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官员的休假制度是什么样的,一般几天放假一次

众妙之门 2023-07-02 05:05:17

古代官员的休假制度是什么样的,一般几天放假一次

现代人通常是一周公休两天,而在中国古代,普通劳动者是没有休假概念的,官员们的休假制度,则散见于各代官志中。

据《汉律》记载,早在西汉时就有明文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意思是公务员上了四天班,第五天则放假洗澡更衣,修发刮脸。到了东汉,这个制度又有了放宽,变成:“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就是说官员不但可以洗澡更衣等,还可以回家看望老小,夫妇团聚。

到了唐代,休假制度从5日一休改成10日一休,即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的最末一天休息。除此之外,每年的清明、冬至还放1—3天假,让官员回家祭祀祖先,称为“至日”。

宋朝公务员的休假制度更宽松,他们全年的实际休假达到98天。

明朝又有了改变,月假是3天,加上元旦、元宵、中元、冬至等节日,每年休假缩减成50多天。

清朝前期的休假制度基本沿袭明朝,到后期则发生变化。鸦片战争后,西方人大量进入中国,受西方休假制度的影响,到了1910年,清朝政府上层基本实行了星期天为公休日的制度。

最具中国特色的休假应该是“丁忧”假,就是父母死后要守孝,这个守孝期甚至长达3年,这在当今社会是不可想象的。曾国藩就是在“丁忧”期间被朝廷召回团练湘军,对抗太平天国的。

可见,中国古代是的休假制度也分为公休日和节假日,但在具体规定上却有差异。当然规定是规定,具体的实行情况不得而知。

古人是怎么放假的?唐官员花近半年时间休养生息


我们以盛唐为例,看看他们是怎么休一年假的。

1.一年有多少法定假日?

隋唐时期官员的一年假期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

我们可以参考《唐六典》卷二记载的开元假期宁陵令:郑源和冬至各放假七天;寒食四天清;8月15日,夏至,腊八三分别;正月初七,正月十五,春秋二日,二月初八,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五月初五,七月初三,七月十五,九月初九,十月初一,立春,春分,长夏,立冬,每旬。

按照开元放假令的规定,不算每十天放十天假,法定节假日只有41天。天哪,这比现代的假期多了好几倍。然后一年中间有36天休假,可以得出官员每年至少休假70天的结论。现代社会,在实行双休日之前,每年的周日和法定节假日不到60天。

除了常规的法定节假日,还有一些叫“皇帝要过节就放假吧”的节日。比如开元十七年,宰相张说把八月端午的生日作为千年节,就改成了永远的节日。在尹素的生日那天,是天成节。代宗虽然不是节日,但还是收到了各方面的贡献。”自唐玄宗的《钱球节》规定,唐朝皇帝的生日也要放假。有些仪式,如新君主登基、女王册封等,也是依照这个例子。

虽然有时是节假日,但官员们都要和皇帝一起过节。在这个官方的节日里,官员们仍然要去朝堂,甚至他们的衣着和仪式也比平时更加隆重。比如每年1月1日的宫廷仪式就是如此。刘公权因为工头在恭喜中说错一个字,被罚了三个月工资,那是1月1号打官司的时候。4月1日的送樱桃宴,等级够的官员都会到场,但这样的日子不上班。

二、还有哪些节日?

只要是法定节假日的公职人员,无论职务高低,都可以休假。但是,有些节假日是针对不同的对象和地区而不同的。例如

1.外地休假和季节性休假

卷634,,引用唐朝《假宁陵令》说:“所有内外官五月在阿贝尔塔马塔放假,九月衣假,两次各十五天。如果田地和当地条件不一样,收获也不一样,可以给它。”

天宝年间,实行田假制度。这个假期只有一些地方和农村的官员才能享受。根据各地不同的季节,田地自己决定时间,但是15天的周期是一样的。田假是官员在春夏之交安排农事的假期,类似于现代的农忙假期。

与场假相对应的是服装假。“赠衣”一词来源于《太平御览》中的“九月赠衣”一词。休假时间在农历九月,既能兼顾秋收,又能进行季节性清扫。

魏在担任比武外交大臣时曾写过一首诗《诗经豳风》:“公门挂甲令,可为己也。”恨在晨,野田寒露之时。天地宽,风草衰。”因此,京官也享受送礼假。节前会在衙门门口的特别位置贴一张告示。

在校学生还享受场假和服装假的待遇。因为这些人比官员更需要这种假期回家参加农活。“凡学生通二经,君子通三经,第一次愿留者。四个学生弥补了业务上的不足,太男人了

所谓戏服假、旅途假,是针对新任命的官员或者调任的官员。新官上任需要时间准备打包和出行。一般两个假期时间会很充裕。很多官员会千里迢迢赶来,静下心来,做好准备。但也有很多人延长了假期,觉得“只要胆子大,清明就放长假”。

《授衣还田里》敦煌博第2504号《衣冠式》说:“今年新官若任,谢过不能得职者,免其职,永不变。”其节日令还规定:“所有外国官员都要给他们假服装”。根据里程,假期从30天到80天不等。这道圣旨规定,不按时到岗的官员将被革职,从而避免了一些正在上岗的官员故意拖延时间的情况。

总体来看,法院对外发布的官员假期还是很优惠的。元和十年八月,白居易被左赞善太子贬为江州司马。他经蓝田离开长安,“朝公班,蓟蓝桥水。旬阳不过四千,行程七十里始。”在襄阳访友问友,写了一首《新唐书选举志上》的诗。大概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在初冬到达降级地江州,但显然没有超过规定的期限。

刘禹锡在长庆四年夏由夔州调任州刺史。他一路观光,拜访朋友,花了两个多月才到达办公室。在不该经过的宣州,他不仅绕道而行,还在朋友的邀请下住了十天。他在《天宝公式表残卷》中说:

清四年八月,于从夔州迁至溧阳。闽江,洞庭湖,里下湖,云阳河以东。好友崔敦实辞别丞相,带着封好的书信来到宛陵镇,说:“我做封臣,十天不饮,不赔不赚。”所以,剩下的就是来自宛陵,池州路,就这么平平淡淡。诗发源于敬亭寺祠堂,从古蜀西过江,古蜀是我的名字。

第三,最重要的是请事假

在古代,人们的婚丧人性非常重视加冕、祭祖、婚丧等。这些假期不得不采取。但由于丧事时间长短,休假时间和辞职情况有所不同。在一些节日里,丧葬规定是最常见的。如果死者是直系亲属,或者父母、祖父母,当事人必须立即辞职,回家悼念死者。

《唐书》卷《再到襄阳访问旧居》第一百零八条题为《驻跸官之丧礼》规定:“凡斩首三年或崔子三年者,一律罢官。的幕僚周及其行为,其父母为后,其母为妾,都是为自己而活,罢官而言心哀。再继续善良,养,再嫁,或回娘家三年以上,就不做官了,留在周。”

这一强制性规定在许多历史转折点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永贞革新”王因为母亲在变法的关键时刻去世,不得不忧虑三年,导致变法失败,被迫提前退位。唐顺宗被迫提前退位,王子登基。

一般来说,普通官员没有休假,没有升职调动,每年也有85天左右的假期。他们一年可以休息将近三个月。如果他们有事假或者升职调动,一年就要休息将近一个半小时。

古人怎么休假





昨晚,相关部门已经发布2023年放假安排,放假安排出来之后,“调休”两个字就立马被推上热搜榜首,看来,大家对我国这个假期标配还是有众多不满啊~其实,在我国古代,是没有调休一说的,那么,具体古人怎么休假的呢?据悉,唐代春节就有7天“黄金周”了!
古人怎么休假
古人假期
在汉代,到了春节可以固定连休三天,而且汉代不鼓励官员在节日加班,如果自愿加班,还会受到上司的“规劝”。到了唐代,官员可以享受7天的春节“黄金周”。宋代,黄金周的制度被延续下来,不仅如此,休假制度扩展到官员以外所有服役的人群,甚至是服役的犯人。明清两代,官员的春节假期从腊月二十开始到正月二十才正式上班,简直是“黄金月”。其他各行各业也可以一起休息,全民一起过大年。
古代有法定节假日吗
古代假期发展如下:
汉代就有“双休日”和法定节假日
秦代及以前有没有明确的休假制度,已不可考。在当时,官员要休假称为“告归”或“谒归”。刘邦在秦朝做亭长的时候,作为最基层的公务员,常常要请假回家种地,如《史记》中记载“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晋代陆云在《请吴王观书启》中称:“孔子假期玩年,至于韦编三绝。”这里的“玩”应解释为反复体会,意思是说孔夫子在假期里还一直在反复研读《易经》,说明春秋时期也是有假期的。
到了汉代,朝廷制定了较为完备的休假制度。当时规定,官员每工作五天可以休息一天,称为休沐。如《初学记》记载“休假,亦曰休沐。《汉律》: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那时的官员晚上是要住在官署的,相当于24小时工作制,所以工作五天后,要回家好好洗洗澡,休息休息。当然,一般还会利用这个时间探亲访友、宴请宾客等等。从出土汉简记载的官吏休假情况来看,一些地方上的官吏实际上是每工作五天休息两天,可能是因为工作地点离家太远,一天来不及往返,所以增加了一天的路程假。这样看来,就和现在的双休日一样了。休沐还非常灵活,并不限于固定日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
当然,那时也有勤奋工作的人,“休沐”日不休息,而留在衙门里加班。如有个叫张安世的官员,《汉书》中称他“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自愿加班,可谓是兢兢业业。
汉代也有节令假期,主要包括腊日、伏日和冬至、夏至等。这些节日朝廷会举行祭祀,普通官员则可以放假回家休息。节假日同样也有加班的,如《汉书》记载:“及日至休吏,贼曹掾张扶独不肯休,坐曹治事。”颜师古对此的注释中称:“冬、夏至之日,不省官事,故休吏。”
除了法定假日,遇到家里有特殊情况的时候,人们可以请假。在汉代,请事假和秦代一样叫告归或谒归。因汉代重视孝道,父母去世,官员必须要回家休丧假,最长可达三年。如官员生病,可以请三个月的病假,超期一般要被免官。但是,高级官员得到皇帝的优赐可以延长病假,称为赐告。对于工作表现好的官员,皇帝还会特别赏赐带薪假期,不用管事但也不能回家,称为予告。《汉书》中记载“夫三最予告,令也。”意思是连续获得三次考核第一名,可赏赐予告。
魏晋开始出现长假,唐代工作九天休一天
古人放假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长假制度。据《全晋文·启断众公授假故事》记载,五月农忙时节,可以休田假,九月要准备寒衣,可以休授衣假,各15天。每年还有四次私祭假,每次四天,用于回家祭祀。本人婚假给九天,亲戚结婚也能休假一至五天,还有扫墓假60天。此外,《晋令》中还规定一年的事假为60到95天。这么一看,那时的假期还真不少呢!
唐代实行轮流值班制,官员们不用每个工作日都住在官署值班,因而休息时间大幅缩水。唐代的假期改为每十天休一次,固定在每月的初十、二十和最后一天休假,称为旬休。如著名的《滕王阁序》中有“十旬休假,胜友如云”的句子。每个月三旬,正好休息三次,称为上浣、中浣和下浣。浣也是洗的意思,可见旬休相当于原来的休沐。
这么看来,唐代人平时的“休息日”可是少了许多,好在其他假期有所增加,对辛勤工作的人们来说也是一种弥补。在唐代,元日、冬至、上元(元宵节)、寒食、七夕、中秋、重阳、中和节(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春分秋分、立夏立冬、春秋二社等节日都放假,一般一到三天,有的长达七天。
此外,唐朝皇帝尊老子为始祖,将二月十五日老子的生日定为降圣节,要放假一天。从唐玄宗开始,皇帝的生日要放假一天或三天,老皇帝或皇后的忌日也放假。官学的学生保留了田假和授衣假,类似于现在的寒暑假。官员们每月还可以请两天(后来增加到三天)的事假,根据老家的路程远近每三五年还给一定的探亲假,婚假、丧假的制度也都保留。
有时,由于一些特殊的情况,皇帝临时取消朝会,也会使得大臣获得变相的休假。这些特殊情况包括日食等特殊天象、大雨雪等特殊天气、皇族成员或者重臣去世等。唐代还制定了请销假制度,假期期满后按规定要到衙门销假,称为“参假”,不按时销假的话,要扣一个月的工资。
宋代的节假日最多,明代最少
古代假期
宋代依然保留了唐代的旬休制度,虽然有时会因为战事紧张等原因暂时取消,但过后都会恢复,大体保持稳定。
不过,宋代的各类节日名目最为繁多,堪称历朝之最,主要包括:岁节(相当于现在的春节)、寒食、冬至各放假七天;天庆节(正月初三)、先天节(七月初一)、降圣节(十月二十四,因宋朝皇帝尊赵玄朗,即财神赵公明为祖先,所以降圣节改为赵公明的生日)各放五天;诞圣节(皇帝的生日)、上元、中元、夏至、腊日各放假三天。天祺(也叫天祯节,四月初一)、天贶(kuàng)节(六月初六)、人日(正月初七)、中和、二社、上巳、端午、三伏、七夕、授衣(十月初一)、重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等等都放假一天。宋朝很多皇帝信道教,那些看着不太熟悉的假期大多和道教节日有关,这还不算宋徽宗发明的后来又被废除的一些节日。如此看来,生活在宋朝,真是悠游自在。
在这些名目繁多的假期中,有一些假期官员虽然可以不上朝,但是还要正常办公,称为朝假。与唐代一样,遇到老皇帝和皇后的忌日及忌日的前一天,或者天气不好下大雨雪,也不上朝,可以放假。其他的婚假、丧假、探亲假、私祭假(父母忌日)什么的也都保留。宋代官员请病假称为“寻医”,需要两名同级别的官员作为担保,一次最多可以请假一百天。满百日还未康复的,需要再次履行请假手续。总之,宋代是假期种类最为丰富的一个朝代,以至于南宋大臣罗愿在奏议中表达了自己对假期太多的担忧:“一月之中,休暇多者怠居其半,少者亦十余日。”
到了明代,假期可要少得多了。首先,每月三天的旬休取消了,这意味着官员们没有了日常的休息日。与此类似,节假日也少多了,据《明会典》记载,“法定节假日”主要包括正旦(正月初一)放假五天,冬至放假三天,元宵节放假十天。明代不仅假期少,还都集中在冬天——这个时候放假,人们也没有办法进行太多户外活动,顶多就是在家里休息。其他时间,基本上就是连轴转的工作了,对人们的精力着实是考验。当然,也有特殊的情况,比如翰林院的庶吉士就可以享受工作五天一休沐的待遇,国子监的学生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也会放假,不过,“学霸”毕竟是少数人。在明代,也可以请事假、病假,但是整体上来说,明代的假期还是太少。
清代基本保留了明代的放假办法,依然没有旬休,只有元旦放七天,元宵放三天,冬至、端午、中秋、重阳各放一天。后来,朝廷采取了“集中放假”的方法,把冬至、元旦和元宵节整合在一起,放假一个月,这么一来,可供支配的假期时间就多多了。放假的具体时间由钦天监负责,在十二月十九至二十二四日之间选择一个吉日。届时,会把官印封存起来,称为“封印”,表示停止办公,直到一个月后才开印。《燕京岁时记》中封印条目记载:“每至十二月,于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内,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照例封印,颁示天下,一体遵行。”择吉时而放假,也是精神上的鼓励。
“封印”之后,学馆的学生们也跟着放假,称为放年学,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的寒假了。

古代的官员有没有休假制度

在秦朝及以前,社会没有法定的节假日,也没有具体的休假制度,政府官员每天都要按时上班。如果遇到什么特殊情况,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那需要提前请假,经皇帝或相关部门的批准后,方能离开。秦时的官员请假称“告归”,告归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因疾病需要回家休养,二是身体老迈需告老还乡。
发展到汉朝,休假制度初具雏形,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例假,另一类是节令假。汉制规定,凡政府官员,每五日可以休假一天,称为“休沐”,即休息和洗浴。因为当时朝廷要求各级官员集中在官衙办公和食宿,没有特令,平常不得回家,只有到了“休沐”,才可以洗澡更衣,回家团圆,走亲访友。《汉书·霍光传》载:“光时休沐出,桀辄入,代光决事。”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宝光寺》载:“京邑士子,至于良辰美日,休沐告归,徵友命朋,来游此寺。”《初学记》卷二十:“休假亦曰休沐。《汉律》:‘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可见,我国的休假制度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时就有了明文的规定。
同时汉朝的官员还享有各种节令假,如冬至、夏至、春节等。除此之处,遇到特别的事情,官员还可以告假,告假又分为予告和赐告两种。予告可带职休假,但不得归家。赐告则是因为生病给予的假,汉制规定,凡请假三个月免官,经赐告者可延长假期而不免官。若遇丧事,则依丧服制度,长者3年,短者36天。
到了唐朝,休假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也更人性化、具体会。唐制规定,凡各级官员每十天可休假一天,称这“荀假”。此外,还享有各种节令假,如春节放假七天,定省节(相当于现在的探亲假,每三年一次)放假35天,结婚放假九天,丧假(视与死者的关系而定假期长短),病假(最长不能超百天)。到了唐朝末期,还建立了退休制度,凡官员年逾七旬者,可以退休,称为“致仕”,享受半俸。
宋朝是假日最多的一个朝代,各种法定假和节令节共计达68天。《文昌杂录》载:“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夏至、中元各三日;立春、清明各一日,每月例假三日,岁共六十八日。”另外,宋朝还有一个省亲假,每年十二月二十日至次年正月二十日,各级官署停止办公,回家过年。因此,宋朝实际享有的假日应该是98天。
明朝的休假制度与宋朝相比,休假的天数有了明显的变化。例假仍为每月3天,加上元旦、元宵、中元、冬至等节日共放假18天,每年休假则只有50多天,比宋朝少了将近一半。
清朝的休假制度基本沿袭了明朝,但到了清末,休假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鸦片战争后,受西方假日制度的影响,例假由原来的3天月假,变为了周日休假,这种制度一直沿袭至今。

中国古代各朝的放假制度?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实行了九年之久的“黄金周”式的休假制度改革问题和国家新出台的供民众讨论的带薪休假制度的草案,被炒得纷纷扬扬。因为事关中国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因而许多民众畅快淋漓地发表了各自的意见。一日大家议论中,忽然有人提出中国古代王朝有哪些休假制度的话题,回家后便查阅了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的休假制度资料,方才知道,中国古代王朝也有着十分严格的各种休假制度。

首先历代王朝大都制定了正规的办公时间和正式假日。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古代中国,就存在常规性的类似今天所说的星期天。在大汉王朝,官员们被允许在每五天中可以休一天假,这个假日被称为“休沐”,也就是休息和洗澡的日子。这种惯例一直沿袭到隋朝。在汉代魏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国家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南朝的梁国,每十天才有一次常规性假日。后来唐朝以后一直到元代的办公休假时间也都是如此,这也就是被史上称之为的“旬假”。到了明清时期,朝廷实行了进一步措施,延长了办公的时间而削减休假时间。这个时期规定中根本就没有正规的假日,但朝廷官员有是可以随时请假。后来直到民国时期,才把星期天定为官方正式的休假日。

除了这种常规性的类似星期天一样的假期之外,朝廷还规定有节庆的假日。在西汉时期,在夏至或冬至的时候,官员也都休一天假。在唐代和宋代,还有分别放假一天、三天、五天、七天的长短不等的节庆。这时朝廷最为重视的就是春节和冬至日,每次都放七天假。据有关材料记载,在唐代一年中共有53个节庆假日,包括皇帝诞辰的3天和释迦牟尼、老子诞辰各1天。这当然和唐代帝王尊崇佛教以及认为自己是李耳的后代有关。宋代有54个这样的假日,但只有18天被定为正式“休务日”,其他时间朝廷官员还要抽出部分时间要和平时一样办公办事。但是在宋代已经没有释迦牟尼和老子的诞辰日放假的制度了。

元代的法定节庆假日只有十六个。明清时期,节庆假日一开始甚至比元代还少,朝廷只规定了三个主要的节庆,即春节、冬至和皇帝诞辰。实际上,端午和中秋也变得重要了。但是在明清时期,最主要的变化是有了长达大约一个月的春节和冬假。对于朝廷上下的众多官吏来说,要由钦天监为他们选择十二月二十号前后的一天来“封印”。约一个月之后,要宣布来“开印”。冬假可以看做是对丧失常规性假日和节庆假日的一个补偿。

在古代有些王朝的规定中,为了照顾到在比如一个近亲的结婚或去世之类的情况下,一个人对于家庭和家族的职责,准许有探家的和类似的假期。最为宽松的当推唐朝的规定,它包括:父母在三千里以外者,每三年有三十天的探亲假;父母在五百里以外者,每五年有十五天探亲假。儿子的及冠礼有三天假;亲戚的有一天假。子女婚事有九天假,旅途所需时日除去不算;其他近亲婚事有五天、三天或一天假。父母丧事,朝廷官员必须强制性的退职三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丁忧三年或者守制三年。其他近亲丧事,放假三十天、二十天、十五天或七天;远亲的丧事放假五天、三天或者一天。官员的老师的丧事,放假三天。祖父母和父母的忌日放假一天。在第五个月时有十五天的“田假”,第九个月时还有十五天的“授衣假”。

除了最后一项以外,这些规定中的大部分假日制度在宋代时还继续执行。可是到了明清时期,上述的许多休假制度被完全改掉了,如有事情可作为特例有待于上级或者皇帝的批准。唯一得到严格遵守的就是父母死后退职三年制度。但是无论如何,明清时期重大的节日是春节、端午和中秋节这三大节庆日的休假制度,都是普遍实行的。

但是,古代历代王朝只规定了官员的休假制度,对于其他阶层的群体没有什么规定。因为在中国古代还不可能出现关于阳光普照的休假制度,那时乡村中的农民、街市上的商人等阶层群体只能按照惯例放假。如街市上的商人一般在纪念某一行业或职业的神祗的特殊假日时都会放假。这些假日常常会举行盛大而热烈的庆祝活动。乡村中农民在春季和秋季都会有一定假日,还有土地神的节日,就是人们常说的“社日”也会放假。不过,他们依然没有固定的休假制度,因为他们是不属于国家体制之内的群体,能够自主支配自己的时间。

从中国古代王朝的休假制度可以看出,假期的设立大部分还是因人、因事而休假。还没有一个适应性很强的普遍休假制度,但是也不难看出,古代一些王朝休假制度还是显示出非常人性化的特点。不但在个人生日、老师的丧事以及亲人的忌日予以官员假日,而且官员在父母去世后还要为父母守制丁忧。这些做法在今天看来,对完善现代的休假制度仍具有着十分重要推重和借鉴的意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58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