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三国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曹魏阵营,曹丕不叫篡汉而叫代汉,因为刘协是“主动禅位”,曹丕受禅是“顺应天意民心”。天意如此,逆天不详,所以曹丕只好“勉为其难”了——尧舜禹之间是不是走的这个程序不得而知,但是后来的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基本都能算曹丕的学生,而且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曹丕“受禅”,还搞了个“三让三辞(汉帝告祠高庙,使行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诏册,禅位于魏,王三上书辞让,乃为坛于繁阳)”,根本不如刘备爽快。刘备直接给活刘协开了追悼会,然后高高兴兴地在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军师将军诸葛亮的劝进之下称帝了——当时关羽身在东吴首在曹魏,难怪领衔劝进的重臣名单中找不大右将军领巴西太守新亭侯张飞的名字。
刘备称帝,据说是为了名正言顺地与曹丕分庭抗礼,毕竟汉中王打魏皇帝,会被不了解内情的人视为以下犯上。但是刘备除了称帝之外就别选择了吗?当然不是,刘备当时至少还有三条路可以走,至于如何抉择,那就要看刘备和智囊团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了。
刘备除了称帝之外,第一条路就是学当年的曹操。
当年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而立献帝刘协,曹操当时的反应是“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曹操得到卫兹的资助,这才凑了五千人马,扯起了讨董联军的大旗。而刘备在曹丕称帝的时候,怎么也能凑齐十万人马。如果这时候刘备公开宣称刘协没死,并且自己又接到了衣带密诏呼吁天下诸侯起兵勤王,应该比当年的曹操还有号召力。
读者诸君都知道,曹丕接班不到一年就开始代汉自立,此前他不过是一个五官中郎将,不要说门阀士族对这个小字辈不大看得起(后来的九品中正制就是为了讨门阀士族欢心),就是他的两个弟弟曹植曹彰,也未必真心拥护曹丕称帝。如果刘备振臂一呼,当时已经结仇的孙权会不会响应不得而知,朝廷文武大臣暗通款曲的肯定不会少,毕竟在“勤王救驾”这件事上,汉室宗亲刘备比宦官之后曹操更可信一些。
除了效仿曹操当年讨董,刘备也搞个“讨曹联军”,刘备还有第二条路,那就是派出特种部队把已经被废为山阳公的刘协“偷出来”。当时刘协虽然被废为山阳公,但是并没有失去行动自由,每天还可以上山采药,下山后还能开办学校。如果刘备派出特种部队,制造了刘协采药迷路失踪的假象,是可以把改变装束的刘协偷到西川的。
如果刘备成功偷回刘协,那么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好,奉天子以令不臣也罢,都会吸引一大批忠于汉室的精英人才来投靠。蜀中人才匮乏,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人才都被曹操打着大汉丞相的旗号给划拉走了。
有人说当时汉献帝刘协就是个锅,曹丕早就想甩掉了,如果刘备想要,曹丕会睁一眼闭一眼假装瞧不着,曹丕没把刘协送到魏蜀边境,让刘备接这个烫手山芋,就已经算是厚道的了。这种想法肯定是不对的,如果刘协真的脱离了掌控,对曹丕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麻烦:只要刘协脱困后公开宣称曹丕是篡汉而不是代汉,那么曹魏政权的合法性就会完全消失。所以曹丕宁肯让刘协“病殂”,也不会便宜了刘备。
即使曹丕加以防范,也并不代表刘备没有机会偷走汉献帝。咱们前面已经说过了,当时刘协是有一定的行动自由的,而且连年征战后,大汉已经千里无鸡鸣,是真正的地广人稀。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只要刘备想偷,总还是有机会成功的。但是刘备连一点营救汉献帝的打算都没有,在曹丕昭告天下“册封”刘协为山阳公的时候,刘备则直接宣布了刘协的死亡,既然刘协“已经死亡”,自然是不需要去营救的。
除了组建讨董联军和营救刘协,刘备还有第三条路,那就是效法当年的汉太祖高皇帝刘邦,表面上承认曹丕的继位合法性,并就此讨价还价,然后烧毁栈道,把自己关在汉中和蜀地养精蓄锐,等到时机成熟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给曹丕致命一击。当年刘邦出其不意打了项羽一个措手不及,刘备完全可以有样学样:刘备或许不如刘邦,但是曹丕的能力跟项羽更是差得没影儿,刘备的成功几率,要远远大于他的老祖宗刘邦。
可是刘备既不承认曹丕的皇帝地位,也不肯与孙权恢复盟约(孙权已经主动求和),同时刘备既不去征讨“篡汉”的曹丕,反而以替关羽报仇为名,几乎倾巢而出去打孙权了——你的曹丕,是征讨逆贼,你打孙权,则是军阀混战,哪一种军事行动更具“正义性”,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现在看来,除了自立为帝,刘备还有三条路可走,无论是学曹操组建讨丕联军,还是偷取刘协奉(挟)天子以令不臣(诸侯),或者学刘邦韬光养晦静观时变,刘备都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这时候就要请问读者诸君:您认为除了称帝之外,刘备在这三条路中应该如何抉择?哪一条路通向最后的成功?反正笔者以为,刘备不打曹丕而打孙权,有点本末倒置,称帝后仓促出兵伐吴,似乎未免有些操之过急了…
曹丕篡汉背景 曹丕篡汉也称曹丕废汉称帝或曹丕代汉,指的是公元220年魏王曹丕代汉自立为王的事件。
?
曹丕篡汉是发生于特定背景的历史事件,那么曹丕篡汉背景是怎样的呢?
第一, 时间是发生在东汉末年,此时由于土地兼并日益尖锐,地主豪强出现拥有自己的私人武力,汉室皇权衰落,中央政府政治统治黑暗,中央政府对地方过度放权,因而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第二, 要从曹操的成功说起。曹操为何能在汉末兴起,成为一统北方的霸主?曹操深谋远虑,知人善任,用兵如神,获得了广大的士人的支持,他果断实行屯田制,重视经济和军事的发展,人才的网罗。此外,他一开始就看出了皇帝的重要性,?奉天子以令不臣?,汉室虽然衰微,但在建安初年,依然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董卓公然废掉少帝,结果引来天下诸侯的集体讨伐,虽说讨伐军因内部斗争而失败了,可汉室这个旗帜的影响力却是非常大的。就算是在曹操的支持者中,也有一大部分是忠于汉室的官员。历经数十年征战,在战争频繁的北方脱颖而出,统一北方,曹操被封为魏王,掌握汉末实权。即使这样,曹操都终身不敢有违自己标榜的信义?有生之年绝不篡汉?。
那么曹丕又何以篡汉呢?这与曹丕继位后面临的情况有关。首先,曹操对于汉室以及追随自己多年的部下,是有着非一般的感情的,曹操当年是举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必须要顾及到自己言行。而曹丕不同,曹丕的权力是从曹操手上继承过来的,江山是曹操打下的,手下的人也只忠于曹家的,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朝中已经没有了强大的反对派,没有哪位有足够的军事力量、政治力量可以和曹丕抗衡。曹丕也没有曹操那么重的道德束缚,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
还有就是,是汉献帝实力实在无法同曹家抗衡,而且汉朝早已实力不济,汉献帝做傀儡皇帝由来已久,此次曹丕篡汉也不过是扯掉最后的那层遮羞布。
曹丕篡汉反对者 曹丕篡位指的是公元220年魏王曹丕代汉自立的事件。
?
这改朝换代虽然说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但是曹丕篡汉到底有没有反对者呢?他们对曹丕篡汉有着怎样的看法呢?曹丕篡汉反对者是谁呢?
事实上反对曹魏取代汉氏江山的反对者是肯定有的,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第一种反对者是东汉的拥护者,以恢复汉室为己任。像这种类型的反对者,曹丕的爹曹操时代的荀彧就是典型的代表,荀彧是曹操手下的第一谋士,也是三国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荀彧出身于汉朝的士族地主阶级,家里祖辈父辈多人在汉朝做官,那么荀彧的政治理想就是兴复汉室,他建议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他本来是希望曹操帮东汉把江山夺回来,等东汉王朝恢复起来以后,再把江山交给东汉皇帝。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曹操要做魏公了。而荀彧认为曹操一旦做了魏公,就意味着曹操要篡汉了。他只能选择痛苦的离开了曹操。他们在政治上已经分道扬镳了。
第二种反对者,就是曹魏氏的竞争对手。也垂涎于东汉江山的比如刘备等人。当曹丕自立为大魏皇帝后,世上传汉帝己被害。因刘备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汉室宗亲,所以当时他手下的众人上表?请汉中王即皇帝位?,刘备见了众人的劝进表,大惊曰:?卿等欲陷孤为不忠不义之人耶再当有人讲到曹丕篡汉时,刘备斥:?孤岂效逆贼所为!?并拂袖而去。后来刘备手下还是一再的劝刘备登帝皇位,刘备终于说出心里话:?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议论耳?。刘备其实是极想位登皇位的,可是为了不落话柄,一而再再而三地演戏,这不是?欲显长厚而似 伪?了吗?
第三种反对者,是东汉皇族的人,这是曹魏代汉被取代的群体,最是切肤之痛的群体,没有之一。可惜当时皇族没落,无所依附,毫无力量。让位于曹丕的汉献帝最后纵有一千一万个不愿意,也得把皇帝的玉玺交给曹丕。而且曹丕还故作推辞,在"三让"之后才"答允"接受这禅让来的皇位。
所以说,曹丕篡汉,赞成反对,往往是立场决定,是非对错,只待后来历史评说。
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曹丕篡汉又称曹丕废汉称帝、曹丕代汉,指的是延康元年(220年)魏王曹丕代汉自立的事件。在公元220年之前,曹操掌握了东汉朝廷的大权,而汉献帝刘协则如同傀儡一样。在曹操病逝后,汉献帝宣布退位并将皇位“禅让”给曹丕。就这样,东汉正式灭亡,曹操正式建立曹魏。公元220年十一月,曹丕册封当时已退位的汉献帝为山阳公。那么,问题来了,汉献帝被曹丕篡位后,为什么不去投靠刘备,而是选择留在魏国呢?
一
首先,在不少网友看来,因为刘备是汉室后裔,而且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所以,汉献帝在被曹丕篡位后,应该去投靠刘备。不过,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汉献帝刘协却选择一直留在魏国,这是为什么呢?对此,在笔者看来,第一个原因就是汉献帝刘协所在地和刘备的益州相隔太远了。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曹丕篡汉称帝后,选择洛阳作为曹魏的都城。与此相对应的是,作为山阳公的刘协,则在洛阳东北方向,在今河南省一带。
二
其次,就刘备来说,在拿下了益州和汉中之地后,则将成都作为自己的都城。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当时汉献帝刘协和刘备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当于现在河南洛阳和四川成都之间的距离,在没有飞机、火车的古代,刘协想要从洛阳赶到成都,至少需要一两月才能跨越这千里的距离。并且,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一路上,汉献帝刘协如何能够逃脱曹丕的监视呢?对于魏文帝曹丕,虽然没有对汉献帝刘协赶尽杀绝,但是,这显然不是刘协去投奔刘备的理由。一旦被曹丕知道的话,刘协很可能有性命之忧。
三
再者,对于汉献帝刘协来说,去投奔刘备无非是希望恢复汉室,重新当上皇帝。但是,经过跌宕起伏的一生,汉献帝刘协很可能失去了这样的斗志。早在8岁的时候,刘协就被宦官挟持,一年后,刘协被董卓立为新皇帝,但是,这只不过是其傀儡皇帝的开始。董卓被杀后,汉献帝刘协颠沛流离。16岁的时候,汉献帝刘协被曹操迎到许都,不过,曹操也不是一个甘心忠于汉室之人。在和曹操的斗争中,汉献帝刘协的皇后甚至儿子都被杀害了,这让刘协逐渐失去了反抗曹操和曹丕的斗志,从而不愿意去寻找东山再起的途径了。
四
最后,魏文帝曹丕对自己不薄,也是汉献帝刘协没有选择投靠刘备的原因之一。根据史料记载,曹丕篡汉称帝后,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他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曹丕还同时给刘协留了句客气话:“天下的好东西,我跟你可以一起享受。”并且,在曹丕称帝后,刘备也正式称帝,建立蜀汉。由此,对于已经是皇帝的刘备,自然也很难接受刘协,总不能将皇帝之位拱手让于汉献帝刘协吧?所以,总的来说,基于以上原因,刘协没有去投奔刘备。此外,234年,山阳公刘协寿终正寝。作为一个亡国之举,刘协获得了一个善终的结局。
曹丕在篡汉之后,汉献帝为什么没有投靠刘备?三国这个历史阶段,曹丕篡汉被称为“帝制”,曹丕“大汉”是指延江元年(220年)魏王曹丕大汉自立的事件。公元220年前,曹操掌握了东汉朝廷的大权,韩宪制刘协像个傀儡。曹操病逝后,汉献帝宣布退位,并将皇位“沈阳”给了曹丕。这样,东汉正式灭亡,曹操正式成立了曹魏。公元220年11月,曹丕册封当时退位的韩宪制为山阳公。所以,问题来了,韩宪(。)皇帝篡夺曹丕后,为什么决定留在魏国而不依靠刘备?
曹丕贪污后,为什么韩宪(。)皇帝没有依靠刘备吗?
一
首先,在很多网民看来,刘备是韩室后裔,打着矿工韩室的旗号,所以韩宪制在被赵飞篡夺后,要躲避刘备。但是,从最终结果来看,韩贤迪刘协会选择留在魏,为什么?对此,从笔者的角度来看,第一个原因是韩宪制刘协所在地和刘备的益州相距太远。根据《三国志》等史料,曹丕篡汉后选择洛阳为曹魏的都城。与之相对应的是,作为山阳公的遗协,位于洛阳东北,今天位于河南省一带。
二
刘备的情况是,占据益州和中韩的土地后,将成都作为自己的首都。从此,当时汉献帝刘协刘备之间的距离与现在河南洛阳和四川成都之间的距离相似。在没有飞机和火车的古代,刘协要想从洛阳到达成都,至少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才能越过这一千里的距离。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条道路上,韩宪制刘协如何避免曹丕的监视?对于魏问题曹丕,对韩宪制刘协没有歼灭,但这显然不是刘协向刘备投降的理由。一旦被曹丕知道,刘协很有可能会有生命的忧虑。
三
另外,向汉献帝刘协奔去刘备,是希望恢复韩室,再次成为皇帝。但是经过跌宕起伏的一生,韩宪制遗协很有可能失去这种斗志。早在8岁的时候,刘协就被宦官绑架了,一年后,刘协被董卓立成为新皇帝,但这只是傀儡皇帝的开始。董卓被杀后,韩宪制刘协被调离。16岁时,汉献帝刘协被曹操迎向虚道,但曹操不是一个愿意效忠韩室的人。在与曹操的斗争中,韩宪制刘协的皇后,甚至儿子也被杀害,刘协正在失去对抗曹操和曹丕的斗志,因此找不到东山再起的方法。曹丕贪污后,为什么韩宪(。)皇帝没有依靠刘备吗?
四
最后,魏问题曹丕对自己不薄,这也是韩宪制刘协不依靠刘备的原因之一。据历史记载,曹丕篡位皇帝后,奉儒协为山阳公,允许他建造袋装凤仙花和复色、韩宗庙,封韩帝。曹丕还给刘协留下了礼貌的话语:“天下的好东西,我可以和你一起享受。”另外,曹丕皇帝后,刘备正式建立皇帝,蜀国。因此,对于已经是皇帝的刘备,当然很难接受刘协,不能把皇帝的位置让给韩宪制刘协吧?因此,总的来说,由于上述原因,刘协没有向刘备奔去。此外,234年,山阳共享协守最终平静下来。由于亡国的行为,刘协得到了一个好的结局。
刘备攻下汉中,兵精粮足,士气高涨。而此时曹丕篡汉,把汉献帝赶下皇帝宝座,创立魏朝。孙权暗中联合曹魏,杀了关羽夺了荆州。而张飞又因催办素衣白甲被帐下范疆、张达砍了脑袋,范疆张达带着张飞脑袋投奔了孙权。
一连串的事情发生了,刘备脑袋犯懵。关羽张飞名为君臣,义为兄弟,此为私仇。曹丕篡汉,而刘备名为中山靖王之后,此为国仇。诸葛亮、赵云都劝刘备忍耐私仇,起兵恢复汉室,举起义旗,汉室的耆老故旧也许还有部分会顺应大义。虽然兴兵不一定能立刻推翻曹魏,但是至少在道义上占了据高点,曹魏的边境守将也许会带兵投靠。
孙权杀了关羽后也知道闯了祸,把叛将范疆张达和张飞的首级送归蜀汉,并送来和解的信号。刘备在内心估计也预先估测了下:1.曹魏领土广大,兴兵讨伐曹魏不见得能获利。2.周瑜之后,吕蒙能力一般,陆逊还名不见经传,孙吴政权军队指挥能力偏弱。3.己方刚打下汉中,兵精粮足,士气正盛,孙吴的兵力不及蜀汉。蜀汉攻打东吴取胜概率比较大。4.取了东吴就把江南和四川连成一片,和曹魏抗衡本钱更足。
所以刘备固执己见,以复仇的名义起兵伐吴,其兵势惊人,起先攻下东吴许多城池。孙权发现无人可用,再次破格使用陆逊为大都督。陆逊采用“避其锋芒,扼其士气”,派重兵控制要隘,令刘备进退不得,让战争处于相持状态。而后刘备部队因不耐酷暑,依丛林安营扎寨,被陆逊火烧连营而一败涂地。刘备失败后无颜面回成都,死于白帝城。
刘备起兵伐吴并非因兄弟义气,而是他自己盘算的结果。但是他高估了自己的用兵能力,低估了陆逊这个毛头小子。陆逊年纪不大而用兵老辣,在夷陵打败刘备,没有骄傲自满,而是立马回头防备曹丕抄他的后路。而刘备在没遇见诸葛亮之前,经常打败仗,他自身独自领兵能力也一般。他自以为“用兵老矣”,陆逊也称刘备为“猾雄”。刘备败在自视过高,诸葛亮说:“如法孝直在,必能制约主上东行,如不然也不至于倾覆如此”。这句话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刘备平时也不是那么容易接受别人劝谏。诸葛亮看出问题所在,可是他分身乏术,他必须镇守成都这个大后方,否则曹丕派人攻击的话就是腹背受敌。
刘备从战略眼光上不如汉高祖刘邦,也比不上汉光武帝刘秀。刘邦刘秀都能忍辱负重,刘邦在和项羽僵持之际,韩信要胁刘邦封他“假齐王”。刘邦刹那间压不住火,说:“老子我危在旦夕,每天盼星星盼月亮等你救援,这个时候要我给你封王?”而在张良踢了他一脚后,他忽然就明白形势逼人。自己目前状态制约不了韩信,不封韩信就等于多树敌人,即可改口:“要封真齐王,假齐王封了做什么?”所以张良很满意刘邦的纳谏能力,说:“沛公殆天授也。”刘秀的亲哥刘縯被更始皇帝杀掉,刘秀虽然取得昆阳战役大胜,回到朝廷不敢居功自傲,也不敢表露不满。每天晚上以泪洗面,白天强颜欢笑,最后刘秀诛灭群雄,成为东汉开国皇帝。
刘备要仿效光武帝刘秀,但是战略眼光和个人能力严重不如。兵法: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刘备少算了孙吴的人才贮备能力,没料到有陆逊这样的英雄豪杰。另外孙权刘备也违背了《隆中对》的战略,盟友之间先刀兵相见。孙权认为“刘备寄寓,犹似养虎”,而刘备认为孙吴兵力孱弱,可取而自肥,互信度不足,所以曹魏得利。杜甫诗云: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刘备出兵伐魏而不伐吴,纵然不能取胜,也不至于有大失误。忍一时之气,连接东吴攻魏则胜负尚未可知,至少三国鼎立之势会持续更久。败于夷陵令蜀国国力大损,国威大挫,所以孙子兵法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53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