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鞑靼族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俄罗斯有194个民族,俄罗斯族人口要占到77%以上。第二大民族就是鞑靼族,人口500多万,占俄罗斯总人口的3.83%。那么,鞑靼族为啥会成为俄罗斯的第二大民族呢?要感谢成吉思汗,让他们饱受苦难!
鞑靼这个词要早于蒙古,出现在史书中。根据资料记载,鞑靼属于柔然的一个余部,生活在蒙古草原。不过,那个时候的鞑靼部落在中国史书中写成塔塔尔。
提到塔塔尔,很多人就熟悉了,这个部落与成吉思汗有着深仇大恨。我们再认真读一遍,塔塔尔、鞑靼,其实从汉语发音中,两者是非常像的,只不过翻译成的汉字不同。
塔塔尔与努尔哈赤有着什么样的仇恨呢?塔塔尔部落、蒙古族乞颜部都曾是今日蒙古高原的主人,互相争斗不断。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在一次战斗中俘虏了塔塔尔部的首领铁木真兀格,此时恰逢妻子诃额仑生产,便给出生的儿子起名叫铁木真。
其实,这是也速该侮辱塔塔尔部。后来,在铁木真9岁的时候,也速该带着铁木真去弘吉剌部提亲。按照蒙古族习俗,定亲以后,女婿要在岳父家住上一年。于是,告别亲家德薛禅后,也速该带着侍从回家了。回家的路线要穿过塔塔尔部落,塔塔尔人在路上设了宴会,其实是借机害死他们的仇敌也速该。当时,给也速该有毒马奶的,正是塔塔尔首领铁木真兀格的儿子扎邻木合。
也速该临终前告诉成绩山“将来有朝一日为我报仇消灭塔塔尔部落,只要高于车轮的男人要一律杀掉”。这句话,让塔塔尔部遭受了灭族之灾!
若干年后,伟大的成吉思汗真的打败了塔塔尔部。为了奉行父亲的遗言,成吉思汗疯狂杀害塔塔尔人,建立汗国后,也百般欺压塔塔尔人。他们就和犹太人一样,在苦难中学会了生存的本领,能够轻松应对各种复杂的生活。所以,经过多年发负重之后,更名为鞑靼的塔塔尔人,逐步壮大起来。
成吉思汗报了父仇后,将鞑靼人加入蒙古部队,去艰苦的俄罗斯打仗。当时,带队征服俄罗斯的就是术赤、拔都父子。这爷俩很厉害,在今日俄罗斯的领土上建立庞大的金帐汗国,统治俄罗斯长达240年。
在这240年中,鞑靼人逐步壮大,人口越来越多。最后,鞑靼人竟然成为金帐汗国身边最红的官员,彻底扬眉吐气,甩掉了曾经被蒙古人欺压的历史。
那么,鞑靼人都做了哪些事情呢?
1、原来,蒙古高原生活的民族都以游牧为主,赶着羊群牛群,走到哪哪是家。但是,随着蒙古大军建立金帐汗国后,鞑靼部落改变了生活方式,变成农牧业混合,学会了定居。从游牧到定居,是一种社会的进步。这种进步,也是鞑靼在民族变迁史中重要的一部,解放了朝不保夕的生活,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做事。
2、鞑靼人很聪明,学会了经商,经常游走于各地经商,使整个部落都很富有。此外,鞑靼人还发展了手工业传统,有木器、陶器、皮革制品、布疋、金属器皿等。
3、鞑靼人很会适应环境。金帐汗国时期,鞑靼人与统治阶层关系逐渐融洽,后来担任重要官职,成为了金帐汗国蒙古人的主流。当时,金帐汗国的鞑靼人皈依伊斯兰教,和蒙古人分道扬镳,到公元14世纪初的金帐汗月即别时期,金帐汗国甚至在国内禁止包括蒙古传统萨满教在内的所有其它信仰,开始独尊伊斯兰教,金帐汗国完全变成了鞑靼人的国家。
4、金帐汗国覆灭后,鞑靼部落又与不断扩张中的俄罗斯帝国搞好了关系,充任商业代理人和政治代理人、教师、乃至行政官吏。
经过上述几点原因,让鞑靼人获得了充足发展,人口繁衍很快。到今天,鞑靼族就成为了俄罗斯第二大民族。
“鞑靼”一词现有四种含义:其一是对欧亚大陆北部所有突厥-蒙古系统的游牧民族的统称;其二是东蒙古诸部的统称;其三是对塔塔儿人的称谓;其四是对欧洲鞑靼民族的称谓。公元5世纪蒙古东北部和贝加尔湖附近就有游牧民族生活于此。这其中就有鞑靼人。《阙特勤碑》中记载的“三十姓鞑靼”是“鞑靼”一词最早的文字出处。公元八世纪后鞑靼人开始逐渐向蒙古高原移居。
公元840年回鹘汗国的灭亡给鞑靼人提供了进入漠南、漠北的机会。从此鞑靼人和中原人就成为了“邻居”,中原汉族文献中对鞑靼人的记载也逐渐增加。鞑靼人逐渐壮大成为了蒙古高原的主流群体,于是“鞑靼人”这个概念逐渐成为了中原人对蒙古高原各部落的泛称。公元916年生活在蒙古高原和东北林区交界地带的契丹人在首领耶律阿保机带领下建国称帝。
耶律阿保机称帝后曾御驾亲征西边诸部:耶律阿保机的西征大军先后征服了乌古、敌烈诸部,然后沿着胪朐河溯流西征,翻过狼居胥山后西征大军抵达了古回鹘城。生活在蒙古高原西部地区的三十姓鞑靼和九姓鞑靼都在契丹人强大的兵峰下被迫臣服。《辽史》中把这些臣服于契丹帝国的鞑靼人称为阻卜或术不姑。契丹辽国在鞑靼人居住地常年驻兵,还在当地派驻节度使长期统治。
这一时期鞑靼人每年都要向辽国进贡,还要出人丁服兵役。公元1012年鞑靼人杀了在任节度使,随后一度围攻镇州,后来事态愈演愈烈:到了公元1026年所有鞑靼人皆反。尽管草原上的鞑靼人部落不时反叛,但契丹辽国仍始终得以维持对草原的统治。直到金国灭辽之后草原的政治格局为之一变:契丹崛起于东北森林地带与蒙古草原交界的大兴安岭,是一个兼具草原游牧民族和森林渔猎民族特征的民族。
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以来契丹人就一直在经略西北草原;相比之下女真人崛起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在 历史 上与草原民族素无往来。女真人缺乏契丹人那样长期经略草原的经验,加之金国在灭辽之后的主要军事行动都是针对宋朝的,所以金国对草原的控制力度是相当薄弱的。契丹皇族后裔耶律大石趁机远走西域建立了西辽王朝。金国和西辽都竭力争取蒙古草原诸部的支持。
然而金国的主要扩张方向是针对南方的宋朝,西辽的主要扩张方向是针对西部的中亚地区,于是蒙古草原上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在这样一种形势下草原上的克烈、塔塔儿、蔑儿乞、乃蛮、汪古等部落纷纷趁机发展壮大。这其中的塔塔儿是正宗的鞑靼人,不过在当时宋朝的文献中把这些草原部落统称为鞑靼人。当时金朝和西方的阿拉伯等国也将蒙古草原诸部统称为鞑靼人。
说过了鞑靼人的来历,现在我们再说说蒙古人。目前国际上关于蒙古人的起源问题并没形成统一的观点:蒙古国学者一般认为蒙古民族起源于匈奴,日本史学家百鸟库吉也持相同观点,我国学者则普遍认为蒙古起源于室韦。持“蒙古起源于室韦”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室韦民族的起源又可以一直上溯到秦汉时期的东胡。公元前1800年前后如今山海关外的东北大地主要分为四片区域,各自生活着四个不同的族群。
当时南面燕山一带生活的是商朝的华夏族(汉民族的前身),北部是肃慎,东面是濊貊,西边是东胡。东胡所生活的地域大致就在今天东北林区和蒙古草原的交界地带,所以东胡的势力很早就向西发展到草原。秦汉时期强大的东胡一度压制了匈奴的兴起,然而后来匈奴人在冒顿单于带领下击败了东胡。东胡被匈奴打败后一部分东胡人沦为匈奴人的奴隶,另一部分东胡人逃到了乌桓山和鲜卑山。
分别生活在乌桓山和鲜卑山的东胡人后来就逐渐演变为乌桓人和鲜卑人这两支民族。东汉末年乌桓人被曹操征服后逐渐融入到了汉民族之中,鲜卑则成为了日后“五胡乱华”的主角之一。鲜卑在西晋武帝时代分化出段部、慕容部、拓跋部、乞伏部、柔然部等部族。慕容部、拓跋部进入中原后相继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北魏、东魏、西魏等政权。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之后鲜卑人普遍被汉化,到了隋唐时期生活在中原地区的鲜卑人已完全融合在了汉民族之中。当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时由鲜卑人分化出的柔然人则与北魏拓跋氏多次交战。原本为柔然锻打铁器的附属民族突厥趁柔然在与北魏的战争中被大幅削弱的机会征服柔然,在此之后柔然后裔逐渐分化成为南、北两支。
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成为室韦人的祖先之一。6世纪以后室韦人分化为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恒室韦、大室韦等5部,各部之下又分为若干分支。在我国唐代的典籍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在客鲁连河下游以及兴安岭之北的室韦人中有一个叫做蒙兀的部落。公元840年黠戛斯人南下,从而迫使回鹘人西迁。
室韦人乘机成批迁入原本突厥语游牧部落聚居的漠北草原,从而使这一地区逐渐蒙古化,此后人们就管这片草原叫蒙古草原。不过这时的蒙古和之前生活在这片草原的匈奴、突厥一样是指的操同一语系的部族联盟,而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只不过后来草原上这些操同一语系的部族是由成吉思汗的蒙古部统一的,于是就用蒙古之名指代这片草原上所有游牧部落,由此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蒙古民族。
13-14世纪的波斯史学家拉施特在他编撰的《史集》中解释说:蒙古一词也用于和蒙古人类似的其他民族。由于他们的强大,这些地区的其他部落也渐以他们的名称著称。11~12世纪在今天的蒙古草原上蒙古、塔塔儿、蔑儿乞、克烈、乃蛮五雄并立,还有其他一些相对小些的部落分布在这片草原。所谓鞑靼最初就是塔塔儿的另一种译名,他们和蒙古人本来是两个不同的部族。
成吉思汗统一草原诸部后塔塔儿、蔑儿乞、克列、乃蛮诸部也逐渐被冠以蒙古之名。蒙古汗国曾先后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西征,欧洲人在感受到蒙古人带来的巨大压力后开始向蒙古遣使,试图加深对这个东方帝国的了解。在这一过程中欧洲人也许是接触到了蒙古军队中原出自塔塔儿部的人,也许是从阿拉伯人那里接触到了“鞑靼人”这一概念,于是他们开始使用“鞑靼”一词称呼蒙古人。
蒙古帝国的扩张速度实在是太快了——从东方的太平洋沿岸一直到多瑙河畔的维也纳城下,从白雪皑皑的西伯利亚一直到热带岛礁曾母暗沙都被蒙古铁蹄如飓风一般席卷。而在蒙古帝国的扩张征服过程中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等各藩王手中无不握有庞大的领土和强大的军队,这就为蒙古帝国日后的分裂埋下了隐患。以蒙古的人口统治如此偌大的国土,而蒙古本身才刚从原始部族过渡而来。
尽管他们能马上取天下,然而却未能使帝国各地建构起统一的政治经济联系,因此当他们面对人口比自己多得多、文明也更为先进的民族时迅速和当地人口出现了融合迹象:中原的蒙古人仿照汉制建立元朝,而西征的蒙古人绝大多数同当地的突厥人融合并皈依了伊斯兰文明。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钦察汗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突厥化现象。
在这一过程中“鞑靼”一词的外延进一步延伸成为欧亚大陆腹地所有突厥-蒙古系统的草原游牧民族的统称。蒙古帝国崩溃后的帖木儿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突厥系游牧帝国的人民也会被当时的欧洲人称之为“鞑靼人”。这时欧洲所使用的“鞑靼人”这一概念的涵盖范围其实大于“蒙古人”这一概念——实际上是对包括蒙古人在内的欧亚内陆腹地草原游牧民族的统称。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等将领北伐,元顺帝带着残部逃回漠北草原,结束了蒙古人在中原的统治。这时蒙古人还沿用着“元”国号并准备反攻中原,然而脆弱的草原游牧经济根本无法支撑起忽必烈模仿中原汉制构建的大一统帝国,很快各部族的离心倾向表现得越发明显。公元1388年明将蓝玉在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战胜北元残部。战后身为成吉思汗直系后裔的黄金家族在蒙古诸部中的威信大为扫地。
蒙古草原很快就重新回到了成吉思汗统一之前诸部林立的状态。蒙古诸部逐渐演化为两大部落联盟:位于草原西部的和硕特、绰罗斯、杜尔伯特、土尔扈特诸部所形成的联盟被称为瓦剌;位于草原东部的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鄂尔多斯诸部所形成的联盟自称蒙古,而明朝则称其为鞑靼。所以明朝史籍中的“鞑靼”一词指的是东蒙古诸部形成的联盟体系,这和当时欧洲人所谓的“鞑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明朝史籍中的“鞑靼人”概念的涵盖范围小于“蒙古人”概念——明朝人所谓的蒙古人是同时涵盖鞑靼人和瓦剌人的,明朝人所谓的“鞑靼”仅指东蒙古诸部。这时欧洲人所谓的“鞑靼”这一概念是对所有欧亚内陆腹地草原游牧民族的统称。欧洲人所谓的“鞑靼”这一概念实际上包括白色人种鞑靼和黄色人种鞑靼:白色人种鞑靼指的是操突厥语族的民族,黄色人种鞑靼指的是操蒙古语族和通古斯语族的民族。
如今在欧洲依然生活着一个名为“鞑靼”的民族。这个民族主要居住在俄罗斯中西部沿窝瓦河中游及其支流卡马河两岸东抵乌拉尔山脉的地域,也有少部分居住在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西部地区。事实上现代欧洲的民族和蒙古人的确有渊源,不过两者其实是不同的民族。其实欧洲鞑靼民族的形成 历史 可以追溯到蒙古西征之前:早在蒙古西征之前匈奴、突厥、契丹等亚洲游牧民族就不止一次向西迁徙。
大约在公元370年左右蒙古草原上一个名叫步落稽的部落与西迁的匈奴人一起来到欧洲伏尔加河西岸的干草原,他们的后代逐渐演化为伏尔加-保加尔人。蒙古西征后他们被拔都建立的钦察汗国所统治,这些钦察汗国治下的保加尔人和蒙古日渐融合形成了今天的欧洲鞑靼民族。尽管今天的鞑靼人和蒙古人有着这样的渊源,他们也的确有一部分蒙古血统,但实际上他们和蒙古人仍是两个不同的民族。
事实上今天的鞑靼人和蒙古人连人种都不一样:今天的鞑靼人绝大多数为白色人种,在宗教信仰上多为伊斯兰教逊尼派,这和黄色人种的信奉藏传佛教的蒙古人显然差异还是较大的。这支白种鞑靼人在我国境内也有分布:我国56个民族中的塔塔尔族就是19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陆续从俄国迁徙而来的欧洲白种鞑靼人的后代。至于黄种鞑靼人则早已分化在如今蒙古语族和通古斯语族的各民族中。
鞑靼:明朝对东部蒙古的统称。
鞑靼的称呼在早期历史中所指各有不同,至明代时是明朝对成吉思汗嫡系北元政权以及其治下蒙古高原东部草原部落的统称,与蒙古高原西部的瓦剌对立,分为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含永谢布部)、鄂尔多斯、阿速(奥塞梯人)等部。
其人自称蒙古,明朝称其为鞑靼,卫拉特人称其为达延。与欧洲人所称的“鞑靼”无关。需要注意的是,达延一词并不是大元的音译,与大元并无关联,其蒙古语意义尚存争议。
历史起源
鞑靼最早的名称记载出自宋朝,《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载:“鞑靼之人皆勇悍善战,近汉地者谓之熟鞑靼,能种秫穄,以平底瓦釜煮而食之。远者谓之生鞑靼,止以射猎为生”’。鞑靼是柔然可汗大檀的后代和部众的自称。中原人对游牧草原各部的统称。
鞑靼还分为生鞑靼和熟鞑靼,生鞑靼是指被成吉思汗征服的漠北蒙古诸部,熟鞑靼是白鞑靼,即汪古部。汪古部已经掌握种植林襟之术,“食其粳稻”说明是汪古部人自己种植的粳稻,而且以平底瓦釜煮食之。在1221年三月初,长春真人途径鱼儿泊时,看见“始有人烟聚落,多以耕钓为业”的场景。
别以为鞑靼人和蒙古人差不多,实际上这是两个人种的差异,即白色人种与黄色人种的差异。
鞑靼人,有广义和窄义之分。如果按广义论,这是中国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蒙古人也在这个范围之内。但若是按窄义论,鞑靼人就是塔塔尔人,也就是操突厥语族的白色人种——蒙古草原上原本的主宰者,从早期的匈奴到隋唐之际的突厥,都是这个族系。
成吉思汗崛起之前,呼伦贝尔草原的塔塔儿部,以鄂尔浑河上游为中心的克烈部,崛起于鄂嫩河、克鲁伦河中上游的蒙古部,据有阿尔泰山至杭爱山地区的乃蛮部,以及漠南的汪古部等,都很强盛。他们虽先后臣服于金,但除汪古部外,多时服时叛,袭扰金朝北境,尤以塔塔儿、蒙古二部为甚,金朝不得不筑长城以防之。在宋人文献中,往往将蒙古高原各部概称为鞑靼,又就其离汉地的远近、文化的高低不同,区别为黑鞑靼(指蒙古诸部)、白鞑靼(指汪古部)。
这里的鞑靼就是一种广义称呼,实际上白鞑靼才是真正的鞑靼人,而黑鞑靼其实是蒙古人。当时的草原上的蒙古部、克烈部,都是黄皮肤。乃蛮部、汪古部、塔塔儿部以及畏兀儿人,则是白皮肤。所以后来元朝搞等级制度,前者属于第一等,后者则属于第二等色目人。
然而,对于当时的汉人、南人而言,不管你们是蒙古人也好、色目人也好,反正都是一路货色,所以全部称之为“达达”(鞑靼),汉译蒙文文献也用“达达”译写原文中的蒙古。所以最终,鞑靼从草原白人的专称变成了汉人对整个草原牧群,包括蒙古人在内的俗称。
这种混淆,反过来又影响了西方人。他们也开始把所有东方的游牧部族冠以鞑靼之名,包括建立金帐汗国的蒙古人,也包括协同这些蒙古人一道入侵的突厥人,以及建立清朝的满人。
直至今日,中国境内还有一支正宗的鞑靼人后裔,这便是塔塔尔族,我们看照片就懂了,妥妥的金发碧眼白皮肤。当然,白人也不都是金发,也是黑发,但看眼睛看脸型,她们就是正宗的白皮肤鞑靼人。
蒙古族是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传说中的蒙古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据文字记载,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关于蒙古民族的起源,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学者们根据不同的史料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鞑靼”是我国早期史书上对某个民族的称谓,现今有人论证它指的就是蒙古族的前身。也有学者把早期叫作“铁勒”的民族认定是蒙古族的来源。在蒙古国,学者们比较一致地认同匈奴就是蒙古族的起源。
公元前209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所破,东胡诸部在匈奴人统治下达三世纪之久,公元一世纪末至二世纪初,匈奴为汉朝所破,东胡人的一支鲜卑人自潢水流域转徙其地,剩余的匈奴人也都自称为鲜卑,鲜卑自此强盛起来。公元四世纪中叶,居住在潢水、老哈河流域一带的鲜卑人的一支,自称为“契丹”;居住于兴安岭以西(今呼伦贝尔地区)的鲜卑人的一支则称为“室韦”。蒙古部就是室韦人的一支,在唐朝时已有记载,称为“蒙兀室韦”。
据《史集》记载,蒙古部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乞颜两个氏族,他们被其他突厥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他们逃到了额尔古涅昆(额尔古纳河畔山岭)一带居住下来,生息繁衍,大约经过了400多年的时间,部落逐渐兴盛起来,并产生了许多分支,公元8世纪,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为了更好的发展,不得不外迁徙,这时已分出了70个分支了,这70个分支被称为“迭儿勒勤蒙古”。在迁出的蒙古人当中,有一位很有声望的人,名叫孛儿帖赤那,以他为首的迭儿勒勤蒙古自称为“乞牙惕氏”(乞颜的复数)。“乞牙惕氏”人迁徙到了斡难河源头肯特山一带,生活方式由狩猎转为游牧。
据《蒙古秘史》记载,孛儿帖赤那的的十二世孙朵奔篾儿 *** 后,他的寡妻阿阑豁阿又生了三个儿子,传说这三个儿子是感光而生的“天子”,因为他们是从阿阑豁阿洁白的腰里出生的,因此他们的后裔被称为“尼伦蒙古”。在尼伦蒙古中,以孛端察儿为始祖的孛儿只斤氏就是成吉思汗的祖先。迭儿勒勤蒙古和尼伦蒙古,被统称为“也克蒙古”(大蒙古),他们是原蒙古人。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蒙古语系部落,他们是原蒙古人:
札刺亦儿——在辽代曾是强大的部落,有哲惕、脱忽刺温、朵龙吉儿十个分枝.游牧在斡难河流域。在与辽兵的战争中,札刺亦儿人受到沉重打击。辽设札刺部节度使司统治他们。到十二世纪时这个部落早已衰落了。
塔塔儿——牧地在贝尔湖周围。以前很强大,所以好多部落都以塔塔儿人自称。后来这个部落为成吉思汗所灭。
蔑儿乞——牧地在色楞格河流域。在金末还是个强大的部落,最后也为成吉思汗所灭
斡亦剌、巴儿忽——居住在靠西北的部分。
辽金时期,蒙古地区还有三个强大的部落:突厥语族的克烈、乃蛮和汪古。他们也都是原蒙古人。
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诸部,建立大蒙古帝国。用新的千户制体系分封人口。战败的部落,如塔塔儿、克烈、乃蛮被瓜分到各千户。族属不同、社会发展不平衡、方言各异的各部在统一的汗权统治下,形成了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基础、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51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古代王朝政治中的循环结构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