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朝时期有一个很严重的禁忌,如果乱说的话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2 12:03:40

明朝时期有一个很严重的禁忌,如果乱说的话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明朝禁忌,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我国的古代,皇帝是天地之间最为尊贵的人,有句话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说白了就是能看得见的东西,都是皇帝一个人的私有财产。正因为这至高无上的权力,很多看看似平常的的事情,可是在皇帝那里就成了忌讳,这些家伙讲究太多,甚至能干扰到百姓的正常生活。

比如在大明王朝,皇帝个个都姓朱。朱,音同“猪”,皇帝讳朱,所以其他人就得避讳这个字,比如在民间百姓如果想喊“猪”,卖猪肉、杀猪之类的话,都会让敏感的朱家人觉得难受,如果有谁敢大呼“猪”的,皇帝听说了肯定会不高兴,一般都会被抓起来重打几十大板。

那大家要问了,不让喊“猪”,那百姓该管猪叫什么?叫猫狗也不合适啊!其实朱元璋早就给人们想好了,用“豕”或者“彘”,来代替“猪”的称呼。这样一来皇家的姓氏是避开了,那这种事就算完事了吗?显然不是,避开了姓氏,那还有名呢!比如朱元璋的“元璋”二字,已经被皇帝占用了,那其他人就不能再用了,不然那就是有不臣之心,也要被重罚。

明朝有位开国将军叫徐达,此人一生追随朱元璋,立下了许多战功,即便是几百年后的今天,很多人也能记得住他的名字,可想而知此人当时有多么显贵。他的一个儿子名叫徐允恭,这个名字听起来文绉绉的,似乎很有一番意义,起初这么叫是没问题的,可是不料后来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他的家人认为这个“允”字好,所以就拿这个作为他的名。

这下徐允恭就尴尬了,虽然这个“允”字是他先用的,奈何人家新皇帝喜欢上了这个字,于是为了避讳,无奈放弃了自己的这个名字,改名为寿辉。徐寿辉这个名字听起来固然更有气势,似乎更好点,可是因为皇帝的特权而无奈改名,还是让他有点憋屈。

其实在封建的古代,这种避讳的情况非常常见,甚至因为这事,会引发大案。比如在清朝的雍正年间,有一次考官出了试题,里面引用了诗经里面的一个词,后来有人考证一番,说这词暗含“雍正”会死的意思,后来这位出题的官员,居然因此被杀头!

到了乾隆时代,朝廷因为内阁官员引用卦辞,里面含有“乾”和“龙”,居然也有官员因此说这组合一起就是“乾隆”,没有避讳,而且卦辞也不太吉利,所以说这位内阁官员有罪。后来乾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居然就真的治了这位官员的罪,因为一个卦辞而斩杀了朝廷大官。

所以在古代,除了皇帝以外,任何人都得活得小心翼翼的,因为规矩太多了,一个不小心就会被人抓住小辫子,就连起个名字,都得好好研究是不是犯忌了,也许古人多起些“狗儿”“狗剩”之类的名字,原因就在于此!

1.纵观历史会发现明朝实际上要比清朝强大的多,虽然明后期的朝廷已经非常腐败,但如果明朝没有灭亡

1,明朝末年,朝廷基本上已经烂掉了,即时没有清朝,没有李自成,也有其他人的。继续的发展是不太可能的,明灭之前几十年,也就是万历年间,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南方出现,但是这种萌芽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为什么,两个原因,第一,没有航海贸易,中国明朝航海贸易最鼎盛的时期是嘉靖年间,但是有那个大名鼎鼎的胡宗宪。第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农民不断失去土地,在英国,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大批无产者进入城市打工,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的现象。但是在中国,这些无产者却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流贼。对社会产生的是消极的影响。
2,中国能走多远,这个话题不太好说,我认为如果没有外力的情况下,什么时候精神财富完全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也就是说精神财富完全和物质财富不成比例的时候,中国会出现动乱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明朝灭亡有很多原因,但不可以忽视的是崇祯皇帝本人的性格问题,可以说明朝就是让这位爷给折腾散的。因为他当政 17 年,有大量的机会可以补救,大量的机会可以挽狂澜于既倒,但是他没有做到。崇祯皇帝的整个大明亡国的悲剧,就是他个人的性格悲剧。
评价崇祯皇帝的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一位不耳声色,不近声色,励精图治的年轻君主,是如何起早贪黑、辛辛苦苦,走上破家亡国的不归之路的」。
崇祯皇帝跟大臣关系不好,这个在明代历史上,甚至可以说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孤例。
——————
1644 年 4 月 22 日晚上,紫禁城已经在一片黑暗之中,皇城宫门已经下钥。半夜,一名中年男人开始围着紫禁城跑圈,他披头散发,一边跑,时而还停下来捶胸顿足,呼天抢地。
这个人是谁?就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当天晚上闹腾了一夜,第二天早上,他仍然坚持了自己 17 年来一直坚持的一个好习惯,准时上朝,和阁臣们见见面。但是见面已经没有用了,因为这个时候,李自成的大军已经把北京城包围得严严实实了,跑不掉了。君臣相对,唯有落泪而已。
据野史记载,这一天早朝,崇祯皇帝还做了一个提议,说先生们,我们要不要去奉先殿完事?奉先殿是什么地方?就是宫内祭祀列祖列宗的地方,相当于太庙。什么叫完事?就是一起去死。先生们,我们一起去死好不好?结果阁臣们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接茬儿。
看到这一点,你也基本上知道了,大明王朝已经油尽灯枯、树倒猢狲散。4 月 24 日傍晚,崇祯皇帝摆了一桌家宴,把自己的妻儿老小都叫来喝酒、吃菜。吃完之后,掏出宝剑说,事已至此,我们都没有活着的颜面了。
这个时候你再看崇祯皇帝旁边坐着的周皇后,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惠皇后,他们夫妻感情也非常之好。周皇后这个时候就说了一番话,我们先撂下,总而言之,不会是什么「妾身实在做不到,妾身这个正当年华不愿意死」这种话。人家周皇后说完这番话之后,非常从容地一转身,回到后宫就自缢身亡。
留下来的崇祯,派人把自己的三个儿子易容化装送出城,然后面对自己的一双女儿,他掏出宝剑杀掉了一个,砍断了另外一个的手臂,这就是当天晚上发生的事。
再转过天,4 月 25 日,北京城已破,据说崇祯皇帝当天还在皇宫里面奔跑了一圈,等着看是不是有大臣上朝,陪他最后一段,但是没有等来任何一个大臣。绝望的崇祯在自己的贴身太监王承恩的扶掖之下,颤巍巍走到了故宫后面的煤山,也就是现在的景山,在山上的歪脖树下自缢身亡。
这是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的一个故事,它永远地定格在中国历史上。1644 年,甲申年这一次事变,我估计如果 100 年后还有电视剧的话,这段故事会被反复编剧、反复重写,反复搬演上荧屏,因为它太悲壮,又太具有戏剧性了,太能调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情感了。
这个故事大家都熟悉,我们回到刚才撂下的周皇后的那句话上。周皇后临死前说,夫君,你就是不听我的劝,你别忘了,咱南京还有一个家,咱们应该早早地南迁。说完这番话后,周皇后就自缢身亡。但是这句话引发的问题却是我个人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有趣的一个谜题,就是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跑?
对于任何一个生物来说,风险来临,跑是正常反应,也没什么丢脸的。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还有可能,不都是跑吗,西晋不行了,南迁永嘉南渡建东晋;安禄山打来了,唐玄宗带着杨玉环就跑,杨玉环耽误了跑,那杀掉接着跑;后唐唐僖宗都跑过。北宋灭亡了,康王赵构也跑,到南边建南宋,这是正常的。
尤其是宋朝那个宋徽宗,你别以为宋徽宗是老老实实被摁在东京汴梁的,没有,人家在 1125 年的时候,金军南下,第一反应就是跑,把儿子叫来,你来当皇帝吧,钦宗,你来做,我到镇江去进香,到佛祖面前去为国家祈福,就跑了。后来是因为金军退出了,他觉得没事儿了,又怕大权旁落,这才二次回到东京汴梁。金国人杀了一个回马枪,才把老爷子给摁在东京。不是不跑,所有的皇帝都有这个本能。
而且跑的时候,你会发现历朝历代的皇帝腿脚都挺快,南宋赵构是从扬州到南京、到杭州、到温州,最后搜山检海捉赵构,一直跑到海上去了。包括南明朝那个后来的永历帝,不是直接跑进了缅甸吗?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跑?
当然事后来复盘的话,作为历史我们不容假设,但是我们如果假设他跑了,实际上当时对明朝来说还是相对有利的。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分析三个简单的条件:第一,北方当时是连年大旱、大灾,兵连祸结,北方已经糜烂了。那你跑到南方之后,把一片烂摊子丢给李自成。后来证明李自成实际上没有行政统治能力,他一帮农民军,没有长期的行政习惯和传统;加上北方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清朝,后金在那儿盯着他。把所有这些烂摊子和问题扔给李自成,没准儿李自成真的就像后来那样,一会儿就兵败如山倒,那你崇祯皇帝再带着自己的几百年皇权正统杀回去,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第二,就是如果你跑,那么在南方建立南明,跟北方,不管是李自成的政权还是清朝,我们划疆而治。这里存在一个合法性问题,因为你是崇祯,你是皇帝,是天然具有合法性的。无论是东晋的司马睿,还是南宋的赵构,其实在刚刚登基的时候,都面对着巨大的一个统治合法性的问题。因为徽钦二帝北狩,被金国人抓走,没有正式让位给你赵构。赵构一朝,南宋高宗一朝,始终面对着一个是不是要迎二圣还朝?你这个皇位坐得是不是合法?始终面对这个问题,秦桧的故事、岳飞的故事,都是纠结在这个问题上。
可是崇祯没有这个问题,无论你跑哪里你就是正根的皇帝。后来南明出现什么福王系、唐王系,包括左良玉的叛乱等等,都是在争夺这个合法性,导致南明没有办法拧成一股绳,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力量来抗清,这就是后来的问题。崇祯皇帝不南迁,也直接导致后来南明的覆亡。
更重要的一条,是明朝有一个天然的优越之处,就是在明成祖朱棣的时候,当时迁都到北京,南京是留下一整套完善的行政系统的。北方有一个尚书,南方就有一个,明朝始终是双首都制。崇祯皇帝如果南迁到南京,他是有一套现成的,马上就可以启动的行政班子可以接受管理。这比当时南宋的高宗赵构面对的情形要好得太多太多了。但是他没有做,没有跑。为什么?
那让我们回溯到历史。有时候中国人读历史,老喜欢讲一句话,叫说时迟那时快。而实际情况是什么?是说时快,那时迟。
大家说明朝,有一句话叫「传庭死,明朝亡」。传庭是谁?孙传庭。孙传庭在潼关战死,跟李自成冲入敌阵战死了。1643 年的冬天,李自成大军正式挥兵东进,1643 年的 12 月 30 日,距离崇祯皇帝死的 4 月 25 日将近 5 个月,完全来得及跑,为什么不跑?
其实在 1644 年的 2 月,大概是 2 月 20 日,其中有一个大臣,这个人姓李,叫李明睿,他就提出了整套的方案,说老爷子,不行了,咱跑吧。崇祯皇帝他不知道吗?他也知道,说是该跑,但是他跟李明睿讲了一句话,说这个事要保密,事不可泄,泄我则杀你之头。随后李明睿就根据主子的意思提出了一整套方案。
比如让皇帝掏私房钱,即内帑,募一些兵,来保护自己南逃。
崇祯皇帝刚开始听着这个方案,觉得有道理,但要自己掏钱,发内帑?就犹豫了。崇祯皇帝认为这钱要出得户部出。李明睿说,那要户部出,这事儿就变成国家财政的事,就必须提交到朝堂上,让阁臣们来共同商讨了。
于是第二天,1644 年的 2 月 21 日,这件事就提到了阁臣会议上。马上就有人提出来反对,不行,你不能走,君死社稷,谓之大义。你会说,这个朝臣也是浑蛋,你这个时候挡着这个事干吗?你要务实,要实事求是。但是如果你站在当时士大夫的心态上,你是可以理解这个建议的。
因为第一,确实没到最后一刻,最后一支力量还没有押上去。这支力量就是我们后来都知道的吴三桂,关宁铁骑,还在那个地方,山海关那儿挡着后金。应该把他调回来,如果这支部队再沦陷了,才到了最后一刻。就是说还有指望。
第二,要知道北京城在崇祯年间,已经是一面破鼓万人捶,已经被围城过五回了。当然围城的都是后金的队伍,少数民族,往往是抢点东西就跑了。北京城戒严这件事对于崇祯君臣来说,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一回有那么严重吗?
第三个原因就更重要,要知道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里面有一个东西,就是历史和祖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历史性的。我们今天的人可能不知道,但是当时上上下下脑子里都知道一件事,这件事像一根刺一样扎在每个人的脑子里。
这件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土木堡之变时,明英宗那会儿。英宗因为北狩在土木堡的时候,让北元给抓了,这边扶了一个景泰帝,刚开始是监国,后来当了皇帝。怎么办?北京城又被蒙古人给围了。这个时候就有大臣出来说南迁,这个人是徐有贞。徐有贞说了跟刚才周皇后一样的话,我们南方还有一个家,一整套班子,我们去那儿吧。
这个时候朝臣蹦出来一个人说我反对,这个人是于谦,很多人读过他写的诗,千锤万凿出深山。于谦说不能走。不能走怎么办?于谦说我来,我来。于谦真的挺厉害,就主持了北京城的保卫战,然后就成功了,北元的队伍退走了。
事实证明,最后一刻坚守还是有道理的,保住了一片锦绣江山。这个时候策划南迁的徐有贞反而成了一种奸臣,至少是失败的言论。徐有贞后来被证明真的就是个奸臣。因为后来明英宗被放回来之后,在南苑当他的太上皇,然后徐有贞就策划了夺门之变,让明英宗复位,把景泰帝这一支就给干掉了。虽然明朝的君臣表面上不说徐有贞是奸臣,因为毕竟英宗是他们的祖先;但是徐有贞的奸臣形象,和他做这样一次错误的政策建议连在了一起。
一百多年后,讨论这件事情的崇祯君臣都瞬间想起了这件事情,不能跑,跑就是奸臣,就是投降派。虽然是务实,务实派有时候就是投降派,这个时候谁反对跑,反而是忠臣,是再世的于谦。
这个时候我们再想想,如果崇祯皇帝坚持,说就得走,不行吗?
崇祯皇帝这件事即使心里千肯万肯,但是你得有人反复恳切陈词,以头碰地,头碰得要出血了,最后我实在没办法,这帮大臣又要拖着我去干这种丢人的事,对不起列祖列宗,这才好南下。没人这么干,就把皇帝晾这儿了,他走得了吗?他走不了。
话说这一天过去没多久,因为前方的败报不断地传来,又有人开始提,说皇上您不走也就算了,要不这样吧,咱们把太子给送走吧。太子到南方,到南京。您这儿实在不行了,太子还在,因为他有正当合法性,他能够再建朝廷,我们还能留得青山在。崇祯皇帝其实这时候心里就不高兴了,什么意思?让我儿子去,我在这儿等死?他心里虽不高兴,但是他理智上又知道,这确实是一个解决方案,这个问题又在朝堂上提出来了。
这时候又蹦出来一个人,叫光时亨,这个大臣说不行,不能走。为什么不能走?不能效唐朝的宁武之故事。唐朝就是这样,唐玄宗跑了,他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唐肃宗,不是宁武又称帝吗?后来唐玄宗就当了太上皇,晚年凄凄惨惨,天天想着杨玉环,说怎么能这样,我们的国家是以孝治天下,怎么能让太子这样做,如果他当了皇上,他就背上不孝的骂名,这个事不行。
崇祯这个气,本来这事他本身就不愿意,骂这个提议的大臣。然后他又明知道这是一个解决方案,又有光时亨出来阻止,他又恨这个光时亨。最后据说,那一天他在朝堂上把桌子都给踢了,不欢而散,这件事就又搁下了。
李自成一路往东打,当然他不是顺着潼关,从河南这条路打到北京;他是从北边,是从大同那边,从昌平这一代打进北京的。最后一个派出去抵挡的大臣叫李建泰,李建泰在兵败的时候,当时就写了一封遗书,也算战报吧,写了一封遗书给崇祯皇帝,意思就是说我死了,你就走吧,真的不要再待了。但是即使是这样最后一次机会,朝堂上也因为各种各样的讨论没有下文。
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没有人提议?我们再看宋徽宗,宋徽宗当年去镇江进香的时候,身边带的人多了,蔡京的儿子蔡攸,还有那个童贯,都陪着他跑。哪一朝,你总得出几个奸臣吧,哪怕跑的人不是什么好人,奸臣总是有的吧。这时候只要出来一个人喊一嗓子,给皇上一个台阶下,皇上这个台阶就下了。
为什么没有这个人出来?这又成了一个悬案。而且这个悬案引起我们更大的疑虑是,崇祯皇帝到最后几天,嘴里面基本上就讲一句话——「文臣误我」。本文刚开篇的时候讲,4 月 23 日早朝的时候,崇祯建议跟先生们去奉先殿完事,据说当天早朝,他拿手指蘸着茶水在龙书案上写了几个字,文臣个个可杀。而且他在煤山上吊的时候,也留了一句话,说大臣误我,致失天下。他在临死那几天留下的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
好奇怪,一个亡国之君通常在临死的那一刻,他恨的应该是对手,就是弄垮他这个国家的对手,他应该恨李自成,恨皇太极才对。他恨自己手下这帮人,而手下这帮人直到最后一刻,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蹦出来给他台阶下。那问题就来了,崇祯和他的臣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些什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67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