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晋末年开始,中华大地历经300多年的分割和战乱,到了后周末期,隋王杨坚逼宇文阐禅位,建立隋朝。杨坚代周灭陈,北扫匈奴,终于结束了大分割的时代,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隋朝。然而,隋文帝虽然有文治武功,最终在选择继承人方面被次子杨广所欺骗,杨广登基后,好大喜功,把大隋王朝带向了穷途末路。
隋炀帝胸怀大志,但却高估了自己的势力,大修洛阳宫殿、开挖大运河、远征高句丽,这些看似造福后世的“千秋伟业”,最终拖垮了隋朝,让隋朝陷入窠臼。最终各方起义爆发,隋朝应接不暇,而在太原的唐国公李渊则静待时机,最终谋成了大事。
李渊所在的陇西李氏,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门阀,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时,李渊和儿子李世民早有谋反之心,只是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遇。李渊当时不仅兵少将寡,而且师出无名,若想攻下洛阳,建立自己的政权,难之又难。再加上李渊一向以忠臣自诩,不到万不得已,不想走上谋反之路。
但他的儿子李世民不同,李世民一方面广纳人才,一方面早已想好了谋反的全套计划。在屡次劝说李渊起兵无果的情况下,李世民联合刘文静、裴寂等人,灌醉李渊,让李渊在隋炀帝杨广的晋阳行宫中留宿,然后安排两个“宫人”侍寝,一觉醒来,知道自己犯了灭族之罪,无法挽回,只得答应起兵。接下来,李渊和李世民做了以下4点计划:
第一,接着攻打突厥为名,广招兵马,并且派刘文静出使突厥,获得突厥的支持。这样做不仅获得了一部分突厥战力,还避免突厥在背后偷袭。
第二,李渊秘密通知在外的李建成、柴绍等儿女(婿)回到太原,以协助起兵。
第三,先发制人,诬陷太原守将王威、高君雅勾结突厥,将二人斩首。
第四,最关键的一点,在其他义军猛攻洛阳的时候,李渊父子决定,放弃洛阳,直接攻打长安。这样做不仅避免了和其他义军火拼,有利于保存实力,而且还可以继续以“忠于隋朝、匡扶隋室”为理由,拉拢人心。
说到这里,要介绍另一个人物出场,他叫杨侑,是杨广的太子杨昭的儿子,也就是杨广的长孙。李渊攻打长安,让所有人都触不及防,而当时杨侑正在长安。李渊占领长安,杨侑迅速落入李渊之手。杨侑的存在,帮了李渊一个大忙,李渊在杨侑身上做足了文章,《隋书·卷五·帝纪第五》记载:
(李渊的)义兵入长安,尊炀帝为太上皇,奉帝纂业。义宁元年十一月壬戌,上即皇帝位于大兴殿。
李渊学习曹操,直接尊杨侑为皇帝,尊隋炀帝杨广为太上皇,也就是说,李渊自称“废昏立明,拥立代王”,直接不承认杨广的皇帝身份了。而当时杨侑年仅12岁,在李渊的胁迫下,封李渊为唐王、大丞相。《新唐书》云:
隋帝授高祖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录尚书事,进封唐王。
当然,半年后,宇文化及也学习了李渊这一招,在洛阳直接杀掉杨广,立杨广的另一个孙子,杨侑的弟弟杨侗为皇帝,这样,隋朝就有了两个傀儡帝王,一个在李渊手中,一个在宇文化及手中。
李渊听闻隋炀帝已死,在李世民等人的劝谏下,觉得时机成熟,便要自立为帝。
其实,当时两个小皇帝都不过是提线木偶路,既然隋炀帝已死,天下大乱,大家对杨侑或杨侗其实已经都不认可,的确到了称帝的最佳时期。
李渊持剑对13岁的小杨侑说:“你把皇位禅让给大丞相好不好?”杨侑早已知道自己的结局,只得含泪拼命点头。就这样,李渊写好禅位诏书,由杨侑宣读,诏书中甚至写道“改事唐朝,趋上尊号,若释重负”。
对于杨侑来说,他把皇位让给李渊,其实是很早已注定的事情,所以他说自己是“如释重负”其实并非没有道理。而对于52岁的李渊来说,一朝称帝,欣喜若狂。
李渊正式继位,建立唐朝。当年,杨坚接受北周宇文氏禅位,到李渊接受杨侑禅位,仅仅37年。所以,尽管李渊是篡位,但很多人认为,这是隋室的因果报应,再加上李渊建立的大唐是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王朝,因此,唐高祖李渊的这次“篡位”,被誉为“人心所向”。
笔者认为,杨坚也好、李渊也好、后来的赵匡胤也好,篡位者,窃国也。但杨坚和赵匡胤都是欺负幼主,篡取政权。而李渊不同,因为杨侑的皇帝之位,本身就是李渊强加给他的,换句话说,相比于宇文阐和柴宗训,杨侑的命运,从他登基的那一刻已经注定了。当然,篡位不代表不是好皇帝,李渊利用九年的时间,平定天下,建立唐朝,功勋盖世,值得肯定。
应该是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于是就逃开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国中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正当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他为文王,正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送走了。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待到饿到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残暴代残暴,不知错无边?神农虞夏死,我欲归附难!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 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没有一个人把皇位让给别人。
西周的时候,天子是王,诸侯是公侯伯子男,更没有皇位一说了。统治国家的被称呼为“君”。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于是就逃开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国中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正当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他为文王,正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送走了。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待到饿到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残暴代残暴,不知错无边?神农虞夏死,我欲归附难!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 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明宣宗朱瞻基之所以要将皇位传给朱祁镇,是因为朱祁镇是他的嫡长子,虽然说历史上的朱祁镇不是一个很好的皇帝,但是当时明宣宗朱瞻基并不知道自己的嫡长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毕竟明宣宗朱瞻基去世的时候,朱祁镇不过是一个八岁左右的孩子罢了,这个时期根本看不出来朱祁镇是否有才能,所以明宣宗朱瞻基也是按照明朝传位的规矩,将皇位传给了嫡长子朱祁镇。
首先,我国除了清朝时期之外,大部分封建朝代其实都是主张立嫡立长,也就是让嫡子或者长子当皇太子,未来继承大统,如果一个皇子是嫡长子的话,那么便是最适合继承大统的,明朝时期也一直是按照这个规矩传位的,当初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将皇太子之位给了嫡长子朱标,后来朱标早逝,朱元璋又让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当了皇太孙,后来继承了皇位。
其次,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得皇位以后,又让自己的嫡长子朱高炽当了太子,而朱高炽也成为了明朝时期第四位皇帝,朱高炽继位以后依然是让嫡长子朱瞻基当太子,所以朱瞻基登上皇位以后,考虑太子人选的时候,考虑的就是自己的嫡长子,不过朱祁镇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是嫡长子,因为朱祁镇的母亲孙皇后一开始仅仅是贵妃而已,是胡善祥被废掉以后,孙皇后才成为了中宫皇后,而朱祁镇也因此获得了嫡子的身份。
最后,明宣宗朱瞻基一共就只有朱祁镇和朱祁钰这两个儿子,其中朱祁镇是皇后孙氏所生的嫡长子,而朱祁钰则是侧妃吴贤妃所生的庶次子,毫无疑问是朱祁镇的出身更高,也理应让朱祁镇继承大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6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