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座右铭,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相信熟读三国的人应该都知道,司马懿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这两个人基本上一辈子都在相互斗法,因为两个人分处在不同的阵营当中,所以一直处于敌对的状态。诸葛亮与司马懿可以说是斗了一辈子了,经常会在战场上面兵戎相见,是一辈子最重要的敌人,如果两个人的观念却非常的不同,由此从他们的座右铭当中,就能够看出这两个人最后是什么下场。
司马懿一直认为智者务其实,也就是说,司马懿这一辈子都在为了自己的家族考虑,他虽然处于曹操的麾下,但是他却并不是完全中心与曹操。虽然表面上他一直在为曹操做事,但实际上在私底下他一直都在壮大自己家族当中的势力,如果得不到好处的话,他是绝对不会做任何没有用处的事情。
所以在曹操还没有取得最后胜利的时候,司马懿是绝对不会轻易表态的,所以在刚开始曹操请司马懿出山的时候,司马懿一直都在观望。而且到最后虽然曹操取得了胜利,但是最后却被司马懿的儿子窃取,成功顶替了曹操的后代,开始了司马家族的辉煌,并且成功的延续了几百年。所以从司马懿的座右铭中,就可以看出他的下场会比诸葛亮好,因为他重利益够务实,所以更容易成功。
而诸葛亮则是完全不同的状态,很多人都曾经读过《出师表》这篇文章,这里面的每一个字都是真正出于诸葛亮的真心,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其实并不在乎自己的名利。一颗心完全都忠于蜀国,对于自己的家族和身后事情完全不在乎,所以他为了蜀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最后累死了,然而蜀国在失去诸葛亮扶持后,也没有成功延续多久,最后还是投降了。当诸葛亮的下场也不能说很差,但是他确实跟他的写的名篇一样,落得个鞠躬尽瘁的下场。
读者们怎样看待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差别?
说到司马懿,我们对他的印象很差。他被认为是一个野心勃勃、反骨的人物。曹操在世的时候,遇到司马懿,就知道他有才华。但见他是狼,不敢轻易重用。当曹丕在汉朝建魏的时候,司马懿开始真正大放异彩。继曹操、曹芳之后,司马懿在高平陵事件中一举击败曹爽集团,司马家开始向朝野倾斜势力,直到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燕废魏,最终统一了全国。
司马懿,字仲达。他是司马八大里最有才华的人。作为三国时期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诸葛亮北伐前最怕司马懿,用了一个离经叛道的策略,让司马懿被革职,回到家乡。由此可见司马懿在诸葛亮心中的地位。
后来由于魏国战败,司马懿出征与诸葛亮作战。司马懿一出山,就杀了叛军大将孟达,解决了叛乱。还以火计拿下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诸葛亮和司马懿互有胜负。虽然三国演义里司马懿差点死在方上谷。然而最后诸葛亮病死,司马懿活了下来,成为曹魏最大的功臣。
后来,司马懿成了魏国最有权势的大臣。他死后不久,孙司马燕一举废了曹魏,建立了西晋王朝。司马懿被尊为宣帝,庙号高祖。可以说司马懿是西晋的缔造者,是三国乱世的最大赢家。
那么,为什么司马懿笑到了最后,成为了最大的赢家?原因有三。
原因之一:司马懿智谋超群。司马懿作为三国顶尖智者,当然有很高的谋略。当年曹操为了让他起作用,用强制手段创造了司马懿这个文学称号,可见司马懿有多优秀。关羽水淹七军,杀庞德,成为中国强国。当曹操害怕,想迁都的时候,司马懿说服了曹操,预言关羽会被打败。不久,关羽被杀。在与开始北伐的诸葛亮对抗时,司马懿的才华更是展露无遗。之后去了辽东,一战收复辽东,魏国版图扩大。以上种种,可见司马懿智谋超群。
两个原因:司马懿很宽容。司马懿为曹操效力的时候,就知道曹操在护着他,所以低调,不去也能暴露自己。目的是为了减去曹操的防备。司马懿知道,一旦表现出丝毫野心,他就离死不远了。曹丕即位时,虽然受到了曹丕的重用,但他知道曹丕也对他有所防备,就继续承受。最终,年轻的曹芳即位,司马懿露出了獠牙,一举除掉了大将军曹爽,成为了真正的魏国之主。诸葛亮北伐时用女人的衣服羞辱他,他却忍了。可见司马懿的隐忍之术有多厉害。
三个原因:后期魏衰。魏国初期,曹操奠基,曹丕治理,国家富强。司马懿也尽力辅佐魏,丝毫不露野心。到了魏国后期,曹魏只重视曹和夏侯,国家大事几乎都由曹和夏侯把持。其他家族和豪门很难进入高层,为日后曹魏的灭亡埋下了导火索。后来年轻的曹芳即位,孤臣曹爽是个有勇无谋的人,急于控制魏国的权力,中了司马懿的圈套。最后司马懿一举除掉了曹爽,成为了魏国的权臣。
伟大的毛主席曾经这样评价司马懿:他是一个有谋略,善于分析的伟人。不用说,司马懿如果智慧平庸,是不会成功的。那么,好的分析是如何体现的呢?在这里,体现了毛主席非凡的洞察力。
当时曹操攻下汉中张鲁后,刘备刚打下益州。司马懿、柳椰等人劝曹操攻益州,刘备立足未稳,必胜无疑。但是曹操拒绝了这个建议。不久,曹操后悔没有听司马懿的话。司马懿在仔细分析了曹和刘当时的实力后,提出了这个建议。如果曹操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曹操可能已经一统天下了。
司马一山的分析也体现在他对人心的分析能力上。司马懿经历了曹操、曹丕、曹锁、曹芳四个皇帝,从一个小官到最有权势的官员。他对人心的分析很到位。知道曹操对他有防备,他保持低调,不轻易提建议。曹丕和曹植争夺皇位的时候,他知道曹操看重孝顺和实干的作风,所以建议曹丕那样做。果然,曹植虽然才华横溢,但生性骄奢淫逸,最后曹丕成了继承人。
三国里,智慧超群的人虽然不多,但还是有几个。但能像司马懿这样有耐心、足智多谋、善于分析的人,却是少之又少。难怪他能和诸葛亮一较高下,最终成为三国最大的权臣和最大的赢家。
《三国演义》大家在熟悉不过了,里面最有智慧的就是诸葛亮,他总是能够做到料事如神,而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时他病逝五丈原的时候,曾经留下了三个锦囊,具体的诸葛亮死后的三条锦囊写的是什么呢?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亮死前三个锦囊: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经给过多个锦囊,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临死之时,留下的三个锦囊。第五次北伐的时候,因为常年的劳累加上不适应当地的气候,而突然病重,为了确保自己身死之后,蜀军能够安然无恙,于是就留下了三个锦囊妙计。
第一个锦囊:伏击司马懿,撤军回蜀
诸葛亮死前的第一个锦囊,是用击退蜀军撤离的妙计。当时蜀军正在与司马懿带领的曹军交战,为了确保蜀军能够安然的撤回蜀中,他下令自己死后,秘不发丧,全军在秘密撤退,同时还在撤退的途中设下埋伏,并且命人按照自己的样子雕刻一个木像。司马懿通过看天象得知诸葛亮已经病逝,于是带兵追击,果然中了埋伏,而且他看到诸葛亮的木像,以外诸葛亮没死,所以仓皇撤军,后世称?死诸葛吓活司马懿?。
第二个锦囊:密令马岱,设计杀魏延
诸葛亮第二个锦囊是有关自己死后设计杀魏延,谁来领导蜀军的问题,他死后命令杨仪领军,但他知道魏延这个人好大喜功,骄傲自满,除了他,魏延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自己死后,魏延就会谋反抢夺蜀国的军权,于是他密令马岱在魏延谋反的时候,出奇不已斩杀魏延。
第三个锦囊:选择自己葬身之地
诸葛亮一生对于蜀国贡献非常之大,所以他知道自己死后,蜀后主会厚葬他的,但这样就会引起盗墓嘴的注意,于是他下令,自己死后,由四个壮士抬着自己的棺材,一直朝南走,直到棺材上的绳子断。绳断之处,就是自己的墓所在,令人惊讶的是,至今人们仍未发现诸葛亮的墓穴。
通过这三条妙计,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而且他的前两个锦囊中,所预计的事情,都发生了,其实在正史中,并没有相关的记载,也没有这么的神奇,主要是作者为了渲染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形象吧了。
五丈原
正当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之际,魏明帝曹叡御驾亲征,在合肥新城击破吴军,群臣以为司马懿正在同诸葛亮相持不解,曹叡可以向西临幸长安。曹叡说:“孙权已经退走,诸葛亮必然破胆,大军足以制胜,我没有忧虑了。”于是进军到寿春,检录各将领的功劳,封官授爵赏赐嘉奖各有不同。?
到了同年的八月二十九日,司马懿已经和诸葛亮相持了一百多天,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就是不出兵。诸葛亮就把妇女使用的头巾、发饰和衣服送给司马懿,司马懿恼羞成怒,上表请求出战。
诸葛亮派遣使节到司马懿军中,司马懿向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办事多少,不打听军事情况,使者答道:“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 上的责罚,都亲自披阅;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司马懿告诉人说:“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他还能活多久呢!”
诸葛亮病重,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来问候,同时询问国家大事。李福来到,诸葛亮谈话完毕,辞别而去,几天之后又回来。诸葛亮说:“我知道您返回来的意图,近来虽然整天谈话,有些事还没有交待,又来听取决定了。你所要问的事蒋琬适合。”
当月,诸葛亮在军中去世,长史杨仪整顿军队而退。百姓跑着去报告司马懿,司马懿追击蜀汉军。姜维命令杨仪调转战旗方向,擂响战鼓,像是即将对司马懿进攻。
司马懿收军后退,不敢向前逼进。于是杨仪结阵离去,进入斜谷之后才发丧。百姓为此事编了一句谚语说:“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司马懿听到后笑着说:“这是我能够意料诸葛亮活着,不能料想诸葛亮已死的缘故。”
司马懿到诸葛亮驻军营垒处所察看,感叹说:“真是天下的奇才啊!”追到赤岸,没有追上蜀汉军而还。
扩展资料:
五丈原之战背景
231年(曹魏太和五年,蜀汉建兴九年),蜀汉的第四次北伐,蜀军粮尽退军。撤退时,魏方车骑将军张郃被射伤,其后伤重病死。
从蜀方第一次北伐开始,由于连年派出数万规模的军队出征,而每次均为兵粮不足而要退兵,所以诸葛亮在其后的三年里,劝农讲武,作木牛、流马,运米粮到斜谷口集积,又住在斜谷邸阁,与民休息,准备再次北伐。
为确保将来作战中的军粮供应,诸葛亮在斜谷建立了邸阁,又发明了流马。这样,诸葛亮一方面在预定战场可以储备相当数量的粮食,又有了“木牛”、“流马”这些先进的运输工具,为其尔后作战,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供应保障。
233年(青龙元年、蜀汉建兴十一年),蜀汉床降都督张翼,由于立法严苛,引起南夷豪帅刘胄的反叛,诸葛亮便派参军马忠去接替张翼,马忠率军打败并斩杀了刘胄。蜀汉3年之内无战事,诸葛亮经过养士训卒三年备战,北伐曹魏的条件日渐成熟,遂遣使入吴,与东吴商定共同攻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丈原之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66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