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始于西北边缘的老秦人,之所以能战胜中原诸侯各国,统一六国,究其原因,自然有很多,秦国多明君,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秦国一共经历了近七百多年的历史,期间,共有三十三代君王,并且,在这些君主中有数位明君,而且,大多数君主都是治国有方的好统治者,昏君就只有秦出子、秦厉共公、秦躁公、秦灵公等五六人而已。这个比例,对比中原诸侯已经很低了。
那么,秦国为何有这么多明君呢?
秦国曾发生短暂的“三父之乱”,这场变乱发生于秦第十一任君主秦武公时期。三父把持朝政,辅佐幼主登基,可以说,几乎把大秦带到了崩溃边缘。最终,秦武公韬光养晦静待三载,才将大秦势态拨乱反正,送回到了正常的轨道里。
所以说,也正因“三父之乱”给秦人带去了太深刻的印象,自秦武公后,秦国延续“立贤”这一方式。也是中原王朝从未敢想的制度:选择品德贤良且有本事之人做族长。
秦武公一生功业伟大,以“文治武功”给秦国带去繁荣富强,可是,人到了暮年提倡了一项制度至今被人诟病——活人殉。生性害怕冷清的秦武公害怕死后寂寞,于是,决定“选拔”六十六位殉葬者。可是,这些人都不是普通人,而是能为秦国建功立业的人才。
这六十多人在为秦国发展筹谋的时候,只因这项制度而被残忍的终结了生命。而且,这一制度沿袭久远,也为大秦以后的羸弱埋下了罪恶的种子。秦国在夹缝处生存,后有西戎,前有中原,面对恶劣的环境,秦国决定立有才华之人担任大家长。
自秦武公去世后,没有把大位传给嬴白,而是传给了亲弟弟秦德公。德公在位两年后,传位给自己的长子秦宣公。宣公在位十二载,有九子,去世后也未曾传给儿子,而是传位给了自己的亲弟弟秦成公,之后,这位君主也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亲弟弟嬴任好。
他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而且,也是带领秦国走向西方霸主地位的明君,他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穆公。
从上述秦国传位的人选里,我们不难发现,秦国不像中原国那样执行嫡传制度,秦国是把大统之位给有才能的人,甚至,还很多秦国君主把皇位继承给了自己的弟弟,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兄终弟及”。最终,在这个优良的传统下,并没有夺嫡厮杀的情况出现。
为了秦国未来的发展,上代君王心甘情愿的将君主大位礼让给有才华的弟弟,可以说,就是在这个制度的沿袭之下,秦国才走向了繁荣,广为人知的是秦国五位贤君。秦孝公时期所面临的是秦国要变法图强,当时,秦国并不是七国里最强的,孝公启用商鞅实施变法,秦国迅速崛。
并且,自秦孝公起在后续所有秦王的心目中始终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东出”。出哪?就是出函谷关,然后,逐鹿中原。这是他们几世子孙一直在坚持的国策。由于,实行了“商鞅变法”,秦国人打仗立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他们国家制度的优越性逐渐显露出来。
等到秦惠文王时期,此时的秦国势力强大了不少,六国找到苏秦实施六国合纵术,抵御秦国。秦惠文王使用连横术打破了六国合纵术,从而,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秦昭襄王是武王的弟弟,也是太后和魏冉联手推举上来的君王。当时,他正在秦国做人质,能当君王是一个偶然。
这个人甚至熬死了自己的儿子,做了近六十年的皇帝,可以说,他的在位则为最后秦统一六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其在位期间启用魏冉、范雎为丞相,在对战韩、魏联军的时候斩首二十四万人。秦昭襄王时重用人才,白起将军一身武艺,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智慧。
在秦统一战争之时,共计杀了百万人,白起一人就杀了九十多万。秦昭襄王不断起兵,基本上摧毁了六国基础,为最后的秦统一天下做足了充分准备。之后,秦庄襄王在吕不韦的包装下登上了大统之位。否则,凭借当时他的处境,压根儿没有机会继承大统。
登上大位后,启用人才也是秦庄襄王的本事,与此同时,他还做了一件大事:建立东郡。东郡地处黄金地带,切断了六国南北合纵的通道;另外,他利用赵国和燕国的矛盾,不费兵将之力占据了赵国三十七座城池,进一步削弱了赵国势力。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是比较容易获得成功的,在秦始皇嬴政即位时,已经具备了天、地、人三方优势,他不失时机的发动了六国统一的战争。西汉曾有著名学者贾谊,他就写过一句评论嬴政的名言:“奋六世之余烈。”
由于,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诸侯割据,杀伐四起,儒家思想可以守成,不可以吞并,当时,谁信奉儒家那一套,谁就是愚夫,非失败不可。可以说,也正因为秦国的君主没有拘泥于儒家忠君思想和狭隘的国家观,最终,国家的发展才按照既定的霸业目标奋进。
嬴政则很好的继承了前六代君王的伟业,但能拿下六国离不开几代君王的共同努力,只有代代都出明君的前提下,最终,才能获得天下大统。
然而,这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我认为这个问题,贾谊的《过秦论》是最好的答案!文章中有一句是比较概括性的结论:?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那么根据《过秦论》我便大体说一说秦始皇是如何一统天下的。
首先,?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这里便是?奋六世?里的第一世?秦孝公,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当世强国,从魏国手中夺取河西之地,拉开了秦国东出,与其余六国争霸的序幕!
随后,?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重用张仪连横破合纵,在秦与到列国间复杂的邦交斗争中,多次逆转危势,击溃五国灭秦之兵,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之后的秦武王在位期间,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进一步发展了秦国的国力。
秦武王死后,秦昭襄王即位,他拜范睢为相,放弃秦魏联盟,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以白起为将,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国的河东和南阳、楚国的黔中和楚都郢,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军,秦楚丹阳、蓝田之战,以及伊阙之战,消灭了六国有生力量,从此秦国一家独大,六国再也无法与秦国对抗,秦国一统天下之势已成!
之后的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在位时间比较短,虽然时间短,但也都是明君,尤其是秦庄襄王,他上台后宣布大赦天下,施德布惠于人民,缓解了秦昭襄王执政晚年所面临的困境,并再次出兵赵,魏两国,夺取两国大片土地,进一步削弱两国实力。
在有了六世君主的铺垫后,秦始皇即位后先是诛杀吕不韦亲掌大权,后任用尉缭和李斯等人,巩固统治,积极推行统一战略。在一切准备妥当后,他以王翦,王贲,李信等人为将,发动统一六国之战,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最终完成?一统天下?这一伟业!
我们在初中的时候都学过一篇古文《过秦论》,这篇文章详细地讲述六国联合一起征讨秦国的故事,就像文章说的那样: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我们看看六国的部队规模,按正常来说,灭掉秦国不是一件难事,那么为什么会被秦国各个击破,让秦国一统天下呢?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六国联合表面强大实际各怀鬼胎。六国因为秦国开疆拓土,秦国的强大才联合一致对秦,但是实际上秦国开疆拓土只是威胁到魏、韩、赵三国,其他的楚、齐、燕三国距离秦国比较远,感受不到秦国的威胁,其实说白了,真正想跟秦国打的只有魏、韩、赵三国,其他的只不过来看热闹,出工不出力。其次,魏、韩、赵三国谁也不服谁,都想着自己坐收渔利,所以被秦国使用反间计各个击破!
第二:优越的地理位置,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打仗最简单的要素天时地利人和,关中自古为四塞之地:东函谷、西散关、北萧关、南武关。河水为其护国之河,崤山为其屏障之山。六国则平原相连,征战不已,正是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秦积蓄力量的天然环境。在这个优越的环境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秦王嬴政仅用十年即扫平六国,统一天下。
第三:秦国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由于秦国制度先进,对人才大胆接纳并重用,秦一时成为社会精英的向往之地,六国各方面的人才于是都云集关中。许多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不用于六国,却被秦重用。总之,秦国当时是精英荟萃,人才济济。在这一大批精英的不断努力下,秦具备了“席卷天下”之势而扫平六国,统一天下。
第四:秦朝有关中地区的经济基础。战国时期中国的经济中心还是在北方,关中地区和川蜀地区是天下最富饶的粮仓,因为关中地区和川蜀地区地形险要,崇山峻岭,堪称天险,于乱世并没有大的破坏,土地肥沃,百姓富足,给秦国提供后勤保障,促使秦国一统天下。
以上就是秦国为什么能一统天下的原因,自商鞅变法以来,制度、经济发展、军事力量都不是六国中如何一个国家能比得了的,秦国一统天下是顺势而为,你们认为呢?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其中白起、王翦是秦国人,廉颇、李牧是赵国人。一个国家如果有出色的将领,那么这个国家的领土将不会受到侵占,更加不会灭亡。但战国时期的赵国明明拥有两位身居战国四大名将的大将,为何最终还是被秦国灭亡。
变法不够透彻
众所周知,商鞅变法是秦国兼并六国的起点,如果没有商鞅变法,秦国未必能够兼并六国。秦孝公时期的秦国不是一般的穷,而是七雄中最落后的一个国家。从商鞅颁布的?开垦令?就可以看出来,秦国当时还有一大批人在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商鞅的到来,结束了秦国落后的局面。通过一系列大力的改革,鼓励百姓种田、打仗,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整个秦国改头换面,百姓勤于农业,士兵骁勇善战,左手挎着俘虏,右手提着首级,成为能够和齐、楚相媲美的大国。
战国时期,赵国也曾?胡服骑射?变法。听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这仅仅是针对军事方面的变法,加强了国家军队的战斗力。而且?胡服骑射?,只是加强军队的平原作战能力,并不加强野战作战能力,长平之战就是野战。赵国?胡服骑射?,骑在马身上的士兵虽然对马的操控相当熟练,但山路崎岖不平,树木丛生,骑射的威力很难发挥出来。
君王昏庸
廉颇在赵惠文王时期东征西讨,立下层层大功,深受重用。赵惠文王这个人比较好说话,比如和秦昭襄王渑池会盟的时候,廉颇敢直接进言,?如果三十天不回来,我就回去另立新君?。赵惠文王对廉颇的举动并不感到惊讶或者生气,而是直接同意了这个决定。名将加上明君国家想吃亏都难。
到了赵孝成王时期,赵孝成王不和廉颇讨论,直接收下上党十七座城池,再派廉颇前往前线驻守。由于秦军的勇猛和阴险,廉颇害怕有诈,一直不敢对秦军进攻,接连败退。身在邯郸的赵孝成王接连催战,见廉颇不听自己的命令,赵孝成王听信秦国应侯范雎在赵国散布的谣言,派遣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前往前线替代廉颇,结果四十万大军命丧长平,赵国元气大伤。
赵孝成王去世,他的儿子赵悼襄王继位。这个大佬一上位,就直接将自己心仪的将军乐乘升到了廉颇的位置,把廉颇踢走。廉颇气不过,发兵攻打乐乘。后来廉颇害怕获罪,逃到魏国,赵国成功丧失一员大将。
由于廉颇出走,赵国当时无将可用,赵悼襄王只能重用在北部边境大放异彩的李牧。李牧也不负赵悼襄王的希望,曾多次击退秦军和燕军的进攻。战国末期由于李牧的存在,秦军对于灭赵的事情一直没有进展。反应灵敏的秦国立马想到用离间计,买通赵王迁的宠臣郭开,又在赵国内大肆散布谣言。把之前长平之战用过的方法再用一次,没想到效果还是一样好。赵王迁听信谗言,杀害李牧,赵国三个月后灭亡。
秦国从秦孝公到秦始皇,历经六代君王,没有一代君王昏庸,每一代君王都有灵活的头脑,雄厚的野心。秦孝公打下兼并六国的基础;秦惠文王布置好东出的大局;秦武王攻下韩国宜阳这个军事重镇;秦昭襄王削弱了当时所有的强国;秦孝文王继位三天去世;秦庄襄王彻底打残堵在秦国东出大门上的三晋;秦始皇兼并六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53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揭秘,历史上的董卓到底有多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