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古代衙门真实情况,历史上真的和电视剧中的一样吗

以史为鉴 2023-07-02 11:58:17

揭秘古代衙门真实情况,历史上真的和电视剧中的一样吗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衙门,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我们的古装电视剧中,多多少少都离不开衙门,特别是这些年比较火爆的《大宋提刑官》和《铁齿铜牙纪晓岚》等古装电视剧,这给普通观众一个错觉,就是老百姓喊冤都要上衙门击鼓,让县太爷坐堂审案,县太爷大笔一挥,判个秋后处决什么的,这就算结了案,历史上真的是这样的吗?

县令郑板桥

远的不说,我们就从明清两朝的官场制度说起,对于老百姓最常接触的应该是县衙,也就是古代县级政府办公所在地,根据眀朝初期太祖颁行了地方衙署建设应遵循的“范式”,洪武初王祎《义乌县兴造记》载:“今天子既正大统,务以礼制匡饬天下。乃颁法式,命凡郡县公廨,其前为听政之所如故,自长贰下逮吏胥,即其后及两傍列屋以居,同门以出入,其外则缭以周垣,使之廉贪相察,勤怠相规,政体于是而立焉。命下郡县,奉承唯谨。”以上这段文字的翻译成现在的白话文就是:如今皇上继承了国家大统,必须要按礼制管理天下,颁布法令,命令国内所有州县府衙,前厅为商议政事与前朝不变,自县官开始所有在册的公职人员,必须全部在府衙内办公,县衙办公楼后面建两排房屋供公职人员居住,只有一个大门出入,外面一周修建围墙,让所有公职人员互相监督,是否存在贪污受贿或懒政不为,命令所有州县,按照这个标准建设府衙。

衙役

大家看到没有,州县级别的府衙,所有公职人员必须住在府衙内,没有单独居住的权利,老百姓上府衙告状,开始也不是电视剧那样,县官升堂审案,不是所有案子都是县官审的,首先,在明朝时期,县衙不仅有县令,还有县丞、主簿、典史,这四个官职是有品级的,能享受朝廷的俸禄,一般来讲,县令是正七品官,主管全县所有政务;县丞是从七品,也是县衙仅次于县令的官员,好比现在常务副县长,代县令执行命令;主簿是正八品,类似于现在的县长助理或秘书长之职;典史是从八品或者九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九品芝麻官,主要管理监狱和负责抓捕犯人;另外没有品级的还有六房主事,明清时期的六房是对应朝廷的六部,分为礼房(类似现在的宣传部)、户房(类似现在的财政局)、刑房(类似现在公安法院)、兵房(类似现在武装部)、工房(类似现在的水利局和国土局)、吏房(类似组织部或人事局),三班衙役等。

县令坐堂

我们从影视作品中看到县令审案又是怎么回事呢?在明清两朝,一般小案件有典史办理,或者由六房中的刑房主事办理,最终有没有罪,由县令书面裁决;审案时,对不从实招供的疑犯有的要打屁股,打屁股不是随便的,要退下裤子露出屁股打,这也是封建统治者为了震慑百姓的一种办法,试想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脱了裤子打屁股,是何等耻辱。如果案子较大,必须上呈到上一级府衙,就是州府或者知府,县令是没有判决死刑的权力,死刑必须有刑部核准才可以,刑部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如果影视中出现县令直接判决犯人死刑立即执行的,只能说这个编剧不懂历史或者忽悠观众,从唐宋开始,正统王朝没有这么草率处理命案的,都是刑部在每年开春的时候,严格审查地方递上来的人命案件,能判死刑的,签订判决书回复给地方衙门,然后统一秋后处决,犯人如果有重大冤屈,还要伸冤的,就要告御状,朝廷准许重审的,案子要交给三司会审,就是大理寺、刑部、都察院。

脱裤子打屁股

到了清朝,特别是晚清时期,中国的衙门制度其实也挺科学的,管诉讼的管诉讼,管钱粮的管钱粮,从上至下已经初步有了现代官府的雏形,只是眀朝除了朝廷任命的官职之外,所有公职人员都需要在吏部造册登记,而清朝除了县令、县丞、主簿以外,所有衙门办事人员由县令聘请,或者花钱买个职位,主官喜欢把职位给谁,谁就是这个部门的领导,这个在胡雪岩传中写的很清楚。

历史上真实于成龙,比电视剧中表现的还廉洁

最近一部关于于成龙的电视剧火了全国,于成龙的形象生动的再现给了后人,那么历史上于成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又为何被称为天下第一廉吏

首先做个简单的介绍 于成龙老家

康熙为何评价他:天下第一廉吏。他的政绩在哪里呢 为官方面
1661年(顺治十八年),已44岁的于成龙接受清廷委任(第一次出仕),到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罗城在清统治下不到两年,由于局势未稳,两任知县一死一逃。于成龙到罗城时,该地遍地荒草,城内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数间;县衙也只是三间破茅房,他只得寄居于关帝庙中。

首先于成龙在罗城全城乡建立保甲,严惩缉获案犯,大张声势地“严禁盗贼”。境内初安后,他又约会乡民练兵,甘冒“未奉邻而专征,功成也互不赦之条”的后果,准备讨伐经常扰害的“柳城西乡贼”。在强大的声势下,西乡“渠魁府首乞恩讲和,抢掳男女中只尽行退还”。接着全县搞联防,“邻盗”再不敢犯境。

于成龙十分注意招募流民以恢复生产,他常常深入田间访问农事,奖勤劝惰。农闲时带领百姓修民宅、建学校、筑城墙。对迁入新居的农家,还亲为题写楹联,以示鼓励。在深得民心之后,他又以刚柔并用的斗争策略,解决了“数大姓负势不下”的问题,使这些一向桀骜不驯的地方豪强“皆奉法唯谨”。

于成龙

在黄州府岐亭镇一带,盗贼白昼劫路伤命,严重影响地方安定和居民正常生活。

于成龙上任之初,即以郡丞身份坐镇岐亭治盗。为了摸清盗情和每一件重大盗案,他总是亲自访察,多以“微行”的方式,扮作田夫,旅客或乞丐,到村落、田野调查疑情,对当地盗情了如指掌。他还特意在衣内置一布袋,专放盗贼名单,“自剧贼,偷儿踪迹无不毕具,探袋中勾捕无不得。”

对待案犯他主张慎刑,以教为主,采取“宽严并治”和“以盗治盗”的方法,取得突出效果。于成龙在词讼、断狱方面也以包公式人物著称。他铁面无私,头脑敏锐而细心,善于从一些常人忽视的细节上发现问题的症结。曾排解过许多地方上发生的重大疑案、悬案,使错案得到平反,从而被百姓呼为“于青天”,民间还流传着“鬼有冤枉也来伸”的歌谣。

科教的贡献 于成龙对科考和教育也十分关心,在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官僚、势豪贿通学政,科考中舞弊之风盛行,贫苦士子虽皓首穷经却往往落榜。

于成龙

生活方面 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为扼止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民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总督衙门的官吏在严格的约束下,“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

历史上真正的乾隆和富察,是否像电视剧一样呢

  富察氏是孝贤纯皇后,满洲镶黄旗出身,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出身高贵,容貌出众,性格恭谦,简直就是完美的白富美。

  在雍正五年的一次选秀中,雍正皇帝一眼就看中了16岁的富察氏,将其指给早已内定为皇储的四皇子弘历为嫡福晋。

  那年的七月十八,在紫禁城西二所举行了婚礼。婚后二人就相敬如宾,十分恩爱。后来乾隆皇帝即位,立她为中宫皇后,乾隆二年十二月初四举行了册封礼。

  都知道乾隆皇帝,号长春居士。他登基后,将紫禁城的长春宫赐予爱妻居住,在圆明园,富察氏也住在长春仙馆。连居住的宫殿名都要与自己的名字一致,这简直是秀恩爱秀一脸啊。

  可惜好景不长,他们二人虽十分恩爱,他们的孩子却都没能长大。

  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孩,可惜很小就夭折了。

  没过多久,他们的第一儿子永琏出生了,乾隆在登基的第一年,就将他密定为皇太子。当时的乾隆不过26岁,便早早立储,显然是因为太过钟爱这个孩子。

  可惜没多久,永琏就生病去世了,这对夫妇二人都是一场致命的打击。一向勤政的乾隆皇帝因为伤心欲绝,连续五天没有临朝,还将密定圣旨公之于众。

  之后,还用皇太子的礼仪下葬,乾隆皇帝还亲自到场祭奠。

  不仅是永琏,他们的第二位公主,以后第四子永琮都极致疼爱。

  公主乃是固伦和硕公主,乾隆亲自为她取名为,鄂勒哲依忒木尔额尔克巴拜。共12字,可以说是最长的名字了。

  鄂勒哲依,是蒙古语,有福的意思,忒木尔,有寿的意思,额尔克,意为铁,巴拜,谐音为宝贝。可见,这都是满满的父爱。

  永琮也是刚出生就被内定为皇位继承人,可惜,得了天花而亡。

  孩子一个又一个去世,将富察氏打击的一病不起,后来在一次南巡的路上,便撒手人寰。

  乾隆皇帝在富察皇后去世以后,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颓废,易怒,健忘,等等,这是受了极大打击才会有的反应。

  后来,回到紫禁城,乾隆皇帝还非要将皇后死前乘坐的船只搬进紫禁城。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船只庞大,而紫禁城门洞狭窄。

  但是乾隆皇帝就铁了心非要不可,甚至想把城门拆掉。还是礼部尚书想出办法,搭木板将船拉进去,乾隆才歇了拆城门的心。然后,动用千名工人,推扶拉拽,费劲力气 才终于将船拉了进去。

  举办丧礼,也是举国同哀。各省文武官员从奉到谕旨之日为始,摘除冠上的红缨,齐集公所,哭临三日,百日内不准剃头,持服穿孝的二十七天内,停止音乐嫁娶;一般军民,则摘冠缨七日,在此期间,亦不嫁娶,不作乐。天下臣民一律为国母故世而服丧,就清朝而言,这是从未有过的。

  所有举办的典礼,周年礼等等,乾隆皇帝无一不亲临。这样的爱情,放在现在也是人人羡慕的,更不要说乾隆还是一位帝王。

  皇后的谥号孝贤,也是乾隆直接下旨定的。正常应该是礼臣们拟定几个字,皇帝挑一个就好了的,但是富察皇后的谥号,皇帝根本不理会内阁,直接自己定了下来。

  乾隆皇帝为了爱妻的丧礼,也是大出血了一波。

  乾隆13年三月二十五日,先给丧礼处拨了三十万白银。同日,又命人重新整修皇后暂停放棺木的观德殿,动员工匠8242个,各作壮夫9593名,耗费白银9600余两。

  棺木移出观德殿后,又会停放在静安庄,但是乾隆觉得静安庄太小,又下令扩建,新建房间338间,耗费91300余两白银。

  富察皇后生前的居所也全都照原样保留,生前的用品也都供奉在长春宫,一直保留了四十多年。每年的腊月二十五日和忌辰时,乾隆帝都亲临凭吊。

  并且在之后,也对皇后的亲戚都重用,比如她的弟弟傅恒,她的侄子福康安等等。

  乾隆十七年冬,东陵胜水峪地宫才终于建造完毕,乾隆亲自护送皇后奉安于地宫宝床上,至此,富察皇后的丧礼才终于落幕。

  乾隆还下令成立了孝贤皇后陵总管衙门,专门看管陵墓,每年光这个衙门就需要十万两百银。

  乾隆皇帝酷爱写诗,一生共写有四千余首诗,但是诗的内容都很一般,唯有一千首诗,写的很好。

  而这一千首诗,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富察皇后。

  后来的乾隆,每有大事发生,乾隆必要去皇后灵前一一告知,甚至要去避暑山庄,都要专门跑去感受富察一声。

  这样的爱情,是不是你所羡慕的呢?在乾隆皇帝的心里,富察皇后应该真的是白月光吧。

请问历史上的事为什么能传到现在?是历史上有人边记录吗?为什么有人能知道历史上的事,然后拍电视剧出来

至少三种途径:
1,正史记载,比较出名的比如史记,有专门的史官进行记载,当然,后期的很多记载都是服务于皇家的,所以,有些事情未必真实,当然还有官方的一些公文,各衙门机构的文件等,明清流传下来的比较多。
2,野史,就是非官方的,有各种题材的,野史,诗歌,故事,小说,绘画等,这种民间题材内容非常丰富,当然不排除有些夸大,歪曲的成分,但也非常具备历史参考价值。
3,其他方式:比如流传的民间传说,风俗习惯,戏曲演戏,陶瓷雕刻等等吧,这很多不是以文字为记载的,有口口相传的效果,也是作为历史记载的一种方式。
我觉得主要是以上三种方式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67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