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刘邦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在大汉灭亡300余年后的公元531年,北齐太祖、有鲜卑血统的高欢被拥为六镇军士之主,他的第一道命令就是:“今以吾为主,当与前异,不得欺汉儿,不得犯军令,生死任吾则可,不尔不能为取笑天下。” 将不能欺负汉人与不能违反军令并列,可见在鲜卑族悍将高欢的心目之中,刘邦创立的大汉王朝是值得尊重的。强汉的余威一直绵延后世,抛开刘备的蜀汉政权不说,赵汉,成汉,后汉,北汉,南汉等各种姓刘不姓刘的政权,都要继承“汉”的国号,可见大汉是被后世人奉为标杆的朝代。
作为大汉的开国皇帝,刘邦被无数后世枭雄奉为英主。五胡十六国时代后赵的创建者、中国唯一奴隶出身的皇帝石勒,就曾跟臣子们说过:“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契丹的开国雄主耶律阿保机更是刘邦的脑残粉,他素来仰慕刘邦,为了能跟偶像扯上一点关系,硬生生宣布自己的汉姓是刘。这还不算,还赐老婆述律平一族姓萧。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了,萧何的萧。无他,一代贤相萧何辅佐刘邦成就了王图霸业。刘·阿保机向刘邦看齐,那么他所倚重的后族,自然是对标萧何。
断腕皇后述律平是个辅佐阿保机崛起于草莽之间的狠角色,当刘·阿保机忙着跟兄弟族人火拼的时候,述律平不仅替他出谋划策,关键时还能披挂上阵,替他守住后方。神册元年(916年),阿保机远征党项,室韦族的黄头、臭泊二部乘其后方空虚之机前来袭击,多亏有述律氏指挥若定,奋力反击,才将来犯者彻底打败。述律平皇后之于阿保机的心目中,就如同那位“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镶,不绝粮道”的贤相萧何之于刘邦。所以,不要纳闷为何大辽的太后都姓萧了,她们都是“萧家人”。皇后姓萧是辽太祖定的规矩。
石勒身上有洗不掉的“两脚羊”的传说,史载他雄武善战,不少人都怀疑他是个杀人不眨眼的角色。这样的狠角色,居然说:“如遇刘邦,愿为韩信。”中国古代一共有408位皇帝,在这些登上权力巅峰的人中间,刘邦的个人魅力是独一份的。个性倜傥疏豪的皇帝不止刘邦一个,大唐开国皇帝李渊,跟刘邦个性相似。《旧唐书》所载,李渊“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论贵贱咸得其欢心”,豪爽大方的性情恐怕就是当大哥的本钱。若非这样爱热闹讲义气撑得起场面的性格,怎能团结一众小弟一起打江山呢?能当开国皇帝的人,最开始的人面都是靠好人缘撑起来的。日后翻脸不认人、血洗功臣的朱重八,当年创业路上PK张士诚和陈友谅的时候,摆出都是一副招贤纳士的姿态,虚心纳谏的好姿态,引天下英雄竞折腰。
跟朱重八相比,刘邦是天生大哥脾性,不带一点装的。当年他还是个小小亭长,自己都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时候,就带着一群小弟去大哥大嫂家蹭饭。蹭着蹭着大嫂不高兴了,故意早早把饭做了吃,专门等他来的时候刮锅底。这当然害得刘邦在小弟们面前很没有面子了,后来他当了皇帝之后,全家人都跟着沾光,唯独大嫂家没有。刘太公着急呀,手心手背都是人,一家人总不能厚此薄彼吧?他不断地提醒刘邦,别忘了还漏了你大嫂一家。此时,刘邦的大哥刘伯已经去世了,遗下一子刘信。
刘邦还真是个记仇的人,跟老爹说:“某非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也。”明摆着,记恨大嫂当年的小气。刘邦大笔一挥,封刘信为“羹颉侯”。这个带着戏谑性质的封号,不就是讽刺当年“刮锅底”的破事吗?刘信恭恭敬敬地受了,还老老实实在封国里做了十几年的王。刘邦怨大嫂并非长者,他本人也不是谦谦君子,即便当了皇帝,也不改睚眦必报的本性。
跟李渊相比,刘邦虽有天生大哥脾性,当大哥的资本并不雄厚,全靠豁得出去。 李渊世袭唐国公的爵位,十四岁以千牛备身入仕,在朝野中颇有声望,不然隋炀帝杨广也不会动了杀念。李渊唯有做出一副好酒色、胸无大志的样子,才侥幸躲过杨广的猜忌。李渊在太原起兵之后,振臂一呼应者云集,靠的就是威望。
刘邦造反,全凭一腔血勇。威望这种东西,在秦汉之交贵族遗风存尚时,多半是由血统决定的。刘邦一介小民,日后李世民都会毫不客气地揭他的老底:“汉高祖乃一田舍翁耳。”项梁起兵会稽后,复立楚王,迅速为成为反秦势力的主心骨。凭的是啥?就凭项家世代为楚将,其父项燕是楚国名将,项燕兵败身死后楚国很快就被秦始皇灭了。
陈胜吴广起兵后,天下大乱,不少郡县的百姓都杀了守官加入反秦浪潮中。刘邦的家乡沛县也乱了,他被推上带头大哥的位置,全靠胆大不要命的脾气。
论官衔,县官萧何、曹参都比小小的亭长刘邦大,但是两人都不敢出头。为什么?秦法带头造反是要祸及家人的,萧何、曹参都存了保全家族的私心,害怕失败诛连全家,都推着让刘邦当头。
刘邦果真好胆色,没人敢出头,独独他不怕殒身灭族,就当了沛县这三千子弟兵的带头大哥。从此,他从前的上级萧何甘愿马前驱使,他一步步从沛公到汉王,定鼎中原成一代雄主。
沛县的父老乡亲之所以服他,除了关键时敢站出来的胆色,平日仗义豪爽的好人面之外,估计他身上那些神神怪怪的传说,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史记》里记载,起事之前沛县父老卜了一卦,果然是选刘邦当头最吉,当即就尊他为沛公。沛县子弟兵祭祀了黄帝、蚩尤,还杀了牲口祭鼓旗,这支打出的旗帜是红色的,这当然跟刘邦有关系了。他释放骊山徒后夜径泽中,曾醉斩挡道白蛇,遇到一个哭哭啼啼的老妪,嘴里碎碎念着,“我的儿子是白帝之子,化为蛇挡了路,现在被赤帝之子杀了。”说完,这老妪就不见了。当时刘邦就心中窃喜,赤帝子杀白帝子,老纸不正是天命所归吗?
契丹是我们现代人所熟悉的一个古代民族,这个民族盘踞在中国北方数百年,曾建立了辽国,与中原王朝有着无数的战争和故事,我们所熟悉的杨家将的故事大多是与契丹辽国的战争,而真实历史上,北宋与契丹辽国的战争贯穿整个北宋王朝。
在我们现在的印象中,契丹人剽悍能战,曾击败大宋禁军,盘踞幽云十六州百余年,北宋军队无可奈何。
历史上的契丹人确实是北宋劲敌,北宋面对这个剽悍的民族被动挨打,被揍了好几次。
然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在唐朝末年,一个军阀就可以吊打契丹,而且打败的还是统一契丹的英雄契丹族的“神”耶律阿保机。
这个人唐末枭雄李存勖。
李存勖是李克用的继承人,统帅河东军镇,担任河东节度使,他当时只是北方一个军阀,他南有强大的后梁,东有魏博军,北有桀燕,可谓多面受敌,并没有什么优势。
然而,就是在这种被动的局面下,李存勖主动出击,收复幽云十六州,攻杀割据叛乱分子,击败契丹,后来更是吊打契丹酋长耶律阿保机。
这就是历史上的“幽州保卫战”和“定州之战”。
公元917年,李存勖攻灭桀燕,取得了幽州大部,但桀燕卢龙节度使卢文进却做了汉奸,引契丹兵南下。
当时契丹已经被耶律阿保机统一,建立契丹国,耶律阿保机也成为了契丹各部的英雄,此时契丹正值壮年,兵强马壮,是中原王朝的北方劲敌,其威胁不亚于匈奴对汉朝,突厥对隋唐。
契丹南下大军有骑兵数万,号称五十万大军,来势汹汹。
契丹本就是塞外民族,剽悍能战,中原各路军队都不敢招惹契丹,但是李存勖却知道不能退缩,一旦退缩则契丹乘势南下,幽州必然不保,幽州不保则长城尽失,失去长城则整个华北平原就无险可守,中原王朝将陷入巨大危机。
李存勖此时正在南面抵挡后梁,两线作战十分危急。
但李存勖还是派遣仅有的一万多骑兵由李嗣源李存审率领,抗击契丹。
结果李嗣源等人主动出击,一战大破契丹前锋,杀得契丹人尸横遍野,丢弃毳幕、毡庐、弓矢、羊马漫山遍野。
此战后,耶律阿保机并不甘心,亲率契丹大军南下,史书记载,契丹此次作战是“空国出征”,势在必得。
契丹人围困了定州,定州节度使王都向李存勖求救。
李存勖手下都劝他:耶律阿保机不好惹,还是求和吧。
李存勖却说:“如果连小小契丹都惧怕,我将来又怎么君临天下呢?”
于是亲率大军讨伐契丹,李存勖亲率五千铁骑猛攻契丹中军,一战破之。时值隆冬,河水结冰但冰面较薄,契丹兵马落入冰河中溺死者不计其数。
李存勖一战破契丹,大获全胜,契丹在以后十余年中不敢南下,即便后来李存勖与后梁激战,背后幽州空虚,但契丹连大气都不敢喘,根本不敢动。
直到李存勖死后,契丹才重新嚣张起来。
我们看,李存勖作为唐末的一个军阀就能吊打契丹,而北宋以举国之力在上百年中反被契丹吊打,年年纳贡低头,这差距未免太大了吧?
李存勖自幼随父征战,英勇过人。父亲死后,他秉承遗命,灭后梁,逐契丹,统一北方,建立后唐,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他赢得了战神的称号。可建国之后,骁勇的战神一变成为超级票友,每日和伶人同台唱戏,终因宠信伶人误了国政,身死国灭,成为天下笑柄
少年成名后唐庄宗李存勖小名亚子,据史书记载,他从小就勇猛过人,喜欢骑马射箭,很受父亲李克用的喜爱。当别的孩子还在无忧无虑地嬉戏时,11岁的李存勖就已经随父出征了。打了胜仗之后,李存勖随父亲一起觐见唐昭宗。看到这个英气逼人的少年,唐昭宗甚为欣赏,还令其上前,轻抚他的背说:此儿日后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比其父更为勇武!正是因为唐昭宗的一句此子可亚其父,李存勖才得了亚子的小名
据史书记载,李存勖稍习春秋,略通文史。比起其父李克用来说,李存勖在计谋方面还要略胜一筹。他自幼就跟随父亲征战,经常能够给父亲出谋划策。当时,占据幽州的刘仁恭本来是李克用手下的将领,在李克用的扶持下才得以成为占据幽州地区的军阀。但是此人并不感恩,当李克用向他征兵的时候,他竟然拒发一兵一卒。后来,刘仁恭也被朱温围困,不得已只得厚着脸皮来向李克用借兵。李克用性格刚烈,对此等忘恩负义的叛徒恨不得杀之后快,自然不肯发兵。这时候,年轻的李存勖审时度势,从大局出发,极力劝说父亲要搁置个人恩怨,利用幽州的力量牵制朱温,为自己的崛起谋求更多的时间。李克用冷静下来,觉得儿子所说在理,便出兵解了幽州之围,阻止了朱温吞并幽州、扩张势力的野心
谁与争锋开平二年正月,李克用病死,李存勖继承了晋王之位。在李克用病重期间,李存勖的叔父李克宁曾经企图篡位,所以,李存勖一办完丧事,就设计捕杀了叔父李克宁,可见其行事手段之凌厉。当时,朱温已经灭了,自立为帝,国号梁,改元开平。为了统一全国,朱温趁李克用病死的机会发兵进攻潞州。但是李存勖丝毫没有因为居丧而乱了阵脚,他知道潞州是河东的天然屏障,一旦失去,。于是,他便亲率大军,从晋阳出发,直取上党,乘大雾突袭围潞州的梁军,结果大获全胜。这一战使得李存勖声名大噪,连本来依附后梁的军阀王容和王处直都开始动摇信心,竟然与李存勖结成了反梁的联盟。据资治通鉴记载,朱温得知消息后大惊,说: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潞州一战,新晋王李存勖扬名立万,军队的士气也大涨。李存勖乘势以光复唐朝为口号,发兵讨伐后梁。双方在柏乡又展开了一场血战。在这次战役之中,梁军有王景仁率领的禁军和魏博兵八万之多,而晋军只有周德威率领的3000骑兵和镇州、定州的军队,实力相差悬殊。而且梁军守柏乡、以逸待劳,而晋军则长途奔袭,自然疲惫。所以,此战必须以计谋巧胜。李存勖采用周德威建议,没有贸然攻城,而是用计引诱梁兵出城,然后聚而歼之,并且故作不敌,自动后退。梁军主将王景仁本来就自恃兵力战备优势而轻敌,一见晋军后退,马上发动全部军队出城追赶逃兵。结果正中了李存勖的计策,梁军大败,八万余人死伤殆尽。这次著名的以少胜多之战,使得梁军丧失了对河北的控制权,沉重地打击了梁军的气势,也为晋国的崛起谋求了宝贵的时间
柏乡之役之后,晋军的队伍成为了不可战胜的神话,一时间让后梁君臣闻风丧胆。但是战神李存勖并没有自信心膨胀,发动更大规模的战役,而是息兵行赏,休养生息。在这一段难得的停战时期内,李存勖抓住机遇鼓励生产,整顿吏治,宽刑减赋,使得河东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为接下来的战争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待到时机成熟,李存勖拿出了父亲临死前交给自己的三支箭。那三支箭象征着父亲的三桩遗命,一是讨伐刘仁恭,攻克幽州;二是征讨契丹,解除北方边境的威胁;三是消灭世敌朱全忠。据史书记载,李存勖每逢出征都要将供奉在太庙里的三支箭取出来,随身携带,以鞭策自己。这次和之前不一样,河东的势力已经大异于前,可以与朱温一决胜负了
911年,李存勖在高邑大败了朱全忠亲自统率的50万大军。接着,攻破燕地,将刘仁恭活捉回太原。九年后,他又大破契丹兵,将耶律阿保机赶回北方。经过十多年的交战,李存勖基本上完成了父亲遗命,于923年攻灭后梁,统一北方,四月,在魏州称帝,国号为唐,不久迁都洛阳,年号同光,史称后唐
一代戏痴父亲的遗命已经完成,北方已经统一,后唐政权已经建立,作为后唐的开国皇帝,李存勖的确立下了不世之功。尤其是在常年对后梁的征战中,李存勖卓越的军事才能让他赢得了当之无愧的战神称号。在李存勖看来,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已经圆满地完成了,征战半生的战神也该休息休息,享受一下当皇帝的快乐了
李存勖的爱好不多,他虽然略通经史,但不善于吟诗作画,对马球、赌博等行当也不感兴趣,可他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就是听戏、唱戏。据史书记载,五岁的李存勖有一次随父亲去打猎,回来的路上听伶人演唱百年歌,声调甚为凄苦苍凉,听得随行的人都很郁闷,他却听得很陶醉,似乎有所心得。可见李存勖从小就对音乐很敏感,长大之后经过学习和研究,对音律甚为通晓,而且他不但会听,还能亲自登台表演
李存勖建立后唐之后,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唱戏中去,还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他经常面涂粉墨,穿上戏装,和优伶们同台演出。有一次,他上台演戏,自报家门喊了两声李天下,台下一个伶人立刻冲上去扇了他两个耳光,周围人都吓傻了。李存勖也被打愣了,问那个伶人为何要打自己,那个伶人也有些小聪明,不但不谢罪,反而振振有词地说:李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叫了两声,还有一人是谁呢?李存勖一听,倒也算是有理,反而赏赐了那个伶人
伶人掌掴皇帝反而受到赏赐,这种荒唐事前所未有,可见当时李存勖对于伶人已经宠溺到何种地步。当时的伶人地位极高,不仅可以随意出入宫廷,和皇帝不分尊卑地打打闹闹,甚至还有些恃宠而骄,侮辱戏弄大臣。而一班朝臣却是敢怒不敢言,甚至为了升官发财还要去巴结讨好皇帝身边受宠的伶人
据史书记载,李存勖还雇用伶人做自己的眼线,到处刺探大臣们的言行,弄得朝野人心惶惶。他还肆意将自己宠爱的伶人封为刺史,完全置有才之士于不顾。皇帝昏庸无道,自然招致朝野上下的不满,矛盾正在不断激化,而醉心梨园的李存勖却似乎全然不知
招致叛乱李存勖在建立后唐的过程中屡立奇功,领导有方,深受将士们拥戴,大家都尊他为战神。可是众人没有料到,这位戎马半生的大将军,竟然变成了一个扭捏作态的戏子,每天不理朝政,就知道登台唱戏,完全不顾皇帝的身份和尊严,甚至纵容一群无知浅薄的戏子戏弄朝臣,让众人失望至极
同光四年,李存勖竟然听信宦官伶人的挑拨,冤杀了大将郭崇韬。这一举动震惊朝野,立刻将积蓄已久的怨愤升到极点。为了替冤死的将军讨回公道,另一名大将李嗣源率领重兵开进汴京,准备自立为帝,讨伐这个无道昏君李存勖。李存勖听到消息之后大惊,可是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骁勇善战的将军了,情急之下,他只得拿出内府的金帛收买人心。可是将士们早已对他失望,眼看大势已去,他还试图御驾亲征,做垂死挣扎。结果,没想到他还没有来得及战死沙场,就被身边的伶人郭从谦发动兵变杀死了。这真是莫大的讽刺,李存勖那么宠幸伶人,没想到却身死伶人之手,沦为天下人的笑柄。当李嗣源攻入洛阳之后,李存勖的尸骨已经被投入大火中焚烧,只剩一些零星尸骨,最后葬于雍陵。可怜一代枭雄,竟然落得如此死法,真是令人唏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53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汉武帝用什么方法便轻松解决了诸侯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