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元璋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为了加强集权,以“欲图谋反”的罪名,诛杀了开国功臣凉国公蓝玉。同时还将受牵连者1.5万余人,杀戮殆尽。
在这场杀戮中,有一个诗人也牵涉其中。当这个诗人被杀后,朱元璋问行刑官,诗人死前说了什么。当行刑官告诉朱元璋,诗人写了一首诗后,朱元璋竟然将行刑官杀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朱元璋剧照)
这个犯人叫孙蕡,广东南海平步人。生于元末乱世,早年蛰居乡里,读书为乐。孙蕡在诗歌上很有天赋,据史书记载,他的诗歌“清圆流丽,如明珠走盘,不能自定”。既有魏晋之风,又朗朗上口,因此极受尊敬和推崇。
洪武三年,建立大明政权的朱元璋,为了能引进更多的栋梁之才,下诏实行科举考试。
孙蕡考中举人,先出任工部织染局使,后调任安徽凤阳虹县簿。
当时,由于新朝初建,受战乱影响,许多地方十室九空,田地荒芜。孙蕡上任后,做出一了系列安抚流民的政策。流民奔走相告,在外逃荒的,也纷纷归回,务农织麻,安居乐业。
由于政绩斐然,再加上才名在外,因此,孙蕡得到了素有“开国文臣之首”称号的大学士宋濂的举荐,被召为翰林典籍官,参与《洪武正韵》的修撰。
宋濂不光是朱元璋的高级参谋,还是太子朱标的老师,因此在朝中颇有影响力。他一向主张“宽仁治国”,反对朱元璋的嗜杀。但是,朱元璋为了确保江山永固,不光实行强权政治,还推行严刑厉法。
因为与朱元璋政见相左,宋濂只得告老还乡。然而,他却还是受到“胡惟庸案”的牵连,险被朱元璋处死。幸好太子朱标力保,才改为流放。宋濂年事已高,最终还未走到目的地,就死在途中。
(宋濂和朱元璋)
宋濂举荐起来的孙蕡也受到殃及,被罚筑城墙。
孙蕡个性旷达,并未因为遭受不公而怨声载道。他在修筑城墙时,高声唱起了粤语歌。由于歌句难懂,巡视的官员听不懂,但还是将他带到了朱元璋面前。
朱元璋命他说出唱词。听完后,才知他句句都是忠贞之词,明白他是被冤枉了,所以释放了他。
孙蕡坐了两年冷板凳,到洪武十五年时,才被外放苏州。然而,由于他性格耿直,不久便被人诬告,被罚到辽东戍边。
这下孙蕡算是回不来了,好在他为人潇洒,并不把这看作不幸。所以,他在辽东时,虽辛苦异常,却还能饮酒作诗,自娱自乐。
洪武二十六年,蓝玉自恃开国有功,恣意骄横,这让朱元璋很不满意。不久,便有人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借机以谋反罪,将蓝玉处以“剥皮实草”的酷刑,并抄家灭三族,还将一切与他有牵连的人,都杀戮殆尽。
本来,孙蕡在辽东与此事八竿子打不着。结果,有人在搜查蓝玉党羽,清查蓝玉家产的时候,发现了一幅字画,上面有孙蕡提的字,于是立刻将此事上报了朱元璋。
(孙蕡剧照)
朱元璋想都没想,便把孙蕡处以死罪。
孙蕡的亲友得知后,纷纷为他叫屈,都劝他一定要作文自辩,或可逃得一死。
但孙蕡却非常平静,想想为官多年,官虽不大,却屡遇磨难,早就把人生看淡了,于是他坦然赴死。
不过,孙蕡毕竟是个诗人,就算死到临头,他亦要吟诗一首,才慨然赴死。这首诗是这样的:“鼉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店,今夜宿谁家?”
孙蕡处死后,朱元璋问行刑官,孙蕡死前有没有什么话?
行刑官便把孙蕡作的诗,告诉了朱元璋
朱元璋听罢,也起了怜才之意。再说,孙蕡一个小官员,根本不会被蓝玉放在眼里,他怎么可能和蓝玉有深交?所以,朱元璋这样一想,就生了悔意,知道孙蕡受了冤枉。
不过,朱元璋身为一国之君,他怎么能说自己做错了呢?于是他便迁怒于行刑官,责怪行刑官在行刑之前,为何不来报?言下之意,是行刑官办事不力,于是将行刑官怒而杀之。
因为朱元璋认为孙藚能作出如此绝诗,是一个人才,在场的官员听到之后也不上报,还将这位人才给斩了,这是大明的损失啊,所以朱元璋才下令将监斩官都给斩了。那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其实真实性不高,如果真的因为犯人吟诗就要上报,那同时斩首成百上千个犯人的话,都不知道要斩到猴年马月去,所以这件事情就当做段子听听就好了。
孙藚是一个大诗人,诗词张口就来,绝对不用打草稿,后来在朝廷里谋了个一官半职,百姓对他的评价都很不错。后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原来朝中还有一位如此有才能的人,便纷纷与他结交认识,孙藚因而认识了宋濂等人。
然而孙藚的一生注定不能一帆风顺,著名的胡惟庸牵连了很多人,就连宋濂也不例外,因为孙藚和宋濂是好朋友,所以孙藚也横遭此祸。孙藚被朱元璋派去修城墙,但好歹没有危及性命,孙藚又很乐观,所以干点苦力活对他来说并不算啥。
孙藚不仅没有怨天尤人,还经常唱歌消遣生活,这件事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朱元璋便将孙藚召来。孙藚认认真真地将自己的诗词道来,朱元璋觉得孙藚很有才情,便赦免了孙藚,让孙藚回去。
然而孙藚不知道的是,后头还有更悲催的事情等着他,孙藚其实跟蓝玉不熟,但是孙藚曾经送给蓝玉一幅画,上面还有他的名字,所以蓝玉案发生之后,孙藚也同样躺枪了。孙藚在临刑的时候作了一首诗:?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孙藚借这首诗表达自己在黄泉之路的孤独之情,真的是一首好诗,朱元璋听到之后又后悔了,只能拿在场的官员出气。
啥?朱元璋又杀人了!啥?朱元璋把监斩官都杀了!朱元璋的黑料还真是一个接一个啊,一天不杀人就不得劲是吧。
孙蕡(f?n)传记
朱元璋在头条似乎有着非凡的地位,动不动就看到?因XXX朱元璋竟杀了XXX?类似的标题出现,头条的朱元璋就好像《少年包青天》中的包拯一样,每每出现的地方必带走一个人或者一群人。
孙蕡此人深受清朝小编的喜欢,竟然为他作了两个传记,大概是因为在明朝文人中孙蕡的诗属于上乘之作。
清朝小编梁维枢编撰的《玉剑尊闻》第十卷写道:
孙蕡为蓝玉题画坐诛,临刑口占曰,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
清初小编钱谦益编撰的《列朝诗集?孙蕡传》中所载:
高皇(朱元璋同学)问监杀指挥,孙蕡死时何语?以此诗对。高皇怒曰:?何不早奏!?竟杀指挥。
这两部?野史类?传记中都提到了一首诗:
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
意思是太阳快要下山了,快要开始行刑了,刑场上的敲鼓人急急的敲了三下鼍鼓送我上路。可惜黄泉上没有客栈,我今晚住在哪里呢?
抒发了孙蕡悲愤中略带诙谐的讽刺幽默,据《列朝诗集?孙蕡传》记载,朱元璋听闻这首诗,怒问监斩官,有此才子,为何不再次上报,然后把监斩官斩首。
孙蕡的为官生活也是很倒霉的,原本是一个颇具?魏晋风骨?文人,进士及第之后为翰林典籍,与修《洪武正韵》。陶醉于编书中,不问世事,这原本是文人最好的结果。
可惜事与愿违,好景不长,明初两大案?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让孙蕡的人生几经波折,最后惨死。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孙蕡因与宋濂有点交情被贬到京师望都门修城墙,这个时候孙蕡乐观的心态和文采起了作用,将日常编为粤曲,时时吟唱。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听说后,召他吟唱,见他颇有文采,句句忠君爱国之情,官升苏州经历。
似乎又要一番平步青云之旅,可是命运的漩涡再次把孙蕡卷了进去。洪武26年,蓝玉案发,牵连之广,竞达数万人,被斩首者就有1.5万人,可怜的孙蕡原本和蓝玉关系一般,纯粹是同朝之谊,但是就因为孙蕡曾经为蓝玉题了一幅画,被认定为?蓝玉党羽?,立斩无赦。
被斩首前,孙蕡念了上面那首诗,慨然赴死。朱元璋闻听此事,大发雷霆,将监斩官一并斩杀。
孙蕡固然是因为蓝玉案而死,但是?朱元璋怒斩监斩官?一事属于野史性质,大概是黑朱元璋成为了风气吧,真假难辨。
明朝也有很多有才华的诗人,但因作诗而丧命的却没有几人。人们常说“伴君如伴虎”,说的就是在皇帝旁边很容易因为说错话或做错事而被杀头处死,但有时候哪怕不在皇帝跟前,也会有危险,元末明初的大才子孙蕡便是其中一个。
令他丧命的诗句为“鼙鼓声声急,天色日夕佳。黄泉无人问,夜深宿谁家。”这首诗讲的是,夜晚收兵的鼓声响起,鼓声奏完之后,没人安排英勇作战的士兵,士兵更找不到可以栖息的住所,没办法,只有走向了黄泉路。孙蕡家境普通,但却十分聪明,从小就显示出不同于旁人的文学素养,尤其在作诗读书方面。
但是他的仕途不顺,曾考中进士,在官场混了二十多年,最高也只是做到了翰林典籍的位置,连七品官都不是,还经常遭到贬黜,动不动就被贬到偏远地区去做小县官。其中有次因为被连累而发配到辽东,机缘巧合他给大将军蓝玉的一幅画上面题了诗。朱元璋在晚年时为了给皇孙朱允炆铺路,开始试探朝中大臣,因此也杀害了很多昔日为建朝做过贡献的大臣。
大将军蓝玉在朱元璋晚年时比较居功自傲,引发了朱元璋的杀心。因此和蓝玉相关的官员都受到了牵连,而可怜的孙蕡也因为在蓝玉的画上提了一首诗,被处以死刑。临行前,孙蕡请求赋诗一首,而这首诗正式朱元璋斩杀他们的真实想法,卸磨杀驴的想法被传出去,因此朱元璋决定斩杀在场官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51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江南第一富豪”的沈万三最后结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