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努尔哈赤临死前为什么让儿子制造红衣大炮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2 11:46:34

努尔哈赤临死前为什么让儿子制造红衣大炮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努尔哈赤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1626年初,努尔哈赤统帅十余万大军进攻宁远城,明朝大将袁崇焕带兵坚守宁远。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后金士兵死伤无数,大败而归,努尔哈赤也受了伤,而宁远城依然固若金汤,巍然屹立。在寒风中,努尔哈赤眺望着暮色中的宁远城,长叹一声,率领残兵败将撤回了沈阳。

回到沈阳,检点军士,丧失数千,努尔哈赤不禁叹息道:“我自二十五岁起兵,战无不胜,攻无不取,不料今日攻一小小宁远城,遇到这袁蛮子,偏吃了一场大亏,可恨可恼!”众贝勒虽百般劝慰,无奈这满洲太祖争强好胜,对这生平未有的失利难以接受。古语道:“忧劳所以致疾。”努尔哈赤已经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更加耐不起忧劳,遂恹恹成疾,最终患上了一种毒疮——痈疽症。他疼痛难忍,寝食难安,身体一天一天衰弱下去。

皇太极等众兄弟几次找来大夫们谈话,甚至好几次出言责骂,威吓道:“大汗乃一国之尊,你们若治不好大汗的病,还有什么面目继续行医?”但众皇子的忧急气愤于事无补,群医束手的情形也并非施加压力就能改善。后宫的嫔妃们都整日整夜地烧香焚纸,求神祈祷,当然也不会收到功效。

唯独努尔哈赤本人仿佛大彻大悟似的,极其平静地面对自己的疾病。这时他平常已不甚言语,但当大夫们跪在他面前发抖的时候,他命人传话给众贝勒:“大夫们已经尽力,不可怪罪他们!”在努尔哈赤的潜意识里,他真正的不治之症是衰老,是生命急速地枯萎,是精神倦息不振而濒临死亡。以往,他从精神到肉体都充满了战斗力,面对困难,无所惧怕,面对敌人,勇往直前。然而自从宁远失败后,他的这种精神再也无法振奋,无法提升。他生平第一次向它举起了投降的白旗。

7月22日,承受着重大压力的大夫们终于想出了医治办法:清河的汤泉祛百病,也许会收奇效。于是,在“唯一的希望”中,努尔哈赤乘船由水路到达了清河。然而清河温泉的疗效对努尔哈赤的痈疽不起作用,他的病情日趋严重,毒疮处已经开始流脓流血。随侍在努尔哈赤身边的四大贝勒不得不面对现实,果断决定速回沈阳。

此时的努尔哈赤连坐起来的力气也没有了,他俯卧于铺着黄锦缎的担架上,由四大贝勒亲手抬上船,沿太子河而下,转浑河返回沈阳。登船之前,努尔哈赤的神志还尚清醒,他问皇太极:“多久能到沈阳?”皇太极说:“水陆便捷,只需五天!”过了一会儿,他又对皇太极说:“回去之后抓紧铸造红衣大炮!”皇太极知道这是他最耿耿于怀的事情,于是应承道:“父汗放心,孩儿会尽早铸成红衣大炮,再恭请父汗统兵直取北京。”皇太极一边说着,一边止不住地流泪。努尔哈赤俯卧着,没有看皇太极的脸,听到他的回答,心中的豪气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很好,伐明大业,一定要完成!”但是说完这话就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皇太极低头一看,才知父汗已经昏睡过去。此后,努尔哈赤便时而清醒,时而昏迷,再也没有说话。即使清醒的时候,也是陷入深深的沉思中……

8月11日,这支被悲哀笼罩着的船队,走到沈阳以东四十里处的爱鸡堡时,由于流血过多,这位后金国的汉主随着那西下的夕阳一起,走完了人生之路,终年六十八岁。

秋风萧瑟,黄叶飘零,天低云重,风雨凄凄。在昏暗的夜幕下,载着努尔哈赤的梦想的大船回到了沈阳。代善领着众兄弟贵泣在浑河岸上,虔诚地迎接努尔哈赤的遗体,连夜运回了沈阳那座幽深的王宫里。

次日,大贝勒代善等承父遗命,奉皇太极即位,改元天聪。

努尔哈赤死于火炮,为何满清建国后却不吸取教训重视火炮?

在近代清朝与西方列强的战争中,最让人捶胸顿足的莫过于西方都已经使用先进的火器了,而八旗兵却还拿着刀冲上去和别人对砍,用落后的冷兵器对抗先进的火器,简直就是找死。从明朝开始我国的火器制造就已经相当的先进了,为何到了几百年后不但没有发展,反而感觉倒退了?

这个疑惑可能让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慢慢的梳理历史,或许会从其中发现一些端倪。清朝由后金起源,开国君主努尔哈赤,一生征战四十多年,被称用兵如神,统一女真,收复蒙古,重创明朝大军,在与最强劲的敌人大明的几年战斗中未尝败绩,几乎占领整个东北,兵至山海关,抵达明朝京师附近。然而在宁远这座不起眼的孤城,不但遭遇惨败,而且自己身受重伤,几个月之后就一鸣呜呼了。而镇守宁远的正是明朝名将袁崇焕。他用不足两万人加上荷兰最新制造的十一门红夷大炮,重创了努尔哈赤六万最精锐的铁骑,取得了明朝对抗满清的第一次胜利,这一场战斗红夷大炮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努尔哈赤之死,让满清见识到了火器的威力。也让满清嚣张的气焰收敛了许多,使明朝与满清进入了短暂的相持阶段,只可惜明朝内乱,给了满清可趁之机,要不然清军不会那么容易入关。这是题外话,接着说火器。清军见识到火器的威力之后,开始想方设法的从明朝搞来火药,寻找工匠,只可惜都没有造成一件像样的火器。直到后来明朝大将孔有德,洪承畴,吴三桂等一大批人投降清军,并带去了大批先进的火器。满清才真正的掌握火器的制造,开始仿制红夷大炮。由于满清不喜欢“夷”这个字,所以仿制出来的火炮都叫“红衣大炮”。直到清军入关,攻打李自成残部和南明的时候已经具有相当实力的火器了。可以说火器为清军统一全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火器的发展达到了清朝的巅峰。在中俄雅克沙之战中,清军就用红衣大炮炮轰坚固的雅克沙城,大获全胜,迫使俄国投降。在康熙平三藩,平准格尔的战役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时重火器以火炮为主,轻火器以火枪为主,康熙还重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制造出了适合南方作战的机动性很强的火炮。到乾隆的前期,还造出了新型鸟枪,红衣大炮,子母炮等。

只可惜的是到了清朝中后期,国家安宁没有战乱,统治者开始不思进取,火器的发展开始止步,甚至是倒退,先进的火器丢在库房基本没有人管,也没有人操练怎么使用火器。一百多年之后,鸦片战争爆发,清军依然使用的旧式火器。有史料记载八国联军攻陷天津的时候,打开军队的库房发现了大批先进的火器,感到惊讶不已,为什么这些八旗兵放着先进的火器不用,反而拿着刀跟他们打仗。

清朝末年,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兴起,火器的制造和引进达到巅峰,创办了大批的军械所,枪炮制造局,还组建了亚洲最大的舰队,只可惜甲午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洋务运动也宣告失败。

仔细研究会发现,清朝从立国到灭亡,基本上还是很重视火器的,除了中间一百多年止步不前外。而且火器从领先到落后,再到洋务运动的奋起直追,可以说单论火器方面已经不输世界的先进水平,特别是北洋舰队的铁甲战舰,可以说世界一流的水平,只可惜还是败了。

所以说清军不吸取教训,不重视火器,其实是一种误解。归根结底,战争的胜利与否,火器只是一个因素不是决定因素。真正决定战争胜利的是人,是社会制度的先进与否!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死到底是不是因为中了袁崇焕一炮?袁崇焕到底有没有命中努尔哈赤?

这个很难回答,我们分析一下,如果是古代战争作为主帅的努尔哈赤肯定是不多上阵的,应该在后方指挥,当然如果是努尔哈之非要披挂上阵那我们就没辙了,而且即便是史书说亲自上阵估计也只是走走形式,所以综合来说努尔哈赤亲自上阵的可能不大,所以我们就只能说说明朝大炮射到努尔哈赤的几率了,史料记载红衣大炮的射程是5公里,是荷兰人制造的,中国当地大炮的射程是2公里,首先说下红衣大炮射中的几率,因为当时中国本土的红衣大炮的射程是2公里,这个射程对于瞄准还是可以做到的,而且这不是什么稀奇玩意努尔哈赤也肯定劫持这个,所以当时努尔哈赤肯定会把指挥部设在在这个射程之外,那么只有红衣大炮的可能了,红衣大炮的射程是5公里,无论是努尔哈赤把指挥部射的多远也差不多够了,而且毕竟当时努尔哈赤比较强势,不会太提防。按照人瞄准的极限当时的中国本土大炮瞄准一概已经是人的极限了,再远只能依靠设备了,望远镜,按照当时大炮的威力和容易失误的几率应该不会安装这玩意,所以瞄准可能性不大,更何指挥部肯定有一定的隐蔽性所以这个可能被排除,然后就是误打误撞的射中了努尔哈赤,按照攻城战的场面士兵肯定是集中在城下,不可能远离到指挥部附近都是兵,既然不知道对方指挥部的位置谁会超远地方打空炮呢?所以这个几率也不大。再看史料,明史料记载被打中了,我们可以理解为当时明军为了鼓舞士气这样说的,而且努尔哈赤死之后选不出这个消息肯定会鼓舞士气。那清呢?清朝在战时打中说没打中情有可原,但在清朝得了天下之后这样说就没有必要了,而且清史可定不会在战时写,我感觉撒谎的几率不大。而且明史写的证据凿凿,相信清史不会不做辩解,不辩解只有一个可能不屑辩解。所以应该相信清史,原因有二,一:在战争中大炮打中努尔哈赤的几率极低,几乎不可能,二:清朝作为最后赢家应该不会在这样的事情上计较,撒谎。可是历史毕竟有些事情我们没法知道,只能分析猜测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67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