简介能收录到《四库全书》中,这实在是很难得的。于成龙一生做过许多官职,比如布政使、巡抚、总督、大学士等职位。于成龙虽身负多职,但他却是中年得志,年至44岁时,他不顾亲朋好友的阻拦,毅然决然的抛妻别子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担任县令。他到那时,条件实在是艰苦不堪,在困境中他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针,在罗城任官三年。期间,他把罗城治理的非常好,从荒无人烟到后来的安居乐业的景象,这让于成龙非常的欣慰。
于成龙的突出表现,让两广总督金光祖非常的重视。并于康熙六年推荐于成龙担任四川合州的知州。他到那里不到两年的时间,合州人口骤增,这样的成绩让他很是感到荣幸,之后被提升为湖广黄州付同知。他在任同知的四年里,同时还兼任着知府,由于突出的政绩,后又被提升为“卓异”。在他被提为卓异后,恰巧在这时出现了“三潘之乱”。在这期间于成龙临危受命,十天内就平定了一场动乱。之后他随即调任黄州知府,第二次暴乱又接踵而至。这时又是于成龙出面治理,他身先士卒,在危急关头将生死置之度外。在二十余天的暴乱中,他将暴乱首领何士荣擒获,至此他再次平定了暴乱。于成龙的果敢与智谋很被康熙所看重,之后又连续的将他升职。至康熙二十三年时病逝,终年六十八岁。
于成龙的故事至今为人们所流传,于成龙的一生为官虽然一直被提拔,但是此人一生清贫。在江南时,曾被江南民众称之为“于青菜”。他虽然位居高职,身居显贵,但是为人生活简朴,从未有过奢华的生活。于成龙算是大器晚成之人,他早年一直都在为了科举考试而奋斗着。他在参加一次乡试时,考官公然行贿受贿,这让余成龙非常看不惯,于是在考卷上痛陈时弊,结果没能中举,而是考取了个贡生。贡生是能直接参加会试,会试之后,于成龙以家父年老为由,回到来堡村。
至顺治八年时,他参加会试后又没有考中,当时他已经是35岁的年龄了。经过一些事故后,于成龙十年44岁,不顾亲朋好友及家人的劝告,毅然决然的去外地为官。从此便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也开始了他的抱负。于成龙不论在哪里为官都保持着两袖清风的风格,而且艰苦朴素。于成龙为人正直,为官亦是如此。他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当地百姓办实事,为民做主,凡是他为官的地方总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他也不畏权贵,一向桀骜不驯的地方豪强在于成龙的治下都会“皆奉法唯谨”。于成龙为官很有一套自己的策略,他在整顿吏治上始终放在工作的首位上。不仅在吏治上,而且在教育等方面他都很关心。他在阔别二十年后回乡时,依然是身穿布衣,他还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于成龙家训》,教育后代一定要做,尽善尽孝之人。从于成龙的故事中我们应该要学会,不论何时何地都应不忘孝与简朴。于成龙的故事还应警示后人,为官要清廉,这也应该现代社会应该学习的地方。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曾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故居是清朝时山西永宁州人(今天的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于成龙一生艰苦朴素,为人作风严谨,虽然他是大器晚成之人,但是一生仕途平坦,一直在走上坡路。于成龙故居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如今还能在那里找到70多名于氏后人。他们勤劳朴实,牢记祖训,一直延续着于氏家族的“孝为百行之源、居心不可刻薄、凡事不可做尽”等家族风尚。现今于成龙故居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来堡村,住着于成龙的第十一代世孙。
在方山县境内被发掘的于氏文物有80多件,征集到关于于成龙的民间故事有100多篇。现如今于成龙故居、家祠、墓地等都保存完好,这也是中国历史人物保存最为完整的遗物之一。于成龙清正廉明的事迹流传民间,人们提及他就非常崇拜。尤其是在方山和吕梁一代更为盛传。于成龙的事迹在他故乡流传的同时,也激励着当地的人们要像他学习,要做一个清白于世的好人。那里的人们淳朴善良,勤勤恳恳,都是受于成龙的事迹所影响。于成龙一生节俭,虽然官越做越大,但是艰苦朴素的精神一直在他身上有所体现。他在江南时,整日吃糙米,喝稀粥,食青菜,终年不知肉味,因此江南人们称他为“于青菜”。现如今于成龙的故居已成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地方之一,方山县大力弘扬法治文化、廉政文化,不断的挖掘优秀文化资源,于成龙的故居可谓是不二之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67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