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谯周的故事大家听过吗?
三国时期的蜀国最先灭亡,不仅仅是因为蜀国的实力最弱,也是因为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力劝刘禅投降,让蜀国放弃了抵抗,投降了魏国,使得蜀中的老百姓免于生灵涂炭,这个人就是谯周。
谯周是益州本地人,巴西西充国人,所以要问对益州土地的爱,谯周比任何人都要深沉,毕竟是本地人,而刘备、诸葛亮、赵云这些人可都是从其他地方入蜀的,而刘禅虽然是在益州长大的,但出生却不在益州,所以谯周对益州的感情是其他人比不上的。
谯周的父亲谯岍是当时著名的学者,精通河图纬书,虽然谯岍很早就去世了,但是受到父亲的熏陶,谯周非常喜欢读书,并且坚持刻苦读书,精研六经,颇晓天文,为蜀地大儒之一,门下有陈寿、罗宪等学生。没错,写《三国志》的陈寿就是谯周的徒弟。
到了刘备入主益州,成为了汉中王,算是在益州站稳了脚,而谯周也到了刘备的帐下工作,诸葛亮在当益州牧的时候,任命谯周劝学从事,也就是那种苦口婆心要大家读书认字的,这个其实没有什么权力,但是却有一个好名声,毕竟劝大家读书,是让人上进,会获得好评的,再加上他的学识,因为很多人称呼他为蜀中孔子。
谯周这一生其实没做什么特别重大的事情,不过却参与两件大事情,一件是劝刘备登基为帝,当时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建立了魏国,身在蜀地的老百姓都认为汉献帝已经死了,而刘备一直以汉朝皇室后代自称,因此很多人都劝刘备称帝,“议郎阳泉侯刘豹、青衣侯向举、偏将军张裔、黄权、大司马属殷纯、益州别驾从事赵莋、治中从事杨洪、从事祭酒何宗、议曹从事杜琼、劝学从事张爽、尹默、谯周”。这些人以祥瑞、天文现象为契机,劝刘备称帝。于是在221年四月,刘备于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
当然谯周肯定不是那个最有力量的,但是他参与了,表明他是赞同刘备在蜀地做皇帝的,毕竟刘备是非常仁慈的,不过让人想不通的是,在邓艾偷袭成功的时候,谯周又力劝刘禅投降。
当时姜维将钟会十余万大军挡在剑阁,邓艾偷袭阴平到达成都,其实只有几千人,当时朝臣有三种主张,一是投降吴国,二是到南中去,三是背城一战,其实从当时的形式来看,蜀国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要知道,蜀国在四川,易守难攻,钟会的大军在剑阁无法前进,邓艾只有几千人,严格来说,蜀国还是有机会的,但是谯周却力劝刘禅投降,刘禅也听从了建议,这才让蜀国走向了灭亡。
对于谯周的举动,说奇怪也不奇怪,无论谯周做什么都是为了蜀地的老百姓,谯周因为看到蜀汉经常对魏国用兵,百姓因此凋瘁,谯周因此与尚书令陈祗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退朝以后,谯周书写《仇国论》,由此也可以看出谯周认为刘备称帝和刘禅投降都是对蜀地老百姓有好处的,所以才做出了如此的举动。
在邓艾偷渡阴平,并于绵竹之战中打败诸葛瞻父子时,蜀汉当时还是有力量进行反击的。毕竟,姜维的军队还坚守在剑阁,罗宪还稳稳地守着蜀汉的东面,霍戈在镇守着蜀汉的难免;而钟会已经在汉中考虑是否回师,邓艾这一军孤军深入,也只是孤注一掷。
所以,蜀汉仍在有生存的希望。但这个时候,刘禅却做出了惊人的举动,他投降了。就像姜维哭诉的一样,?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那么,刘禅他为何执意要投降呢?主要有三点原因。
其一,诸葛瞻父子败得太快了。邓艾孤注一掷地偷渡阴平,打的就是时间战,速度战。江油等地被邓艾拿下,也只是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蜀汉的反应时间也不长,刘禅连忙派遣诸葛瞻父子前去应敌。
若是诸葛瞻父子能够坚壁清野,和邓艾大军打持久战,给剑阁的姜维等人做出应对的策略的话,邓艾一军必然会是损失惨重。毕竟,邓艾进入蜀汉腹地时,他所率领的士卒已所剩无多,疲惫不堪;而且他打下的江油等地也不可能一时间站稳跟脚。
但可惜的是,诸葛瞻父子过于冒进,而且采取的是硬刚的方式。决战,正合邓艾的心意。所以,最后胜利的是邓艾。
其二,刘禅的猜忌之心过重。在刘禅投降之前,他有两个选择,一是移驾到南中避难;二是移驾到白帝。在南中,有霍戈这一位安南将军镇守,南蛮等部落根本不敢异动。而且,霍戈是从小被刘备留在府上养大的,是皇室的近臣,和刘禅的关系还不错,初为太子舍人。
而在白帝城,有罗宪这一位白毦兵的统帅在镇守着,且东吴这时候还在观望,永安一带还比较稳定。
可是,面对这两地的选择,刘禅都拒绝了。因为当时邓艾深入腹地之后,刘禅害怕霍戈等人图谋不轨。所以,刘禅不仅拒绝了霍戈带兵回援的请求,也没有移驾两地的想法。
其三,刘禅是一个利己主义者。和父辈,甚至是曹丕等二代不同,刘禅根本没有到过战场,也没有参与过战争。他在出生不久,便失去了母亲;还没有成年,父亲刘备也薨于白帝城;等到了二十八岁时,诸葛亮也去世了。
所以,在刘禅还未加冠时,其便登上了帝位;而在为帝期间,很多事情都是诸葛亮、蒋琬、费祎,以及姜维等人在操劳着。所以,刘禅一生是没有经历过太多的苦难的。他也从来不会感受到父辈们打江山的辛苦,也体会不到诸葛亮等人夙兴夜寐的无奈。
因此,蜀汉皇帝这一个位置,在刘禅看来,或许这是他享乐的资本。而当蜀汉有难,甚至快要到覆灭时,刘禅就要为自己找好出路。这时候,腐儒谯周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当时,谯周直接否定移驾南中的建议,直接劝说刘禅投降。而且为了加重筹码,谯周还信誓旦旦地对刘禅说,如果曹魏不厚待刘禅,他一定会去和司马昭辩论一番。这不是扯淡么,谯周这一位驽臣的话,司马昭可能连面子都不会给。
但是谯周的一番话,却直击刘禅的心,深得刘禅赞同。最后,刘禅的投降,虽然保住了自己,却也伤害了那些为蜀汉出生入死的将士们的心。
受《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影响,在很多人心目中,诸葛亮都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存在,他不仅智计超群,颇有韬略,还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而且料事如神。然而,如果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大都是虚构的,诸葛亮最擅长的地方在于内政,然后才是军事,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但是,他并不以智计见长,更不懂道术和占卜。说到此处,也许有人会说,在这个相信科学的社会,当然不可能真的有人能呼风唤雨,更不可能有人料事如神。
但是,凡事皆有例外,在三国时期,不仅有左慈那样的神人,能肆意转化形态,甚至玩出“乾坤大挪移”一类的法术,还有人真的能掐会算。例如东吴的吕范,曾算出了刘表的死期,刘备的存亡,以及关羽被捕的具体时间;管辂算出了自己的死期,以及何晏等人的悲剧,等等。蜀汉方面也有这样一个奇才,同样能断人生死。这个人是谁呢?
他不是别人,正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师谯周。说到此处,也许有人会说,不要试图神化谯周了,他不是一个误国的叛徒吗?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说法,是因为当初灭蜀之战时,邓艾兵临城下,谯周说服满朝文武,以及后主刘禅,向邓艾递交了降书,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可是,谯周此举真的算是误国吗?当时刘禅早就拒绝了南中守将霍戈的回援,从巴东赶回的阎宇不知所踪,诸葛瞻战死于绵竹,姜维还远在剑阁。城中百姓忧惧不已,没有士兵,没有守将,死守是绝对守不住的。而当时的朝堂之中,一共有三种声音,除了谯周降魏言论之外,有人建议投靠盟友东吴,有人建议远走南中。可是,当时东吴国力远不及曹魏,如果投靠江东,除了多受一次屈辱,与降魏没什么区别;南中偏远,能否顺利到达都不一定,而且也没有提前准备,不适合成为新的国都,只有降魏最为稳妥。
也就是说,谯周此举是在为蜀汉考虑,选择了最有利的那种解决办法,也是在为益州的百姓谋求利益。而且,之后蜀汉灭亡,他随众到往了洛阳,也没有接受司马昭的高官厚禄。因此,无论如何,谯周都算不上误国,更不是什么叛徒。再者说,一个人的能力,与他的品行是没有关系的,就算谯周真的是一个误国的叛徒,他能未卜先知,断人生死的本领,也是不容否认的,这一点在《三国志》中有明确的记载。
《三国志·谯周传》记载:“咸熙二年夏,巴郡文立从洛阳还蜀,过见周。周语次,因书版示立曰:‘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典午者谓司马敢,月酉者谓八月也。至八月而文王果崩。”意思是说,咸熙二年夏天,文立前去拜见谯周,谯周当时已经病重,说不出话来,于是写下了八个大字,拿给文立看,上面写道“典午忽兮,月酉没兮”,意思是说司马昭当年八月,会突然去世,结果事实果然如他所料。
而且,他不仅能断别人的生死,还能算出自己的生死——当他七十岁的时候,曾对陈寿说,孔子七十二岁去世,刘向、杨雄都是七十一岁去世,他自己一向尊孔子遗风,努力与刘向、杨雄看齐,应该也活不过两年了。果然第二年秋天,他就去世了。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虽然我们都是唯物主义者,都相信科学,但是古时的确有人精通占卜之术,这或许并非迷信或者杜撰,仅是属于一个未知的范畴罢了。
刘禅之所以主动投降,是因为对敌情的不了解,把邓艾想得太过可怕,认为没有什么胜算,而蜀汉内部也非常的不团结。
第一,邓艾偷渡阴平之后,能够将诸葛瞻父子击败,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已经破釜沉舟,没有别的出路,而诸葛瞻虽然是诸葛亮的儿子,却并不擅长领兵打仗,如果他选择防守,邓艾的军队没有足够的物资补给,肯定会失败,但他却选择了硬拼,这才给了对方机会。
第二,原本刘禅把诸葛瞻父子当成自己最后的希望,结果诸葛瞻负责很快就被对方给击败了。其实这个时期邓艾的部队已经非常疲惫,如果再来一次像诸葛瞻父子那样的冲锋,完全可以将邓艾的部队击溃,但此时的刘禅已经失去了主心骨,他也没有和防守剑阁的姜维沟通,否则无论是打持久战还是速战,都可以将邓艾击溃。
第三,刘禅的目光短浅。原本诸葛亮在的时候,还安排了士兵在阴平防守,刘禅却觉得没有什么用,把那些士兵给撤了,否则邓艾绝不会长驱直入。这从刘禅轻易投降也不难看出端倪,他只看到邓艾的士兵非常凶悍,却没看出他们已经是强弩之末,再加上在此之前,刘禅从来没有真正参与过战争,一直都是姜维和诸葛亮等人帮助他在外面打仗,所以事到临头,刘禅并没有任何担当,再加上他做了几十年的皇帝,习惯了安逸的生活,所以才选择了妥协。
第四,刘禅更加在乎自己的利益。在当时有大臣劝刘禅投靠东吴,但有人说如果东吴被破,再被擒住就属于二次受辱,不如现在投降还可以换的荣华富贵,这句话正合刘禅的心意,所以他没有做任何抗争就选择了投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5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