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刘邦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史记·汉高祖本纪》中记载,汉五年天下大定,春风得意的刘邦问自己的手下“你们有什么说什么,不要隐瞒,分析一下我为什么得到天下,项羽为什么失去天下。”高起、王陵回答:“陛下怠慢人,项羽厚待人,但是陛下能够把所得到的城池分给功臣,而项羽嫉妒贤能,残害有功的人,而且有功不赏,所以失去了天下。”
刘邦却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所以当说起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最重要的三个人时,人们通常为说是萧何、张良、韩信三人,此三人又被称作“初汉三杰”。然而要注意的是,刘邦最初问的是自己与项羽争霸胜利的原因,并不是问他能够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事实上,初汉三杰虽然是旷世之才,但是只要刘邦愿意礼贤下士,总会有合适的英才站出来,但是有些人才却是不可替代的。真正决定了刘邦胜利的帮手,其实另有其人。
比如东汉末年的曹操,就算是他有荀彧、贾诩这样的人才辅佐,可如果没有典韦和许褚这样的人忠心耿耿的保护,他无法有效的控制那些阴谋家和富有才华的大将,随时都有身首异处的可能,因为这些能人关键时刻首先都是为自己着想而不是为曹操着想;后世安禄山之所以有了身首异处的下场,并不是因为手下缺少人才,却是因为缺少真心诚意相助的人。
刘邦称帝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个人,与三杰作用大为不同,可是他们在刘邦最低谷的时候不离不弃,从精神和肉体上拯救刘邦,为了救刘邦,有人连自己的亲人都不惜出卖。
夏侯婴
以夏侯婴的太仆职位来说,即便是一生没有为刘邦立下功劳,却也已经足够重要了。要知道在古代常年征战的情况下,为主公赶马车的人通常是最被信任的,如果没有一个可靠的司机,根本就不可能做成大事,要知道,秦末最早揭竿而起的陈胜就是被自己的车夫害死的。
而夏侯婴对刘邦的恩情可以说天高地厚,二人年轻的时候刘邦打伤夏侯婴坐牢,正是夏侯婴坚持作伪证刘邦才得以释放;彭城之败,刘邦几次把自己的儿女踹下马车,夏侯婴不顾刘邦几次想杀掉自己,坚持把孩子抱上车,甚至把孩子挂在脖子上赶车;而夏侯婴立的最大的功劳,还是在成皋之败后,刘邦一个兵都没有,这个时候汉王可以说一个敢信任的人都没有,破产毕竟是连老婆都不敢通知的惨状,只有夏侯婴带着刘邦伪装成汉王使者混进军营,夺取了韩信军权,才重新拥有了军队;而刘邦死后,夏侯婴在平息诸吕的过程中,也立下了大功。
樊哙
仗义每多屠狗辈,且不说刘邦在老家的时候靠着樊哙的免费狗肉补充营养,而刘邦起兵之后,樊哙又每每冲锋陷阵一马当先,后来的鸿门宴上,正是樊哙的勇敢出现,促成了项羽释放刘邦,而这个时候,后世2000多年以机敏著称的刘邦居然还傻傻的不想走,幸好樊哙一句“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刘邦才恍然大悟,赶紧逃走了;刘邦进入咸阳后,本来想住在皇宫里,正是樊哙相劝,才让刘邦清醒过来,否则项羽带着各路诸侯杀过来的时候,刘邦大军必然片甲不留。
最重要的一点事,刘邦临死前,曾下令让陈平杀死樊哙,幸好陈平拖延了法令没有执行,樊哙才侥幸活了一命。但是樊哙却并没有恩将仇报,在吕后专权的岁月里,作为吕后的妹夫,史书上并没有他伙同吕后欺压刘氏的记载,反而是刘氏夺回权力后,还把樊哙儿子杀了。
项伯
要说鸿门宴上是谁救了刘邦,张良、樊哙都不能算数,因为没有项伯,刘邦必死无疑,有了项伯,即便没有其他人,刘邦也基本没有性命之危了。而项伯不仅救了刘邦的命,就连刘邦夺取天下的基础---汉中之地---也是项伯在得了刘邦的财宝之后帮他跟项羽要的。如果没有汉中之地,就算是刘邦拜了韩信做大将军,也没有任何从巴蜀杀出来的可能。从这个角度看,没有项伯的功劳,初汉三杰的功劳也无从谈起了。
最难能可贵的是,项伯乃是项羽的亲叔叔,而且项羽对于自己的亲属向来不薄,这样的前提下,项伯居然不顾一切的帮助刘邦,对刘邦的大恩大德堪比再造。而刘邦为了报答项伯,在平定天下之后,赐项伯刘姓。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称萧何、韩信、张良为“汉初三杰”,并且以萧何之功为最大,曹参等人不服,刘邦怒斥:若无萧何在后方补充兵源、调度粮草,你连一座城池也攻不下!因此,刘邦封萧何为“开国第一侯”,食邑万户。
元朝灭、明朝立,朱元璋和刘邦都是“泥腿子”出身,朱元璋的思路和刘邦也完全一致,封文臣李善长为明朝第一公爵,居百官之首,徐达等功勋战将,位列其后。而被称为朱元璋的“智囊”的刘伯温,却连侯爵也没封上,只封了个伯爵,和李善长的待遇相差甚远。以至于,民间一致有争论,大明朝的第一文臣,明明是刘伯温,为何朱元璋独宠李善长呢?
的确,论能力、论才华,李善长都和刘伯温相差甚远。史书中这么记载两人,《明史·李善长传》:
“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留掌书记。”
《明史·刘基传》: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
且看,朱元璋最早从濠州南下滁州的时候,教书先生李善长主动来投奔,朱元璋听说他是地方上有名望的人,便礼相待,留他做自己的书记员。
等朱元璋占领南京,攻打浙江时,听说了刘伯温(刘基)、宋濂等人的名字,带上重金去请,刘伯温不来。再三邀请,才来南京。刚到南京,就向朱元璋献上“时务十八策”,朱元璋非常高兴,专门给刘伯温盖了住处,对他礼遇“甚至”。
从《明史》的描述来看,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态度,明显比对李善长好。李善长只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仅仅在滁州当地有名望。刘伯温是元朝末年的进士,隐居世外,在整个江浙地区都闻名遐迩。论实力,刘伯温胜过李善长一筹。
但李善长也不是没有优势,李善长跟着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尚且是个兵管,他给朱元璋讲了刘邦当年的状况,指引朱元璋要效仿刘邦,让朱元璋有了帝王之心。当年朱元璋的上司郭子兴要调李善长去别的将领帐下,李善长宁死不去,死心塌地跟着朱元璋,让朱元璋十分感动。刘伯温虽然能力比李善长出众,但他和朱元璋不是贫贱之交。
一、“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刘邦对张良的评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对萧何的评价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对韩信的评价: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二、简介:
1、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任过五代韩王之相。
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
2、萧何(前257年-前193年),汉族,沛丰人,早年任秦沛县县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汉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后,他辅佐汉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谥号“文终侯”。
3、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于是,刘邦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 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 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刘邦的大将如下:
1、韩信。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2、彭越。汉族,昌邑人,字仲,曾在钜野湖泽中打鱼,伙同一帮人做强盗,楚汉战争时汉军著名将领,西汉开国功臣,封梁王。
3、英布。秦末汉初名将。六县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称黥布。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前196年起兵反汉,因谋反罪被杀。
4、樊哙。樊哙,一如既往的是刘季的贴身好兄弟,忠心耿耿追随他踏上征战之路。
5、周勃。随刘邦起兵反秦,以军功拜为将军,赐爵武威侯。在随刘邦由汉中进取关中时,击赵贲,败章平,围章邯,屡建战功。
刘邦也就是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指挥家,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62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