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记载了刘邦和一个赵姓女子的一段情。
赵姓女子本是别人的姬妾,赵姓女子的身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人妻了。赵姓女子的丈夫为了讨好刘邦,自愿把赵姓女子献给刘邦,刘邦也便笑纳了,当晚,赵姓女子便在刘邦面前宽衣解带,跟刘邦颠鸾倒凤起来。
你问我赵姓女子当时的心情如何?对不起,史书上没有记载,赵姓女子自己也没说过,我们只能瞎猜。答案无非是愿意和不愿意两种。
愿意的原因也很简单,赵姓女子的第一任丈夫只是一个王,而且是一个孱弱的王,指不定哪天就会把王位弄丢了,而刘邦是皇帝,是执掌天下的男人,做皇帝的女人,自然比做王的女人要好。
不愿意的原因就能列出很多种了。
首先,赵姓女子的第一任丈夫年轻,而刘邦年迈,哪个年轻女子愿意放弃年龄相当的丈夫,投入一个老头子的怀抱呢?
其次,赵姓女子或许会感到羞辱,自己怎么说也是一个王妃,怎么突然就要去侍奉一个从没见过面的老男人呢?情感上接受不了。
再次,赵姓女子的第一任丈夫本是刘邦的女婿,从第一任丈夫那论,刘邦算是赵姓女子的「爹爹」了,如今却要去侍奉爹爹,情感上接受不了。
不管赵姓女子愿意不愿意,为了自己的性命、为了自己家族的性命、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自己家族的前途,她都得献身,都得笑靥如花地去伺候刘邦,刘邦舒坦了,她的前程便来了。
在赵地盘桓数日后,刘邦便离开了赵地。
离开赵地前,刘邦并没有带着赵姓女子一起上路,或许在刘邦看来,赵姓女子不过是一个玩具罢了,玩的时候捧在手心里,不玩的时候随时可以丢弃,又或许是刘邦赶回都城有事,为了路上能够快一点,便没有带上赵姓女子,日后再派人来接。
具体是什么原因,司马迁没有记,我们也便不能确知,总之,赵姓女子被留在了赵地。
赵姓女子虽被留在了赵地,但赵姓女子的第一任丈夫肯定不敢也不能再碰赵姓女子了,不但不能碰,还要跟她划清界限,所以赵姓女子的第一任丈夫便把赵姓女子安排在王宫之外,另起的宫殿居住。
一段时间后,赵姓女子第一任丈夫的相国曾经谋刺刘邦未遂的事情泄露了,赵姓女子的第一任丈夫被抓到监狱中,赵姓女子也受到牵连,一并进了监狱。
赵姓女子在监狱中哭告,自己曾真心、贴心、细心地侍寝,如今已经怀上刘邦的骨肉,自己跟第一任丈夫早已划清界限,自己不应待在监狱中,而应当待在皇宫中。
刘邦得知赵姓女子的哭告后,正在气头上,便没搭理赵姓女子,赵姓女子的弟弟通过关系,找到刘邦的正妻吕后,吕后见刘邦又在外边风流快活,醋意陡升,也没有管赵姓女子。
赵姓女子生下刘邦的骨肉后,便怀着无比的愤恨,在监狱中自杀了。
赵姓女子自杀后,赵姓女子生的儿子被抱到刘邦面前。
刘邦看到儿子,后悔了,怨恨自己不作为,导致这个儿子生下来便没了娘,于是厚葬了赵姓女子,并把这个儿子交给正妻吕后抚养。
但是,这个儿子是刘邦的第七子,刘邦给他取名为刘长,或许是希望他能够长命百岁,不要像他的母亲赵姓女子那样早早地离开这个美丽的花花世界吧。
几年后,刘邦过世,不知如若有鬼魂,刘邦在那一个世界见到赵姓女子后,四目相对之际,二人会有怎样一番言语,还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呢。
刘邦过世后,刘长在吕后的抚养下,继续成长,刘长越长越大,却越不像刘邦,反而很像项羽。
为什么说刘长像项羽呢?因为刘长力能扛鼎,请注意,力能扛鼎是项羽的标签。
为什么刘长像项羽呢?我也不知道原因,迷信一点说,或许刘长是项羽的转世吧,除了力能扛鼎很像以外,二人的死法也很像,都是自杀的,项羽是拔剑自刎的,刘长是绝食死的。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第五节天才的悲剧贾谊是汉朝第一个提出要削藩的人,主要是当时出现了淮南王叛乱的事情这个淮南王不是之前的英布,而是刘邦的小儿子刘长。
刘长的母亲本来是刘邦女婿张敖的妃子,刘邦有一次路过赵国看上了她,张敖就乖乖把她献给刘邦。刘邦不厚道到处留情,完了事也没有带她走,还是把她留在赵王身边。可是没想到,刘邦一走,张敖发现这个女人居然怀孕了,怀上了刘邦的骨肉,他不敢再把她放在自己的内宫,于是就又建了一个地方专门给她住,还安排人照顾。
后来贯高等刺杀刘邦未遂的事情暴露,刘邦大怒,严治赵国许多人,其中牵连到了这个女人,也被抓了起来。当时刘邦光想着如何整赵王,根本忘了这个女人的存在,更加不知道她还怀着自己的骨肉。
于是,这个女人的弟弟赵兼找到了吕后的男宠审食其,希望能够通过吕后提醒一下刘邦:赵国的这群囚徒里还有他的女人,而且这个女人怀了龙种。
吕后是个妒忌心极强的人,对刘邦的其他女人和子女恨之入骨,当然不肯对刘邦说这件事,而审食其一看吕后不愿意,就也没有再费劲恳求她,就此作罢,他知道吕后也不是听人劝的人。
这个女子性子也挺刚烈,见刘邦如此无情,在狱中生下刘长后就自杀了,等官吏们把刚出生的刘长献给刘邦的时候,刘邦非常后悔,就把这个女子葬到了她的老家真定,然后让吕后当刘长的母亲。
这个女子的自杀可以说是间接帮了刘长,吕后几乎杀光了刘邦子嗣的时候,刘长却因为是吕后抚养长大而逃过一劫。
英布叛乱被平息后,刘邦封刘长为淮南王。
长大以后的刘长飞扬跋扈,谁都不放在眼里。也难怪,他是吕后养大的人,从小有谁敢惹他,而且他又不像哥哥惠帝那样经历过多年漂泊,嚣张一些也是难免。刘长知道自己的身世后最恨审食其,因为他觉得如果审食其当时在吕后面前强争的话,自己的母亲就不会死在牢里。
等到文帝即位,刘长更加张狂,他是文帝唯一还活着的的兄弟,自以为最为亲贵,所以从来不把法度当回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不叫文帝陛下而直接称呼大兄。文帝虽然觉得他这样做不妥,但出于仁慈心,就一忍再忍。毕竟自己的兄弟都快被吕后杀光了,能活一个下来不容易。
刘长武艺高强,和项王一样力能扛鼎,吕后时期审食其有吕后罩着,他不敢怎么样,到了现在刘长终于忍不住要去找审食其出气了。刘长找到审食其,直接从袖子里拿出藏好的铁锥,把审食其打倒,然后让手下割了审食其的脖子。
审食其虽然没了吕后这个靠山,可究竟是朝中诸侯,而且还曾经当过丞相,就这样被刘长当街杀死还是很大的事,刘长把自己上身脱光向文帝谢罪:我的母亲不应死在当年赵国的事情上,审食其他没有为她力争,这是他的第一条罪;赵王如意母子无罪,吕后杀了他们,审食其也不去争取挽救,这是他第二条罪;诸吕威胁刘氏,审食其还是不力争,这是他第三条罪;我诛杀了这个天下的罪人,报了母亲的仇,特来请罪。
审食其本来就是吕后的一个男宠,根本不可能影响吕后的判断,刘长的这三条罪名都有些牵强,他就是吃定了文帝不会处罚他。果然文帝崇尚孝顺,以他因为母亲的事才犯罪为理由赦免了刘长。
当时的汉朝,不但群臣连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和文帝的儿子太子刘启都很害怕刘长,因此刘长越来越无法无天,他回到淮南国之后居然开始自己制定法令,不管大汉的律法,还自称皇帝,几次上书给文帝的时候也出言不逊。
此时刚好城阳景王刘章的三弟济北王刘兴居造反被杀,文帝就让舅舅薄昭拿刘兴居的例子给刘长写一封信,希望他收敛一点儿,不要走刘兴居的老路。
没想到文帝的这一手起到了刚好相反的效果,刘长看了薄昭的书信之后很不高兴,干脆开始真的准备谋反。刘长派人联系了南边的闽越和北方的匈奴,却没有想到如此大的动作马上就败露,还没等他动手,就被抓到了长安。
长安的各大臣开始集体对淮南王的事情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刘长应该被处死。虽然造反的证据确凿,可文帝还是不想杀自己唯一的弟弟,就说:赦免刘长的死罪,废掉他淮南王的称号,把他发配到蜀郡。
有人对文帝说:皇上一直宠着淮南王,他性格也刚烈,用发配这种方式折磨他,他可能会身体受不了而死在路上,这样陛下就有了弑弟的恶名。
文帝说:我的本意就是要让刘长受点儿苦,以后不要那么张狂,不是真的要发配他去蜀郡,我现在就把他召回来。
结果,刘长果然在路上受不了屈辱,绝食而亡。刘长的死讯传到长安,文帝后悔万分,马上厚葬刘长,又把原来淮南王的地盘重新封给他的几个儿子。
贾谊上书要削藩,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提出的,当时他的最大目的就是要阻止文帝把淮南国的地盘重新封给刘长的儿子,因为他觉得刘长的儿子肯定会认为自己的父亲是被逼死的,长大之后定会报仇,把他们封在淮南,只会再带来一场混乱。
贾谊在上书中详细分析当时汉朝的形势,他认为相当于是一个人躺在了柴火之上,虽然看起来还很安稳,但是其实危机一触即发。
诸侯国过于强大迟早有一天会和中央形成对抗,当时还没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主要诸侯王此时年龄还比较小,国中的大权还在中央派去的国相手中,再过几年,等这些诸侯王慢慢都长大了,刚好现在这些掌权的国相也都该告老赐任,这个时候诸侯王们在关键的位置安排上自己的人,那威胁就大了。
贾谊说,高皇帝时期的异姓诸侯王,大致的规律就是最强大的最先造反,最弱小的比如长沙王吴芮就能一直安分到现在。造反不造反其实和他们个人的品性没有什么直接关系,都是客观形势使然,当他们有一定实力了,自然想法就多了。
贾谊甚至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当时刘邦把韩信彭越这些异姓王和朝中那些功臣周勃樊哙等人调个位置,结局还是一样的。即使忠心如周勃和樊哙,如果外任为诸侯王也会有造反的心;而即使不安分如韩信黥布如果只是朝中没有兵权也不会有太多的想法。
按照这样一个逻辑,同姓诸侯王自然也是不可以信任的,只要强大就一定会造反,造成骨肉相残的悲剧。贾谊建议把那些大的诸侯国都划分成小国家,增多诸侯国的数量而削弱他们的势力,尤其是几个大国齐国、楚国和吴国一定要尽快的处理。
贾谊还说,诸侯国的问题越拖就越严重,因为现在诸侯王们和文帝的亲属关系还比较近,但如果再传几代,那必然会造成诸侯王和中央皇帝的亲属关系越来越远,最后就没有什么血缘亲情可以讲了。
贾谊的这些建议其实就是后来武帝时期主父偃推恩令的前身思想,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把诸侯国一步一步的分割成极小的团体,让他们力量不足以对抗朝廷。
只可惜文帝当时没能够立刻接受贾谊的建议,毕竟这种对亲人下手的事情不是那么好下决心的,这也是他一直不敢用贾谊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贾谊的话不是没有对文帝造成触动,对诸侯国的威胁他还是进行了一些防备,虽然没有采纳贾谊的长期治本的方法,但还是听取了一些近期治标的策略,其中最重要的两条对后来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战局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没有文帝的这些准备,景帝只怕没那么容易平定七国。
第一条是分掉当时最大的诸侯国齐国。
齐国有七十多座城,势力强大,而且齐王兄弟都各个英豪,老大刘襄、老二刘章、老三刘兴居各个都是能折腾的主。虽然此时刘襄刘章刘兴居三兄弟都已经先后故去,但尚有他们的四个弟弟辅佐刘襄的儿子,还是不能够小觑。
文帝把齐国七十几座城分成了五块,然后拿出了四块分别也分刘襄这四个弟弟为王,名义上是对齐国的兄弟好,人人分王,但实际上却是削弱了他们总体的势力。后来七国之乱的时候这五个国家果然意见不一,发生了冲突,被栾布一一击破。
贾谊防备诸侯国措施的第二条就更加重要了,是影响了七国之乱时的主要战场局面的。文帝的一共有四个儿子,两个早死,真正可以依靠的就只有窦皇后生下的两兄弟刘启和刘武。刘启是后来的景帝,当时作为太子的他只能留在长安,这样刘武就是文帝唯一可以信任外放的诸侯王了。
贾谊认为,如果诸侯国们集体造反,光靠中央的力量难以解决,必须要有大的诸侯国的支持,而那些高帝时期封下的诸侯国和中央的亲属关系已经越来越远,不能够信任,文帝只能培养自己的儿子来作为京师的屏障。
在贾谊的建议之下,文帝把本来是淮阳王的刘武迁为了梁王,然后土地进行了大范围的扩张,最后形成了一个北到泰山西到高阳的、拥有四十多做城的大国。这样一来,无论是北方的赵国,还是东方的齐地诸国,还有南边的吴楚,都处在了梁国的震慑之下,任何国家想要从函谷关打进长安,都得先过了梁国这关。
梁国这关绝不是那么好过的,都城睢阳是出了名坚城,另外又靠有中原最大的粮仓敖仓,可谓是城坚粮足,适合坚守,当年刘邦和项王在这里相持了那么久不是没有原因的。
事实上后来七国之乱的进程也完全符合了贾谊的设想,梁王刘武不负众望拖住了吴楚主力。
只可惜后来所有被贾谊预测到的东西,他都没有福气亲眼看到,因为体弱多病的贾谊此时已经没有多少时日可以活了。
后来没过多久贾谊被调到梁国去做太傅,梁国是中原重镇,可不料这里竟最终成为了贾谊的丧命之所。
梁王刘揖的落马失足而死是贾谊死的最后导火索,虽然这种意外落马确实不是贾谊所能料到的,但刘揖毕竟是自己教导的学生,汉廷的诸侯王,文帝最疼爱的小儿子。
对于这样一个事故,贾谊不能原谅自己。很快他一病不起,终至于死,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享年三十一岁。
贾谊的悲剧到底是如何造成呢?他的壮志未酬比起一般人显得更加令人惋惜,历来英雄志士功业未竟遗憾而死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像诸葛亮那样为大势所败,纵然是天纵英才为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呕心沥血也只是徒劳;二是像岳飞一样没有名主可以信任自己,让自己去发挥才能。
而贾谊不在上述二者之中。
首先,后来的事实真明当时贾谊的见解和看法全是正确的,而且极具前瞻性,是符合大势的。在所有人都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年轻的贾谊就已经看透了来龙去脉,甚至是已经想好了解决的办法。贾谊屈死数十年后,景帝和武帝时代所采取的解决办法也都是建立在贾谊当初的建议之上。
其次,贾谊也不是没有遇到明主,文帝也算是历史上有名的有为之主了,而且也对贾谊的看法相当赞同,初唐时期的另一位天才王勃在着名的滕王阁序里写道: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是啊,让贾谊在长沙浪费才能的时候,天下不是没有圣主啊。
符合大势,又遇明主,一代天才贾谊还是最终功业未竟,这也许就是命吧。
另外还有一首很有名的诗,也是讲贾谊的悲剧人生,那就是李商隐的七绝贾生。这首诗里其实也有一定的对于诗人自己命运的感慨,被意外卷入牛李党争的李商隐整个政治生涯一直都不被重用,他咏贾生和当年贾谊咏屈原一样,都是在借古人来感慨自己。
李商隐的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出了当时虽然文帝很认可贾谊的才能,但就是不能重用他的这么一个令人感叹的情况: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五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文帝津津有味的听贾谊讲的,居然不是天下大事而是鬼神灵异,何其悲哀。
题主怀疑汉文帝刘恒不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可能认为刘恒的母亲薄姬有问题。
薄姬这个人的来历可一点都不简单,她的男人可不只有刘邦一个,在给刘邦做妃子前,她还有一个男人,那就是魏王魏豹。那她是怎么从魏王魏豹那里,来到刘邦身边的呢?
秦朝末年,随着陈胜、吴广举起反秦大旗,各地对暴秦早就不满的六国遗民纷纷起兵反秦,魏豹此时也趁乱起兵,自立魏王。各地战乱不断,既让那些有野心之人有了自立的机会,也让普通百姓的生活开始变得颠沛流离起来,就在魏豹自立为魏王之时,薄姬一家因为活不下去,便把薄姬送给了魏豹为侧室。
薄姬这人虽然史书没有说她长得有多漂亮,但是从她能被魏豹、刘邦两人看中来看,她的容貌美貌是不假的。来到魏豹这里后,魏豹对她那时绝对的宠爱,而之所以宠爱她,除了她长得漂亮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当时著名的女相师许负断言薄姬所生的孩子,最后会成为九五之尊。
听到许负这个女相师这么说,魏豹岂能再淡定处之呢!现在薄姬可是他的老婆,她生下的儿子不就是他的儿子,自己的儿子能成为天子,那不就是说自己也能成为天子吗?这让魏豹是好不兴奋。
然而,可惜的是,薄姬生下了刘恒后,刘恒的确成为了皇帝,只是可惜魏豹却成不了皇帝,因为刘恒压根就不是他生的。
或许真的是“红颜祸水”吧!魏豹得知自己有可能成为皇帝后,开始变得极度膨胀起来,野心也是越来越大,便就干起了两面三刀的事情,一面背叛刘邦,另一面去与项羽谈结盟的事情,暗地里却是打算坐山观虎斗,看着刘邦和项羽打来打去,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魏豹这个小喽啰,怎么可能斗得过刘邦和项羽呢!刘邦知道魏豹背叛自己后,立刻派曹参等人去攻打他,结果没打几下,三下五除二,魏豹就被收拾得妥妥帖帖的,很快就被俘虏了。魏豹被俘虏后,他的东西自然就都成为刘邦的东西了。起初,因为刘备没看到薄姬,所以薄姬就被送到汉宫的织布工房当织布女工。
后来,一次机缘巧合下,刘邦闲来无事时,闲逛织布工房,看见薄姬很有姿色,便把她纳入后宫。
之后,也不知何故,似乎是刘邦身边的女人太多了,薄姬就被刘邦给忘记了,入宫一年多了,都没受到刘邦的宠信,变相地被打入了冷宫。
后来,好在薄姬的好闺蜜管夫人、赵子儿帮她引起了刘邦的注意,薄姬这才有了被刘邦宠信的机会。
当时,管夫人、赵子儿比薄姬更早地受到刘邦的宠信,得到富贵后,她们也没有忘记此前与闺蜜薄姬立下的“先显贵的人不要忘记同伴好友。”的诺言,便帮她引起刘邦的注意。
一日,管夫人、赵子儿二人找了一个机会,向刘邦说起了薄姬。此时,刘邦心情也很好,听到宫中居然有个美人被自己遗忘,也觉得不好意思,便当即就把薄姬召来,与她同房。
薄姬这人也算是聪明,与刘邦见面后,她就对他说:“昨夜我梦见有苍龙盘踞在我肚子上。”刘邦一听到有这等神奇的事情,而且还是龙,就觉得这可能是老天想再给他一个儿子,于是高兴地说道:“这是显贵的吉兆,我为你促成这件好事。”
也不知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这一次同房,薄姬就有了身孕,这就是刘恒。
从史料的记载来看,刘恒就是刘邦的亲生儿子,薄姬一生就两个男人,如果她与魏豹有孩子,不可能一年多还生不下来。之后,刘邦也的确跟她有过同房,所以种种迹象表明,刘恒只能是刘邦的儿子。毕竟薄姬被刘邦纳入后宫前,没有身孕,纳入后宫后,后宫重地除了太监,就是宫女,唯一的男人就是刘邦,她也没机会接触到其他男人。
汉高祖刘邦, 历史 上第一位平民皇帝,一生育有8子。
班固:高祖八子,二帝六王。三赵不辜,淮厉自亡,燕灵绝嗣,齐悼特昌。
老大:齐王刘肥。
刘肥的母亲为曹氏,一个寡妇,是刘邦在沛县起兵前的情妇,刘邦豁达大度,待人宽厚,未遇见吕雉之前,已与曹氏相识,且时常发生关系,并生下刘邦庶长子刘肥。
汉高祖立国之后,封刘肥为齐王,统辖齐地七十三城,并委任曹参为齐相辅佐治理。刘邦死后,吕雉残害刘邦刘姓子孙,齐王刘肥进京长安面见当时的皇帝汉惠帝刘盈(吕雉独子,刘肥同父异母的弟弟),家宴之上刘盈许久不见哥哥刘肥,便按照家庭礼仪奉刘肥为上位(相当于现在的主座),吕后大怒,遂暗指手下准备用毒酒毒害刘肥,未料想刘盈也与刘肥共饮,吓得吕后急忙打翻了毒酒,刘肥也心生疑虑,酒宴以后私下打听事情原委,心中惊恐。齐国长史向齐王刘肥献策:吕后只有刘盈和鲁元公主两个孩子,当时的刘盈已为汉帝,但公主待遇不好,封地只有两个城池,请求把齐地的城阳郡献出作为鲁元公主的汤沐邑,刘肥依计行事,吕后心喜,不再追究,之后刘肥回到齐地,得以在汉惠帝6年寿终正寝;汉惠帝7年,汉惠帝刘盈去世,所以刘肥只比弟弟刘盈多活一年,享年23岁,作为高祖刘邦的长子,不知明确出生年月,刘邦取吕雉生刘乐(鲁元公主),再生刘盈,可以推测刘肥比刘盈大不了太多岁,刘盈去世时23岁,刘肥比刘盈早一年去世,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纪不会太大。
二子(嫡子:汉惠帝刘盈)
汉惠帝刘盈是刘邦和吕后唯一的儿子,刘邦去世之后刘盈顺利继位,但吕后深知自己亲身儿子柔弱寡断,又重情,所以一心剪出刘盈的其他弟弟,扫除潜在的危险(这里面可能和刘如意有莫大关系)。在吕后毒死刘如意,残害刘如意生母戚姬之后,身心受到极大刺激,从此不理朝政,抑郁而终,享年23岁。
本来母亲的保护欲是想自己的儿子,让他成长独当一面,可惜适得其反,吕后不理解自己的儿子是什么样的性格,适合做什么样的人,拔苗助长。
刘盈的一生是悲剧的,她有一个强势,爱他的母亲,不惜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做很多违背他的事,娶他不爱的人(亲外甥女张嫣),吕后给的爱太满,以至于刘盈装不下,最后心理压力不堪重负,英年早逝。
三子:赵王刘如意
母为戚姬,因母亲与吕后争夺太子之位中败下阵来,深受吕雉忌妒和怨恨,刘邦死前怕吕后残害刘如意和戚姬,把刘如意封为赵王,周昌为臣相,汉惠帝元年,吕后幽禁戚夫人,同时欲加害刘如意,数次派人追刘如意进京,周昌阻拦,可以推测刘邦死前必定对周昌有所托付,但周昌势单力薄,最后吕后先要求周昌进京,之后遣使带刘如意进京,无论刘如意自己和他身边的人都知道,进京凶多吉少,但刘如意还是去了,原因在于他的母亲戚夫人,刘如意最在意的人。之后虽然二哥刘盈处处保护,同床共枕,但还是防不了吕后毒杀刘如意,年仅11岁,刘如意的悲剧起源于他的母亲与吕后争宠,更意欲夺取太子之位,输在他的母亲只有一个靠山刘邦,没有培植自己的政治力量,为自己说话撑腰, 可以看得出戚夫人只是一个简简单单争宠的女人,没有野心政治家的谋略和手段,在深宫之中如果踏上夺嫡之争的道路,前途必定凶险万分,成者富有四海,败者身首异处。
戚夫人输了,她和儿子,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棋,就输了,她是操盘手,她负有主要责任,刘如意的命运其实是戚夫人决定的,无怨无悔。惋惜的是:赵王如意如果执意不进京,不给吕后下手的机会,也许会换一个结果。他和戚夫人在深宫中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就是刘邦,刘邦死了, 两人只能相依为命,彼此依靠,却不能相见,才是保命之本。
四子:汉文帝刘恒。
低调奢华形容刘恒再恰当不过了,刘恒和母亲薄姬,与戚夫人和刘如意形成鲜明对比,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一个只得一次宠幸再也见不到刘邦面,一个儿子常伴刘邦左右,甚至让刘邦产生废嫡而立的念头和行动,一个被封偏远代地,遥远他乡为天子守国门,看着戏谑一目,短短几年身份和地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薄姬的不得宠和低调,吕后并未对刘恒产生怀疑,刘恒被封代王,薄姬也破例被允许与儿子一同前往,躲过了女人争宠的政治风暴,吕后死后,周勃安刘,与陈平商议诛杀吕氏家族,最后拥立谁的问题上达成共识,立刘邦第四子刘恒为帝,因为当时刘盈一脉已被屠戮殆尽,只能从刘邦的儿子里选,当时刘邦儿子在世的只有刘恒和淮南厉王刘长,刘长骄横跋扈,封地百姓怨声载道,名声不好,而且不好管理。只有刘恒低调行事,不露锋芒,而且他的外戚母亲薄夫人,是也是个低调内敛的人,不会造成外戚专权。他的为人和当时的条件完全契合。
汉文帝刘恒继位之后,崇尚老子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大力发展农业,人数增长,勤政爱民,为汉朝发展壮大打下有利基础,同时作为“二十四孝”的主人公之一,“孝治天下”的举措也为天下人做出了榜样,不失为明君典范。
总结:
1、是吕后专权,朝中大臣还是心有余悸;薄夫人低调内敛不会飞扬跋扈。
2、自身条件符合(低调,不争宠,勤政爱民),竞争对手缺点太明显(飞扬跋扈,)
3、众臣推举,民心所向。
从薄夫人和刘恒,与戚夫人和刘如意身上深刻反映出不争即时争的道理。水里万物而不争。
任何时候低调做人,都不会错。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方成大局。
五子:赵共王刘恢。
母不详,初为梁王,后赵王刘友得罪吕后被饿死,转封赵王,娶吕产女儿为王后(吕后为争权,迫使刘姓子弟娶吕氏子女为妻),后吕产之女毒杀刘恢宠姬,刘恢束手无策,闷闷不乐,殉情自杀,吕后认为刘恢为妇人而死,废黜其嗣。
重情本没有错,与生存相悖,可能会伤及性命。
六子:赵幽王(刘友)
母不详,初为淮阳王,后赵隐王如意被杀,吕后迁刘友为赵王,娶吕氏族女为妻,刘友不喜欢她,宠信别的妻妾,引起吕王后妒忌心,密告吕雉刘友谋反,吕后遂把刘友幽禁在永巷,刘友心里愤愤不平,时常发出叹言:吕氏屠戮刘姓子孙,吕后听到后命令下人不给刘友送饭菜,刘友被饿死。
幽歌(赵幽王歌)
诸吕用事兮刘氏微(一作危),
迫胁王侯兮强授我妃。
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
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
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
自决中野兮苍天与直!
于嗟不可悔兮宁蚤自贼。
为王而饿死兮谁者怜之!
吕氏绝理兮托天报仇。
后两代赵王都因吕氏女人而死,可惜可叹, 很多时候实话,真心话,不能随便说,得罪人。不懂得一时隐忍,身首异处,纵是气节,也是悲凉。
赵地三任赵总,无不身首异处,结局都不完美,可见吕后多恨赵如意,多恨赵地, 古语有爱屋及乌,也有爱恨及恨。
七子:淮南厉王,刘长。
母亲赵姬,原为赵王张敖的女人(刘邦女婿),刘邦巡行赵地,张敖为讨好刘邦献上美人,赵姬得刘邦一夜临幸,遂有身孕,从此张敖不给留她,在别宫居住。至此刘邦一夜情之后也把赵姬遗忘,后赵地大臣反叛,牵连到张敖,赵姬也因罪被囚,赵姬向狱吏禀告:“自己得高祖宠信,已有身孕,求的高祖觐见”,狱吏如实禀告,刘邦正因为张敖的事恼怒,不再过问,后赵姬的哥哥求败辟阳侯审食其(吕后情人),审食其向吕后传达求情,吕后妒忌,无作为。后赵姬身下刘长,心生怨恨自杀身亡,刘邦知道后后悔不已,遂命吕雉收养他,吕雉对他悉心照顾,像亲身儿子,刘邦死后,吕雉残害刘姓子孙,放过了刘长,很大关系因为刘长和吕后的关系。
刘长性格骄纵跋扈,汉文帝继位,他对文帝张口闭口喊四哥,同时与文帝同乘车架,全无君臣之礼,这也是没有好的大臣和老师辅佐教导的原因,文帝体谅他自幼丧母,且只有这一个弟弟在世,不再追究;因此刘长更加肆无忌惮,锤击辟阳侯审食其,与匈奴密谋叛乱,本应斩首示众,文帝怜惜,发配蜀地,途中愤愤不平,绝食而死。汉文帝于是分别封赏他三个儿子为王,其中一个儿子淮南王刘安,在汉武帝时阴谋反叛,真是儿子走上老子的道路。
君主没有好的大臣辅佐,教导,监督,鞭策反应其得失,终不能独善其身。
八子:燕灵王刘建
后燕王卢绾出逃匈奴,母不详,刘邦死后,汉高后七年,燕王刘建去世,刘建有一子,被吕后杀害,国除。从时间上推断刘建年纪不大,属于早薨,而且作为封国之王,妻妾众多,且只有一个儿子,所以他死的时候应该是壮年。
可以看到出刘邦8个儿子中,两个先后称帝(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6个诸侯王,3个赵王都死于非命,且无后;淮南厉王由于性格暴虐,自欺欺人,绝食而死,无疾而终;最小的儿子刘建壮年早逝,唯一儿子又被吕后杀害,结局悲惨;6王中之中齐王刘肥的结局是最好的,寿终正寝,子孙满堂,后代孙子刘襄诛吕叛乱中,也屡建奇功,结局算完美的了。
至于汉文帝要比他哥哥汉惠帝刘盈(儿子被周勃,陈平屠杀)好多了,开创文景之治,成就一代明君;汉朝江山也传承为文帝一脉,源远流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59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萧太后为何能让整个契丹臣服于她
下一篇: 明朝最贤明的皇帝,清朝都不忍抹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