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崇祯皇帝为什么总是把大臣逼上绝路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2 06:03:25

揭秘,崇祯皇帝为什么总是把大臣逼上绝路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崇祯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是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人认为他志向远大、宵衣旰食,是一位难得的好皇帝;也有人认为他严苛多疑、无治国之才,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那么崇祯皇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他的一个“怪癖”。

1629年十月,后金大汗皇太极率领八旗军绕道蒙古进入关内,并在很短时间内兵临北京城下。各地明军得知北京被围的消息后,火速开拔驰援京师。之后,明军和八旗军在京城附近展开了殊死拼杀。最终明军在付出了惨重代价后,终于使皇太极选择了主动退兵。

然而,此时崇祯皇帝却不顾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强令名将满桂率部至永定门与八旗军决战。满桂无法违抗君命,只好率部出征。结果全军覆没,满桂自己也战死沙场,年仅36岁。

满桂之死对大明王朝而言无疑是重大损失,崇祯帝在这件事情上其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他会因此而吸取教训吗?答案是:没有!

1641年,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十三万大军与清军(即原来的后金八旗军)在松山、锦州一带展开决战,史称“松锦之战”。由于清军的骑兵在野战中拥有巨大优势,所以深谙兵法的洪承畴决定驻军宁远,采取“且战且守”的“持久之策”。然而,崇祯帝却诏令洪承畴“刻期进兵”。无奈之下,洪承畴只好率领这支明朝的最后精锐部队同清军正面决战,结果明军惨败,洪承畴被清军俘虏后变节降清。

经过了两次惨痛教训后,崇祯皇帝是否接受教训了呢?答案是:还没有!

1643年,李自成所率的起义军已成燎原之势。而明朝督师孙传庭手下虽有十万兵马,但其实都是杂牌军,双方实力根本不在一个级别。因此,孙传庭本打算固守潼关,等待时机。然而,崇祯帝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命人再三催促孙传庭主动出击,剿灭闯贼。无奈之下,孙传庭率部冒险东进,结果被李自成的军队围歼,孙传庭本人战死,大明王朝最后的有生力量也在此役中遭受毁灭性打击。

一年后,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今景山)自缢殉国,明朝灭亡。

从上述事例来看,明朝的优秀将领和军队之所以被逐步消耗殆尽,崇祯帝应该算得上是主要负责人。如果不是他一再催战,急于求成,这些悲剧本来是有可能避免的。因此,有不少人认为崇祯帝就是个脑残,大明王朝就是被他给折腾死的。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这种观点未免有失偏颇。平心而论,满桂之死确实是崇祯皇帝无脑瞎指挥的结果。但是洪承畴的“松锦之战”和孙传庭的“汝州之战”,虽然结果也是崇祯皇帝一再催战导致的失败,但却不能把责任完全归结到他头上。

从崇祯朝中期开始,天灾、建虏(明朝人对后金的蔑称)、流贼(明朝人对起义军的蔑称)都不断在奄奄一息中的大明王朝身上给予轮番打击。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明朝国库彻底枯竭。朝廷没钱,就只好给前线将士们“打白条”,拖欠工资。刚开始,将领们还能用忠君爱国思想激励大家无条件为国捐躯,可是时间一久,这招的效果就越来越差了。许多明军士兵出工不出力,一些军纪较差的士兵甚至组团去抢劫老百姓,官兵反而变成了官匪。

到了“松锦之战”时,明朝的财政状况已经完全恶化。为了打赢这场战争,崇祯帝可以说是把家底都掏空了去支援前线的洪承畴部队。洪承畴在战场上分析了敌我形势后做出“且战且守”的持久战策略固然没错,然而大明的国库却供应不起持久战。在此背景下,崇祯帝才会再三催促洪承畴速战速决。因为长期消耗下去跟等死没什么区别。

“松锦之战”的结果虽然没出现任何奇迹,但这也只能算是一个无奈的选择,找死和等死,你让崇祯如何做抉择?后来孙传庭的“汝州之战”,也同样是这个原因导致,只是此时的形势更加恶劣了。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

手握半壁江山的崇祯皇帝为何会选择吊死煤山呢?

更令人疑惑不解的是首先提出南迁之议论的不是别人正是崇祯皇帝本人,那么他为什么又迟迟不肯南迁呢?

他是真的不想南迁吗?崇祯十七年的正月初四,崇祯皇帝急召大学士及首辅大臣陈演、魏藻德、丘瑜等大臣到御书房议事,讨论兵部兵科给事中吴麟征、陕西总督余应桂和蓟辽总督王永吉三人提出的速调吴三桂入京勤王的三道紧急奏折。

这本是一个拯救危亡的折中方略,虽然不得不因此放弃山海关,但能避免京城落入李自成之手。

然而,崇祯皇帝却踌躇再三,不能当机立断。

面对外患,如果弃地守京,就会落下丢失国土的千古罪名;面对内忧,坐以待毙,又会蒙受失政于寇的奇耻大辱。

这个两难的选择使他犹豫不决,他还一心想作名垂青史的圣君呢,这种失地失国的重大罪名朱由检是不愿意去承受的。

因此,他把这个皮球踢给了这些大臣们,试图让大臣们正式提出动议,然后他再顺水推舟作个表态,免得承担历史责任。

可是,这些长期生活在皇帝身边的大臣个个老奸巨滑,他们早都猜透了皇帝心里打的小算盘,竟无一人站出来表态!崇祯从他们口中得不到自己想要得答案,最后只好决定:?早朝廷议公而决之?。

于是,正月初九的早朝上,众朝臣展开了唇枪舌剑的争论,一派主张弃地守京,另一派主张决不弃地,结果相持不下,不欢而散。

当时的内阁首辅大臣陈演就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他想,自己当廷表态不弃国土,日后就逃脱了丢失国土的罪名。而他后来又不公开反对?弃地守京?,则是遵照崇祯皇帝的心思。

另外,说不定有朝一日秋后算帐,这个刚愎自用又心胸狭窄的皇帝,为了开脱自己的罪责说不定会找一个因弃地守京而丢失国土罪名的替罪羊,而他陈演最好则是明哲保身了。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呢?

崇祯皇帝可以说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勤劳之君,除了朱元璋这样一个工作狂以外,就属崇祯最勤劳了。但就像我们说的勤劳就一定能致富吗?勤劳事实上不一定能致富,确切的说勤劳加上智慧才能致富。同样一个道理,勤劳并不一定就能把国家治理好,治理国家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智慧,靠的是有丰富政治经验和治国之才;作为君主还要会驾驭群臣之术,要有清晰的政治头脑和制定长远的策略方针。

崇祯皇帝虽然勤勉,但有以下几个缺点:

一、缺乏丰富的政治经验:崇祯皇帝本身就不是被作为皇帝接班人来培养的,而是临时被众臣以外翻王的身份推上皇位。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政治,对政治还是一个外行,不懂驾驭之术,认为只要重用正直的大臣就可以定国安邦。于是一上台就迫不及待的杀死魏忠贤,重用素有清流之称的东林党人士。但是崇祯四年就发现东林党人士根本靠不住,这帮人除了满口孔孟之道根本就不懂治理国家。天启皇帝为什么这么放心把朝政交给魏忠贤,第一是因为魏忠贤政治经验丰富,治理国家是一把能手;二是魏忠贤听话,一心之忠于皇帝。杀了魏忠贤,虽然图一时之快但绝对不利于大明政治的发展。

二、多疑、自负、缺乏应有的自信:崇祯遗传了朱元璋的一个毛病,就是多疑和自负。朱元璋是放牛娃出生,所以当上皇帝后缺乏应有的自信。而崇祯皇帝本身不是太子继位,而是藩王继位,也缺乏政治自信。崇祯在位17年换了19位内阁首辅,平均一年多时间就换一位,如此频繁的更换首辅怎么可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国家不是煮一顿饭这么简单,而是需要温水慢煮才能得到一定的效果,人家接手甚至连手都没捂热就怀疑人家不行了,这么急躁怎么能治理好国家?而且崇祯在位杀了一二十位巡抚,多疑的毛病还让他杀死袁崇焕,导致守关无良将。

三、政治策略严重失误:崇祯继位后以李自成为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已经对大明江山构成严重的威胁,如果不积极镇压,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关外的清朝对大明江山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可能挥师南下。在这种内忧外患的紧急情况下,本应该采取攘外先安内的策略让局势迅速稳定下来。显然崇祯皇帝也想到了这个方法,于是派兵部尚书陈新甲去和皇太极密谈。当时清军也不想和明朝打,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清军打明朝本身就没有多大把握。当时皇太极明确表示,只要承认清朝合法地位,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清朝就退军。这样的条件显然是可以答应的,但却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密谈不慎泄露后,崇祯皇帝把责任推的一干二净,以叛国罪将陈新甲杀了。人虽然杀了,以后谁还敢代表皇帝去和谈?此为失策之一。

和谈失败后明朝面对的是两线作战,军队疲于奔命。再加上国库空虚,军饷难发,军队战斗力严重下降导致前方战事连连失利。在这紧急关头,李自成也向崇祯抛来了橄榄枝,只要崇祯皇帝封他为王,让他镇守陕西,朝廷再拿些银子犒劳将士,他宁可不再和明朝作对,而且还答应去关外对抗清军。这么好的条件竟然遭到崇祯拒绝,此为失误之二。

四、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李自成攻破京城之前,崇祯皇帝本来准备南下逃跑,却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大臣们为了所谓的“气节”完全置大明安危于不顾,活活的把崇祯皇帝困在京城。那么崇祯皇帝为什么处处受制于大臣们呢?主要还是崇祯皇帝难以驾驭他们,如果是魏忠贤在,这些都不是难事。其实这些事情基本都可以让魏忠贤去搞定,让他当马前卒,可惜崇祯皇帝最终选择了用一群迂腐的东林党人士,把自己逼死在煤山。

崇祯皇帝虽然励精图治却缺乏应有的政治头脑,丢了大明江山成了亡国之君,不得不为大明江山感到无限惋惜!

为什么说靖康之耻是导致崇祯帝上吊自杀的一个原因?

对古代的统治者来说,最惨的莫过于亡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一场动乱就是靖康之耻,北宋两个皇帝被金军俘虏,北宋灭亡。这场动乱带来了很深远的影响,除了给皇室和百姓带去了巨大灾难,让后来的南宋也一蹶不振,还影响了后世的人们。在五百多年后的明末,同样亡国的崇祯帝在万寿山自裁殉国,据说他之所以选择自尽,也受到了靖康之耻的影响,这是为何?


靖康之耻对于宋室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不仅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个皇帝被俘虏,他们的亲人和子女也都遭受了非人的凌辱。靖康之乱的五百多年后,明朝崇祯帝在太平天国的围困之下,为了不辱国家,选择自尽。


其实,崇祯帝朱由检算是个合格的统治者,他在位期间对待朝政从不松懈,年纪轻轻就累白了头,而且比较自律,据说几乎从不在宫中开宴席、玩乐。不过,他也是一个多疑、残暴的人,对大臣严苛,对百姓横征暴敛,到了后来已经没有人敢入朝为官,朝廷中出现了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朱由检只得再次起用宦官,而这也成为明朝覆灭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李自成的军队攻入京城,崇祯帝带着后妃和公主避到万寿山,眼看大势已去,崇祯帝先令后妃自裁,又亲手杀了女儿昭仁公主,最后披头散发地吊死在树上。也许,那时的他想起了靖康之乱中存活下来的皇亲国戚悲惨的结局,所以才在生命的尽头选择自裁来保全身为一国之君的最后尊严吧。

拥有大好局面的明朝,是如何被崇祯的“骚操作”给整灭亡的?

崇祯继位先是杀了上一任皇帝留下来的宦官,又乱杀人才导致官员不敢发声,最后快被围剿的时候又没有及时迁都。虽然崇祯在即位后一直努力做一个好皇帝,努力治理国事,可惜他在继位之前既没有学过治国的方法,又疑心太重,不敢随便信任官员,最终明朝灭亡了。

?

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崇祯本人不适合做皇帝。首先他的性格疑心较重。当时崇祯的哥哥临死前还嘱咐他,这些宦官都听命于皇帝,叫他一定要利用起来。不知道崇祯是不是害怕这些宦官权势太大阻碍自己。他继位第一件事就将上一任皇帝留给他的助力宦官全部杀了。而这也导致他控制不了朝廷的大臣,费了更多力气。

其次就是他没有君王的气度。崇祯时期,许多官员因为办了错事被处置,而处置的方法不是撤职就是杀了。很多职位总是很快就换了另一个人上任。崇祯似乎认为犯了错就不能用了,而且官员所犯的错还是崇祯自己主观判断的,所以导致很多官员到了后期都不敢随便进言,生怕皇帝生气了要治罪。

?

正是因为崇祯自己治国上的缺陷,导致了没有官员敢向他提出好的建议,全都按他自己的想法做事。即使他犯了错也没有人敢规劝。而崇祯也没有发现自己的缺陷。虽然每天兢兢业业地处理国事,一心想着恢复王朝的繁荣,做了那么多事情,也没有一个好的结果。明朝灭亡了,崇祯也惨死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59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