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徽是什么人?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明朝洪武二十六年的时候,朱元璋处死了一个战功赫赫的开国大功臣,这位功臣就是从年轻时期就跟着朱元璋走南闯北的的蓝玉,当时蓝玉被处死的时候,大喊了一句话,把主审官竟然牵连在他的案件之中。
当时审问蓝玉的除了朱允炆之外,还有詹徽,詹徽是当时官职非常高的大臣,兼任多个朝廷要职,可见蓝玉一案,确实非常重要,而詹徽也是蓝玉口中被举报的官员,詹徽出身名门,父亲就曾经担任过吏部尚书,当年他连进士都没考中,只是一个秀才,就进京当官,一上任官职就不小。
八年的时间,他升到了三品,除了担任礼部尚书之外,还担任太子少保,他之所以被重用,除了他的能力之外,他性格还非常正直,深得朱元璋的喜爱,让他跟着朱允炆一起审理此案,足以可见朱元璋对他的重视和看好程度。
其实蓝玉的死跟朱标的死离不开关系,因为朱元璋的本心是想要让蓝玉以后辅佐朱标的,因为朱标的妻子是常遇春的妻子,蓝玉则是常遇春的弟弟,就凭这一层关系,朱标的皇帝宝座就能保住,蓝玉也可以将自己的才能传授给下一任的将领,朱标一死,才加上蓝玉确实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情,引起了朱元璋的忌惮,决定处死蓝玉。
詹徽在审理案件的时候并不顺利,因为他的罪名是谋反,蓝玉虽说有谋反的嫌疑,但是却没有确凿的证据,由于蓝玉不招供,那就只好言行逼供,然而那样的酷刑对于一个历经沙场的汉子来说,根本就不足挂齿,始终不肯屈服。
詹徽害怕蓝玉迟迟不招供,皇上会怪罪,不得不加重刑罚,导致蓝玉差点就剩一口气了,詹徽也告诉他,还是快点招供,免得受皮肉之苦,不要连累其他人,蓝玉心知,朱元璋这是要置他于死地,不管他招还是不招,自己也是死路一条。
后来朱允炆也来到监狱审问蓝玉,当时的蓝玉突然大喊了一声:詹徽是我的同党,而蓝玉之所以说这句话,可能就是因为詹徽之前说的那句不要连累其他人,当时朱允炆都惊呆了,问真会真的有此事吗?
詹徽当时的处境非常的尴尬,只能苦笑,也不知道该如何辩解,朱允炆也让旁边的人,立即将詹徽拖出审问室,后来蓝玉就被押往刑场,抄家没收,灭其九族而詹徽也被牵连,最后无辜被杀,成为了蓝玉案中的冤魂,而詹徽之所以说那句不要连累其他人的话,有人猜测是跟东宫有关。
《蓝玉案》原因分析:中国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借口凉国公蓝玉谋反,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政治案件。蓝玉(?~1393),凤阳府定远县(今属安徽)人,开平王常遇春内弟。有谋略,作战英勇,屡立战功。洪武十四年封永昌侯。二十年拜为大将军,屯蓟州。二十一年捕鱼儿海(今内蒙古东部贝尔湖)之战,杀北元太尉蛮子等,降其众,获马驼牛羊15万余,焚其甲仗蓄积;又破哈剌章营,获人畜甚多。朱元璋对其宠遇甚隆,封为凉国公。但蓝玉居功自傲,骄横跋扈。他蓄庄奴假子达数千人之多,并仗势侵占民田。北征时私占珍宝驼马无算。回师夜经喜峰关,因守关吏未及时开门,竟纵兵毁关而入。他的所作所为,引起朱元璋不满。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告发蓝玉谋反,下狱鞫讯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拟乘朱元璋籍田时发动叛乱。朱元璋遂族诛蓝玉等,并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2万人。该案与胡惟庸案合称为胡蓝之狱。此两案发生后,明朝元功宿将已屠戮殆尽。
但后有多中猜疑,不一而终.
历史是一门古老而有智慧的学科,初中历史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黄金时期,老师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明朝重要历史事件,希望能够帮到你!
明朝重要历史事件篇一:蓝玉案
蓝玉案发生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是明太祖朱元璋借口凉国公蓝玉谋反,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朱元璋借蓝玉案彻底铲除了将权对君权的潜在威胁,将军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蓝玉是安徽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当初隶属于常遇春的帐下,对敌作战勇敢,是个常胜将军。常遇春多次在朱元璋面前称赞他。
蓝玉不仅身材高大,满面红光,富于勇气和谋略,有大将的才华。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死后,蓝玉屡次统帅大军作战,多次立功。太祖待他十分优厚。
蓝玉渐渐地骄傲自满,畜养了很多庄奴,这些人都仗着蓝玉的威势暴虐凶横。蓝玉曾经抢占了东昌的民田,御史查究追问此事,蓝玉大怒,赶走了御史。
蓝玉北征元军回来时,半夜敲击喜峰关关门,关吏没有及时开门接纳,蓝玉纵容士兵打破关门长驱直入。太祖听说这件事很不高兴。
先前,太祖想封蓝玉为梁国公,因他犯错改封凉地,还把他的过错刻在铁券上。蓝玉仍然不知悔改,在侍奉皇上的宴会上出语傲慢。
蓝玉在军中擅自罢免和提拔军官,独断专行,皇帝多次责备他。他西征回朝,太祖让他做太子太傅。蓝玉对位居宋、颍两公之下感到不高兴,说:“难道我不能胜任太师一职吗?”等到他入朝上奏。太祖往往不听他的,他更加不高兴。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下狱鞫讯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拟乘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朱元璋遂族诛蓝玉等,并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两万人。朱元璋还手诏布告天下,并条例爰书为《逆臣录》。列名《逆臣录》者,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蓝玉一案,族诛一公、十三侯、二伯,牵连被杀一万五千多人,“元功宿将,相继尽矣。”谋逆之罪一般都是碎剐凌迟处死,念及蓝玉与自己是儿女亲家,朱元璋心一软,宽大处理:碎剐改成剥皮。这样,刽子手把蓝大将军全须全尾整张人皮剥下来,算是留了全尸,并把人皮送往他女儿蜀王妃处“留念”。明末农民军攻破蜀王府,在王府祭堂发现了这件“文物”。
明朝重要历史事件篇二:南京教案
南京教案又称南京教难,发生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事件的发起人是礼部侍郎署南京礼部尚书沈榷,这是基督教在中国所遇到的第一次教案。南京教案是东西方不同的 文化 价值观、晚明党派斗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成为晚明天主教传华后发生的第一起影响较大的反天主教事件。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风起云涌,猛烈地冲击着罗马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统治。面对宗教改革潮流,罗马教廷也采取了一些自我革新 措施 ,耶稣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为改变天主教在欧洲的困难局面,罗马教廷派遣耶稣会士前往中国传教,以扩大天主教的信仰领地及在东方的影响。
在南京教案(1616年)以前,中间也有一些教士被当地人民围殴、侮辱、住宅被捣乱、被抓坐牢、被驱逐出境等事件发生。但这都仅属于地方性的事件,影响范围不大,而且很快就平息了。但南京教难却不同,这事在利玛窦死后第六年发生,断断续续维持了好几年,后果是颇为严重的。
1619年7月15日,汤若望和他的教友们抵达了澳门,被安置在圣?保禄学院里。传教士们一踏上中国土地,便开始精心研习中国语言文化,甚至以掌握北京官话为目标。这些西方修士入乡随俗,脱下僧袍,换上儒服,住进中式房屋,并潜心研究中国经史和伦理,寻找其中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点。在同朝野名流交往的过程中,这些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又熟读汉文典籍的西方传教士,自然赢得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好感和信任,从而达到其传播信仰的目的,这就是利玛窦开创的“合儒超儒”的传教策略。但有些狂热的传教士们,认为利玛窦过于迁就中国人,影响了天主教的“纯正性”,发展教徒速度太慢。在利玛窦去世之后,开始改变利氏的传教路线,采取激进式的传教方式,坚决排斥儒家思想,严禁中国教民祭天、祭祖、拜孔子,激起了社会人士的反感与怀疑,酿成“南京教案”,传教士们被驱逐,在中国内地几乎无立足之地。
南京教案的经过是由当时南京的礼部侍郎沈灌发起的,他一向偏爱佛教,对基督教毫无好感,并且带动一班仇视基督教的人,常常逼迫__。在利玛窦死后,他便蠢蠢欲动,想起来排除基督教。1616年沈灌连上三张奏书给皇帝明神宗,沈灌告传教士的罪状主要有三方面:
一、控告传教士送礼物给中国人是为了收买人心,以致在适当时候可以倾覆中国。
二、传教士曾帮助中国修历,推算日蚀、月蚀等日期。沈灌认为传教士以西洋 方法 治历,违反尧舜一向的做法,是有意变乱中国传统。
三、沈灌指控传教士破坏儒家文化,教导人不拜祭祖先,这更是中国人不能容忍的。
沈灌上书皇帝后,皇帝并无反应,因上书理由不足,欠缺力量。加上中国信徒徐光启为传教士辩护,皇帝原本也不信沈灌的胡言,事情就不了了之。
但沈灌一再上奏,引起各地群众排教。朝廷在压力下,只好下令“禁教”,勒令将传教士驱逐出境。于是传教士有些被杀,有些下在监里,日后又驱逐出境。这时传教士大多撤退到澳门,有些则躲在信徒家中,不能再公开传福音。在外表上教会活动看似停止了,但暗地里工作却未停止。不过这次南京教案,确实带给了教会一定的损失和限制,数年后,教案就平静了。明朝最后的一位皇帝崇祯皇帝,因推算日、月蚀的士大夫屡屡出错,令崇祯十分不满,于是又准许传教士进中国,天主教在中国又再度活跃起来了。
明朝被推翻后,满清入主中国,朝代的改变,并没有影响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南京教案后七、八十年之间,天主教基本上的发展是很顺利的。当时中国十几个主要省份都建立了教堂,信徒人数达一百二十万。但就在教会顺利发展时,传教士之间在礼仪问题上,却产生了很大的争论,使教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和打击。
明朝重要历史事件篇三:郭桓案
郭桓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发生在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属于官吏贪污案件。为了追赃又牵连到全国各地的小富百姓,遭到抄家破产的不计其数,百姓对此怨恨极深,朱元璋为了平息民怨又将审刑官吴庸等人处死。
元朝末年的官僚机构极为腐朽,官吏贪腐成性,以至于明太祖在建国后十分注意政风甚至达到矫枉过正的地步。他一方面提倡廉洁,要求各级官吏遵纪守法,廉政爱民。另一方面对于官吏犯法特下重典,以吓阻官吏贪污腐败。如果有官员触犯贪污罪,则施以剥皮之刑。郭桓案爆发前,空印案、胡惟庸案先后发生,明太祖为了解决官员贪污,逐渐采取法外施刑的方式,而且也越来越重,并且设立锦衣卫以加强监控官员。他曾经感叹说:“朕才疏德薄,控御之道竭矣!”。
1385年明太祖怀疑担任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李彧与提刑按察使司赵全德偕同户部侍郎郭桓等人共同舞弊,下令调查。同年三月,御史余敏、丁廷举告发郭桓利用职权,勾结李彧、赵全德、胡益、王道亨等贪污,其事项有:
一、私吞太平、镇江等府的赋税,降低朝廷岁收。
二、私吞浙西的秋粮,浙西秋粮本应该上缴四百五十万石,郭桓只上缴两百多万石。
三、征收赋税时,巧立名目,征收多种水脚钱、口食钱、库子钱、神佛钱等的赋税,中饱私囊。
郭桓等人总共贪污两千四百多万石粮食。为此,明太祖决心趁机扫荡全国贪污官员。
明太祖令审刑司吴庸拷讯,此案牵连全国的十二个布政司,牵涉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等。总计一共损失精粮两千四百万担,“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为了追赃粮,演变成全国骚动,民间富人莫不因此破产,史称“郭桓案”。最后,明太祖为了平息民怨,将审刑司吴庸杀了,并称折算赃粮实有两千石百多万石,“恐民不信,但略写七百万耳”。
《明史?刑法二》记载郭桓案的起因时,曰:郭桓者,户部侍郎也。帝疑北平二司官吏李彧、赵全德等与桓为奸利,自六部左右侍郎下皆死,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明太祖在《大诰》感叹说:“古往今来,贪赃枉法大有人在,但是搞得这么过分的,实在是不多!”郭桓案与之前的空印案坐死数万人,这是明太祖过度重典肃贪的表现,让明朝官员警戒恐惧,时人谓:“郡县之官虽居穷山绝塞之地,去京师万余里外,皆悚心震胆,如神明临其庭,不敢少肆。”郭桓案因打击面过宽,使不少官员蒙受不白之冤,从而使肃政目标大打折扣。
崇祯十七年八月,张献忠攻破成都后进入蜀王府的端门,见门楼上供着一副人像,身着公侯朝服,虽然周身贴金,可是从手和足上能看出来是一张人皮。未见过世面的张献忠不知何物,叫来王府的太监盘问方才明白,原来这是明初蜀王妃的父亲,凉国公的人皮。
张献忠大有兴趣,顿时茅塞顿开,为以后在四川的杀戮制造了无数张人皮,这是后话。
凉国公,乃是朱元璋的开国大将蓝玉。
一、蓝玉其人
蓝玉,安徽凤阳定远人,常遇春的妻弟,之前并不引人注目,可是从军后作战勇敢,军功不断,由低级军官逐步上升,先是管军镇抚,后升任武德卫千户,再任亲军千户,又为武德卫指挥使,此后开始进入兵团级的军事主官行列,指挥大兵团更加如鱼得水,屡战屡捷。
洪武三年,蓝玉任大都督府佥事,进入明朝最高军政机构,第二年,朱元璋派傅友德、汤和领水陆军伐蜀,蓝玉在傅友德军中,几场会战之后平定西蜀。
洪武五年,朱元璋命徐达、李文忠、冯胜统兵讨伐王保保,徐达出中路,都督蓝玉为前锋。在山西境内击败扩廓部游骑,败王保保于土剌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土拉河),两年以后,蓝玉再度领兵北击,攻下兴和(元路名,治所在今张北,辖区相当今河北张北、怀安,山西天镇,内蒙古集宁市之间地),俘获残元高层贵族,取得胜利。
洪武十一年,蓝玉征伐甘、青大捷,被封为永昌侯。
洪武十四年,蓝玉随征南将军傅友德领军30万征伐云南,仅百余天就获全胜,朱元璋册封蓝玉女儿为蜀王妃,朱、蓝二人成为亲家。
洪武二十年,蓝玉为右副将军,和大将军冯胜、左副将军傅友德率兵出击元朝世将纳哈出,大军先驻通州,探知庆州(治所在今辽宁巴林右旗西北察罕木伦河源之白塔子)有纳哈出部驻守,蓝玉率轻骑冒大雪奇袭,取得胜利。此战之后,蓝玉升为大将军,成为明战时统兵的最高将领。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主动求战,要求对残存的北元进行一次重大打击,经朱元璋同意,蓝玉亲领15万大军征伐,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东北约八十里处捕捉到北元主力,在突然打击之下,脱古思帖木儿与太子天保奴等数十人北遁,蓝玉俘获其次子地保奴及妃、公主等数万人和大量牲畜,并得传国玺、宝玉、金银印章等物,取得巨大胜利。元主脱古思帖木儿北逃后被人杀死,不久北元灭亡。蓝玉胜利班师,被朱元璋比作卫青、李靖,封凉国公。
洪武二十三年,蓝玉平定湖北恩施和贵州都匀等地少数民族叛乱。
洪武二十四年,蓝玉平定西北兰州等地叛乱。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发蓝玉谋反,蓝玉被杀,株连三族,受牵连着1.5万人,包括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人,史称?蓝狱?。
从蓝玉的经历可以看出,洪武二十六年以前,蓝玉一直风光无限,以战功赫赫身居高位,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正应了那句?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可是突然间就被羔羊一般的宰杀,三族被灭,命运瞬间从天堂跌落地狱。
《明史.蓝玉传》记载,朱元璋特别为蓝玉的下罪昭告世人:?蓝贼为乱,谋泄,族诛者万五千人。条列爰书为《逆臣录》?。正史记载蓝玉案牵连1.5万人,坊间流传是5万人。
之后就留下了日后张献忠在成都蜀王府看到的那张人皮。
谋反自然当诛,可是雁过留声,如此大的事,牵扯面又如此广,不仅事前没有一点风声,就连事后也没有臣工能回忆起蓝玉谋反的蛛丝马迹,蓝玉的谋反和被杀,只是朱元璋一句话。
《明史.蓝玉传》给人留下了一句无限的悬念:?(继胡惟庸,蓝玉案之后)于是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二、蓝玉是否谋反
蓝玉的谋反,在《明实录》、《明史》和《明史纪事本末》记录中大同小异,以《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间奏事,上不从,玉惧,退语所亲曰:?上疑我矣。?乃谋反。当是时,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都督黄恪、吏部尚书詹徽、侍郎傅友文及诸武臣尝为玉部将者,玉乃遣亲信召之,晨夜会私宅谋议,集士卒及诸家奴,伏甲将为变。约束已定,为锦衣卫指挥蒋瓛所告。命群臣讯状具实,磔于市,夷三族。?
可见两点,一是蓝玉家中养着数量不少的武士,二是在他家密谋造反的人数量多,级别高。可是牵扯到如此阶层跨度大而数量众多的人,居然仅被锦衣卫上报,可疑之处甚多。
《明史.蓝玉传》记载:?狱辞云:?玉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为变,将伺帝出耤田举事。
?狱辞?,就是公安局交上来的报告,但是这个报告是怎么得来的,是口供?还是侦查员的侦查结果?没有说明,因为是否是口供和侦查报告都不重要。
《明实录》、《明史》和《明史纪事本末》中针对蓝玉谋反的说法,主要来源于朱元璋下令编撰的《逆臣录》。
而《逆臣录》已被考证作假。
《逆臣录》中没有蓝玉等人的供词,而在《异姓诸侯传》中记载,刚直的蓝玉非但不招,反而大呼审讯他的大臣詹徽?徽即臣党?,结果詹徽也被下狱。《逆臣录》中更荒唐的记载说蓝玉把个谋反搞得热闹非凡,又请客又吃酒,整个京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连贩夫走卒市井无赖都参与了,就只有有着无孔不入庞大特务系统的朱元璋不知,也没有大臣报告,只能听锦衣卫的。
对蓝玉案的考证很多,史学界也分两部分意见,绝大部分认为蓝玉并未谋反,这个案件是朱元璋一手策划的假案。
朱元璋为何要策划蓝玉案?
三、蓝玉的不守规矩和跋扈
蓝玉是位天才武将,在《明史》为他做的传记中没有失败的记录,在战场上是名副其实的挡者披靡,可是他也是一位我行我素不受军纪和国法约束的武将,也许不守规矩正是?武人粗鲁?的性格所然,但身为高级将领就显得跋扈了。
蓝玉被封永昌侯以后就步入朝廷重臣行列,他依然表现出强烈的有组织无纪律,屡次侵犯朝廷利益。
洪武十四年蓝玉南征云南后利用军队进行私盐贩卖,而盐业自汉代之后一直是国家垄断的重点产业,严禁私人贩卖,更何况蓝玉还动用军队,可以想见蓝玉中饱了多少私囊,可是并没有受到追究。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打败元顺帝孙子脱古思帖木儿之后,获得各种珍宝、驼马等战利品,俘获脱古思帖木儿次子地保奴、后妃公主等130余人,在押送这些战利品回京途中,蓝玉诱奸脱古思帖木儿的妃子,被朱元璋知晓,朱元璋大怒:?玉无礼如此,岂大将军所为哉!?元主妃闻之,惶惧自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5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