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里加急就需要涉及到众多的驿站,要知道当时从事驿站的员工就有将近2万多人,但是800里加急基本上就需要动用到这些员工。汉代就开始用骑马的方式来传递公文,因此就开始有了驿站,这里就是更换马的场所,在这里可以适当性的休息。
1、紧急情况可以加急
800里加急就如同是现代生活中的特急件,按照要求一定要使用上等的好马,这不仅是机密的情况,而且也是紧急的情况,在整个过程中不会换人,全部都是由一个人去送,中间只可以换马,不可以换人,人带着干粮,吃喝全部都在马上不可以休息。很多人以为一天800里也无非400公里,所以并不需要过于的担心,但在古代一天800里根本就无法做到。
2、马无法承受
首先马没有如此强的耐力,冲刺跑估计也只能够维持几分钟,马是一种食草动物,所能够提供的能量相对比较低,如果码一天内都没有办法进食,这显然也无法支撑很多的时间。野外的马,一般的情况下有60%的时间全部都在吃东西,晚上还必须要加餐。如果没有吃东西这必然就可能会影响到成长,再加上马休息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在赶路时估计也只有7个小时到10个小时,在这个阶段也不可能会长时间的奔跑,很容易就会跑死。
3、地形比较复杂
再者当时的地形比较复杂,在草原上或许就可以策马奔腾,但是翻山越岭显然是有一些不一样的,一个800里加急件,这就意味着有无数的人都在等待着这一个邮件。有无数的人一直都彻夜不眠,在这一个路上有多少的马都会累死,同时还有送信人,一直不眠不休。如果这个送信人的体质并不是很好,也有可能早就已经身亡,因此如果不是万不得已,根本就不可能会使用800里加急。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八百里加急有多急
在电视剧和文学作品中,经常看到这样一幕:
一边黄尘滚滚,马蹄声声急促,一匹骏马从天边飞驰而至快如闪电。
但见人影一晃,一名骑士已经跳将下马。
这时候,路边的驿站早有一名驿卒牵出来另一匹骏马,交予那名骑士。
随即便见烟尘滚滚,马蹄声再次响起,转眼间骑者已然离去,消失在视线里!
可见速度之快,已达极致。
这一幕,描述的就是古代的“八百里加急”。
常言道,时间就是生命,战机转眼即逝。现代如此,古代又何尝不是?
众所周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是一国之君,对全国实行一元化领导。
国家发生了什么事情,皇帝必须及时知道。
比如哪里发生了自然灾害,皇帝要及时安排救灾,向灾区运送物资,赈济灾民,维护灾区稳定。
比如哪里发生了叛乱,边境发生了战争,皇帝得知后要及时进行战争动员,作出战略部署,制定作战计划,向相关地区调兵遣将,运送战略物资。
这样的消息,皇上得到越早越好。
不然的话,当皇帝得到消息的时候,如果是灾害,就会造成灾民四处逃亡,影响全国稳定;如果是军情,那就会让局面变得无法收拾,乱成一锅粥,铸成大错。
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病逝。
朱瞻圻得到皇帝死讯,想方设法通知父亲在山东的朱高煦,以便让他采取行动,加害太子朱瞻基以夺取政权。
这时候,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明仁宗想还都南京,所以朱瞻基到南京去帮助完成迁都的准备工作。
朱高煦得到消息后,派出亲信前去伏击朱瞻基,可是朱瞻基早已经到了北京。
这是因为皇帝驾崩后,宫中的人可以动用国家驿马资源,采取八百里加急的方法将皇帝驾崩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告知在南京的太子。
而朱高煦没有权力动用这些资源,无法及时得到消息,结果不但贻误战机,错过了谋杀太子的机会,最终还暴露了自己的阴谋,遭遇灭顶之灾。
众所周知,古代没有网络、电话和电报;也没有飞机、 汽车 、火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也非常落后。信息传递速度非常慢。
因此有一首歌里唱道:那时候车马慢,一生只能爱一人。
皇帝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很多驿站,每20里就有一个,驿站内有工作人员(驿卒),有接待室,有马厩,备有良马。
如果是一般性质的公文,传递文书的骑手来到驿站后进行短暂休息,马和人都经过能量补充后继续上路。
如果是性质较为重要的文书,骑手稍事休息拉过驿站准备的战马就飞奔上路。
假如是十万火急的文书,骑手来到驿站之后,就和战马一起留下了。
由驿站的骑手接过文书,骑着驿站的骏马继续上路。
这里的“里”,指的是速度,即每天骑手能跑多远的距离。
其中八百里属于最高级别,情况万分紧急,刻不容缓、
身负此类军情的骑手,掌握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退一步讲是掌握着皇帝的命运。肩负重大使命。
这类文书的传递,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以最快速度赶到,延误的话,是要被问责的。
以唐朝为例,由于唐朝疆域广阔,全国有驿站一千三百九十八个,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和骑手一万六千人。
驿站在当时叫作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专门用来传送军情。
为了及时传递文书,唐朝专门制定了法律,对传递文书中出现的渎职行为进行问责,制定了问责的范围和标准。
如果耽误的是普通文书,降薪罚俸禄;如果是二级文书,开除职务永不录用;如果耽误的是高等级的文书,耽误一刻,则罪加三等,流放、为奴。
若因书信延误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则判处绞刑。
《唐国史补》曾记载一个负责签发公文的员外郎的官,当时他负责传达一从河北发配到岭南的囚犯的文书,本应向河北、岭南两处发文,因夜间疏忽,只发了岭南一地,河北这个地方的文件给忘记了没有发。事发之后,这个员外郎遭到了免官的处分。
官员处分如此严厉,对骑手(传令兵)的处罚严厉程度可想而知。
所以骑手(传令兵)都会尽职尽责、小心翼翼。
由于八百里加急的文书非常重要,在传递的过程当中各级部门高度重视,各个驿站全力以赴,不能有任何的怠慢。
在传递过程中,驿站肯定是用最好的战马,身体素质最好的骑手。
八百里加急文书的传递速度,即使达不到800里,也差不到哪儿去。
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曾经这样形容文书传递的速度: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在诗人的笔下,驿骑就像流星一样飞快。
关于古代驿站传递速度,我们可以用具体的例子来证明。
当时的唐朝政府,对驿站传输文书的速度,提出过如下要求:普通文书一天要传9个驿站,总里程180里;一级紧急即文件上标注“八百里加急”的文书,则要求一天内经过30个驿站,总里程600里。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
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2500里路。
但是,在叛乱的第六天,唐玄宗就得知了这一消息。
以此推断,当时军情文书的传递速度平均每天在400里左右。
如果考虑到天气如大风、大雪等天气因素,这个速度真的不慢了。
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出生在四川(籍贯山西),因此她从小就对川东的荔枝情有独钟。
到了长安之后,她依旧对荔枝念念不忘。
唐玄宗李隆基对她百般宠爱,就想满足她的愿望,让杨贵妃在长安也能吃到新鲜的荔枝。
不仅如此,李隆基还让她吃上了岭南的荔枝。
因为那里的荔枝口感更好,苏东坡曾经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诗句赞美岭南荔枝。
要知道从长安到南岭的直线距离在1000公里左右,走路的话距离约为1700公里。
同时荔枝保质期很短,在自然状态下“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身在长安的贵妃倘若一定要吃岭南荔枝的话,即使用将荔枝放在有冰块的低温环境下保存,想吃到新鲜荔枝,运输过程也不能超过5天。
因此我们不难设想,荔枝的运输速度每天在600到700里左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一骑红尘妃子笑"。
安德海是慈禧身边非常得宠的太监,经常在慈禧面前搬弄是非,挑拨慈禧和慈安太后、恭亲王的关系,也没少打同治皇帝的小报告。
后来安德海前往江南地区筹办丝绸,一路上十分招摇,比军机大臣还风光。
太监私自出宫是重罪,同治皇帝跟恭亲王和慈安联手想除掉他。
当时,慈禧太后正好生病,同治皇帝就给山东巡抚丁宝桢下旨让他杀掉安德海。
为了防止夜长梦多、走漏消息,引起慈禧出面干涉,就动用了罕见的八百里加急。
八月二日安德海被抓,丁宝桢请示同治皇帝;八月七日丁宝桢收到皇帝圣旨,将安德海就地正法,其中只有五天间隔。
济南距离北京相隔500公里,文书四天跑了两个来回,每天平均走了500里。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古代所说的八百里加急,实际上达不到800里,但至少可以达到500里左右。
对于现代 社会 而言,这个信息的传递速度不值一提。但是对于古代 社会 ,那真的是飞速了。
现代的通讯很发达,但是在古代要传递信件或者信息的话,基本上都要靠马来送。800里加急其实只是古人说的一个概念,意思就是要送信件的紧急程度,800里加急的信件送到的话差不多需要两天时间。
?
古代的人会在每隔20km的地方开一家驿站,驿站承载着传递情报,传递文书,让往来的官员休息等职责,送信件的马匹都要在驿站替换休息。200里加急要有40匹马,以接力方法分别完成。古时候的一里相当于现在的500米,算下来一一匹马可能要跑9km。而每匹马跑都是有时间限制他的,要是超过时间的话会受到很严厉的处罚。
?
当时的800里加急,一般都是臣子递给皇帝的文件,信件上都会注明是加急,传递速度相对就会变快。有些如果跑得很急的话,还会经常出现马被累死的情况,所以800里加急很大程度上所说的是要送信件的紧急程度。唐朝政府规定,跑的快的马一天最少要跑跑500里。以此来看,800里加急信件送到的话至少要两天时间。在送信的途中,对于800里加急的信件,送信的人口中会高喊着800里加急,这个时候路上行走的人和车都必须要避让,如果出现了不让路的人,即便是身份很高贵很有地位的或是普通的老百姓,送信者都有权利斩杀他们。这也体现了800里加急信件的紧要和受重视的程度。
?
在古代通讯不太发达的情况下,800里加急信件能在两天送到?这已经让人很是惊叹了。古人的智慧也被后世所借鉴。
我们在古装剧里经常看见这样的场面,一名驿使一边急促的用马鞭频繁地抽打自己的坐骑,一边声嘶力竭地大声呼喊:“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身后黄尘滚滚,骏马飞驰而至,但见人影一晃,信使跳将下马,一边疾奔,一边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随即倒地不起,轻则昏厥过去,重则当场力竭而亡。
在古代最快的交通工具就是马匹,那时官府传递信息就靠驿使骑着快马奔跑在一个接一个的驿站之间,接力传递。文学作品里常用“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来描述宝马良驹。
按照唐代的换算方式:一里约等于454.2米计算,八百里约等于363.4公里或726.8华里。现在科学测试表明,一匹马就算累死了也不可能一天负重一个成人奔跑400公里即800里的路程,就算是传说中的“汗血宝宝”也做不到,何况驿站里一般都只是普通的强健快马而已!
古代一般每隔20里有一个驿站,用作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以驿站制度相对完备的唐朝为例,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 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 驿田等。
驿站一般分为分驿、站、铺三部分。驿是官府接待宾客和安排官府物资的运输组织;站是传递重要文书和军事情报的组织,为军事系统所专用;铺是则由地方厅、州、县政府领导负责公文、信函的传递。比如河南的驻马店市,就曾是南北交通信息传送的著名驿站,当时众多南来北往的信使、官宦在此驻驿歇马而得名。
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字样。按规定要求每天300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每天400里、600里,最快达800里的所谓“八百里加急”,就是土匪贼寇这类人,平时打家劫舍惯了,一般劫持什么人也不敢劫持送800里加急件的人,因为如果干了会遭到官府的全力缉捕、剿灭。
600里、800里不是跑不到吗?一匹马肯定跑不到,但是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早早备好快马和已经蓄精养锐的驿使,急件一到了此站,就换马后再接力跑。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在约20里(两个驿站的间距)内死命跑,就可跑出全程“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的效果来。
唐代诗人岑参在其诗作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就描述驿使这种风驰电掣般的紧急信息传递。按唐朝时的官方规定,普通快马要求一天行180里左右,再快些则要求日行300里,最快的要求则为日驰500里。当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时,距离在华清宫泡温泉的唐玄宗约3000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可见就是使用的当时最快500里/天的急件。
也是这个唐明皇,曾经为了取悦杨贵妃,不惜动用国家驿站从南方运送荔枝到长安。唐代诗人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看来皇帝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荔枝新鲜和让“妃子笑”,很可能也动用了当时最快的500里加急的驿站“特快专递”,他这种动用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来满足个人私欲的行为当然也被后人笑骂了几千年!
驿站使用的类目和登记都有严格的规定,一般都要勘合和火牌。凡需要向驿站征用车、马、人夫运送公文和物品都要看“邮符”,官府使用时凭勘合;兵部使用时凭火牌。使用“邮符”有极为严格的规定。对过境有特定任务的,派兵保护。马递公文,都加兵部火票。
传递紧急文件时,“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是用来表示情况或者事件的紧急程度,一般并非速度实指。“六百里加急”泛指很快;“八百里加急”就是最快的速度、最紧急的军国大事了,相当于现在的特急件。
不同的级别使用的马匹也不同,在“八百里加急”中没有特殊情况不换人只换马,每到一站换一次马,人的吃喝则全在马上,所以级别达到八百里的时候,经常出现跑死马的结果,往往将消息送到目的地以后,驿卒本身如果体质差一些的话,也会因为劳累过度而亡。
因此,非到万不得已(这当中最多的是边关告急、大规模的聚众造反)不会用八百里加急送信。整个清朝,用到八百里加急只有两次:一次是剿灭太平天国时,湘军攻克太平军“首都”金陵时,杨岳斌、曾国荃曾经用以报捷;另一次是慈禧太后面情难消,800里加急传旨处斩违规出京的大太监安德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中国四大发明分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