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同样是三国著名谋士,为什么诸葛亮可以流芳百世而司马懿不行呢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2 00:39:50

同样是三国著名谋士,为什么诸葛亮可以流芳百世而司马懿不行呢

刨除一切不论,诸葛亮创造了一个完美的政治神话,“君不疑臣,臣不负君”,是对诸葛亮最好的评价,这八个字是司马懿做不到的。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

古代什么职位最危险?不是君临天下的皇帝,不是位居东宫的太子,也不是六宫之主的皇后,而是独揽大权的辅政托孤大臣,自古以来凡居此位者结局大多只有两个,推翻皇帝自己上位或被皇帝清算。诸葛亮开创了权臣的第三个结局,即君臣和睦,互不猜疑。

其实能做到这一点的难度可谓逆天。一般而言作为托孤大臣,独揽大权,架空皇帝,肯定会有很多人前来依附自己,势力必然膨胀,皇帝很难不产生忌惮,再加之身边小人离间,保障君臣和睦难度很大。作为实际的执政者,在执行政策时难免得罪部分人的利益,甚至得罪皇帝,一旦失去权力极有可能被反攻倒算,所以在互不信任的前提下托孤大臣往往踏上一条不断揽权以求自保的不归路。

从自身而言一朝掌握无上权力难免陷入利令智昏的地步,即便自己修养很高也保不住下面的家眷、家奴仗势欺人。霍光对于汉朝也可谓兢兢业业,但其妻霍显为了能让女儿上位居然毒死汉宣帝原配皇后。霍光的家奴也仰仗主子的权力作威作福,有首《羽林郎》的乐府诗便刻画了霍光家奴冯子都仰仗主子势力胡作非为的嘴脸。

所以自古以来托孤辅政大臣下场一般不外乎被清算或上位两种。从霍光、王莽、司马懿到西晋的杨骏,再到宇文护、杨坚,乃至明清的张居正、多尔衮、顾命八大臣皆未能跳出这个怪圈。唯独诸葛亮,身居高位而不自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好色、不酗酒、不纵情歌舞,不以公谋私,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自表后主》

临终前也没有把权力移交给自己的儿子、弟弟,却仍不忘以德勉励其子诸葛瞻。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

诸葛亮几乎是汇集了古代儒家所提倡的所有品德于一身的楷模,论才智萧何、韩信、王猛皆是一代人杰,丝毫不亚于诸葛亮,论权力司马懿、桓温、高欢、宇文护均独揽大权,论品德历史上坚守儒家道德操守的名臣也不少,但是集智慧、权力、道德于一身者只此诸葛亮一人。

为什么诸葛亮可以千古流芳,司马懿的名声却一直不好?

这俩人生前就是死对头,甚至诸葛家族和司马家族还是仇雠敌战之族。所以,历史评价往往就要褒一个、贬一个。因为人类最简单的认识,就是首先区分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而民间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碾压了正史《三国志》、《三国演义》又几乎把诸葛亮塑造成了一个完人,所以结果只能是褒诸葛亮而贬司马懿了。


01.司马懿无论才华还是德行,都不差

起初,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时候,就要征召才华横溢的司马懿。但是,司马懿看不上曹操。一是因为曹操阉宦之后的名声太差;二是因为曹操已经戴实了权臣的帽子。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司马懿对汉室还是有感情的。


所以,在对汉朝的态度上,司马懿应该比诸葛亮更忠诚。但忠诚与否,往往跟利益挂钩,司马家跟汉朝的关系更近,算是中央世家;诸葛家跟朝廷的关系就远一点儿,算是地方势力。所以,自然是司马家对汉朝更有感情。

后来,曹操基本上统一了整个北方,司马懿也就只能效忠曹操了,于是开始辅佐曹操和后来的曹魏政权。

诸葛亮接受刘备托孤辅佐刘禅,司马懿接受曹丕托孤辅佐曹睿,后又接受曹睿托孤辅佐曹芳。所以,这两个人都是托孤重臣,而且在受人所托和辅佐幼主方面,干得都不错。

首先是能力上,司马懿不比诸葛亮差。因为蜀汉的目的和手段非常单一,就是要北伐,因此诸葛亮只要沿着北伐的方向干就行了。但是,曹魏虽然能坐等长策,但曹魏太大所以事情太多,又是东吴蠢蠢欲动、又是诸葛亮拼命北伐、又是平定辽东。但在这些事情的处理上,司马懿做得真心不错。所以,把诸葛亮和司马懿都作为小说题材来写,司马懿的故事应该更丰富。


其次是德行上,司马懿在高平陵事件前,铁定就是曹魏忠臣。在曹魏政权系统中,司马懿就一直在受气。因为曹魏内部派系太复杂,士族们、宗室们,就没一个好惹的。司马懿当然一个也惹不起。宗室重臣、大将军曹爽,就是一个草包加流氓,自然不会放过司马懿。所以,忠臣不忠臣,只能取决于形势。司马懿不发动政变,可能自己连命都保不住。所以,客观来讲,高平陵事件真心不能说司马懿就是要做篡权曹魏的巨奸。事情都是走一步看一步。

02.正史评价上,司马懿不低、诸葛亮不高

正史《三国志》对司马懿的评价是:

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又以齐王聪明,无有秽德,乃心勤尽忠以辅上,天下赖之。

一个是历事忠贞、一个是天下赖之,这个评价真心不低。


而《三国志》是怎样评价诸葛亮的呢?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虽然先说了一堆褒扬之词,但最后这句话则是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了,?连年动众?意思就是说诸葛亮不顾百姓生计、动武不断。然后再补刀?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打仗还打不过,空让百姓受苦。

所以,就正史的评价来说,应该千古流芳的是司马懿,而诸葛亮只能成为一个褒贬不一的人物。这就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用笔目的。

陈寿这么做,自然有陈寿的苦衷。

《三国志》是晋朝人编的,所以不可能拔高蜀汉而贬低曹魏和司马家。就统序正朔来说,只能是汉传魏而魏传晋,所以本来就应该是魏书中挂一漏万地简单写一下蜀汉和东吴。因此,《三国志》就不能大肆褒扬蜀汉和诸葛亮。

而且,就实际的历史来说,曹魏以三分之二的六州成就,肯定要比蜀汉益州的成就要大。对历史贡献来说,曹魏以及后来的司马晋最大。


03.因为《三国演义》盖过了所有正史,所以只能褒诸葛而贬司马

历史以及历史人物的评价,都建立在民族共识的基础之上。而民族共识往往根植于历代史书。因为史书不仅详细记述了当时的历史样貌,而且也是一种国家行为的意识形态塑造。

但是,《三国演义》这个历史演义小说太牛,直接盖过了正史《三国志》,甚至碾压了其他一切关于三国的正史。所以,《三国演义》说蜀汉是正统,那蜀汉就是正统;《三国演义》说诸葛亮是忠臣无二,那诸葛亮就是忠臣无二。虽然罗贯中对司马懿的评价也还可以。如:

开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

但是,因为《三国演义》对诸葛亮塑造得太成功,所以民间记忆就把诸葛亮封神了。即便是作者也控制不住,于是褒诸葛而贬司马也就在所难免了。


蜀汉的内部斗争不算激烈,所以诸葛亮的主要工作就是北伐,做的事情基本都算为公。但是曹魏的内部斗争就太激烈了,所以司马懿就得一边为公搞战争、搞民治,还要一边为私地搞权力斗争,甚至都是流血的权斗。这个自然会对其人设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

三国中司马懿是最后的胜利者,为什么流放百世的是诸葛亮?

诸葛亮和司马懿有许多共同点,他们都足智多谋,他们都是三国末期各自阵营的权臣,他们是一生的敌人,但结局却全部相同,司马懿篡魏,建立了西晋,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这个角度来说,诸葛亮无疑是失败者。

人们都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由胜利者书写,那么作为失败者的诸葛亮为什么能流芳百世,而司马懿的风评却差很多呢?

权臣的结局在中国历史上,权臣向来是非常危险的职业,说起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非常风光,但正因为手握大权,就难免遭到上司(皇帝)的怀疑,所以你看,自古以来的权臣无非两个结局,第一是向司马懿那样,篡位自己当皇帝,反之就是被清算,这事儿在汉朝特别多,什么霍光啊、王莽啊,各自结局不同,但他们都是从权臣开始,走上了新的人生。

像张良那样急流勇退的毕竟是少数,而且既然急流勇退了,也就不在权臣这个位置了,顾不讨论,退一步说,张良也算不上权臣。

但诸葛亮不一样,他开创了权臣的第三种结局:君臣和睦,互不猜疑。当然,这也多亏了刘备这样一位君主。

权臣为什么没有好结局啊?因为手握大权,足以架空皇帝,对很多趋炎附势的人来说,权臣才是真正的皇帝,而皇帝不过是傀儡,当一个人手握天下大权,说放下就放下,哪有那么容易呢?

像诸葛亮这样作为权臣,还不膨胀,也没有野心,一心只为了报先帝知遇之恩,为了匡扶汉室,甚至在出山之前就跟家里人打了招呼,好好耕田种地读书,等我成就大业还回来隐居。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情,早已是千古佳话,自古以来也有很阴谋论,说刘备托孤时是在试探,理由是诸葛亮听到刘备说“君可自代”之后汗流浃背,你要说刘备有试探之意,我也觉得是人之常情,在那种情况下,诸葛亮汗流浃背也可以解释,但随后两人就进入了正常的托孤程序,可以说是完全交心,刘备让三个儿子都尊诸葛亮为父,足见情谊了,更没有某学者说的埋伏刀斧手的理由。

能做到这样,多么难能可贵,说诸葛亮独一无二也不为过。

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作为季汉的实际掌权者,诸葛亮身居高位而不自傲,每打仗胜利,手下人忙着恭维的时候,他却不居功,而是告诉大家,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不但体现了自身的胸怀和格局,还让手下人欢欣鼓舞。

并且,历史上从未有过诸葛亮好酒色的记录,很多时候我甚至觉得,诸葛亮完美的像个假人,但他又确实是真正存在的,就连《三国志》、《晋书》这样的正史,按理说是敌对势力胜利,对诸葛亮进行抹黑是历史默认的,但你在这两部书中找不到任何黑诸葛亮的语言,反而还要隐晦地夸奖几句。

除了不居功、不好酒色之外,他对钱财似乎也没有什么兴趣,临死给刘禅上书《字表后主》,说的明明白白全家财产只“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刚好吃穿用度,没有太多富余,你能想象这个一个帝国实际掌权者的生活水平吗?

此外,他对后代的教育也十分严格,在那个时代,权力世袭是理所当然的,但他临死也没把权力交给儿子,而是分给了蒋琬、费祎、姜维等人,后来的结果证明,他这是十分明智的选择,这三人为后三国时期的季汉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虽然最终还是难免灭亡的命运。

更不用说《诫子书》中那句名言了: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没有缺点,近乎完美,品德高尚,至死不忘志向,严于律己宽于律人,这都是诸葛亮的人格魅力的体现。

诸葛亮和司马懿两者是不相伯仲,为什么最后千古流芳的是诸葛亮?

论军事实力上面的对决,司马懿其实是不逊于诸葛亮的。但是之所以诸葛亮能够流传百世也是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对于诸葛亮的形象过于神化。以及我们现在很多的关于三国的电视剧对于诸葛亮的形象都是比较的正义睿智的,所以也就吸引了很多的人对于诸葛亮产生了莫名的崇拜。而司马懿的形象就i是一个比较阴险的人,所以不受到追捧。

而且诸葛亮的确是一位厉害的权臣,而且他的一生都在蜀国而劳累,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篇出师表更是千古留名,让后来人无不潸然泪下,感叹诸葛亮的忠义。诸葛亮作为刘备的托孤大臣,更是做到了尽心尽责。不像之前的权臣一样,为了自己的私欲推翻朝廷自己为王,又或者说东窗事发被皇帝打入大牢。

诸葛亮身居高位,但是修养奇高。不喝酒,不好色,不自傲,对于他人宽容以待,对于自己严格规定,不以公谋私,不擅权专政。而且和司马懿相比,诸葛亮对于百姓更是宽容。诸葛亮处理朝政之时,时时担心百姓粮食不够。于是专门派遣士兵为百姓耕田除淤,就是为了保证粮食足够。司马懿则是不同,襄平城一役,司马懿下令屠杀十五岁以上的男子七千余人筑成京观,并且屠杀俘虏两千余人,可见司马懿的残暴。

诸葛亮在于当时那个儒家治国的时代,简直就是一个典范。智慧谋略冠绝当代,论品行更是时刻坚守道德操守,论忠心即便权力庞大,也不擅权专政。所以司马懿是不如他的,所以诸葛亮能够流芳百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52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