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科举作弊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故事的一开始还得从一本书说起。名叫《曾广四书备旨》,这本书有什么特别呢?这本书它的特别的就是小,说到这里是不是以为小编再给大家开玩笑。
它的体积放在手上居然比手掌还要小。准确说就跟火柴盒差不多。但是这里面的内容保准让你瞠目结舌这本书的页,码竟然多达80页。再看一下字,有人曾经这样算过,全书火柴盒大小竟然多达20万字,每一页都密密麻麻,满满当当的。字小的跟蚂蚁头差不多。但是就这样每一个笔画却是清清楚楚,毫不含糊,厉害吧!可能有人要说了现代科技这么发达,弄一本儿这项的小书没有什么,随便找一个文员就能搞定。
南京有一位市民在清理祖上遗物的时候,在一双清代布鞋的脚后跟里意外发现的,这是清代的东西,令人疑惑的是,他的祖上为什么要弄这样一本小书?而且还把他藏在鞋后跟儿里。这就给咱们今天说的话题,和古代科场有关联。众所周知科举考试是古代朝廷录用官员的一种制度。这项制度从隋炀帝创立开始。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啦。他有一个好处就是改变了以往重门第,不重才学这样的一个传统,让很多寒门学子得到了进身仕途名,垂青史的机会。
他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是他同时又是非常残酷的。为什么这样说?很简单,因为僧多粥少,宋代黄庭坚就曾经说过,当年他参加进士科举同考的人多达3000人,可是最后上榜的不到100人,也就是说考生当中超过95%的人,最终是要落榜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用这话来说,那是一点儿都不夸张。如果说落榜啦那怎么办呐?古代科举三年一次,唯一的办法就是,只有再等三年之后回去继续念书,三年以后重新再来。
可这么一来科场里面就出现了很多滑稽的场面,什么样的滑稽场面呐?那就是白发童生,寿星举人。那是常常一抓一大把,爷爷和孙子同考的那也是大有人在,据清宫秘档记载乾隆59年的福建乡试,也就是考举人的,超过70岁的考生竟然有100多人,古人有这样一句话,一士登甲第,九祖光鲜新的风光,对于读书人来说实在是诱惑太大了,很多人终其一生,就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考试。
科举考试,僧多粥少竞争惨烈,而自己的书读的确实不是那么扎实,才情也不是那么高,天分不是那么够,那有没有别的办法能够让自己顺利的挤过这座独木桥呐?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这个办法就是舞弊。据史料记载从有科举开始,科场舞弊就随之产生。当然,朝廷是不允许舞弊的,不断出台新的制度来打击舞弊行为,而舞弊者,那不惜以身试法,前仆后继挺而走险,舞弊的手段是不断的花样更新,不断的生机。所以有人说,1300年的科举史上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也是一部舞弊和反舞弊的斗争史,而就在这部斗争史当,中所谓光怪陆离,所为让人瞠目的奇事,怪事,荒诞事,那真是一抓一箩筐,其中甚至充满了刀光剑影和淋漓的鲜血。那么古代科场都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秘事呐?
再说之前,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古代科场他是怎么回事儿?是什么样子的?在古城南京著名的江南贡院,也就是科举考试的考场,主要是最后由举人考进士考贡生的一个考场,它始建于南宋,在现存的古代科场当中历史最悠久,号舍最多,又因为这里出的状元最多,光清朝就有58位,史称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那什么是号舍那?所谓号舍,就是一个挨一个大小不到三平米的小房间。
考试的时候考生是一人一间,一旦开考号舍全部封闭好,考生在里面呆上三天,哪里不能去,吃喝拉撒睡全在里面,古代科举就是这么考的。号舍很简陋,不过在考生进号舍置前,这个程序就不简单了,从贡院大门到号舍之间,考生要经过三道大门,而每一道门都有兵丁把守,搜身,但凡在考生身上搜到作弊的东西,立马逐出考场,取消考试资格,接下来还有更严重的惩罚等着。
进了考场之后那么考什么呢?早期的科举考试内容主要以四书五经为主,都是一些经书子集,虽然名目繁多,但是好在考试的时候你可以自由发挥,相对难度不大,清楚题目的意思就行了。但是在明朝以后的八股取士,明朝开始发明了写八股文,那麻烦就大了,他有元曲当中的一些成分,还有唐诗当中的一些内容,还有宋代意境形式上用词上,八股文,他是高度精炼,很难写的,不是说谁都可以做的正。因为这样科场舞弊的现象就开始严重了各种手段,那是花样百出,当然夹带最精巧的还得算咱们今天最开始说的那本小书,这本小书来头非常不一般,他竟然是舞弊产业化的成果。这样一说,舞弊还产业化了?是的,没错,你仔细看这本小书,可不是手工抄出来的,而是印刷出来的。当年有人为了发展舞弊的地下产业,竟不惜重金从德国引进了一种名叫湿印法的印刷技术,这才印制了这本小书。当然了书的售价,那自然是不菲的,除了这种作弊小书,古人还有还有哪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舞弊高招呢?咱们接着朝下说,墨盒作弊的工具它十分轻巧,在墨盒的底部开一个孔,有七八公分长,然后把需要的文字卷成一小卷,塞进小孔里,塞露之后利用墨盒的底盖,把这个孔遮盖住,还有的是,把可能要考的题目范文抄在宣纸上然后把它贴在衣服里面,咱们不得不佩服古代人。
那朝廷官方又应该如何应对呐?一方面加大考生进场时的检查力度,这是基本的,也是必须的。另外一方面,还出台了一些在今天咱们听起来觉得很不可思议的措施。比如说大名鼎鼎的林则徐他在南京主政期间,针对考场舞弊就出台了一个五人联保的办法。五人联保是什么意思呢?五个考生大家互相担保,也就是说一个考生出了问题,五个考生同样治罪。按照这样的制度只有五个人相互担保,考生才可以进考场,可是一旦有人作弊了其他四个人就要跟着一起倒霉,在今天看来这非常不可思议吧?但是在当年这种五人联保的办法确实让一些人不敢擅越雷池。因为这相互担保的这五个人要么是好朋友,要么是族人,一个家族的。但是很快,这种办法又不行了,因为科场舞弊的手段又要升级了。
前面咱们说了,八股文要求非常严苛,元曲里面要有点儿东西,唐诗里边还有,写内容而且还必须得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写,非常难写。舞弊高手就正好利用上了他的这种格式要求,在文章的关节字眼上做文章。就是订制关节在卷子上做暗号。好比说在第一段开头用夫字,第二段结尾也用夫字,这是给阅卷考官用的,只要买通考官,他们看到这些关键字眼,立马就知道这是谁的卷子?那就给高分,当然贿赂考官因为牵扯的人很多,风险自然也就更大,稍有不慎整个家族就会受到影响,别说个人的前程整个家族的前程都有可能毁掉。
咱们再说两个人。第一个唐伯虎,大家都知道,唐伯虎有个称号江南第一才子,这是因为在江南贡院的乡试当时,他只有16岁,却高中乡试第一名。本来按照这个节奏他在科场应该是春风得意,可是没有想到29岁那年,他到京城参加,春闱会试,却意外的卷入了一场舞弊大案,从此人生彻底改变。当时是春闱会试的第三场,有一道关于四书的题目出的非常的偏,偏到什么程度呢?数千考生只有两个人切中了题,一个是江阴盐商子弟徐经,另一个就是唐伯虎,按说题目虽然偏,可毕竟没有超出书本的范围,有一两个刚好知道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考完之后考场外却传言四起说,主考官泄露题了,明朝历史上记载这一句话—事泄。也就是先知道了题目,买通了考官指的是徐经,买通了家童然后事泄,语涉唐寅。也就是说涉及到唐寅了,关于唐伯虎是不是跟考题泄密有关,后来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是,但也有人说这其实是唐伯虎的性格造成的悲剧,为什么这么说呐?唐伯虎有一个弱点,虽然才华出众,但是他更加的恃才傲物,放浪形骸,他能够看得起的人没有几个。据说当年考试因为只有他打答对了那道题,他非常的狂傲,把其他的读书人都贬的一文不值,结果犯了众怒人家把他给诬告了,当然时止今日唐伯虎是不是被冤枉的没人知道,但是他的命运确实是从此改变了。因为涉及到舞弊,他被革去功名,终身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就这样,一代风流才子,只能靠卖画为生。那是落魄潦倒,可是受舞弊案的牵连也并不一定全部是坏事。
咱们说下第二个人大名鼎鼎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鲁迅。鲁迅本名周树人他出生于小康之家,这是因为他的祖父周福清。是一个很牛的读书人,当年的进士,家族中第一个考进士的。还被点了翰林。但是在鲁迅12岁那年,也就是1893年,周家却从小康而坠入了困顿,为什么会是这样呐?因为那一年,周福清的儿子,也就是鲁迅的父亲周伯义要去杭州考举人,鲁迅的父亲已经考过几次,都没有考中,祖父周福清很着急。我翰林,我儿子连举人都考不上,太丢人了。偏偏巧的是从京城来的主考官正是周福清的熟人殷如璋,周福青于是打起了歪主意,当时周福清就想可不可以走走关系,让自己的儿子能够中上一个举人。刚巧的是周围有许多的亲戚朋友。他们也有很多子弟要参加科考,他们一同来到周福清的家里,就请周福清出面,为他们做一个桥梁,这些人就大家凑钱,最后凑了1万两白银搞了一张汇票,这就准备贿赂主考官,可是钱怎么送去呢?
当时周福清为了儿子,那是豁出去了。亲自带着仆人就在苏州河边等着即将路过这里的老熟人。周福清就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主要是把自己的儿子和一些送过银子的考生名字,就附在上面,然后把1万两的银票也放在信里面,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按照规定,主考官赴任的途中是不可以会见亲戚朋友的。一是在殷如璋到达苏州的时候,周福清就叫仆人把信给殷如璋送去,按说事情想的挺好,朝廷只是规定了熟人不能见面,没规定主考官不能收信。可是问题是这个事情却偏偏搞砸了,按照当时的约定,殷如章收信之后,事情能不能办应该给仆人回个话,可是偏巧了殷如璋刚刚收信还没有拆开,副主考官来了,殷如章只好先谈话,没有马上拆信。这就麻烦了,周福清的佣人在外面就等啊等,等了好长时间没有动静。他心里面就想会不会这1万两银票被吞吃了,不做事儿啦!自己回去怎么交差呀,的确,这种担心也算是合情合理。
可最蠢的是周福清这个仆人意着急,他居然站在码头上大喊:“主考大人,我那封信里面有一张1万两的银票”。也不知道这个仆人当时是怎么想的,突然说出了这样的话,这不就是告诉所有人自己在行贿吗?就这样,周福清出事啦。为了能够不被处死,所以变卖家产田地来走动一切关系,万幸的是周福清送去的那1万两汇票因为牵扯到官司,而成了一张空头支票周福清被判了一个斩监后,在那个时候考试舞弊罪有多大啊?斩监后,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死缓,但是周家就从此败落了,那为什么说这又是一件幸事呢?咱们知道,正是因为家道败落。鲁迅才被迫出走留学,最后才成为了文学家,可是如果没有祖父的这个行贿舞弊案,他的人生可能就是另外一种轨迹了,可能也就没有后来的大文豪鲁迅了。
? 科举制是隋朝就开始的,一直到现在变成了考试制度。作弊这个现象也是一直有的,作弊说法也是越来越多了。现在也有很多防止作弊的设备,但在古代只靠人为来防止作弊。所以,层出不穷,虽然古代的科举制度是非常严格的,但是作弊现象还是非常的多。
? 科举制是人们飞黄腾达的一个途径。?科举制的创办就是为了给朝廷选拔人才,让他们为朝廷效力,这是贫寒子弟的一个出路。但是古代的朝廷是非常腐败的,在科举制中经常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很多官员把自己的子弟或者是亲戚安排在科举中,然后通过自己的权力,拉拢其他官员然后为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在朝廷里安排自己的势力,为自己的官路铺平道路。这就是科举制中的作弊现象。人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做这件事。
? 只靠人去防止作弊是不可能。因为考生众多考官不可能都看的过来,所以很多人就会抱有侥幸心理去作弊,为了自己的前途,万一作弊成功被选上成为状元,这是会影响自己一生的事,所以有很多人尝试着去做。这个不可能是所有考官都可以去监察到的。现在防治作弊的技术很多,但是依旧不可能杜绝掉作弊现象,更何况古代。即使在严苛,也会有一些些作弊现象。还有就是官员的腐败心理,有时候给官员一点贿赂,或者是有点儿亲戚关系什么的,他们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科举制度再严苛也不能防止掉作弊现象。人们抱有侥幸心理,官员有袒护之情,作弊现象还是会有的。
现代的高考和古代的科举,都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而有考试,就有人想作弊。为了让现代考试变得公平公正,国家出台了许多的法律法规,也完善了监考制度,防止作弊。 而古代的科举,对许多读书人来说,都是改变命运的途径。为了能够金榜题名,一些读书人会发奋苦读,除此之外,也有很多人会在考试上动歪点子。那么古代科举考试中,学子们有哪些作弊方法呢?针对这些现象,国家又会采取哪些措施呢? 一、贿赂考官 最直接、最有用的方法,就是贿赂考官。如果主考官泄题给考生,那么高中轻而易举。即使不泄题,主考官在监考或者改卷时网开一面,也可保无虞。 唐朝时的科举考试还不是特别的严格,允许考生在考试前后拜访主考官。最著名的例子,恐怕就是朱庆余拜访当时的主考官张籍了,当时他并作诗一首: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把自己比作新娘,把主考官比作公婆,以新娘是否讨公婆喜欢,比喻自己能否高中,形象生动,又含蓄蕴藉。据说张籍读完此诗,非常高兴,还和诗一首。而后来,朱庆余果然高中进士。 允许考生考前拜访考官,就很容易出现贿赂考官的事情。事实上,唐朝很多官僚贵族在考试前,都会贿赂主考官,这就使得科举几乎有名无实,贵族官僚子弟基本垄断了科举。晚唐著名诗人杜荀鹤虽然很有才华,却屡试不第。他就曾无奈的感慨道:「 ”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 二、夹带 贿赂考官,必定花费巨大。而一些穷苦书生,没有这个财力,就只能自己想办法。要想作弊,只能夹带了,现代学生俗称「 ”小抄”。最常见的就是把经文藏在衣服鞋袜里,更有甚者,把经文写在身体上。古人的衣服肥大,而且穿的又多,这就为夹带提供了便利。 当然了,古代科举,一考就是几天,除了携带文房四宝外,还允许考生携带食品、蜡烛等东西,反正允许带进考场的东西,都有可能有夹带。 河南洛阳曾经发现一本《五经全注》,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小的微型书了。这本小书有342页,30万字,书长6.5厘米,宽4.8厘米,厚1.5厘米,用宣纸印刷,细线装订,十分精美,书中刊载着五经原文,并附有注释和序言,十分详细,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三、请人代考 有的考生感觉自己水平一般,凭自己的实力不能考上,就会请人代考,现在俗称「 ”枪手”。现代社会,有照片可以检查是否是本人。监考老师,可以仔细认真的比兑。 古代没有照片,只是在「 ”准考证”上写上此人的大概体貌特征,主考官就是据此核对,这就为找替考提供了可能。最出名的「 ”枪手”大概就是温庭筠了吧。话说,他替考出了名,有次主考官是沈询,为了防止他作弊,专门把他叫在自己身旁盯着。可是最后千防万防,还是出了纰漏,据说,温庭筠帮了八个人的忙。 科举考试中的作弊现象有很多,以上只是比较常见的。古代统治者也知道科举考试的重要性,所以也会相应的出台一些措施,让科举尽量规范,变得公平公正。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加重处罚力度 清朝时候如果发现考试作弊,立即由监考官给相关人员带上枷锁在考棚外示众。乾隆五十七年,发现三名考生是「 ”枪手”,处罚是先带枷号三个月,然后发配充军,再杖一百,脸上还要刺字。 我们熟知的大文豪鲁迅先生,他的父亲就是因为贿赂主考官被发现,本来是要处以死刑的,后来变卖家产,打掉了关系才得以豁免,最后导致家道中落。 二、主考官担责 如果官员的亲戚子女参加科举,则该名官员是要回避的,不能作主考官。为了防止贿赂考官现象发生,从武则天时起,设立「 ”糊名法”。将考生的名字用纸黏贴遮掩。这样,改卷官员看不到名字,改卷时也就很难帮助考生了。虽然糊住了名字,但是考生的字迹还有可能被认出来,后来又发明了誊录的方法。考生交卷之后,由专员专门抄录考生答卷,所有字迹都一样,改卷人员就无从辨认了。 宋太宗起还制订了「 ”锁院”制度。考试的主考官都是临时委派,而且各主考官相互监督。考官接到任命后,要同日进入贡院,在发榜前不得离开,不得接见宾客。这就禁止了考生和主考官提前联系,防止泄题。 清代对贿赂考官处理的十分严酷。顺治十四年,发生了震惊天下的「 ”丁酉弊案”,顺天、江南、河南、山东、山西发生考生作弊的事情。最后处理也很严重,江南闱16名主考官全部被斩决,数十人被判流放。 三、严查考生 宋朝起,考试一律在贡院内进行,而考生之间用墙壁隔开,考生不可以交头接耳、大声喧哗。明清时更是规定,考生带入考场的各式物品的规格,例如砚台、木炭、糕点的大小厚度,水壶、烛台的用料,以致毛笔、篮子的款式都有明确限制。 在考试之前,所有的考生还要先沐浴,脱掉自身的衣服,然后由官方统一发放考试服。这就基本上断了用小抄作弊的可能性。在进考场前,由兵卫仔细搜查两遍。在考试的过程中,还会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突击检查,类似现在的巡考。 就像考生作弊方法有很多种一样,古代防止考生作弊的方案也出台了很多。其中有些措施,对于现代社会防止考试作弊,还是起到了很大的借鉴作用的。 关注「 ”热点说历史”,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只要有考试就有作弊。中国的科举制度从隋炀帝设进士科正式开始,一直到1905年被废,延续了1300多年,是现在高考以及各国文官录取考试制度的鼻祖,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考试讲究公平公正公开,可以说是人类历史发展到现在绞尽脑汁所能想到的最公平的一种选拔有才之士的办法,能将有才有德之士选入国家机关,起到大换血的作用,为延续封建王朝的寿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任何时代都有一些人将聪明才智用到歪门邪道上,他们也在科举考试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便是独树一帜的作弊手段,他们甚至用上了今人都难以想象的高科技,手法之毒辣卓绝令今人汗颜。
?
夹带是普通人参加考试最容易想到的一种办法,但夹带的技术有高有低,有些人可以做到神不知鬼不觉,因为运用了高科技。第一种技术叫银盐显影,精通化学的人自然对这种方法很清楚,原理很简单,就是运用简单的化学知识,先用盐水在衣服上写字,表面上看上去啥也没有,但一旦用蜡烛烘烤文字,衣服上的字迹就会再现出来,四书五经的核心内容也就万把字,一件衣服抄上去没有任何问题,古人用毛笔可以写出直径3毫米左右的字来,叹为观止。
?
另一种高科技就是采用隐形墨水加特殊胶水技术,这种墨汁是纯天然的,取自于墨鱼,其生物组成是蛋白质,将这种墨中添一些透明的鱼骨胶就完成了这种绝密配方,用此种墨汁在衣服上写字,表面上也是啥也看不出来,等到考试的时候,身体出汗汗渍浸到了衣服里,再加一些灰尘,衣服上的字就会显现出来,更牛的是这种字,在半年之后可以自动分解,到时将了然无痕,采用这种高科技作弊的士子们会提前算好时间,顶级水平的作弊者可以做到,当他们抄写完之后,衣物字迹顿时分解。
?
提到古代的枪手,自然要提到枪手之王、大词人温庭筠,此人是唐太宗时宰相温彦博的后代,才高八斗,风流倜傥,由于当时科举不仅测试文化知识,还要看人品,温庭筠吃喝嫖赌无所不通,他虽然能过了科举考试,但道德拷问这一关却过不了,所以他始终不第。温庭筠开始报复社会,专门替人当枪手。可谓行行出状元,温庭钧的作弊手段之高明,作弊智商之高,无出其右。由于名声在外,考官也是对他特殊照顾,将他安排在了考场最显眼的座位上,谁知温庭筠开考后很快就交卷了。考官也乐了,这下他没有作弊的时间了,谁知这场考试温庭筠已经替八个人完成了考试,至今无解,在中国考试史上留下了永远的传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62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