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清官无钱还乡,最后还被处以宫刑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2 04:27:32

清官无钱还乡,最后还被处以宫刑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元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我们一直都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代多少读书人为了头上这顶乌纱帽发奋苦读,把大好年华都投身到了科举上,这些莘莘学子无不期待着能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光宗耀祖。

但对明朝初年的读书人来说,当官可是甜蜜的毒药,在你品尝着权利甘美的同时也可能被毒死,这是为什么呢?还得明太祖朱元璋说起。

老朱是苦出身,从小就给地主家放过牛,父母死绝后迫于无奈去当了和尚,常年在生死线挣扎的老朱对底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是了如指掌,草根经历让他对百姓十分仁慈,而对于那些高高在上不知民间疾苦的官老爷们则带有着阶级本身的仇视。再加上正是官员们大肆贪污救济粮导致老朱的父母被活活饿死,这更给朱元璋留下了这些文官只会舞文弄墨、靠嘴皮子吃饭,贪墨渎职压榨百姓而已,所以明朝初年的文官待遇之低,责罚之严可谓是历朝历代之首,在朱元璋看来完全没有必要给官员们开这么多工资,这只会培养奢靡浮夸之风,再说这些个读书人平时也没少压榨百姓,也应该让他们过点苦日子,于是明初的官员们倒是更像被压榨的私企员工,是名副其实的“孺子牛”,要是略有懈怠偷懒的下场就是被责罚、流放。您要是想贪污,贪十六两就被剥皮的老兄就是榜样!

工资没多少(县令的工资折合到现在大概是一千块钱左右,官员们拿啥去养家?),犯点小错可能就没命,在这样严酷的政治环境下,官员们是当的战战兢兢,唯恐自己哪里做错了让朱元璋不爽,这位老大可真的是杀人不眨眼,几万人一句话就人头落地的狠主儿!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如此的严刑峻法条条框框并没有多有效的限制住贪污,反而还发生了很多悲惨的事情。我们今天介绍的曾秉正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老曾学问不错,在洪武初年被推荐当了海州学正,所谓学正主抓教育,海州远在连云港,距离老曾的家乡南昌颇有一番路程。离家千里又主管教育,老曾的政治前途看来一片黯淡。不过老曾为人清廉正直,主管教育倒是和他的性格相合。

老天似乎给了老曾机会,洪武九年他的一封上疏打动了朱元璋,奏折中主要提到应当让百姓休养生息,守业更应当居安思危,这番言语老朱听了很受用,倒对这个教育局长另眼相看,于是乎老曾成为了思文监丞,没多久又升任刑部主事,到了第二年曾秉正成了陕西参政和通政司正使(这可是从三品的官啊!),由于一封奏折,曾秉正从小小的七品官以坐火箭的速度飞升至从三品的朝廷大员,这样的提拔速度在洪武朝也算得上是首屈一指,更关键在于通政司不但官位高,而且更执掌要害“负责内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诉等事项”,老朱把这种敏感职位交给曾秉正,足以看出他对于曾秉正的欣赏。

君主如此提拔赏识,曾秉正感激涕零之下更觉身上责任重大,所以即便身为三品大员老曾依然保持着直言上书的习惯,读书人嘛,嘴臭笔狠,是没少给朱元璋添堵。对于这样耿直的大臣朱元璋倒也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谅解,没和这个书呆子计较—“帝颇优容之”。

但曾秉正这个人有个问题,说好听点吧是不知变通一根筋,说难听点就是迂腐顽固,老朱已经非常给你面子啦,你就稍微收敛一点儿不好么?

没有,曾秉正似乎真把自己当成了魏征,还是接二连三的进谏个没完没了,这可把老朱给彻底惹恼了,朱元璋可没有李世民的这种气量和胸怀,曾秉正的重要性也比不上魏征,一个不爽之下老朱罢免了曾秉正的官职,让这个喜欢聒噪的读书人回家种田去。故事发展到这一刻其实也还算正常,曾秉正虽然丢了官职但是捞足了声望,也算是潇洒走一回。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则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也彻底的改变了曾秉正的一生。

丢了官还没什么,但想着要从陕西回江西,这下曾大人可就犯了难,首先他为人正直清廉,官场上的那些个歪风邪气是沾都不沾,偏生的朱元璋 ,自己又性格耿直得罪了不少人,堂堂的三品大员竟然凑不齐自己返乡的路费。

这下曾大人傻眼了,圣旨让他返乡,要是再逗留下去可就当欺君处理了,于是慌不择路之下曾秉正竟然作出了一个决定:他把自己年仅四岁的女儿给卖了来凑路费!看着幼小的女儿,想到自己当官当的骨肉分离,曾秉正不禁悲从中来,可圣命不可违,自己又实在是走投无路,也就只能委屈女儿了。但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卖女凑路费的事情好巧不巧的传到了老朱的耳朵里,老朱被大大的激怒了。

在老朱看来自己发给官员们的俸禄足够让他们过得富贵滋润,对比起辛苦劳作的百姓们来说已经是享够了福。你曾秉正堂堂的三品大员,平日里满嘴的仁义道德,现在竟然罔顾人伦作出卖女儿凑路费这种丧尽天良的事情,可见平日里一定没少贪污挥霍,逼得没办法来卖女儿恶心自己,给自己的名声抹黑,越想越气的朱元璋下令:将曾秉正处以宫刑!(也就是阉割),你没资格为人父母,那朕就好好地羞辱你一番!

一个三品大员说阉就给阉了,老朱下手之狠也着实让我们心惊肉跳。至于曾秉正的最终结局史书上也没有交代,只是轻飘飘的一句不知所终。不过一个读书人失去了官职,身无余财,失去了自己的骨肉至亲,在离家千里的异乡能活下去么?我们不知道,即使是他苟延残喘活下去了,接受了如此屈辱的刑法恐怕也是生不如死啊。

有人会说曾秉正活该,毕竟为人父母竟然能够狠得下心去卖自己的骨肉这是多么的无耻和冷血,最后落得这样的下场也是报应。

说句实话,不到万不得已,没有人会想着去卖儿卖女,朱元璋觉得曾秉正是个伪君子,但他给官员们的工资是多少呢?一个三品官,堂堂省部级干部一年的待遇只有321石粮食(折合成人民币其实就是十六万不到,您听着可能觉得也不少了,但关键在于衙门的书吏、衙役这些人都得自个儿花钱去请,来往的路费朝廷也不报销,这些分摊下来,也就难怪老曾存不到什么钱了),而且官员的俸禄可不是真的以米和银两来支付,而是用朝廷推行的纸币来折合,这玩意儿到了洪武末年更贬值的厉害,所以就造成了您听得工资好像有很多,但实际上到手的只不过是十之三四而已,连明朝中期的首辅李贤都吐槽说发下了工资后“日用之资不过十日”,堂堂的朝廷一品大员的俸禄竟然不够一个月用的,明朝官员们的薪水之低可见一斑。

我们能够理解朱元璋痛恨贪墨,压榨百姓的内心,但这样的极端并没有抑制贪污的势头,尽管朱元璋一直在杀人,源源不断的杀人,但贪污的事情依然不减反增,为什么?活不下去呗,低薪无法养廉,只能够培养出一大批的伪君子,他们表面上清正廉明私下里却唯利是图,而且低薪伤害不了贪官(反正不管工资高低我就是贪呗),反而伤害的是像海瑞、曾秉正这种正直的清官,逼得他们卖女凑路费,一年吃一次猪肉,而大明的官场则以什么冰敬碳敬陋规横行。对比朱元璋,雍正的“养廉银”制度可以说真正了解了人性的弱点,堵不如疏,这样反而在更大程度上抑制了贪污。

明朝官员因没有路费卖女儿回乡,在朱元璋手下当官究竟有多惨?

明朝初年,朱元璋领导下的明帝国确实对官员非常苛刻。明朝的工资水平是很低的,曾秉正卖女儿凑路费回家这件事在明朝非常的有名。朱元璋发了雷霆之怒,判处了曾秉正宫刑。明朝正三品的官员俸禄36石,这是非常低的工资。在明朝,由于没有科学的经济管理制度,物价飞涨,通货膨胀非常严重。可能明面上一石粮食只要一两银子,可是去买,却需要花7两银子。一个高级干部靠工资几乎会破产,是基本上不可能养活一家人的。

朱元璋出身农村,一家人几乎都被饿死,对于官员的腐败,朱元璋极度痛恨。所以,在明朝初年,官员屡屡被处以极刑,什么剥皮塞草不一而足,对于政府的官员极其苛刻。在明朝,高级官员不贪污是过不了好日子的。朱元璋杀戮成性,死在他屠刀下的高级官员数不胜数。可是由于制度的不合理,干部们还是前赴后继地腐败。

朱元璋还担心开国功臣们谋反,为了给朱允炆清除隐患,朱元璋几乎将开国功臣杀了干净。这和汉高祖刘邦有异曲同工之妙,汉朝的早期,也对功臣大肆杀戮,以给太子刘盈留下一个铁桶江山。

明王朝的早期,由于朱元璋对于官员极度苛刻,吏治一度很清明,但是这样稳定的局面没有维持多久,明太祖朱元璋在治理国家上面,犯了不少的严重错误,这也是封建王朝的局限性吧。

明朝一位清官没有盘缠回家,朱元璋听说后为何要下令处罚他?

这个倒霉的官员,叫做曾秉正,江西南昌人,官至?通政使司?,负责管理朝廷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官阶为正三品,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信访局局长,妥妥的国家副部级干部。?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身居高位的显赫人物,最后却连回老家的盘缠都没有,可想而知他该是有多清廉!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清廉的官员,朱元璋不仅没有表扬,反而将其施以宫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还要从洪武九年(1377年)开始说起,当时南京发生了大地震,朱元璋以为是上天惩罚,便下令全国官员上疏谏言。

当时担任海州市(今江苏连云港)教育局局长的曾秉正便上疏朱元璋:?兵动二十余年,始得休息。天之有心于太平亦已久矣;民之思治亦切矣。? 简单理解就是劝谏朱元璋不要再盲目扩充军备和发展军事,要开始以经济发展为重心,让百姓们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对此,朱元璋非常欣赏,便对其重点培养,短短两年内,他便从一个地方正九品小官升迁为中央正三品大员,这升迁速度,简直是坐直升机。?

然后,正所谓爬得越快,跌下来也越快,在曾秉正担任通政使司的第二年,他因为一次上疏谏言,惹得朱元璋非常不高兴,便直接将其官职给撸掉了。没了工作的曾秉正,自然无法继续待在京城,所以他只好回老家江西南昌生活。?

但是,此时曾秉正却犯了难,因为江西南昌到江苏南京还有点距离,路上需要不少开支,但曾秉正却是囊中羞涩,因为据说他为官比较清廉,基本没有灰色收入,同时明朝官员的工资又比较低,虽然他是正三品的大员,但每月俸禄也仅为35石,实在不够生活开销。?

所以思前想后,曾秉正为了凑齐回家的盘缠,便一狠心一咬牙,将四岁的女儿给卖掉,换了一张回家的车票。这件事很快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顿时龙颜大怒,在朱元璋看来,为人父母,竟然不惜卖女儿来换钱,实在是禽兽不如,这样的人,根本不配拥有子女。?

于是,朱元璋立马派人将曾秉正给抓了回来,然后将其处以宫刑,让他再也不能生育儿女。至于后来,这位曾秉正在史书上的去向,就不知所终了。于是乎,好好的一个清官,竟然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令人唏嘘。?

因此,很多人就觉得,这背后的罪魁祸首,都是朱元璋的错,因为他当皇帝后,过分缩减官员们的俸禄,导致官员们只能靠贪污腐败来过生活,至于那些清廉的官员,因为不想贪污腐败,所以只能是穷得揭不开锅,只能被迫卖儿卖女。那么,事实真是这样吗?

在洪武二十五年时,朱元璋曾颁布了一份反腐教材,名为《醒贪简要录》,教材里面详细地计算官员所得的俸米如果折合成稻谷是多少、按照平均亩产折算需要多少亩地、农民耕种这些地需要花费多少劳力等等。

我们就按照书中来算,以正三品官员的工资标准而言,月薪是35石大米,一个成人的月需米量不过3斗,35石大米就是112个人一个月的口粮,你说它低了,那么要多少才算高呢?

同时,按照《醒贪简要录》的算法,月薪35石大米,一年算下来就是420石大米,这需要300多亩地、20个农民专门为之生产,光是挑那些稻禾就需要走4000多里地,至于生产这些米的农民?炎天赤日,形体憔悴?的辛苦更不用说,你说这个工资很低吗?

从这层意义上说,朱元璋当时制定的官吏俸禄标准也是有他合理的依据的,虽然远比上其他朝代官员的俸禄,但也不能说是违背人情事理,更不能说是官吏要求太过苛刻。就像朱元璋自己所说的:官员若将所得俸禄养家,尽自有余。

事实上,就是一个正七品的县令,仅仅以他的工资,就足够保证一家五口的正常生活,而且还可以活得比较滋润,不会出现忍饥挨饿的情况。

现在,曾秉正作为一个正三品的官员,即便他什么灰色收入也没有,依照他的工资收入,如果是正常家庭生活开支的,也足够他活得很滋润,甚至还可以纳一个小妾,雇佣两个奴仆来服侍。

在这种背景下,曾秉正却穷得连路费都没有,那他的钱花到哪里去了呢?如果说他是个清官,经常将自己的收入捐献给穷人,但问题是,这样一个爱民如子的好人,怎么可能为了自己的路费而把女儿卖掉呢?反正我不相信,至于朱元璋肯定也不相信,所以才将其给阉割掉。

作为正三品的清官,曾秉正却被判腐刑,他怎么这么倒霉?

曾秉正先被任命为思文监丞,没过多久改任刑部主事,之后又担任陕西参政。后来朱元璋设置通政司,?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曾秉正被任命为首任通政使。曾秉正虽然来到了皇帝身边,但他为人正直,太过书生气,上书言事多次顶撞皇帝。后来朱元璋一怒之下,免去了曾秉正的职务。前面说了曾秉正是南昌人,如今被免职,只得从返回故乡,但是此时他却犯了难,因为他没有足够的路费盘缠。被逼无奈之下,此时的曾秉正做出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把自己年仅四岁的女儿卖了,?贫不能归,鬻其四岁女?。


很多人可能不相信,曾秉正被免职前毕竟是堂堂正三品的朝廷大员,怎么会这么穷呢?这还真不是曾秉正哭穷,因为他确实有难言之隐!按照明朝的制度,正三品的官员每月俸禄为35石,而且这只是纸面上的俸禄,在实际发放过程中,经常用宝钞、实物来代替。


朱元璋又不懂经济规律,滥发纸币,导致大明宝钞严重贬值,所以购买力非常低。另外曾秉正虽然做官,但需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其家少者五六口,多者十余口,俸既不足,则其衣食器用、仆隶之需,必出于民?。但曾秉正是个清官,而且又是京官,根本没有什么油水,思之再三,他只得卖掉女儿。


更倒霉的事还在后面,朱元璋得知曾秉正居然卖女儿筹措路费,龙颜大怒,当场做出决定,将曾秉正抓了回来,得到了与司马迁一样的处罚,被处以宫刑,后来?不知所终?。其实在明朝初年,像曾秉正这样的清官还有很多,但下场最惨的应该就是曾秉正了,堂堂正三品大员,居然卖女儿筹路费,最后还被处以宫刑,实在是历史上极其罕见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57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