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导致清朝衰败的大战之一,3万兵马对战敌军8千士兵,结果不堪一击。我国历史上一直以来都存在一个特别神奇的情况,那就是不管是哪个王朝和时期的人物,或者说哪一朝代的统治者和社会政局,实际上都是看似区别很大,但实质上却都是所差无几。
不过总的来说由于不同时代发展趋势的变化,以及朝中内部复杂的一系列政治因素的改革和变革,都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上进心和智慧。但是你们又是否知道同样也正是在这种看起来一切都顺应着历史前进的潮流,但事实上唯独不变的则是那些充满血腥的夺权和争土战事,从来都没停止过。
而这也确实天下之人都处于一种生活极度不安稳、痛不欲生的状态,就比如说清朝末期之际,晚清政府的处境几乎就是任洋人宰割和国内叛军叨扰的处境,尤其再加上西方列强的入侵之战四起,更是让过敏陷入了灾难的境地之中。
而当时清末的时候就存在一场如今我们一起来都会觉得很惨烈的斗争,也正是大家在史册上之前都了解过的——八里桥战役。实际上这场争战起初刚出战时,清军的总人数高达三万之多,并未这其中还包括了大量的精良士兵和一万左右的骑兵,但要知道这期间英法联军总共才只有八千多人。
按道理来说总体上看的话,清军的优势是很大的,但没想到结果却很尴尬,原本在军队人员总量比敌军多出几万人的清兵,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而后来敌兵在整场战争里面前后却只有几十名兵将身亡,说到这里可能你们也都很好奇,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清的士兵变得这么不堪一击呢?
我们都知道八里桥实际上正好处于清政府国都的附近区域,这个地方的存在对于清代正统者来讲无非是一大威胁,尤其对清末的统治也有影响。总的来说此次战事之所以会失败,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早期英法军队都已经在南部地区和国人进行过多次对抗了。
他们对于国内的一系列作战的方法和用兵的方法都在很大程度上了解至深,尤其再加上清末朝廷的无能以及兵队大部分将士军心涣散,整体战斗的实力明显很弱了,所以才会进一步加剧了失败之路。
除此之外大清和西洋人在硬件上,首先武器装备就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也根本不属于同一档次,不得不说此间西方列强所使用的基本上都是在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生产出来的先进器具,而反观清军则只有土著之器,从这点明显的也能看出来最终的大局所向了。
不得不说这场八里桥战役确实可以说使得清末时期的统治者心声胆怯,同时也让清代的正统者原本自信的心被粉碎,而此次战役同样也是清朝衰败的一大爆发点和导火索,说到这里小编不禁想告诉大家,实际上大清的没落并非这一次战事就能够将本来存在的王朝给击倒的,追究其最主要的原因,实质上还是因为清末政府的无能!
1900年8月3日,从天津出发,进攻北京的八国联军人数最多的是日军,8000人;第二是俄军,4800人;第三是英军3000人;第四是美军,2100人;第五是法军,800人;第六是奥地利军,58人;第七是意大利军,53人。当时,还有7000名德军在海上,来不及上陆。真正作战的有18811人,就这么点兵力。 为何清朝的几十万兵马却打不过呢?清朝败亡是非常特殊的,跟我们历朝历代不一样。过去都是皇帝昏庸腐朽,房子都被白蚁蛀空,最后,大厦轰然倒塌。清朝从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没有一个皇帝不想励精图治,没有一个不想保住江山。而清朝的那些朝廷重臣,主和也好,主战也好,没有一个不是从维护朝廷利益出发,没有里通外国。 到了清朝后期,用和、战两派区分大臣,非常困难。甲午战争,以翁同_为首的主战派,都是战前主张削减海军军费的人,战争来了,主张削减军费的人,全是主战派。主和派呢?李鸿章、丁汝昌这些人,全是平常主张大力加强军备。中华民族陷于一种矛盾中,不是统治者毫无顾忌地出卖民族利益,而是在尽力维护,他们万般无奈,没有办法。来源:人生与伴侣
近代中国,跟列强曾多次交手,几乎就没胜利过,尤其是晚清时期,清军的兵力每次都是对方的数倍,结局却同样以失败告终。就拿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来说,清军有近40万的兵力,却拦不住敌方5万出头的人马。凡是大的战役,过后都会有人复盘,从中分析双方胜败的缘由,好吸取经验教训。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也不例外,不过人与人的思维不同,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少人都认为这场战争清政府之所以会失败,最大的原因是武器落后,清军贪生怕死,还没打就先已经被吓破胆逃跑了。我却有不同的意见,认为这场战争失败的根本缘由在于清军指挥官。
首先来说说武器,众所周知,鸦片战争清军虽被打得一败涂地,却也让清政府认清了自己实力以及不足之处。随后发动了洋务运动,购买西方武器的同时,还引进了他们的技术,创办了军工厂。洋务运动虽然只延续了30余年,但军械厂却开到了民初。所以说当时的清政府是不缺先进武器的。再有就是武器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八路军不也是用小米加步枪,胜过了日军跟国军的三八大盖以及飞机、坦克。
其次是所谓的清军贪生怕死,是有一小部分人临阵脱逃,但更多的是奋勇杀敌。就拿大沽口战役来说,守将罗荣光带领战士们坚决抵抗,击沉沙俄海军6艘战舰,200余名敌军,直至中弹牺牲。义和团也与清军联合作战,为切断侵略者与天津的联系,视死如归,打死打伤300多侵略军。因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落败也不是底下将士们的错。
一场战争中,战略战策是最重要的,用好了可以以弱胜强,例如抗日战争中的喜峰口战役,29军就是用4个团手拿大刀趁深夜日军熟睡摸到了他们大本营,杀的侵略者毫无还手之力。据说当时还有个19岁的小士兵,砍死了13个鬼子,生擒一个。而抵抗八国联军的清军指挥者载漪、荣禄只知道让将士们一味的往前冲,以血肉之躯抵抗侵略者的大炮、洋枪,相当于白白送死。最后竟然还倒戈相向,出兵剿灭抵抗侵略者的义和团。所以说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失败,完全是高层指挥官的错。
1673年11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起兵造反。
吴三桂起兵后,各地叛军纷纷响应,包括福建耿精忠,广西孙延龄,广东尚之信,陕西王辅臣,台湾郑经等人,使得吴三桂迅速控制了云南,四川,广西,贵州,福建,广东,陕西,湖南等地,可以说这时候的吴三桂已经占据了清朝一半疆土,与清军隔江对峙,而清军在战争的一开始也是屡屡战败,八旗军的战斗力在那时已经变的非常低下了。
那么按照剧情的发展,只要吴三桂下令渡江向北京进军,清朝基本就离灭亡不远了,然而历史总是那么的让人捉摸不透,吴三桂最终也没有下令北上,也因此他错过了灭亡清朝的最佳时机,也为这次起兵埋下了失败的种子,那么吴三桂为什么在面对如此大好形势的情况下而坐失良机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吴三桂本身实力不济。吴三桂虽然经营云南十几年,但那里物产并不丰富,相比江南地区,云南真是穷的可怜,所以当吴三桂打到湖北的时候,仅凭自己的实力是根本无力再北上的,那么前面不是说过,吴三桂起兵时还有很多同伙吗?他们这时候又在干什么呢?为何不配合吴三桂继续北上呢?这就要讲到第二点了。
2,以吴三桂为主的叛军各部勾心斗角。当初响应他起兵的那些地方武将虽然表面响应吴三桂,但也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们内部是很不团结的,而康熙也看透了这一点,于是他果断只在长江一线出全力抵抗吴三桂的大军,而在其他地方则是对那些叛军进行招抚,比如陕西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福建耿精忠等,这些人后来又都陆续?弃暗投明?,重新加入了康熙集团。
王辅臣本来就在吴三桂和康熙之间犹豫不定,所以根本不会在陕西尽全力配合吴三桂,最终在康熙赦免了他的一切罪过后,王辅臣就投了康熙;而耿精忠起兵后不久就受到台湾郑经的攻击(郑经想要借此机会抢夺耿精忠的地盘),再加上吴三桂多次催促耿精忠起兵导致耿精忠很生气,这时候康熙一道赦免他谋逆之罪,恢复他爵位的圣旨也下来了,进一步导致他一气之下也再次投了康熙;还有尚之信,尚之信和他的父亲尚可喜本身就有很大的矛盾,尚可喜从始至终就是反对起兵,忠于清朝的,而尚之信是支持吴三桂的,所以当吴三桂起兵后,尚可喜以一己之力在广东牵制了大批叛军,所以尚之信起兵后基本就是在广东和自己的父亲打仗,最后尚之信在得到康熙可以袭平南亲王爵的肯定答复下也投降了清朝。
所以从吴三桂的几个主要得力助手陆续投降了清朝后,他就是孤军奋战了,也正因为此,吴三桂只能将进攻的重点放在了广东一线,更不可能北上了,可能他这时候已经意识到自己败局已定,所以希望能过一把皇帝隐。
于是在公元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称帝建国,国号周,建元昭武,改衡州为定天府,大封诸将。
可是称帝仅七个月,吴三桂就病死了,随着他的死亡,吴周政权也濒临崩溃,清军趁机全面进攻,即位的吴三桂之孙吴世璠退守云南,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城,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正式平定。
那么在我看来,吴三桂失败的原因除了以上两点以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不得汉人之心!
当年吴三桂为了向满清统治者表忠心,而不惜甘愿充当为满清平定天下的马前卒,不仅杀了很多前明将士还在缅甸亲自绞死了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皇帝,对汉人来说,吴三桂的所作所为不啻为大奸大恶之徒!是十恶不赦的汉奸!
如此奸人起兵造反,哪里能得到汉人的支持呢
所以,吴三桂的失败是必然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55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隆科多帮扶雍正上位,最后被囚禁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