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没有水泥是怎么建房子的,古人的智慧你永远想不到

以史为鉴 2023-07-02 02:00:43

古代没有水泥是怎么建房子的,古人的智慧你永远想不到

中国的古建筑主要以土木为基本的建筑材料,泥土和木材,是自然对于人类最大的恩赐,虽然那个年代没有水泥,但凭借着土木,咱们也建了无数的经典之作。

中国古代的建筑,根据不同的地形特点,形成不同的建筑风格。木结构建筑分布区域广、历史周期长,所以在封建社会时期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十九世纪中叶之前,中国古代建筑一直都是一个封闭的体系,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观和风格;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开始接受外国先进的技术,建筑设计也开始与世界接轨,风格开始发生转变。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混凝土,是新石器时代的白灰夯土地基技术。现代混凝土是1824年,一位英国瓦匠发明的水泥技术。在水泥发明以前,一般百姓都是用黄泥。将黄泥碾碎后和水,加入小段的细草,不断踩踏至粘稠。这种泥可以用于石头之间的粘合,用于砌墙等,虽然强度、粘合度不如水泥,但是就地取材,在当时来看已经很实用了。

而大户人家可以用生石灰粉和水兑成石灰粉。将石灰粉浸泡在水里,浸泡一个月后,就可以用来砌青砖墙了,这种灰强度非常高。目前看到的清代建筑,大多都是用这种灰砌成的,只是成本比较高,普通百姓是用不起的。即使到了抗战时期,大多数老百姓还不知道“水泥”是什么,还是管它叫“洋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人生产出了自己的第一包水泥,是由昆明水泥厂制造的,那时才进入水泥的真正时代。

古代没水泥,为什么城墙却能坚不可摧,几百年不会坍塌呢?

1796年英国人.帕克用泥灰岩烧制出了外观为棕色的罗马水泥,到1824年英国建筑工人约瑟夫·阿斯谱发明了水泥,并取得了波特兰水泥的专利权,在此之前,水泥还是一个神话,然而在没有水泥的情况下,明城墙历时已经600年,却依旧坚不可摧,这是为什么?材料现代人都舍不得用。

1357年,明朝谋臣朱升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觉得言之有理,因而采纳,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便下令普遍筑城,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历经28年,于明洪武廿六年(1393年)完工。

据记载,有28万民工投入到南京明城墙的工程建设中,约3.5亿块城砖,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并入选了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大城墙,而明城墙能够屹立至今不倒,只因明朝人用了这些材料。

夯土,则是将泥土压实,制作非常结实的泥块,甚至比砖石更加牢固,明城墙既用到了青石砖也用到了夯土,夯土用在城墙内部,外部则是用青石砖进行进一步的稳固,而且为了防止偷工减料、工匠敷衍了事等,基本每块砖石都会刻着负责工人的名字,由此以来,这样的明城墙能够抵挡炮石。

夯土使用的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一直在大规模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名人孟子曾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版筑讲的就是夯土技术。

明城墙里还有一种材料,连现代人都舍不得用,那就是糯米,虽然当时没有水泥混泥土,但由糯米、熟石灰和石灰岩混合制成了特殊的混泥土,变得十分黏稠,是主要的黏合材料,使得明城墙的砖石百年来不会变质损坏。

众所周知,糯米是一种粮食作物,还是非常有营养的粮食,《本草纲目》记载:糯米作为一味中药,具有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的作用。现今肯定是舍不得将糯米用于城墙筑造中。

对此,明代《天工开物》一书记载:用以襄墓及贮水池则灰一分入河砂,黄土二分,用糯米、羊桃藤汁和匀,经筑坚固,永不隳坏,名曰三合土。

明城墙的规模不小,也可以得知当初为了修筑城墙,用了不少糯米作物,给老百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事实上糯米用于建筑便不是从明代开始,可追溯至1500年前,建筑工人将糯米和熟石灰以及石灰岩混合制成浆糊,称之为“糯米砂浆”,主要用于建造陵墓、宝塔、城墙等。

秦始皇下令修造万里长城,千年来屹立不倒,也是因为用到了糯米这种珍贵的材料,也只有君王能够下令使用糯米用于大规模的建造中,但却使得百姓常年赋税严重,不过这也说明我国古时建筑技术的先进,从千百年还存在的文物中,看到古人的智慧,和劳动人民的勤奋。

夯土(3)糯米(1)明城墙(1)

古代没有水泥,那长城是如何修建的?古人竟是用这个砌墙的?

许多人都听说过一句话,那就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中国的长城可以说在世界上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奇迹,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然而长城的建成却是非常困难的。

要知道在当时建造长城,几乎没有任何的重型工具,只能靠工人们用手来建立起来,而长城万年不倒的其中一个秘诀居然就是我们经常吃的糯米。

糯米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很常见,经常用来包粽子或者做糍粑,但是在古代糯米却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建筑材料,长城的土石就是用糯米和砂浆建造而成的,在当时石头的切割工艺还没有那么先进,因此在古长城,人们是使用糯米和砂浆进行捶打和混合,然后再加上一些芦苇做支架,形成了最早的混凝土,而这种混凝土在当时是非常牢固的,并且可以有效的抵御风雨,因为在这些材料的外层糯米已经形成了一层有效的保护层,就算是刮风下雨,这些保护层也能防止内部因渗水而松垮。

再加上这些材料内部放上了芦苇作为支撑,就相当于今天我们建造房屋所使用的钢筋,这使得在古代制造长城时所使用的材料和我们今天钢筋混凝土结构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因此他们也就非常坚固,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看见长城的遗迹,而现在的八达岭长城其实是明代建造的,明代建造的长城已经具有了较好的石材切割工艺,因此明代建造的长城大量采用石块,但粘接材料,还是以糯米砂浆为主。

没有水泥的古代,城墙是如何造出来的?

古代没有水泥,但古人也能造出坚固的城墙。早在明朝时期,人们堆砌青石砖与夯土,并将糯米熬制成汤后与沙土、石灰等材料混合制成粘合青石砖与夯土的粘合剂,进而建造出坚固城墙。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水泥,但是聪明如古人,做出一种类似现代水泥的粘合剂对他们来说也不算难事。古时候,人们不仅能够建造城墙,而且他们建造的城墙有好些都能屹立百年甚至千年不倒。例如建造于朱元璋时期的南京城墙,便已屹立了大约600年之久。

在中国古代,建造城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单讲明朝建造南京城墙,前后就花了差不多27年的时间、付出了27万人力。这样看来,古人本着一丝不苟的态度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造出来的城墙,能屹立百年乃至千年当然也在情理之中。

明朝建造南京城墙时,用的材料是青石砖与夯土。要建好城墙,大致程序就是先将处理好大小的青砖按照一定的规律堆砌起来,然后将处理过的夯土堆砌在青砖之外。而作为青砖与夯土粘合剂的 原材料,则需要另外炼制。

在粘合剂的制作上,聪明的古人充分利用了糯米的粘稠特性。首先古人将糯米熬制成汤,然后将其与沙土、石灰等混合制成粘合剂。这种粘合剂,就是现代类似水泥的东西。古人用这种粘合剂建造出来的城墙不仅强度大、韧性好,而且还能防渗,在功能上一点都不输现在的混泥土。讲到这里,说起古人的智慧,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

在没有水泥的古代,到底是怎么修建长城的呢?

水泥是现在盖房子的主要材料,但是古代没有水泥,可是却能修建坚固的长城,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古代建造长城主要用到的是砂浆。


中国的长城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秦始皇摧毁六国后,开始修建长城,历代王朝也不断修复和完善长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聪明而有创造力的国家,不惧怕困难和障碍。古人将竭尽全力,尽力解决困难,创造奇迹!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没有钢筋混凝土,聪明的古代人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加固建筑物。

第一种方法是使用石灰砂浆。在很早的时候,古人就学会了用石灰砂浆来加固建筑物。这是石灰、沙子和水的混合物。生产工艺和成本相对较低,但强度明显降低。很难建造很高的建筑,也不能在潮湿的环境中使用,水是最大的天敌。第二种方法是用糯米砂浆建造。从这个名字,我们可以知道这是糯米和石灰膏的混合物。二者会产生很强的附着力。用它建造的墙比以前的方法质量好得多。中国古代的明长城就是用这种方法建造的。有了这种方法,即使没有水泥,明长城也能屹立百年,屹立在群山之中。

此外,还有夯土建筑的方法。夯土是我国古代人使用的一种建筑材料。它是由赤泥、粗砂和石灰块混合并通过重力压制而成的各种固体材料。考古研究表明,夯土早在商周秦汉时期就已被使用。当没有砖的时候,古人试图创造一种坚固的材料来建造建筑物。然后他们混合石头和其他泥土材料来发明一种新材料。果然,夯土产生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54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