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李适,在继位之时,面临一个超级巨大的烂摊子,虽然当时安史之乱已经平定,但安史之乱的后遗症依然困扰着整个唐王朝。在东边,节度使拥兵自重,已经是尾大不掉。肃宗,代宗忙于平定叛乱,无力去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于是,这个老大难,就压在了唐德宗的身上。
唐国强版李适剧照
四面皆是强敌,唐王朝如履薄冰
在旧唐书德宗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大历中李正己有淄、青、齐、海、登、莱、沂、密、德、棣、曹、濮、徐、兖、郓十五州之地,李宝臣有恒、定、易、赵、深、冀、沧七州之地,田承嗣有魏、博、相、卫、洺、贝、澶七州之地,梁崇义有襄、邓、均、房、复、郢六州之地,各聚兵数万。这些人骄横跋扈,也成了朝廷的心头之患。我们从史料的只言片语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复杂局势:虽朝廷宠待加恩,心犹疑贰,皆连衡盘结以自固。朝廷增一城,浚一池,便飞语有辞,而诸盗完城缮甲,略无宁日。
东部有节度使尾大不掉,而西部的吐蕃,也是气势汹汹,甚至一度攻破了长安城,让唐王朝颜面扫地。吐蕃国不但强横,而且趁着安史之乱的时候,吞并河西数十州县,在旧唐书吐蕃传记载:自乾元后,吐蕃乘我间隙,日蹙边城,数年之后,凤翔以西,邠州以北,尽蕃戎之境,淹没者数十州。
西方的吐蕃,让唐朝丢失大量疆土,并且颜面扫地,而北方的回纥,也不老实。长久以来,回纥一直是唐朝的属国,从第一次朝见唐朝,一直到安史之乱以前,回纥人都是唐军一把最为锋利的刀子,一直充当唐军的先头部队,无论是攻打西突厥,薛延陀还是后突厥,都可以看到回纥骑兵的影子,因此,唐朝因为回纥的巨大功劳,对回纥人始终非常宽容。
安史之乱发生后,回纥人更是充当平叛的先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唐朝一直和回纥国保持良好关系。但当回纥人看到了唐朝的日渐衰落,不复往日的雄风。于是回纥由原来的崇拜和服从,变成了轻视。虽然还没有太多敌意,但骄横跋扈,已经上唐王朝非常不满。在回纥传中有这样的记录:回纥杀人横道,京兆尹黎干捕之,诏贷勿劾。又刺人东市,缚送万年狱,首领劫取囚,残狱吏去,都人厌苦。可见,回纥依然很能打,但已经不像以前那般听话。
安史之乱前版图形势
唐德宗不得不面对来自东、北、西三面的危险,而且,哪一方势力,都是处于巅峰状态,都可能对唐王朝造成亡国的危险。但让唐德宗没有想到的是,最先发难的,不是这三方的任何一方,而是来自南方的南诏国。
大历十四年冬十月丁酉朔,吐蕃合南蛮之众号二十万,三道寇茂州、扶、文、黎、雅等州,连陷郡邑,这次军事行动,以南诏为主力,背后却是吐蕃暗中支持,更主要的是,这一年虽然德宗已经当上了皇帝,却还没来得及改元,唐代宗刚死,吐蕃南诏就发难,这样唐德宗恼羞成怒,立刻派李晟,带领四千精锐军队,千里驰援,大破吐蕃南诏联军,一直把联军打回大渡河。
这是唐德宗继位之后,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也产生很明显的连锁反应。这次行动的大获全胜,让所有蠢蠢欲动的势力开始重新审视唐王朝。因为唐王朝在这一场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强悍,有了巅峰时期的影子。而这一仗,也导致吐蕃和南诏之间,出现了难以愈合的裂痕。
攘内必先安外,唐德宗开始寻求突破口
面对这样的困难局面,唐德宗开始寻求突破口,如果现在还是巅峰状态,四面开战又有何难?但经过安史之乱的创伤,唐朝无力和如此多的强敌对抗。而想要恢复盛唐荣光,首先是要统一。要统一,就必须解决那些嚣张跋扈的节度使。所谓攘外必先安内,而想要攘内,必先安外。
于是,唐德宗趁着剑南之战的胜利,开始对吐蕃表现出非常友好的姿态,不但归还了很多吐蕃的俘虏,还派使臣出使吐蕃,经过两国的数次往来,唐朝和吐蕃的关系,终于恢复了正常。建中元年十二月辛卯,韦伦使回,与吐蕃宰相论钦明思等五十五人同至,献方物,修好也。
唐朝和吐蕃的握手言和,让唐朝从代宗以来,一直存在的“防秋”暂时消失,于是,大量边境的士兵被调到中原,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对节度使下手,史载:移京西防秋兵九万二千人以镇关东。手中有兵,心里就不慌了。唐德宗有了足够的底气,要和节度使大干一场。
但现在,依然不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骄横的回纥在北方,谁知道这个国家,会在打起仗来之时,选择站在哪一方。这是一个埋在唐王朝北方的定时炸弹。正当唐德宗不知道该如何对待这个强悍的邻居的时候。边境发生了一次震惊朝野的事件。
建中元年八月甲午,振武军使张光晟杀领蕃回纥首领突董统等千人,收驼马千余、缯锦十万匹。乃征光晟归朝,以彭令芳代之。这次屠杀事件,来的相当突然,却也是积蓄已久的怨气集中爆发。唐德宗的处理方式非常奇怪,他并没有贬谪当事者,而是把他调回中央,实际上非但没有处罚,甚至在暗中保护起来。
这是一场政治冒险,唐朝需要通过这件事,来试探一下回纥的底线。也通过这件事,发出一个信号,那就是,唐朝已经恢复国力,不惧怕和回纥全面开战。这个信号发出去之后,反而把这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扔给了回纥国。
而回纥国也表现出异常的忍耐,回纥可汗在会见唐朝使者的时候,说了这样的话:国人皆欲尔死,我独不然。突董等已亡,今又杀尔,犹以血濯血,徒益污。吾以水濯血,不亦善乎?为我言有司,所负马直一百八十万,可速偿我。回纥可汗表现出了足够的愤怒,但并没有想要和唐朝彻底翻脸,只是不失时机的敲诈一番,就算作罢。
唐朝吐蕃回鹘三国杀:河西走廊分裂则西北分裂
这次试探,双方都了解了对方的底线在什么地方。于是,回纥低调了很多,而唐朝则继续保持和回纥的良好关系。于是,北方这个定时炸弹,暂时熄火了。而唐德宗,也开始马不停蹄的开始自己最想开展的工作,击败尾大不掉的节度使。
虎头蛇尾的大战,唐王朝似乎又走到了起点
唐德宗没有了后顾之忧,又有了足够的兵力,以及相当多的名将,开始向着那些嚣张的节度使发起猛攻,建中元年,第一个掉脑袋的是泾原的副将刘文喜。建中二年,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被杀,建中三年正月,李惟岳被杀。唐德宗的削藩大业,一路高歌猛进,初显成效。但对于一块硬骨头,却一直无法攻破。
这块硬骨头就是河北节度使,开始,唐军的策略是利用节度使之间相互攻杀,来进行内耗,接着就是一鼓作气收人头。于是,唐军将主力集中对抗河北三镇,唐德宗亮出所有家底,以及最强的名将阵容,由李晟、马燧,李抱真来统领。唐军一路高歌猛进,连战连捷,同时,分化瓦解节度使联盟。这种软硬兼施,亦正亦奇的策略,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河北的田悦、朱滔屡战屡败,而王俊武,李纳渐渐倒向唐朝。于是,两个钉子户,不得不联手,开始负隅顽抗。
负隅顽抗的田悦、朱滔爆发出恐怖的战斗力,而王武俊看到唐军的威势,开始和田悦等人结盟,但节度使的实力,显然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在新唐书李晟传中,有这样的记录:滔、武俊大惧,悉起兵来救,围晟军。晟内攻景济而外抗滔等,自正月至五月不解。会晟疾甚,不能兴,军中共计引还定州,而贼犹不敢逼。可见,河北节度使已经元气大伤。
唐朝题材电视剧剧照
但意外还是发生了,淮西的李希烈突然谋反,开始进攻唐朝腹地,连连攻陷州郡,让唐德宗不得不分兵抵御李希烈。而这次李希烈的突然倒戈。也生生把战争拖进僵持阶段。
这是唐德宗不想看到的结果,因为打仗要花钱,这是一笔大钱,在德宗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凡诸道之军出境,仰给于度支,谓之食出界粮,月费钱一百三十万贯,判度支赵赞巧法聚敛,终不能给。朝廷入不敷出,民怨不止。
但节度使的日子,也好过不到哪去,这场战役,谁能坚持下去,谁就会取得最后的胜利。显然,对于唐朝来说,优势更大。只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让整个局势急转直下。唐朝再次陷入危难之中。
唐德宗太想取得胜利,因此仓促调集泾原的五千精锐部队,补充兵员。但唐德宗忘记了,打仗需要吃饭,尤其士兵不能饿着肚子。匆匆来支援的将士,非但没有奖赏,甚至连肉都吃不上,只能吃豆子和青菜。于是,泾原兵变爆发,唐德宗被赶出长安城。
这本来只是一次小的叛乱,却产生了蝴蝶效应,他们拥立朱泚当了大秦皇帝,而朱泚是朱滔的兄弟,于是,兄弟俩约好了,共同对付唐朝。于是,整个局势就变得异常复杂。唐德宗不得不将河北战场的主力调回平叛,终于让河北节度使长松一口气。
从建中四年到兴元元年,唐军用了将近一年时间,收复京城,唐德宗开始改元,并且赦免了除了朱滔以外的其他节度使。一切又仿佛回到了原点。虽然几年后,李希烈终于被砍了脑袋,淮西也归顺朝廷。但似乎对整个局势而言,并没有太大改变,只是斗了个两败俱伤。
唐朝军队厮杀剧照
唐朝和吐蕃再次兵戎相见
唐德宗的削藩大业虎头蛇尾。在平定泾原叛乱之时,却一不小心,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这颗定时炸弹,在爆发后,让吐蕃和唐朝,再次兵戎相见。而这些只是源于一次空头支票。
唐德宗在平定泾原兵变之时,正是唐朝和吐蕃的蜜月期,因此,吐蕃非常积极的参加平乱,并且请求唐朝割让四镇两庭,也就是整个西域。唐德宗为了平定叛乱,满口答应。可当叛乱平定之后,却压根不提这件事了,就好像没有答应过,只是赏赐给吐蕃将士很多上好丝绸。吐蕃彻底愤怒了,于是,开始不断的骚扰边境,两个国家再次翻脸。
唐军和节度使打了个平手,还没有缓过气来,边境更是空虚,吐蕃骑兵几乎如入无人之境,大肆破坏唐军城池,并且修筑堡垒,不断蚕食唐朝的领土。唐德宗面对吐蕃咄咄逼人的气势,开始调兵遣将,安排马燧,李晟,浑瑊,韩游瑰等名将,抵御吐蕃进攻,双方在边境厮杀,互有胜负,但唐军始终处于下风。
随着战争的持续,李晟等人的军事才能得到体现,渐渐的,唐军占据上风。于是,吐蕃开始想到一出鸿门宴。在吐蕃人看来,唐军只有李晟,马燧,浑瑊,这三个人厉害,把这三个人除了,就算胜利。为了保证鸿门宴的顺利进行,吐蕃敛去凶恶的一面,开始十分谦卑的和马燧交往。果然马燧被骗了。
史料记载:时蕃相尚结赞使大将论颊热卑辞厚意告马燧,请两国同盟和好,上疑其不诚,不允,故燧自将论颊热入朝,盛言蕃相请盟,可以保信。上乃从之,许盟于平凉。但唐德宗对吐蕃还是存在怀疑,于是,派出使者再次进行摸底,于是,吐蕃再次装怂,蕃使崔翰奏于蕃中诱问给役者,求蕃国人马真数,云凡五万九千余人,马八万六千匹,可战者仅三万人,余悉老幼。可见,为了这次鸿门宴,吐蕃上下做足了功课。
于是,贞元三年,平凉劫盟发生了,唐军阵亡五百多人,马燧、浑瑊逃回。唐德宗再次让吐蕃人坑了,于是,两个国家彻底翻脸。双方在漫长的边境线上,展开殊死搏杀。
在北线战场,成为吐蕃和唐军战斗的最激烈地方,双方不断进行着防守反击,不断修筑自己的城防工事,不断窥探对手的弱点,不断的相互攻击,屠杀,大量城镇堡垒,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双方处于胶着状态。这种胶着状态,一直持续到贞元五年,一场战斗的胜利,改变了胶着的局势。
冬十月丙午,西川韦皋奏与东蛮合力大破吐蕃于故巂州,擒其将臧遮遮。自是吐蕃挫锐,竟复巂州。韦皋的大获全胜,让唐朝忽然明白了,其实,仗是可以这么打的。
于是,唐朝开始从原来的被动防守,改成了积极进攻,而进攻的基地,就是西川,而这台大戏的主角,就是韦皋。从此以后,韦皋开挂式的开始了自己的名将生涯。
韦皋的大规模反攻,直接威胁到吐蕃的本土,让吐蕃极为头疼,而他,有积极和南诏结盟,让吐蕃背后,也开始遭到攻击,在新唐书韦皋传中,对韦皋的功绩,做了一次总结:韦皋数出师,凡破吐蕃四十八万,禽杀节度、都督、城主、笼官千五百,斩首五万余级,获牛羊二十五万,收器械六百三十万,其功烈为西南剧。
在西川战场的胜利,让吐蕃国力大为削弱,而唐朝的外交策略,也得到充分施展,于是,唐朝又在吐蕃南方树立了一个南诏,西方树立一个大食,北方树立一个回鹘。让吐蕃从巅峰状态,瞬间跌入低谷。
面的一片大好的局势,北线的唐军也开始行动起来,贞元七年,泾原帅刘昌复筑平凉城。城去故原州一百五十里,本原之属县,地当御戎之冲要。昌复浃辰而功毕,分兵戍之,边患稍弭。三月甲子,泾原节度使刘昌筑胡谷堡,改名彰义堡。堡在平凉西三十五里,亦御戎之要地。渐渐的,唐军的防线逐渐连成一片,战线不断向吐蕃境内推进,整个唐朝边境局势,有了大的改观。
而北方边境局势的根本性扭转,在贞元九年的时候出现了。贞元九年二月辛酉,诏复筑盐州城。贞元三年,城为吐蕃所毁,自是塞外无堡障,犬戎入寇,既城之后边患息焉。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唐德宗在历史上的评价,并不是很高,他始终处于纠结之中,他想要干成很多事情,但处于各式各样的原因,导致怎么干,都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任用刘晏,任用杨炎,但又赐死这两个能臣。他任用李绛、陆挚、李泌,却不能完全给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反而让卢杞,裴延龄等奸臣当道。他想要平定骄横的节度使,结果节度使依然骄横,他想要和解吐蕃,但吐蕃却欺骗了他。唐德宗当了二十六年的皇帝,却发现,事情的发展,离他理想的状态,越来越远。
唐德宗李适像
唐德宗想要做的事情,似乎一个都没有做好,但从历史发展看,节度使的实力,确实在唐德宗时期,受到最严重的的削弱,吐蕃也是在唐德宗时期,由盛转衰。回鹘南诏,在唐德宗之后,一直保持友好。唐朝也获得一个相当不错的外部环境。在后世的诸多评价中,我觉得,司马光的还是比较中肯的,他是这样说的:
德宗愤积世之弊,悯唐室之卑,南面之初,赫然有拨乱之志,而识度暗浅,资性猜愎,亲信多非其人,举措不由其道,赋敛烦重,果于诛杀,故关外之寇未平而京城之盗先起,于是困辱于兴元,播迁于山南,公卿拜于贼庭,锋镝集于黄屋,尚赖陆贽尽心于内,李晟浑瑊输力于外,故能诛夷元凶,还奉宗社。
结语
唐德宗李适,有着自己的雄心壮志,也有着自己的明显缺陷,他其实并不算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主,却拥有了中唐最强的文武百官的阵容。他们很多人,都是足以名垂青史的大才。因为这样一个超级强大的文武百官的阵容,最终居然达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局。也算是唐德宗值得欣慰的地方了。
郭子仪可以说是唐王朝的再造之臣,他用一己之力挽救了即将大厦将顷的唐王朝,在安史之乱中,他力挽狂澜,使得唐王朝得以延续,郭子仪一生先后侍奉唐王朝四位皇帝,分别是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我们都知道伴君如伴虎,但是郭子仪却能够善始善终,这是为何呢?下面文者就结合历史来阐述分析这个问题。
功高盖主都能善始善终!郭子仪到底是怎样做到的?第一,郭子仪乃忠君爱国之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没有忤逆之心,因此深的唐王朝四代皇帝的信任。
郭子仪出身名门世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不管是为官打仗,始终都是以忠君爱国的形象出现,他品性端正,深受士兵,老百姓的爱戴,由于他的德行一致,因此唐王朝的几任皇帝对于郭子仪都是信任有加。
第二,郭子仪屡建新功,维护了唐王朝的统治,唐王朝非常依赖于他。
我们都知道郭子仪一生中先后平定了安史之乱,后续收复长安,并且以一人之力让回纥军退兵,这三次战功使得郭子仪成为了大唐王朝的再造之臣,他也成为了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最为倚重的一位唐王朝将领,郭子仪使得唐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固和加强,唐王朝的几代君王自然而然对于这位护国有功的将领宠爱有加,自然而然不会有加害之心。
第三,郭子仪是一个集智慧与高情商的将领,他懂得明哲保身。
郭子仪能够陪伴四代唐王朝的君王,善始善终,这还与他懂得明哲保身之理有所关联,郭子仪虽然战功赫赫,但是他并没有依据功劳,吹嘘自夸,反而是低调为人,不与他人交恶,始终保持一个谦卑之心,并且他还以自污来保身,保护了自己,也让唐王朝的君王们对他放下了戒备之下,保持了一个比较融洽的君臣交往。
因此我们综合来看,郭子仪这个大唐王朝的再造之臣,可谓是深谙为臣之道、深谙为官之道、深谙为人之道,他能够明哲保身,都是与他的为人处世有相当大的关联。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是一首起源于唐代西部边陲的民歌,也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诗句中的哥舒是指唐代名将哥舒翰。
本文不谈哥舒翰的英勇善战,只说他所创建的神策军。《唐会要》(卷78)记载:天宝十三载七月十七日,哥舒翰以前年收黄河九曲,请分其地置洮阳郡,内置军焉,以成如G为太守,充神策军使。神策军之名即起于此,起初只是唐王朝为防遏吐蕃而设置的戍边军队。安史之乱中,这支军队千余人由军将卫伯玉率领入援,参加了乾元二年(759年)攻围安庆绪的相州之战。唐军溃败,卫伯玉与宦官观军容使鱼朝恩退守陕州。这时神策军故地已被吐蕃占领,卫伯玉所统之军仍沿用神策军的名号,伯玉为兵马使。伯玉入朝,此军归陕州节度使郭英V;英V入朝,神策军遂属鱼朝恩。广德元年(763年),吐蕃进犯长安,代宗奔陕州,鱼朝恩率此军护卫代宗,随入长安,从此成为禁军。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节度使朱发动叛乱(史称泾原之变),唐德宗出奔,流亡到奉天(今陕西乾县)。在这场平乱战役中,神策军表现得极其英勇,孤军奋战,剪灭朱,收复京城,迎接唐德宗回朝,使唐王朝转危为安。在泾原乱兵占据京城、唐德宗出奔流亡期间,文臣武将逃亡、投敌者甚多,侍从宦官却无一人叛变,忠心耿耿,随驾扈从。唐德宗由此深信,只有神策军最为可靠,宦官最为可信。于是,决定把神策军交由宦官执掌。
神策军因护卫有功,得到唐德宗的特别器重,待遇十分优厚。鉴于神策军举足轻重,此后君王无不另眼相看,赋予诸多特权。从生活待遇看,神策军的给养三倍于其他军队,还有一些额外收入;每遇大赦或新皇帝登基,首先要犒劳神策军。从政治待遇看,神策军将吏有优先迁转升任的权力,甚至可以破格提拔。《资治通鉴》(卷246)记载:(唐文宗)开成以来,神策将吏迁官,多不闻奏,直牒中书令覆奏施行,迁改殆无虚日。《旧唐书书高r传》反映:自大历以来,节制之除拜,多出禁军中尉。这表明,禁军中尉(神策军主帅)可以决定节度使(潘镇大员)的任用;神策军将校若能贿赂中尉,就可以获得显赫高位。
由于神策军地位高待遇好,那些权贵富豪子弟便纷纷加入其中,有的为了获得军籍,甚至不惜重金行贿,于是一大批纨绔子弟充斥于神策军。与此同时,神策军也逐渐滑入蜕化变质的轨道。主帅中尉恃宠骄横,培植私党,擅权枉法;将校专横跋扈,侵害百姓,藐视官府,甚至放肆到辱骂朝廷命官、撕毁官府文书的地步;士兵纪律涣散,吃喝玩乐,不搞训练。穆宗以后,神策军很少出镇征战,京城驻军久无战事,多习角抵、杂戏,陪同皇帝游乐,或淘池造楼,营建宫阙。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大军攻破洛阳,直逼京城长安。危难之际,唐僖宗召见大将张承范,命他率领神策军迎击。当张承范征选弓箭手的时候,却令他大失所望,因为他发现神策军已是中看不中用的银样蜡枪头。《资治通鉴》(卷254)如此描述:当时神策军军士几乎是清一色的长安富家子弟,他们都是通过贿赂宦官取得军籍的,享受优厚待遇,一个个衣着华丽,骑着高头大马,看上去神气十足,却从未经受过战阵考验;听说要开赴潼关作战,他们吓得抱头大哭,泪流满面。为了逃逸征战,他们又以重金雇佣别人来冒名顶替。这些冒名顶替的无非是贫困户或老弱病残,压根儿就没摸过兵器,实在不堪一击。于是,潼关很快被黄巢部队攻克,京城长安随即失陷,唐僖宗只好仓皇出逃。
此一时,彼一时,神策军虽然还叫神策军,可是没有当年那么神勇,眼睁睁看着京城沦陷,只是束手无策,再也不能力挽狂澜。经历了黄巢起义,大唐王朝再次元气大伤,苟延残喘二十余年,最终走向灭亡。当然,大唐帝国的衰亡,其实是诸多原因的结果,不是一支神策军所能挽救的。不过,神策军也是大唐帝国的缩影,其兴衰成败,关联着帝国的命运。
异朝同名政权之区辨——以唐之名
在中国 历史 上,前后有三个王朝(政权)以唐为国号,为方便区辨,我们不妨顺着 历史 的长河往回漫游一番,从创始人、世代、存续时间、都城、疆域区划、国号根源、 历史 价值等几个重要方面加以探析梳理,或为加深认识,或为消遣无聊,未为不可。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1.莫问东方盛世,只知举世无双
绛帻鸡人报晓筹,
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
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
佩声归到凤池头。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大一统的秦朝消逝824年后、汉朝故去398年后,中国 历史 再度进入到高光时段。
公元617年,隋朝的太原留守李渊趁隋王朝风雨飘摇之际,于晋阳起兵,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国,国号唐,史称李唐,尊称大唐。大唐是汉朝之后再度实现大一统的王朝,故而美称唐朝。
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洛阳为东都,太原、成都、凤翔等为别都。首都长安城的规模更甚前代,东西长近10公里,南北长近9公里,是外商云集的国际性大都市,其大明宫、兴庆宫的壮丽极富美誉。
唐朝经历21位帝王,享国289年,期间,公元690年至公元705年为女皇武周时期,是为一段小插曲。公元907年,藩镇朱温废末代皇帝李柷,取而代之,建立后梁,唐朝到此终结。
唐朝疆域
大唐在李世民、李治、李隆基等著名帝王的助推下,走向全盛,最盛时疆域东起日本海,南据越南,西抵中亚咸海及呼罗珊地区,北控贝加尔湖至叶尼塞河下游一带,初期,地方区划为州、县二级制,公元627年,在州县之上设置十道监察区,公元733年增加至15道,监察长官有采访、观察、按察、黜置等职称,唐朝中期时,道逐渐演变为行政区,长官变成军政合一的方镇节度使,于是州县二级制又变成了方镇、州、县三级制,唐朝末年时,全国有大略50个方镇,每镇辖3至10个州不等。唐朝盛时统治人口超80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
李渊称帝前,已是唐国公、唐王,封爵之处乃上古五帝之唐尧的旧地,他意欲建立盖世功勋,直追五帝,所以建国号唐。
唐朝的各项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政治上,中央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中央机构为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道州县下有乡、里、村、保、邻、坊,构成一套完整的基层自治体系,这套体系一直沿用到今时。政府以科举选拔人才,充实各级治理团队,这种制度今天仍在使用。经济上,朝廷大力兴建水力设施,农耕、灌溉技术有大幅提高,曲辕犁开始出现,农业产量大大提升;设官方机构管理工艺品生产、土木工程营造、兵器制造,手工业十分发达,陆上和海上对外贸易十分兴旺;前期赋税制度为租庸调制,政府授田给农户耕种,农户承担相应的税额,曰租,农户承担相应的义务劳役,曰庸,各地方向中央进贡土特产,曰调,租庸调制后来因战乱、藩镇割据等原因无法继续;唐德宗时期,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不再征收实物,代之以货币,这种办法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算是中国田赋制度上最重大的变革。军事上,前期实行府兵制,后改为募兵制,军事成就超越了秦汉两朝,为有效管理占领区,先后设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都护府之下设大量的都督府和羁縻州,出色的管控了突厥、回鹘、铁勒、室韦、契丹、靺鞨等众多部族;安史之乱后,地方军镇逐渐坐大,中央的军权也落入宦官手中。外交上,因为唐朝在经济、文化、贸易、军事等方面的卓越表现,最多时收纳70余个藩属国或部落,接受超过300个国家或部落的朝贡;阿拉伯世界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中转站,普遍与大唐友好往来,朝鲜、日本等派遣大量的留学生在长安、洛阳学习各项先进的制度;可以说,唐帝国是古代最大的文化、制度输出国,对欧亚各国的 历史 进程具有重大影响。
唐朝是最令后世称颂仰慕的王朝,也是杰出皇帝辈出的朝代,前期有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到唐玄宗时开元盛世,国势达到顶峰,安史之乱后,国家元气大伤,但经过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和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又逐渐恢复。
在这个长寿的王朝治下, 社会 经济文化开放多元,诗书画乐成就超高,顶尖的文化艺术创作大家层出不穷,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繁荣的帝国,国内的传唱度和国际的知名度堪为历代最高,唐人成为中国人的代名词之一。
2.皆晓忧患兴国,不防逸豫亡身
燕赵生奇士,
仇方决志平。
十年常竭节,
一剑早知名。
自取河南镇,
终辞霸府兵。
飞鹰昭庆路。
穷达有高情。
——夏竦·《奉和御制读五代史后唐史》
大唐王朝湮灭仅仅16年,中原地区便出现一个以唐之名的王朝。
公元907年,朱温篡位,建立后梁,唐朝结束,五代开启,但割据太原的晋王李存勖仍奉大唐正朔,与后梁互相攻伐。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称帝建国,国号唐,史称后唐,同年,李存勖攻灭后梁,定都洛阳。
后唐历3代4帝,享国14年。末代皇帝则为李从珂,他通过兵变上台,与大将石敬瑭互相猜忌,后者勾结契丹建立后晋政权,于公元936年彻底取代了前者。
后唐全图
后唐是五代第二个出场的中原王朝,也是五代十国中版图最大的政权,最盛时疆域包括今天河南、山东、山西三省,河北、陕西大部及甘肃、安徽、宁夏、湖北、江苏各一部,一度攻灭前蜀而占据四川,地方区划为方镇、州府军监、县军监三级制,统治人口约1000万。
李存勖本是沙陀部贵族,本姓朱邪,其先祖朱邪赤心曾率部帮助唐懿宗平叛,获唐朝赐国姓,名国昌。李国昌之子李克用又协助唐朝镇压黄巢,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坐镇太原,公元891年,李克用进封晋王。李克用死后,李存勖承袭父爵,称帝后,以唐为国号,是以大唐继承者自居,意在号召四方讨伐后梁政权,以此取得天下。
朱温建立后梁时,基本扫清了原来的宦官集团及其武装力量,李存勖建立后唐以后,宦官势力再度恢复,不断干扰朝政,引起君臣内外猜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渐渐趋于激烈,多次引发兵变,史称“同光乱政”。李存勖死后,其子李嗣源继位,是为后唐明宗,他进行了系列革新:消灭乱政的宦官,收回宦官监军之权;多次下诏赦免罪犯,诏令减免灾区的赋税徭役,严禁地方课派加征;撤除政府对盐、铁、酒的专营禁令,允许民间进行生产贸易;倡导节俭,裁撤臃肿机构和冗员,削减公费开支,严惩贪腐行为;设端明殿学士,尊崇儒学。李嗣源在位7年,措施得当,生产有所恢复, 社会 经济文化有一定发展,战争也较少,民间负担较轻,史称“明宗之治”。后唐明宗算是五代皇帝中较杰出的一位,但他没有着手解决边将割据问题,这也是后唐败亡的根缘。
后唐是五代时期唯一对中原地区实现统一的王朝,这对后来的中原王朝致力于统一全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南唐后主李煜画像
3.莫管中原易主,但为烟雨醉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唐朝故去30年后、中原后唐王朝散场仅仅3年,中国最后一个以唐之名的政权在南方登台。
公元937年,南吴权臣徐知诰以禅让戏码上台,称帝建国,国号齐。公元939年,徐知诰又改国号为唐,对这个先曰齐后曰唐的政权,史称南唐。
南唐国都在金陵(今南京),李璟当政时期,为避后周兵锋,迁都于南昌,待末主李煜即位,又复都于金陵。
南唐历3代1帝2国主,享国39年。公元958年,李璟去皇帝号,称江南国主,臣服于后周。公元975年,北宋大军攻破金陵,李煜投降,南唐亡。
南唐疆域图
南唐是十国中版图最大的政权,先后攻灭闽国与楚国,疆域最盛时,治下35州,占据今江西、安徽、江苏、福建四省及湖北、湖南部分,统治人口约500万。
徐知诰本姓李,儿时被南吴政权奠基人杨行密收养,后又成为南吴丞相徐温的养子,遂改姓徐。徐知诰继任丞相后继续掌控朝政,受南吴皇帝禅让登基以后两年,恢复本姓,取名李昪,自称大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以唐为国号,实际上纯属攀附唐朝,也意在吸引南渡的士人加入政权,巩固势力。
南唐统治前期,主要策略在保境安民,因此与邻国敦睦友好,外结契丹以牵制中原王朝;经济上,统治者劝课农桑,轻徭薄赋,重视商业贸易,江南地区生产得以恢复发展;文教上,设太学,兴科举,广置书院、画院。后期,因为屡屡被中原王朝击败,每年需上缴高额供奉,同时失去了淮南的产盐区,国家财政渐渐不支,赋税趋于沉重,民间渐生不满。
南唐治下地区, 社会 比较稳定,与其他九国比,地大富足,在五代十国中,可算是经济文化最繁荣的国度,对外开放的程度也比较高,这为后来两宋经营南方地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以唐之名的三个政权,唐王朝是中国最具代表性之一的王朝, 历史 意义重大,其他不能比拟;后唐是五代第二个出场的中原王朝,虽然一度统一中原地区,但统治集团内乱不断,政权并不稳固长久;南唐虽偏居江南,但能保境安民, 社会 经济文化在五代十国中最为繁荣,这点要比后唐出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53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