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古人生活。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便十分看重孝道,因此在古代自残和自杀是会被唾弃的,因为古人一直认为自己的身体是父母给的,伤害自己就是对父母不敬。
除此之外人们也不剪头发,古代女子剪头发是不详的事情,包括所有的男子都是长发。古装剧里面所有人都是长发飘飘,看着十分飘逸,但是现实里面肯定不会这么美好,毕竟在古代没有洗发水,人们又多又长的头发肯定没办法彻底洗干净,那么古代的人们是用什么东西来清洁头发和身体的呢?
这个问题虽然不是什么学术性的研究问题,但是在这是人们生活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秦朝的时候人们已经开始关注卫生问题,相关书籍也记载了那个年代的人们研究出来的方法。
根据书中记载,那时人们大多数都选择用淘米水来洗头发,人们洗完米之后都会把水留下来。不只是洗头发,就连洗脸人们也是用洗过米的水。
这种在现在看起来有些简陋的方式,在那个时候却不是人人都享受得了的,因为那时大米还是非常珍贵的农作物,很多人家不是每一顿都能吃大米,所以自然也没有那么多的洗米水。因此书中记载的那些用洗米水洗头洗澡的人,大多数都是皇亲贵胄或者是富豪乡绅。
总之就是那些家里永远不缺粮食的人,所以使用洗米水在当时就算是很豪华的清洁方式了。除此之外,相关历史也记载了秦朝时候人们洗澡洗头的频率,上面写了大概五天家中的子女就要负责烧水给父母洗澡,洗头发的间隔则是比较短一点,大概就是三天左右,这在现在看来完全就是无法想象的事情,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古代洗澡洗头的确是很麻烦的事情。
人们把洗米的水用来清洁肯定是有道理的,即便是在现代,很多人都建议大家用洗米水来洗脸,这是因为这种水里面富含了很多的矿物质而且还有维生素,有一定的去除污渍的效果,必要的时候还能消炎,可能比一些洗面奶都有用。
洗米水受到现代人推崇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能美白,所以不得不说古人们总是能在有限的条件下迸发出无限的智慧,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从前洗米水那么珍贵的时候大家都在抢着用,如今随意就能得到,却没有多少人愿意用了,基本上就是用来洗菜浇花,甚至直接倒掉。
古代那些用不起洗米水的穷人们也需要洗澡洗头,既然贵的用不起,他们就只能另想办法。于是就有人发现一种天然野生生长的植物,竟然也能够起到祛除污渍的效果,所以很多穷人就选择用这种植物来洗脸洗头,这种植物就是皂荚。
到了宋朝和元朝的时候,使用皂荚已经成为了一种大潮流,在这段时间无论穷人富人都喜欢用这种植物,毕竟它的去污能力确实很不错,这对于古人来说真的十分重要,而且这种植物不贵,因此在用于清洁的同时人们也可以用来洗衣服。当然了,即便是到了现代社会还是有很多老人保留了用皂荚的习惯,这种清洁方式十分纯天然,而且皂荚这种植物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还有药用价值,可谓是浑身是宝。
史料记载:古代人洗头发的有皂角或者猪苓。猪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猪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后会有比较浓郁的香气。平常人就用皂角洗头发。 查了一下资料,发现古代人比我们想象中要卫生的多,秦汉时,已形成了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以至于官府每五天给的一天假,也被称为“休沐”。《海录碎事 臣职 官僚》记载“汉律,五日一赐休沐,得以归休沐出谒。” 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冻疮膏的作用。高档一点的称为“面药”和“口脂”,用来涂脸和嘴。宫中在冬天会发给官员。杜甫《腊日》中有“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敢情冬令劳保用品古代也有发。 古人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皂角。洗头用淘米水,称这潘。如《左传 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遗之潘汁。” 摘了一段,如下文,如果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浴史溯源 一、 先秦沐浴礼仪的形成 沐浴,就是今日通常所说的洗澡,包括头、身、手、脚的洗浴。然而古人却分得极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 沐,濯发也。 浴,洒身也。 洗,洒足也。 澡,洒手也。 所谓“濯”、“洒”就是洗的意思。据此看来,古代的沐浴与今日的洗澡的意义并不完全吻合,而只有把许慎对“沐”、“浴”、“洗”、“澡”的解释合起来,才是完全意义上的今日洗澡。 初民们当时沐浴只有下河一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养成了沐浴的生活习惯,至迟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沐浴”的记载。沐,字形像双手掬盆水沐发状,会意为沐,是洗发之义;浴,字形像人置身于器皿中,并在人的两边加沙锅内水滴,会意为浴,是洗澡的意思。而用来沐浴的器皿有青铜器鉴,《说文解字》云:“鉴,大盆也,”盛水用作洗器,《庄子·则阳》有“灵公有妻三人,同鉴而浴”的记载。在铜镜尚未问世时,古人常以鉴盛水照容貌,甲骨文“监”(监、鉴为古今同字)像人俯身就皿照容之形。从“盈”字字形看,像人浴身于浴器中,与“浴” 字字形相近,稍不同的地方仅是“盈”字的浴器中“见足明示裸浴”(康殷《古文字源流浅说》)。“盈” 字字形则向人们展示了先秦人用浴器沐浴的情景。 到了西周时期,沐浴礼仪逐渐形成定制。由于沐浴已经深入到社会方方面面,人们对沐浴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把沐浴单纯地看做洁身净体,润肤养身;而视为隆重礼仪的先秦。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净身,这已是个定法,表示内心洁净虔诚,称之戒,亦称斋戒。斋戒之礼始于殷商,至西周已成定制,西周的戒礼十分隆重和考究,每逢重大的祭祀活动前要进行两次斋戒,第一次在祭前十日或三日举行叫戒,第二次在祭前三日或一日进行叫宿,均由专职官员主持一定的仪式,要求与祭者禁食荤腥,并沐浴净身,以示对神灵的肃敬。斋戒沐浴已是西周朝廷祭祀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专职官员执掌。这在《周礼》中均有记载。 沐浴与人们生活的行为规范密切联系在一起。《礼记·内则》载:“男女夙兴,沐浴衣服,具视朔食。”居家过日子,男女要早起,沐浴更衣。作为夫妇之礼则有“不敢共湢浴”,妻子不能和丈夫共用一个浴室,所谓“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在家庭里还有尊老礼节,“五日则镡汤请浴,三日具浴。其间面垢,镡tan潘请缋hui;足垢,镡汤请洗”。礼节规定,晚辈要五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头。这期间父母脸上如果脏了,要烧淘米水为父母洗干净;脚脏了,则用温水为父母洗干净。诞生礼仪中沐浴亦很重要,《礼记·内则》载:“世子生,则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又载:“公庶子生,就侧室,三月之末,其母沐浴,朝服见于君。”太子出生,国君和夫人要沐浴穿朝服去朝见国君。载往来礼节中,沐浴亦是重要礼仪。《礼仪·聘礼》载:“管人为客,三日具浴,五日具浴。”又载:“飧不致,宾不拜,沐浴而食之。”管人接待来客,要满足客人三天洗一次头,五天洗一次澡的要求,主人用飧礼招待来宾时,来宾不用拜谢,但要沐浴之后再就食,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礼记·玉澡》还规定“君子之居恒当户”,“日五盥,沐稷而缋hui梁,”“居外寝,沐浴。” 《礼仪·士虞礼》规定,举行虞礼祭前,参加祭祀的人要先洗头洗澡,所谓“虞,沐浴”。虞即虞礼,于日中致祭,以安死者魂魄的祭礼,是为虞礼。 周制,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赐以王畿以内的供沐浴的封邑,叫做“汤沐邑”。《礼仪·王制》云::“方伯为朝天子,皆又汤沐之邑于天子之县内。”诸侯要再专供沐浴的封邑先洗头洗澡,然后才能去朝见天子,沐浴洁身以示对天子的尊重。一生以克己复礼为己任的孔子,对沐浴之礼身体力行,“孔子沐浴而朝”,早已为世人所熟知。 先秦沐浴礼仪的形成并臻完备,正是沐浴深入到社会、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总结,作为定制为世人所遵循,这在世界沐浴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注重沐浴也是中国人的古老传统。 二、秦汉皇帝沐浴异闻 秦国嬴政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自称始皇帝。当时陕西临潼县骊山有温泉,秦始皇在咸阳建都以后,便在骊山广修殿宇,砌石成池,赐名“骊山汤“,浴室骊山温泉成了秦始皇的御洗之地。 据《太平御览》卷七一引《辛氏三秦记》载,相传秦始皇有一天来到骊山洗浴,见到一位美女在那苍翠清幽的泉边亭亭玉立,美貌异常,便顿生淫心,不顾礼节,上前去调戏。美女被激怒了,张口向秦始皇吐唾沫反击,秦始皇立刻身上生疮,流血淌浓,疼痛难熬。秦始皇这才知道这是一位神女,吓得惊惶失措,向神女百般告饶,祈求宽恕。神女用温泉水给他洗涤,治愈了病疮。所以骊山温泉又名“神女汤”这个传说颇有意思,神女惩罚了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当他知过谢罪后,又用温泉洗愈了他的病疮。这说明骊山温泉具有“吞肿去毒”的医疗功能,故到《辛氏三秦记》云:“后人因洗浴”。早在秦代人们就认识到骊山温泉的这一功能,纷纷来温泉洗浴疗疾。这个传说也说明秦始皇十分喜欢沐浴这一事实。 秦代传闻于后世最著名的宫殿是阿房宫。阿房宫中筑有水道,将渭水、樊水引入宫中,而宫人洗浴之后的脂粉水,又通过水道流出宫,以致使渭水河面上浮起一层垢腻。由此可以想见阿房宫中又许多沐浴设施,专供嫔妃洗浴,而这些沐浴设施又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既可吸纳河水,又能经过循环排出污水,甚至有过滤渭水、樊水的设施,使其昼夜不舍,汩汩流淌。阿房宫中的沐浴设施可谓奇巧,杜牧的描述虽不免有文学的虚词夸饰,但自立行间仍有真实的历史遗影,可以视为阿房宫中盛行沐浴的例证。 进入西汉,汉武帝刘彻在历史上亦留下与沐浴相关的记载,自先秦以来,有临河祓禊的习俗,即暮春三月到河中洗浴亦祓除不祥,去病消灾。此俗在汉代十分流行,汉武帝曾经常临河参加祓禊活动,在霸水洗浴以去不祥祈子。 古人举行重大祭祀前,与祭者为表示对神灵的敬惧,都要沐浴净身,否则就会亵渎神灵,据《益都耆旧传》载,有一年,汉武帝到甘泉宫去祭祀,时任侍中的蜀人张宽随同前往。一行人马走到渭桥时,汉武帝突然发现载桥下的水中有个女人载洗澡,奇怪的是,那女人的乳房非常之大,足有七尺长。汉武帝十分诧异,便派人去询问。那女人说:“皇帝后面第七辆车上的人,知道我的来历。”当时,张宽坐在第七辆车上,汉武帝又让人去问。张宽回答说:“她是天星,主管祭祀,祭祀者如果斋戒不洁净,长乳女人就会出现。”所谓斋戒,就是要求祭祀者在祭祀之前禁食荤腥,并沐浴净身。很显然,主管祭祀的天星是负责监督祭祀者斋戒的,天神深恶斋戒不清洁,“每斋即降而视之”。按张宽的解释,天上主管祭祀的天星肯定是发现祭祀者斋戒不洁净,才幻形长乳女人在渭水河中洗澡,以告诫祭祀者要认真地沐浴净身,否则不仅不能免灾获福,恐怕还要获罪。经历此事后,想必汉武帝再参加祭祀活动,一定会认认真真地沐浴净身了。 秦汉之际,全社会性的沐浴习俗已经形成,尤其是《礼仪·聘礼》所载的“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的良俗,在汉代已经正式以“休沐”的形式被法律固定下来。所谓“休沐”是汉代朝廷官员法定的假期。《汉宫仪》云:“五日以假洗沐,亦曰休沐。”《初学记》云:“汉律:吏五日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汉书·霍光传》载:“光时休沐出。”王光谦补注云:“《通鉴》胡注:汉制,中朝官五日一下里舍休沐。”汉代皇帝每五日给官吏放假一天让他们回家去洗澡浣衣,并作为法定的假日被固定下来,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沐浴为理由而制定的假日,足见汉代非常重视仪容河体肤整洁,朝廷内外,上上下下都有着经常沐浴的良好习惯。 到了唐代,“五日一下沐”才改为官吏每十天休息洗浴一次,叫作:“休浣”。俗以每月上旬、中旬、下旬为上瀚、中瀚、下瀚,瀚即浣的异体字,本意是洗濯,大概因为十天一浣的缘故,浣又有了一种计时的意义,一浣为十天,所以唐代制度十天一休沐有休浣之名。
古人与现今的人不同,现在可以用洗发水洗头。那么古人用来洗头发的是什么呢?小时候每次看古装电视节目时,都有一头的长发,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想知道这些人是否不需要洗头?每次用如此漂亮的发型取消洗发液是多么麻烦,很难洗长发,洗完后很难吹干,在古代没有洗发水和吹风机。那他们头发怎么洗?
古人经常用植物进行洗头,它也被称为皂素,豆类。刺槐中的化学物质具有亲脂性和亲水性,在与水溶液摇晃后会产生持久的肥皂状泡沫。洗发水洗发水可使头发光滑而不易褪色。它是环保,环保且不含大自然的添加剂,因此可以说是古代最好的洗发水产品。
芙蓉叶
芙蓉是锦葵科。在中药中,皮肤和花朵用于医学中以促进血液循环和干燥。树皮可以治愈红色白细胞,肿胀和sc疮,而花可以治愈痢疾。用芙蓉花汤洗脸,可以美化脸部。用叶汁洗发可以治愈头皮癣。
草木灰
秸秆和秸秆焚烧灰可用于洗发水。一方面,滤液溶于水后,含有碱性碳酸钾,可以与脂肪反应,另一方面,它也具有吸附灰尘的作用。然而,草木灰似乎与阿拉伯胶,木槿叶等一起被更多地用作辅助材料。
汤米
?《礼记》记录:第5天,穆基和梁亮,栗锥栗和线虫。罗望子树中可耻的是一首歌。前面提到的用于洗发水,被认为是洗净米和高粱后剩下的水。淘米水自然是中性的,没有刺激性,并且富含维生素。
除了上述方法外,我们的祖先还有其他方法。例如,用芝麻叶,茶种子植物,桑皮或柏叶,桃树枝洗头。我们不得不钦佩古人的智慧。 作为现代人,当然没必要用古人的方式洗头,但要想拥有一头亮丽的秀发,不仅要从饮食、作息、环境等方面调整,更重要的是要选择一款正确的洗护产品,才是对头发最好的尊重,这样你也才能赢得一头出众的秀发。?
1、刷牙:柳树枝,食盐漱口、茶叶漱口或者嚼茶叶
2、洗衣服:皂角、草木灰、胰子(一种草木灰和猪胰脏混合的半皂化肥皂)
3、洗头发、洗澡:皂角、茶籽油枯
近代边远农村还有一些地方使用类似方法,但是平心而论,这些洗涤用品的洗涤能力非常有限,给你用一下你就知道弊端了。很难洗干净衣服,不然以前干嘛要用棒槌敲打衣服?就是因为手搓很难洗干净。至于洗发用品,这个更难说了,古人的头发究竟是香是臭,反正你我是闻不到的。要相信科技进步只会给人类带了更加卫生、便捷的生活方式。至于有一定的副作用,也是在所难免的,不能因噎废食。很多人说到现代有害科技产品都谈虎色变,其实究竟是现代人长寿还是古代人长寿,这个不用争辩了吧?世界范围平均寿命都是逐年增长的。还有身高,一代比一代明显增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59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揭秘,秀才、举人、进士有什么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