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周幽王要烽火戏诸侯?
西周末年,申侯联合缯戎、犬戎大举进攻西周的都城镐京(今陕西长安县丰镐村附近)。周幽王见形势危急,便命人点燃烽火向诸侯求救,可是诸侯们谁也没有发兵来,势穷力孤的周幽王被申侯所率军队打得大败,不得不带着褒姒及他们的儿子伯服逃到骊山,结果幽王被追兵所杀,褒姒被掠而去,西周灭亡了。那么,幽王点燃烽火向诸侯求救,为什么诸侯不来救驾呢?如果诸侯前来救助,幽王岂不可以躲过劫难。
其实,诸侯不发兵救幽王是有原因的,这就是幽王曾烽火戏诸侯,诸侯以为这次又是幽王在骗他们上当。原来,周幽王继位后不仅不励精图治,反而醉心于女色。一次,周幽王派兵征伐有褒氏,有褒国战败后,幽王将有褒国之女褒姒娶了过来。对这位美女,幽王可谓恩宠有加,非常爱怜,甚至不惜废掉王后立她为后。褒姒不仅美丽动人,而且笑起来特别好看,但她平时不爱笑。为了博褒姒一笑,周幽王总是千方百计地去逗她,可是许多办法都没有成功。一天,周幽王突然心热来潮, 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即“烽火戏诸侯”。
烽火是古代的军事警报信号,一般没有紧急军情是不能点的。周幽王点燃烽火后,果然像他预料的那样,各诸侯国纷纷率领军队前来救驾,当他们来到京师时,才发现自己巨起上当了,弄了一场虚惊,褒姒看到各路诸侯垂头丧气的样子,非常开心,放声大笑,周幽王的目的终于达到了。此后,周幽王又多次点燃烽火,以博褒姒一笑,可是诸侯上了几次当后,就再也不来了。
为什么称至交为“管鲍”?
管,是指管仲,又称管夷吾;鲍,则是指鲍叔,又称鲍叔牙。这两人都是春秋时期的齐国人。管仲与鲍叔年轻时即交好,后来,鲍叔侍奉小白于莒,管仲侍奉公子纠于鲁。齐襄公死后,其子小白与公子纠皆欲归国争立而为君。为使公子纠得立,管仲率兵截小白归国之路,射中小白带。小自见状不妙,立即佯死。使管仲放心撤兵而去。小白见管仲已去,乃趋车疾驰入国。待到管仲与公子纠进入齐境时,发现小白已经被立为国君,便立即逃回鲁国。但是小白不能允许公子纠存在以威胁自己的地位,并十分痛恨管仲,便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使鲁国逼迫公子纠自杀,将管仲囚系回国。管仲回国以后,鲍叔便向小白大力推荐管仲,自己甘居其下。于是,小白采纳了鲍叔的意见,并终于在管仲的辅佐下“九合诸侯,匡天下”,成就了霸业,史称齐桓公。后来管仲回忆自己与鲍叔的交往和友谊时,深有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样,人们便从此将至交称作“管鲍”。
为什么楚庄王要问鼎?
鲁宣公三年(前606)楚庄王发兵攻打陆浑之敌人,陈兵于东周边境。于是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洋山林,不逢不若。魑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业。成王定鼎于郏廓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意思是说,周定王见楚庄王在边境上炫耀武力,忙派大夫王孙满去犒劳楚庄王,楚庄王借机问东周九鼎的轻重大小,王孙满在给楚庄王讲了鼎的变迁历史后,劝他不要问鼎的大小轻重。这就是春秋时楚子问鼎的故事。
那么楚庄王为什么要问鼎呢?这要从鼎的来历谈起。鼎,在最早的时候仅是一种炊具,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只是当时是用陶制作的,称陶鼎,它上部一般呈圆形,空腹,下端外侧有三条腿,沿上有对称的两只耳。三条腿放到平整的地面上就可以生火煮食物了。到了青铜器时代,奴隶主贵族便开始铸造使用铜鼎,以区别一般平民,不过这时铜鼎的作用仍是煮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鼎的性质便发生了变化,由表明身份地位而变成权力的象征。如周天子在分封诸侯时,除了将土地、百姓赐给大小贵族之外,还把这些事记在铜铸的鼎上,一同赐给诸侯,让其世代享用。
不过,楚庄王问的鼎,不是一般的鼎,而是周王朝所拥有的九鼎。据说九鼎是大禹所造,夏朝灭亡,九鼎落到商朝的手中,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九鼎所有权的更替,实际上就代表了政权的更替,即旧王朝的灭亡和新王朝的建立,九鼎成了政权的象征。谁拥有了九鼎就如同后来拥有了传国玉氢一样,可以君临天下。楚庄王所处的时代,正是周王室衰败时期,身为五霸之一的楚庄王自然不甘心久居人下,萌生取周而代之的想法是自然的,正是由此他才向周大夫王孙满询问起东周镇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
为什么说西施不姓“西”?
长期以来,人们大都认为西施姓“西”,并把她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首。其实,这是一种误会。其实,西施并不姓“西”,她本姓施,名叫施夷光,是东周春秋末期的越国人为萝(今浙江省诸暨以南)浣沙村的一名卖薪之女。虽出身寒微却生得花容月貌。《太平寰字记》一书中明确写道:“施,其姓也;是时有东施家、西施家。”唐人李白《郊古》一诗中写道:“自古有秀色,西施与东邻。”宋人黄庭坚在诗中写道:“世有捧心学,取笑如东施。”梅尧臣也在诗中说:“曲眉不想西家样,馁腹还思二子清。”都从东施效颦西施这东”“四”相对的角度显示出问题的实质;西施姓“施”而不姓“西”。
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盘剥百姓,激化了阶级矛盾;又对外攻伐西戎而大败。这时,有个大臣名褒_,劝谏幽王,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褒_关押起来。
褒_(xiàng)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族人千方百计要把褒_救出来。他们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女。在褒城内找到一位姒姓女子,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褒姒,献于幽王。替褒_赎罪。
幽王见了褒姒,惊为天人,非常喜爱,马上立她为妃,同时也把褒_释放了。幽王自得褒姒以后,十分宠幸她,一味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
周幽王设置烽火台和大鼓,有敌人来到就点燃烽火召集援兵。有一次,周幽王点燃烽火,诸侯都率兵赶来。诸侯到后却发现没有敌人,褒姒看到诸侯惊慌失措的样子,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高兴,因此多次点燃烽火。
后来诸侯们不再相信,渐渐不肯应召而来。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国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点燃烽火召集诸侯援救,诸侯却没有前来援救。犬戎最终在骊山之下杀死周幽王,俘虏褒姒,西周灭亡。
扩展资料
烽火戏诸侯只不过是西周灭亡的催化剂,加剧了它的灭亡。就算没有烽火戏诸侯,西周早晚也会在其他事件中灭亡,无法挽回,烽火戏诸侯只是一个机遇而已,只要天子失信的话,诸侯就大有依借失信,自大,争霸。
在未烽火戏诸侯之前,各家都只是暗地里扩大而已。当时政权已经摇摇欲坠,烽火戏诸侯只是一个引子,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诱因。如果不发生这件事,也还是会有其它诱因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幽王
西周是如何灭亡的呢?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是这样的:周幽王宠幸褒姒,褒姒不爱笑,所以幽王烽火戏诸侯,博得美人一笑,幽王后又多次故技重施,终于导致犬戎来犯,诸侯不至,西周遂为犬戎所灭,幽王身死。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史记》是这样描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及西周灭亡的:“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这段记载可信吗?为什么令人觉得如此荒唐呢?我觉得不可信,我赞同钱穆先生的观点:“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兵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这还只是史学家的个人意见,是孤证。
在2012年的时候,清华大学在整理获赠的战国竹简(清华简)之时,发现竹简的记述与史记所载相左。清华简记载:周幽王是主动讨伐申国,申侯联络犬戎打败周王,西周因而灭亡。竹简并无“烽火戏诸侯”的记载。这正好印证了钱穆先生论断的正确性:“骊山之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不需举烽。”
幽王死于骊山之难,周室遂分裂。那时周其实是二王并立,此事史记失载,见于竹书纪年:“申侯、鲁侯、许文公立平王於申,虢公翰立平王子余臣於携。周二王并立。二十年,携王为晋文侯所杀。”平王宜臼乃申侯甥,申侯为其甥争王位,故申侯联犬戎杀幽王。当时拥护平王的国家,有许、申、郑、晋、秦、犬戎等,都是别有野心,实为一非正义集团。
许与申为同姓之国,郑武公娶申侯公,为夫人,曰:武姜(“周之东迁,晋、郑是依”)。郑武公借此机会吞并虢国,而后其子郑庄公在春秋初期称霸。虢公立携王,实为主持正义。晋文侯凯觎黄河西岸的土地,乃起兵杀携王,自为兼并。平王感谢晋国杀了自己的对手,无力索要故土,只好东迁洛邑。而秦人亦乘机侵占岐西地,与晋连壤通好,自此成为一方诸侯。史记说平王避犬戎,乃是不明其中的曲折。犬戎助平王杀父夺位,是友非敌,不须避。
鲁国乃周室东方封建的最亲、最主要之国家,所以平王东迁后,鲁国对其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
平王东迁,以弑父嫌疑,为诸侯所不齿,不为正义势力所接纳,而周王室作为天下共主的威信也扫地以尽,遂成此下春秋之霸局。因此烽火戏诸侯笔者认为不是真实存在的,是后人出于某种原因杜撰的,而西周灭亡的原因是申候为了给其外甥宜臼争王位,故申侯联犬戎杀幽王,西周遂灭。
周幽王,根本不理朝政,整天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
有一次竟然三个月没有上朝理政。周朝有个诸侯国叫褒国,其国君褒_见天子如此荒唐,就来规劝,幽王根本不听,反而把褒_关进大牢。
褒_的儿子见父亲被关,非常焦急,于是就与母亲商量如何救出褒_。他们听说幽王非常喜欢美女,就用重金买下一个年轻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教给她宫中礼仪,然后送给幽王。幽王见了大喜,于是下令放了褒_。
褒姒有个怪脾气,她从来不笑,不管多么有趣的事情,她都不露笑容。幽王觉得十分纳闷,对褒姒说王后生得这般妖媚,若再开颜一笑,必定更加动人了。”煲姒淡淡说道:“贱妾生来就不喜欢笑,大王不必见怪。"幽王不相信,下决心要让她笑一笑。
幽王手下有个大臣叫虎石父,他出了一个点子。古时候,一旦遇到敌情,主要靠烽火台报警。那些烽火台遍布各诸侯国,相邻的两座能互相看见。如果白天某处发现了敌情,就点燃晒干的狼粪传递情报。
如果是晚上,就点燃柴草,靠火光传递情报。这样一座传一座,用不了多长时间,消息传遍全国,各地诸侯就会率部队赶往京都,听候调遣。
幽王听了这个计谋,决定一试。幽王下令点燃烽火,顿时狼烟四起,直冲云天。远近诸侯看到烽火点燃,还以为敌国来犯,于是纷纷点齐兵马,向镐京奔来。他们赶到稿京城下。却看不到一个敌兵,只见幽王和褒奴坐在城楼上喝酒看热闹。
诸侯们的这一阵奔忙,可把褒姒给逗笑了。她笑幽王如此轻率行事,笑诸侯这样容易上当。褒姒一笑,幽王高兴了,马上给了虎石父千金的奖赏。那些诸侯可气坏了,知道受了愚弄,就大骂一通带兵回去了。
等真有敌情来的时候,可是这一次,诸侯们还以为幽王与王后嬉戏,全都按兵不动,就这样镐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骊山脚下被杀掉了。
扩展资料:
周宣王死后,其子宫涅继位,是为周幽王。当时周室王畿所处之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以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而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盘剥百姓,激化了阶级矛盾;
又对外攻伐西戎而大败。这时,有个大臣名褒_,劝谏幽王,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褒_关押起来。
褒_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族人千方百计要把褒_救出来。他们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女。在褒城内找到一位姒姓女子,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褒姒,献于幽王。替褒_赎罪。
幽王见了褒姒,惊为天人,非常喜爱,马上立她为妃同时也把褒_释放了。幽王自得褒姒以后,十分宠幸她,一味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不惜想尽一切办法,可是褒姒终日不笑。
为此,幽王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这时有个佞臣叫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提议用烽火台一试。
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由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都遍设烽火台。西周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
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必须起兵勤王,赶来救驾。虢石父献计令烽火台平白无故点起烽火,招引诸侯前来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发笑。
昏庸的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果然带领本部兵马急速赶来救驾。
到了骊山脚下,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高坐台上饮酒作乐。周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取乐,诸侯们始知被戏弄,怀怨而回。
褒姒见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觉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周幽王为此数次戏弄诸侯们,诸侯们渐渐地再也不来了。
周幽王为进一步讨褒姒欢心,又罔顾老祖宗的规矩,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并下令废去王后的父亲申侯的爵位,还准备出兵攻伐他。申侯得到这个消息,先发制人,联合联合缯侯及西北夷族犬戎之兵,于公元前771年进攻镐京。
周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们因上次受了愚弄,这次都不再理会。
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烛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使得周幽王叫苦不迭。镐京守兵本就怨恨周幽王昏庸,不满将领经常克扣粮饷,这时也都不愿效命,犬戎兵一到,便勉强招架了一阵以后,一哄而散,犬戎兵马蜂拥入城,周幽王带着褒姒、伯服,仓皇从后门逃出,奔往骊山。
途中,他再次命令点燃烽火。烽烟虽直透九霄,还是不见诸侯救兵前来。犬戎兵紧紧追逼,周幽王的左右在一路上也纷纷逃散,只剩下一百余人逃进了骊宫。周幽王采纳臣下的意见,命令放火焚烧前宫门,以迷惑犬戎兵,自己则从后宫门逃走。
逃不多远,犬戎兵又追了上来,一阵乱杀,只剩下周幽王、褒姒和伯服三人。他们早已被吓得瘫痪在车中。犬戎兵见周幽王穿戴着天子的服饰,知道就是周天子,就当场将他砍死。又从褒姒手中抢过太子伯服,一刀将他杀死,只留下褒姒一人做了俘虏(一说被杀)。至此,西周宣告灭亡。
此时,诸侯们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援。犬戎看到诸侯的大军到了,把周朝多少年聚敛起来的宝贝财物一抢而空,纵火退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烽火戏诸侯
回到东周开始之前
公元前770年,西周最后一位暨东周第一位君主,平王宜臼在秦襄公的护送下把国都迁到了他的叔祖父(祖父周宣王的异母兄弟,曾祖周厉王的儿子),王子多父早先于前806年开始大力营建的成周洛邑,标志着周代经历275年,以镐京为首都时代的终结。由于洛邑位于镐京的东面,接下来这个以新都洛邑为行政中心的时代被后来的记录者称作东周,相对地,之前的时代就被称作西周。
(这一以东、西对立二分,并以空间位置替代时间次序的命名方式,为后继者开了先河,如西汉/东汉,西魏/东魏,不同于相对晚近时代的南北对立。
我们今天对东周的了解要比西周更加详细,一方面固然因为东周距离我们相对更“近”一些,另一方面也因为这个时代的前半段所发生的事件,大致被鲁国史官编撰的编年体文本《春秋》记录了下来,而后半段又被较晚时西汉刘向的《战国策》所命名。于是整个东周时期(前770-前221年)又被合称为“春秋(与)战国”时代。
西周向东周的转变,在中国先秦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传说中礼法完备的西周就此终结,进入了“礼崩乐坏”的东周时期,当然,东周并没有孔子眼中那么糟糕,这毕竟是中国古典时代最精彩的部分。由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组成的东周时代是个人心浮动,又积极进取的阶段,不但诞生了“诸子百家”等精彩纷呈的学说,还奠定、塑造了中国人行为法则的基本典范和道德偶像。
不夸张地说,我们今天《成语词典》至少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成语,都源自这个时代,比如“老马识途”、“鹬蚌相争”、“一鸣冲天”、“螳螂捕蝉”。
然而,正如后来儒家学者始终将“西周”当作崇高理想的王国,魂牵梦萦的道德故乡,永恒回归的精神家园,同时将东周视作“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之始(那几次“尊王攘夷”的壮举除外)。在呈现东周的精彩之前,我们或许也要先回到西周世界将要崩坏前夕,那个荒诞而不失有趣的故事当中。
烽火为谁点燃
亡国的历史背后总有一个被视为“祸水”的女人。
所有关于西周崩溃的叙述中,都离不开平王的父亲周幽王令人啼笑的传说。说到幽王,又少不了幽王的父亲宣王。具有“中兴”之称的周宣王并没有传言说得那么卓越,作为被国人驱逐十四年不得国而终,留下“国人暴动”、“共和行政”等事迹的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的一生都在东征西讨,收拾父亲留下的残局中度过。《竹书纪年》提到,只是在刚即位时打赢了两仗,之后“王师败逋”这几个字就与他终生如影随形了。
唯一的例外是公元前787年,宣王打败了大致位于陕北东部的“申戎”。这次胜利除了点缀了宣王的“中兴”之功外,还为他的儿子和孙子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宣王让儿子娶了申戎首领(申侯)的女儿,生下了未来的平王。
五年后宣王去世,幽王即位。从一开始就运气不佳的幽王,公元前781年他即位的第二年时,就遇到了“西周三川皆震”,司马迁的《史记?6?周本纪》引用了《国语?6?周语》里周太史伯阳父的评价,认为“周将亡矣”。这个预言性的论断极可能来自后代史家的总结,但这至少表示幽王不幸的开始或许并非偶然。
传说还提到,即位第三年,幽王宠幸了褒国女褒姒,褒姒为他又生了一个儿子。接下来就是幽王最著名的事迹“烽火戏诸侯”了。在《周本纪》讲述的版本中,幽王为取悦不爱笑的美人褒姒,“数举烽火”博其一粲,诸侯见烽火起而勤王,发现白来一次,悻悻而归,终于惹得美人大笑。后来诸侯知道真相,即便烽火有警,“益亦不至”。这回该轮到幽王“眼泪掉下来”了,他后来的经历证明,的确是他的玩笑之举坑了自己。
因为当幽王准备为立褒姒为王后,废去王后申侯之女,以及申侯的外孙,太子宜臼,并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时,申侯大怒,和缯人?西夷、犬戎一道合攻幽王,而“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文献还提到,幽王任用了一名“善谀好利”的虢石父为卿士,也是原因之一,对此我持保留态度。)申侯、缯国?西夷和犬戎四方“杀幽王骊山下”,虏走褒姒而去,然后就发生了申侯外孙,“平王东迁”的故事了。
烽火戏诸侯是西周历史上著名的故事,但有些细节一直未得到重视,比如他为什么会“数举烽火”。
传说总归是传说,幽王“数举烽火美人粲”的行为,很可能就是后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行为模板,但这个故事除了以戏谑的笔调,把周王误国的责任推卸到女性身上外,还给我们提供了什么重要信息呢?
事实上,这个故事在表面上讽刺幽王荒诞的成分外,还暗示了另一个事实:“数举烽火”――点燃烽火的次数很多。而幽王点火的根本目的则是,“有寇至则举烽火”(当然,《吕氏春秋》提到同一事件时,没提到烽火,只提到了用鼓),请诸侯勤王;这里的“寇”,结合后来真的“举烽火征兵”的对象,显然就是与申侯有关的“缯人?西夷和犬戎”等等。
那么,这段故事实际透露出的信息便是,幽王的确曾经以“戎”为“寇”的名义多次征兵。《竹书纪年》提到,幽王三年时“幽王命伯士伐六济之戎,军败,伯士死焉”。无论是《诗经?6?六月》中的“猃狁孔炽,我是用急”,《采薇》中“靡室靡家,猃狁之故”等诗句,还是《多友鼎铭文》所述和猃狁的战斗,以及《兮甲盘》、《虢季子白盘》、《?鼎》等文献所针对的“猃狁”,都一而再地向我们提示自宣王以来周人北部有警的频率。
且在此时,周王还只有一个敌人,猃狁即犬戎。
于是乎,隐藏在“烽火戏诸侯”故事中的第一个真相便是,幽王举烽火也好,击鼓鸣警也罢,实际反映了幽王之世所面临的窘境,“诸侯悉至”也是事实,只是警报频率过高,实在难以招架。通俗地说,即便诸侯增援全勤了之前的100次防御战,但架不住以犬戎为代表的外敌不期而至的第101次进攻,不怪幽王失信,亦不怨诸侯疲惫。
谁杀死了幽王
幽王不幸的被杀事件似乎也和褒姒有着某种关联。我们首先要明确,参与杀幽王的主要人群,除了申侯和缯人外,西夷和犬戎都参与其事。相同的表述还出现在《史记?6?秦本纪》当中,该篇的提法是“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在申侯的策动下,分别活动于渭水上游(西戎)和泾水上游(犬戎)河谷的人群一齐向渭水中游移动。表面上看,申侯伐周在于褒姒夺宠。
但申侯的确在周人的边境问题上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比如,《国语?6?郑语》中,史伯提到周人和申人之间的政治关系时曾“预言”:“(周)若伐申,而缯与西戎会以伐周,周不守矣!”――申与西戎的关系显然更密切一些,而幽王及周人的安危很大程度上便维系于申侯。幽王甘冒边境安危之险,而更换储君并贬低和申人之间的婚姻纽带,便很难用道德政治学来解释了。
不过,从《竹书纪年》来看,周宣王三十九年,“王征申戎,破之”或许已经埋下了周、申之间的怨怼。按照周人由来已久的文化方式,他们通常喜欢在击败另一个部族后,以婚姻的方式接受对方的臣服,并以此为纽带形成政治、军事上的同盟。
历史上,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击败东进路上的申、吕诸姜后,就和以师尚父(又名吕尚/姜尚)为代表的羌人群体结成了稳定的军事盟友(周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就娶了姜子牙的女儿),并一同伐商成功。数百年后,相同的文化策略又一次影响了周人的命运。
在史书中,周幽王一般都是“反面角色”。
宣王当年击破申戎之后,不仅为儿子娶了申侯之女,还将申戎群体纳入了周人的战斗序列,这些臣服周王的人群不可避免地要为周人履行重要的军事职责。也就是说,申侯极有可能是在周王点燃烽火后,有义务出兵勤王的诸侯之一,从后来申侯对西戎、犬戎及缯人的号召力来看,申侯可能就肩负着针对犬戎或西戎的防御任务。
那么结合“烽火戏诸侯”背后的事实来看,当诸侯们一而再,再而三地为周王履行出勤护驾的任务时,难免会出现疲惫或不满情绪。而一旦因厌战而不执行军令,作为“天下共主”的周王,显然不能坐视不理。作为对不履行职责的申侯的惩罚,幽王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取消其女儿和外孙在王室中的地位。至于改立褒姒母子为元妃、适子,恰恰就是取消申侯女、子地位的部分结果,而非原因。
一个重要的证据来自《竹书纪年》,公元前777年,幽王改嫡后,申侯并没有采取过激手段,直到五年后的前772年,前太子和王后奔申之后。或许觉得自己的制裁手段未收到预期结果,幽王决定效法父亲宣王,“(幽)王及诸侯盟于太室,王师伐申”。至此,曾经为周王担任过重要勤王任务的申侯才走上了反周的道路。
作为一个类比,周宣王曾经通过先后任命两位西戎首领大骆和非子的方式,征调西戎加入到周人的军事序列当中,但疲于征发的西戎以杀死这两位首领的激烈手段,抗拒周人的军事调动。直到宣王继续任命非子的后人秦仲,并给予足够的武力支援,才在很大程度上,借助扶植秦仲家族(还让前代申侯与其通婚)确立了周人在西戎中的影响力――这位秦仲就是秦人的直系祖先。
当然,“王师伐申”的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幽王和郑桓公一道死于犬戎、西戎、缯人和申侯的联合进攻。当申侯面对周人的压力时,他不但选择与幽王作战,而且放弃了原有的职责,与“敌人”组成了新的临时同盟――因此,在幽王最后一次点燃烽火时,怎么可能还有诸侯勤王呢,这和幽王当初有没有玩(烽)火毫无任何关系,即使真的有过的话。
申侯逃过了被幽王讨伐的命运,但他却不是此事最大的收益者,从被贬谪的王子到新一任周王,平王宜臼甚至也不是最大的受益者,真正的受益者是救周有功,护送平王至于成周洛邑的秦人。得到周平王“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顺水人情的秦襄公,不但抓住了攫升诸侯的机会,还为秦国的发展打开了向东的路径,看来,秦人当初“救”的似乎不是幽王之周,而是平王之周。
犬戎从哪里来
许多年后,面对犬戎和西戎,与侄儿幽王一同赴难的郑桓公王子多父会想起,他曾询问太史伯阳父:“王室多故,何所可以逃死?”阳父答“王室将卑”,也就是说未来将是戎人和狄人昌盛的时代了。解开了“烽火戏诸侯”与幽王之死的联系,并不表示我们解开了西周倾覆的全部原因。预感到周室将遇动荡,而率先迁移“逃死”,并将郑国奠基为春秋初期的大国的桓公,已经告诉我们,西周的灾难或许在很多年前便已出现。
在周人北方边境上跃跃欲试的犬戎就是最好的证据。
要为东周的开始,及西周的陷落提供更充分的线索,比如,犬戎和西戎为何会频繁出现在西周的边鄙上,对周人施加了无法逆转的压力,仍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将其纳入长时段,探察使西周陷落并蔓延到整个东周的经济泥淖。从这个角度说,犬戎和西戎或许一同参与写成了有关“春秋战国”的充满张力的剧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55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