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战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有网友问:古代士兵出征前将军训话,几万人的军队训什么话后边能听见吗? 我们先说说古代军队是怎么征调的。我们以清朝为例子,清朝征调绿营打仗,首先要皇帝批准,下发文件就不必多说了。
但是这种事情也分2种,一种是地方发生事情,武将要上报总督,巡抚,总督巡抚再上报。但是如果是危急事变,武将也是可以根据情况调动部队的,只需要报告巡抚和总督即可。
而且抽调部队,不是有1个营就全部带走,而是只能带走1部分,其他人还要在原地继续担任守卫,巡逻和其他任务,不得离开汛地。但是,如果要出省,则无论什么军情都必须上报皇帝批准。
具体抽调人数,也要看情况,比如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贵州绿营32个绿营镇,抚,协和营,一共抽调9628人出战,基本是一个营出动10-300人。有的一个营出动10个人,有的营却被抽调300人。
而且,所有部队都是分开行军的,因为古代后勤,道路等等,无法支持大部队前进。因此,绿营兵都是以1000-2000人为单位,分头行军,一般山区是100名士兵,分配80名民夫,平原地区是100名士兵分配50匹马。
其实,整个部队抵达战区,也不会集中在一起开会的。那怕是江南江北大营,也同样是从全国各地来的清军,分批进入江南江北大营。同时,分散驻扎在各个营寨和堡垒当中驻防。清军没有集合所有部队开大会的习惯。
维持士气,也不是靠几万人聚集在一起开会。而是依靠这三点,第1就是严酷的军法军纪,管束士兵,战斗的时候各级军官进行压阵督战。第2就是,一旦被抽调,就有奖金,会拿到6两白银赏金。如果是千总把总则可以得到15两白银。
最后到了战场上,还有额外奖金,攻城首先冲进去的士兵,可以得到50-250两白银,首先冲锋破阵的士兵,可以得到20-50两白银。
第3点,就是攻破对方的城寨,村镇,清军可以得到抢掠的权利,并且还会将被俘人员妻女家人,发配给参战士兵为奴。所以,在古代,起码是在清朝基本不会有这种几万人大会。就是召开会议,也是大家站着,前边的军官们可以听到训话就足够了。士兵能不能听到,在大人们眼里,根本不重要。
自古就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语,也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急切归来的心情。沙场是一个可以为将士们带来无限荣耀和机会的场所,同时也是随时都有可能命丧他人之手的是非之地,所谓一将成万骨哭是现实又残酷的。
中国有一个词语叫做一鼓作气,其实在打仗这件事情上也是这么一个道理。大将军带兵打仗,都会事先鼓舞士兵的斗志的,这样一来将士们都会斗志盎然的,但因为战争的话,人一般参加的都有几十万人,所以,对于这些训话就非常难的传开。那么问题来了,古代在没有音响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将军们数十万人训话能听得到?
古人非常的聪明,虽然他们没有音响,但那时候的他们已经有布和纸了,朝廷会派人先将出征的誓词写好,在出征前张贴在军营最明显的地方,让士兵们观看,还有的就是将军训话的时候是,台下的士兵是不能说话的,这样整个场地是非常的安静,在这种安静的环境下,将军说话士兵们就能听得见了。
还有就是一些将军或者领头人在城楼上喊话,在很多电视剧或者是古籍资料描绘中可以了解这种形式。古人的做法就是让这些士兵站成两列,然后每隔一段距离都会派一个嗓门较大的士兵站在前头。上面喊一句话后,前面的士兵相后面的士兵传话。
一个人的声音也许很小,但一群人就不一样了,一传十,十传百,这样一来后面将士们都会听到了。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大家聚集在一起更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所以训话的意义就体现在此了。
毕竟在出征之前,将军对全体士兵训话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管是老兵还是新兵,在上了战场之后,都会有害怕的心里。毕竟这一上战场不是生就是死,能不能回的来,谁也说不好。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非常佩服古人的智慧呢?能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还能够想出这么好的办法,还能想到激励士兵的口号,还有就是,说到口号,一直都流传至今,现在许多人比赛之前,都会想一个口号,来增加队伍的气势。
几万人是一个什么概念?建军九十周年,朱日和阅兵,一万多人,就是图中的这个规模。
在这种场景下喊话,如果没有大功率扩音器,站的稍微远点就听不清了。冷兵器时代那种条件,恐怕一场动员做完,几个主将的嗓子全都喊哑了。
古代作战,杀声震天,没那个条件去喊话,主要的通讯方式是旗语,根据旗帜的动作来决定下一步的动作。每一面旗帜代表着不同的将领,旗帜的大小代表着将领职务的高低。所以进入战场时都要寻找并占领制高点,一方面是观察战场态势,另一方面就是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将旗,也就能指挥更多的人从而夺取战场主动权。《三国演义》长坂坡特地提到赵云曾经砍倒大旗两面,很多人不以为然。其实这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战绩,说明赵云单枪匹马摧毁了至少两支部队的司令部!冷兵器时代,失去了大旗就等于指挥机构被毁,没有指挥士兵就只能各自为战了,再精锐的部队此时也成了散兵游勇。
明清时期,战场最高指挥旗是总兵旗(军级),最低是千总旗(连级),中间可能还有副将(师级),参将(旅级),游击(团级),守备(营级),分别用不同的尺寸和颜色代表,合格的将领都要熟记旗帜(包含敌人)的含义。所以,战前动员,主将布置任务最多到千总一级,因为千总以下没有资格打旗。
最重要的一点,有没有全员喊话的必要性,我认为没有。古代信息相当闭塞,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士兵与将领之间的见识程度相差天壤之别。现在我们跟普通士兵谈保卫国家保卫人民,大家都能理解。要是古代,忠君节义报效朝廷这种话只能针对将领说,底层的士兵应该由千总告诉他们:?兄弟们,将爷说了,打胜仗后每人分两亩地一头牛!?这种更能激励士卒。所以,古代几万人的训话是不可能存在的,没那个必要更没那个条件。
有好几种办法,但是唯一用的比较普遍的就是将军在上面讲话,士兵在底下鸦雀无声,他们不可以讲话,这样的话将军的话就可以被大多数的士兵听见,然后有听到的士兵在转达给后边没有听到的士兵。可能我们大家在很多的影视剧中,看到很多站前做准备的时候,将军都是要给士兵训话的,而且每一场战争之前的士兵是非常多的,那将军在上边讲话的时候,没有我们现在的这种话筒和音响,到底士兵是怎么清楚的呢?
古代的科技并没有那么发达,但是在古代的时候他们的纪律是非常严明的,所以当张军说他准备要讲话的时候,这些士兵就会静悄悄的不敢说声,这样的话将军大声的讲话,所有人基本上都可以听得到,但是如果人实在太多,比如说底下士兵有几十万的话,那肯定不是所有人都会听到的,这样的话就会有一种士兵专门给大家传话,而这种士兵就被叫做传令兵。传令兵在各大影视剧当中基本上都会看到的,因为这个兵种在古代作战的时候真的是非常有用的。
还有一种就是士兵并不能听得到台子上将军在讲些什么话,但是他们也没有必要去仔细的知道张军到底说了什么,因为是打仗,所以他们无论怎么样都要无条件的服从领导的命令,只要他们能听得懂他们战鼓的命令以及战鼓敲响的含义,而且在鼓敲响的时候作出相对应的动作就行了。这也就间接的说明,在古代作战时,占股也能够起到统领士兵的作用。
其实在古代作战的时候,将军对士兵的训话听不听得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作战时的那种气势以及将军带给士兵的那种勇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61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苏轼为歌女填词,太过情深至今广为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