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诸葛亮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首先,解决隆中对的局限性很简单,刘备先暂停北伐,让关羽天天盯着孙权,一旦发现孙权去合肥,关羽就去袭击孙权,互相伤害就行了,保住荆州3个郡问题不大。诸葛亮主政蜀国的时候很多事情不得不事必躬亲,手底下就没一个能独当一面的。而红军即使是最艰难的时候,干部群体也是藏龙卧虎,随便拎出一个都是将帅之才。三国那时候谁地盘大实力强,人才就跟谁混,刘备磨破嘴皮子也没招揽来几个顶级的。
隆中对确实是有点问题但已经是刘备最好的战略行动方案了,问题在于首先要联合孙权但是荆州这个不可调和的问题让这个联盟极其的脆弱,即使孙尚香没有离开刘备的情况下关银屏嫁给了孙权的儿子这个联盟也不可能坚如磐石的,只要有机会还是要打的鲁肃活着还很有可能亲自带兵打过来。另外就是这个最后的目标,需要北方有变才可以动手的,都是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让世家大族放弃了与曹魏的对抗选择了合作。
只要曹魏一方的领导阶层不出问题的话那么短时间内不会有变的。而且关于分兵这个问题我不是很懂军事所以我咨询过一位懂军事和历史的朋友,他是这么说的这个分兵战略如果说是在曹魏没有动乱的情况下,那是不可行的但是曹魏真的有变的话并非不可能。这个军事行动如果曹魏一方国内稳定的话可以这么办,派出一名上将曹仁,或者是徐晃带领一只偏师在关中地区坚守不战拖延刘备的主力军团。与此同时,调集主力军团集中进攻关羽的荆州方面军,东吴方面,有张辽在合肥在,完全不用担心孙十万能在短时间内掀起什么大的风浪来。
即使关中被占了一大块合肥也被打下来这期间的时间也足够击破关羽军团,随后以荆州为诱惑并且不索要合肥与孙权结盟,随后集中所有的力量,赶到关中应战刘汉集团,如果不出什么意外,曹魏挡住并在刘汉军团退兵时,收复关中失地没有问题。诸葛亮隆中对时,刘备只一新野小城,曹操百万【修辞】大军压境,只得抱头鼠窜,逃奔江东,诸葛亮的率先赶赴江东以残兵败将的政治筹码说服孙权同盟,且地位同等,孙刘携手共挫曹操于赤壁,进而占领荆州大部分土地,实现第一目标。汉中一役,战胜曹操,此时跨有益荆二州,更兼关羽威震华夏,曹操几议迁都。
不能统一天下最大失误,唯二1、丢荆州2、夷陵惨败别扯什么诸葛亮五次北伐了,意义不大。那时的蜀汉资本太少,不允许重大失误,这也是诸葛亮不同意魏延弄险的根本原因。也是诸葛亮五次北伐每次都小心翼翼,全身而退,战果也因为不敢激进而不显著。丢了荆州怪二十年前的战略纲要有问题?刘封不支援,盟友不外交,怪谁呢?论为何齐国灭宋国,惨遭横祸,赵国灭中山,大收胜利果实。时局变化万千,齐灭宋,众国正合众攻秦,齐国本因参与,却背盟夺宋,引起不满,赵灭中山,大家都互相攻伐,且赵武灵王外交拉满。如若汉中一役,威震华夏时,刘备诸葛亮等高层没被胜利冲昏头脑,即使建交孙权,共伐曹操,哪来那么多事。
甚至于连曹丕都没想到孙权来这么一下,简直做梦笑醒,当然也不是说孙权失策,而是两虎相斗,孙权坐山,理论来说他可以选择任意一个盟住,都能享受很大的蛋糕,所以我个人认为这是外交上可以实现的。隆中对是诸葛亮站在刘备客居荆州这一现实情况下提出的合理战略构想,谁不知道关中好河东好晋地好,但是能拿的到吗?首先说隆中对的前期方案,取荆益之地,为什么,首先刘备本人在荆州,不取荆州做根据地去哪里安家?取了荆州之后,南下收益极低,北上东下都要碰强势力,那么此时西进去欺负软柿子就是最佳选择了。
后期方案,两路北伐战略也基本是现实角度出发提出的。我们要考虑汉末的交通状况,荆益之间的路不好走啊,集中资源于一路考虑一下运输成本,还不如分为两核。益州汉中至关中这一路肯定不用说了,值得商榷的就是荆州(襄阳)至宛洛这一路,因为这里可以走武关去关中实现两路合攻关中,但是荆州包括了一个南阳郡,从襄阳到南阳进军中原差不多算是一马平川,比起走武关路又好走的多,所以诸葛亮提出了两路北伐的战略构想。所以我认为隆中对是一个在刘备现有基础上极其合理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主要助手,给刘备出谋划策,出了不少主意。在这些主意里面,有好有坏,当然会有一些不成熟的主意。
在这些不太成熟的主意里面,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是以下几个:
1、《隆中对》的后半部分,两路北伐的方案。
事实证明,这个方案是不可行的。刘备的主力也就那么多,取得荆益之后,由于三峡的阻隔,自然而然就被分隔为两个部分。诸葛亮想当然的想出了分两路北伐的方案,一路出荆州向宛洛,一路出关中向长安。
可是,这两个战略方向相隔太远,根本不能形成协同。这在军事上属于分兵的大忌。最后,这个方案才开始实行,就失败了。孙权和曹操合伙袭占了荆州,杀了关羽。
虽然说,这与关羽大意,孙权出其不意的袭击有关。但是,这与《隆中对》两路分兵有着直接的关系。关羽的失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兵力不足。
由于兵力不足,虽然关羽水淹七军,取得重大胜利,可是却面对大好形势无力扩张战果。也是由于兵力不足,关羽被迫抽调后方监视东吴的兵力到襄樊前线,结果被吕蒙钻了空子,丢了荆州。
如果不是按照两路分兵的方案,集中兵力在一条战线上作战,那么情况会好得多。攻关中,守襄樊,或者攻襄樊守西川,都可保万无一失。可惜由于《隆中对》的先天错误,使得刘备功败垂成。
2、刘备自立汉中王。
这个我有一篇专门的文章讲这个问题,就不在这里详细评价了。刘备自立汉中王,把自己放在了和袁术一流的地位,使得自己丢掉了匡扶汉室的面纱,也让孙权有了背盟的大义名分。
这个举动是得不偿失的。在《诸葛亮传》中刻意回避了这个情节。但是,在《先主传》里,拥戴刘备称王的人里有诸葛亮的名字,这说明作为刘备的文官之首,诸葛亮也是参与者之一。
3、封赏黄忠。
在平定西川后,刘备对部下进行封赏。刘备封黄忠为后将军。史书上记载: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
这里,我们看到,诸葛亮阻止封赏黄忠的理由十分牵强。不封赏黄忠,主要是因为害怕关羽有意见。如果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做,会引起什么样的连锁反应?
首先,黄忠不服。自己立下大功,不封赏也就罢了,可是却因为怕关羽不满意的原因取消,这谁能够服气。黄忠自然会对刘备阵营,关羽之流有意见。
其次,下属听了也会不服。这些人有黄忠的前例,以后还怎么打仗?
第三,关羽也不会服气。自己远隔千里,没有根由就给自己头上扣上顶嫉贤妒能的帽子。
幸亏刘备没有听从诸葛亮的意见。后来虽然关羽有意见,但是事实证明无关大雅,在旁人的劝说下,很快就平息了。
4、劝说刘备杀死刘封。
刘封是刘备的义子,他跟随刘备屡立战功。可是,在关羽失败的时候,他没有能够救援关羽。后来又丢失了上庸。回来后,在史书记载:
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
我们看,杀刘封根本就没有道理。如果真的刘封有了死罪,杀之可也。可是,就因为一个莫须有的?刚猛难制?的理由,就杀自己一员大将。实在是亲者痛仇者快,刘备事后流涕也无济于事了。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亮为什么一辈子都不能北伐成功了。他只能用他可以驾驭的人,而他自己的军事才能不是无限的。因此,他不会去挖掘培养人才,使得他手下没有人才,最终不能成功。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在228年至234年间发动的对曹魏的战争,前后共五次,未取得成功;曹魏也曾发动反击,也没成功。最后,蜀汉主帅、丞相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兑现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223年,蜀汉昭烈皇帝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打败,令蜀汉国力大减。丞相诸葛亮辅助后主刘禅,国力慢慢回复,同时派出陈震、邓芝与东吴重新修好。225年,诸葛亮南征,平定蜀汉南方乱事,北伐所需要的物资也得到补充。
后主刘禅建兴四年(226年),曹魏文帝曹丕病死,子曹叡继位,称魏明帝。当时魏朝有议论称,可乘诸葛亮在汉中,出兵讨伐。曹叡亦有此意,但孙资认为汉中南郑险阻,大举兴兵必导致天下骚动,费力过大,提出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待魏国强大,蜀、吴必自降,于是曹叡暂缓出兵。
诸葛亮认为,曹魏政权更迭,新君刚立,是北伐的良机。同时,北伐曹魏,重返旧都,也是诸葛亮早在隆中对策中定下的目标和多年宿愿。
但从当时的条件来看,三国当中,以蜀国力量最为薄弱,北伐成功的机会不大。
当时,曹魏拥有大约四百四十三万人口,兵力四十三万;蜀国人口大约九十四万,兵力十二万;吴国人口大约二百三十万,兵力二十三万。诸葛亮首次北伐,动用蜀国兵力约十万。魏国于此役前后动员兵力二十万。
以这种悬殊的力量,蜀汉想灭曹魏似乎相当困难。特别是荆州丢掉之后,诸葛亮两路出兵北伐的条件已经不存在。但是诸葛亮并没有放弃北伐计划。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率蜀军出驻汉中,准备北伐,出发前上疏后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史称这个上疏为《前出师表》。
诸葛亮在这份上疏中恳切劝说后主刘禅要认清蜀汉在三国中的弱小和不利地位(益州疲敝),三国各自争强,蜀国危在旦夕,所以要奋发自勉,不要满足于暂时的安定局面。
据《三国志?董允传》记述,诸葛亮上疏是担心后主不辨善恶(朱紫难别),故谆谆嘱咐,提醒后主务必“亲贤臣,远小人”,信用郭攸之、费祎、董允(董和之子)、向宠、张裔、蒋琬等“志虑忠纯”、“贞亮死节”之臣,还希望刘禅广开言路,实行“纳言之政”,赏罚平明,不使“内外异法”。
刘禅亦向诸葛亮下诏出师,开始实行北伐。
第一次北伐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明言要由斜谷道(由陕西汉中到郿县)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口(斜谷道的南口)。曹魏派大将军曹真率众迎战。从这次算起,到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为止,蜀国与曹魏前后有六次战争。五次是蜀汉发动的进攻,一次是曹魏进攻,蜀汉防御。
诸葛亮率大军西攻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北)。由于训练有素,蜀军士气旺盛,阵容整齐,北伐进展顺利,曹魏所属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天水(今甘肃甘谷东南)、安定(今甘肃镇原东南)三郡叛魏迎接诸葛亮,魏天水将领姜维也投向诸葛亮。
诸葛亮的进攻和得手,一时震动关中,曹魏政权十分惊恐,魏明帝急忙亲自率军西镇长安,派大将张合率军阻止诸葛亮。
诸葛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合战于街亭(今甘肃天水南)。马谡违反诸葛亮的节度,驻军山上,为张合所破,动摇了整个战局。
赵云、邓芝的部队亦因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退军时,赵云亲自断后,兵将未有离失,军资什物,亦无若何损失。当街亭战败时,诸军星散,唯王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张合疑其伏兵,不往逼也”。王平得以徐徐收合诸剩余兵将而还。
诸葛亮这次出军收取了西县人户千余家,赏了王平,收降了魏天水郡参军姜维。马谡尽管饶有才华、口辩,又与诸葛亮关系亲近,但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还是斩了马谡。
诸葛亮引咎自责,给后主上疏说:“臣……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虑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后主以诸葛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第二次北伐
建兴六年(228年)秋,魏大司马、扬州牧曹休被吴大都督陆逊大破于石亭(今安徽潜山县东北)。至冬,诸葛亮复出军攻魏。
据《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听到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的消息,又给后主上疏,史称《后出师表》。
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北上,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包围陈仓(宝鸡东)。但是曹真已经有所准备,蜀军多次进攻都未获成功,激战了二十多天,蜀军粮食发生困难,同时曹魏援军也即将赶到,诸葛亮只好退回汉中。在退师途中,用伏兵杀死前来追赶的魏将王双。
第三次北伐
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发动第三次北伐。他派陈戒攻打武都(今甘肃成县)、阳平(今甘肃文县西北)二郡。魏将郭淮领兵来救,被打败,蜀军占领二郡。诸葛亮安抚当地氐、羌等少数民族,并留下将兵据守,自己率军回汉中。因夺取二郡有功,刘禅恢复了诸葛亮的丞相职务。
曹魏反击
建兴八年(230年)秋,曹魏主动派大军进攻汉中,使司马懿由西城(今甘肃天水南),张合由子午(由今西安南到宁陕东)、曹真由斜谷(郿县到褒城)出,三道欲攻汉中,诸葛亮待之于城固、赤阪(今陕西洋县)。
除加强防守外,诸葛亮又增调李严率二万军队赶赴汉中,阻击曹魏军队。由于连日下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曹魏军撤退。这年,魏延破魏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
蜀地山高路险,易守难攻,给蜀军运送粮草增加了困难,这是蜀军不能与曹魏军长期作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决军粮的运输问题,诸葛亮设计制造了“木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62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项羽一生最耻辱的一次败仗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