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忽必烈坚持一件事四年,毁了元朝小半疆土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1 22:46:21

忽必烈坚持一件事四年,毁了元朝小半疆土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忽必烈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古人常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但事实上能够说出这类话的人往往都是守江山之人,他们难以体会打江山的难处。纵观历朝历代,我国疆域最大的时候是在元朝,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那样一张大面积的版图是何人所打下的。有人称是成吉思汗,也有人称是忽必烈,但其实大家都错了。

成吉思汗只不过打下了蒙古一片,而忽必烈不仅没怎么扩大版图,反而让元朝损失了大半疆土。真正使得元朝走向鼎盛的是忽必烈的前任,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蒙哥的父亲是拖雷,在激烈的汗位斗争中脱颖而出,其厮杀程度当不亚于清朝的九龙夺嫡。

而蒙哥上位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铲除异己,将前任大汗的两个儿子与弟弟赶尽杀绝。虽说这样赶尽杀绝的活动略显绝情,但马背上的民族向来如此,自古成王败寇,屠城的习俗也是最好的体现。在这之后,蒙哥便开始管理所辖领地。

当时的蒙古帝国,面积不如现在,内里也是一盘散沙,算不得一个帝国。在经济上,蒙哥削减了蒙古贵族的无限制征税的权利,使当地百姓休养生息,同时又派专人,在自己已经掌控好的区域发展经济,率先恢复,最后统一全国的征税系统。

如此统一而又有区别的对待,使得百姓们对统治者的怨怼少了许多,开始将重心放到经济上来。在军事上,蒙哥来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口普查,为的是在将来征兵征军用物资之用。只不过,这时候的百姓尚且还不知道统治者意图,只当是一次普通调查罢了。

在各方面准备就绪之后,蒙哥就开始自己的征战步伐,同时对西亚、高丽和中国南方发起攻击。不得不说,蒙哥这种同时开战的策略是狂妄的,也是兵行险招。但是好在,蒙哥前期准备工作足,而蒙古军队也足够勇猛。

三处征战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当时南方一路打到大理一带,高丽虽然没有直接被占领,但也臣服于蒙哥,而西亚也已经收入囊中。在这种情况下,三面夹击,蒙古军队进攻了南宋。就在南宋即将被占领之际,蒙哥去世,蒙古帝国由忽必烈接手。

如果忽必烈继续按照蒙哥打造好的版图继续,蒙古帝国绝对会继续推向另一个顶峰。但偏偏在这时候,忽必烈玩起了内战,短短四年的内战,让曾经强大起来的元朝分崩离析,分为四块。正是因此,后来我们所看见的元朝疆域虽然加上了南宋,但却也少了当时北方和西亚、欧洲一代的部分。

忽必烈建立元朝,为何有人说这是对蒙古帝国的分裂?

忽必烈消灭南宋建立元朝,可以说是开创了一个新的王朝,但也有人说忽必烈建立元朝是对蒙古帝国的分裂。在我看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忽必烈建立元朝打破了草原原有的统治体系,也让草原内部的矛盾不可调和。


一、忽必烈建立元朝打破了草原原有的统治体系

蒙古人是通过东征西战打下了大片疆土,从而创建了蒙古帝国,但要知道蒙古帝国虽然有大汉,但大汉只是受到各大部落的拥戴,并且各蒙古部落之中依然存在着各自的政权。要知道,草原统治体系本身就是各部落之间的统一,每个部落在征战中都不断迁徙,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政权体系。换句话说,大汉并没有对其它部落的绝对领导权,各部落首领依然能掌控着自己的部落。在这样的情况下,忽必烈建立元朝显然打破了草原原有的统治体系,各部落首领自然会因此感到不满,自然也会导致蒙古帝国的分裂。

二、草原内部的矛盾不可调和

虽然说部落拥戴大汉,大汉之位也可以由父传子,但这并不表示各部落在拥戴上一任大汉时会同时拥戴下一代大汉,因而在草原统治体系中,要想建立一个统一并且能延续下去的政权是非常难的,而且这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看到的。所以忽必烈虽然能一些贵族的支持下成为了大汉并建立了元朝,但也同样让草原内部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更何况蒙古帝国打下了偌大的疆土,不服忽必烈的人本就有足够的领地自立为大汗,例如阿里不哥就在和林称汗。这样一来,也使得蒙古帝国最终陷入分裂,偌大的疆土也被分割成几块,最终导致了蒙古帝国的覆灭。

总的来说,忽必烈建立元朝打破了草原原有的统治体系,也让草原内部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因而自然可以说忽必烈建立元朝是对蒙古帝国的分裂。

揭秘忽必烈的国师身份 忽必烈改制措施介绍

忽必烈的国师

八思巴(1235年-1280年),是吐蕃(今 *** )的一位高僧,本名罗古罗思监藏,八思巴是他的尊陈,意思是圣者。忽必烈在继承蒙古帝国大汗之位后,册封八思巴为国师。

八思巴像

八思巴从小跟着长辈学习宗教知识又接触政治,后来成为萨迦派第五祖。1253年,八思巴谒见了还未即位的忽必烈,忽必烈一家都尊他为上师,又在他面前接受了密宗灌顶,并奉上财宝作为供养。这次见面,为他两人以后的亲密关系打下了基础。当时在蒙古帝国里,佛教与道教一直相争,为争权力和信徒,双方时常发生激烈辩论,八思巴就曾经在一次辩论中代表佛教“战胜”道教。

1260年,忽必烈成为蒙古大汗,八思巴被他尊为国师,四年后,又兼任了总制院事,慢慢参与朝政。不久,八思巴奉忽必烈之命,创造了“蒙古新字”,也被称作八思巴文,并被忽必烈下令全国推行,成为了元朝官方的文字。之后,深受器重的八思巴给忽必烈进行了第二次灌顶,因此晋升为帝师大宝法王。八思巴在1280年去世,享年46岁。

八思巴是元朝第一位国师也是第一位帝师,在世时的功绩极大。首先,佛教在元朝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他死后元朝依然任命僧侣为国师;另一方面,他也推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是民族融合的功臣。此外,因为管理 *** 事务,他也使 *** 得到了发展。

忽必烈改制

蒙古帝国自建立起一直实行的是成吉思汗建立的一套制度,基本是延续他们蒙古族的传统。等到忽必烈继位尤其是建立元朝后,他就放弃原来的制度,改革使用汉族封建王朝的政策和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

忽必烈从小尊崇汉族文化尤其是儒家,深受其的影响。等到蒙古帝国的对外征服,疆域不断扩大,原有的统治机构和制度渐渐暴露出落后的一面,开始阻碍社会的发展。比如,蒙古族游牧的传统,在草原等地可以延续,但是在中原这样的丘陵和平原,牧业很难发展,所以必须改变。因此,忽必烈即位后,即使“汉法”遭到了不少顽固派的反对,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改制。

忽必烈的改制,实质上就是学习中原汉族的王朝的政治制度和框架。主要包括,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管理宗教和 *** 事务的宣政院,而地方则实行行省制度,共十个行省,这很大的影响了现在中国的行政制度;一改原来蒙古族游牧的传统为定居农业,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甚至推广棉花的种植,同时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禁止他人非法侵占耕地。

忽必烈的一系列改制措施,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管辖,也促进了蒙汉等民族的大融合;经济上,恢复了因为战乱而衰败的农业经济。可以说,正是这一改制,才真正使元朝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

忽必烈姓什么

忽必烈是是蒙古族人,因此继承了祖父成吉思汗的蒙古姓氏,是孛儿只斤,用蒙古文表示为Боржигин,还可以用外文表示,是Borjigin。据说,在突厥语里这是意为蓝眼睛的人。

忽必烈剧照

蒙古族人时常以自己氏族的名称作为姓氏,孛儿只斤氏就是如此。据说,按照血统来看,成吉思汗是来自奇源部包罗特包尔之金氏,所以就是“包尔之金氏”。元朝灭亡后明朝人贬低地称他为“孛儿只斤氏”,同时也给他们的同族后裔取了汉姓,取的是首字“包”,也有音译为“鲍”的。

因为蒙古族人也常常以自己部落的名称为姓,所以成吉思汗出自奇源部,也就被说是“奇源氏”。不过在《元史》里因为汉译蒙古语时除了错误,变成了“奇渥温氏”,后来明朝人贬低地称他为“乞颜氏”。

无论如何,忽必烈姓孛儿只斤就没错的。此外,孛儿只斤氏家族原本血统就纯洁而高贵,据说是源自蒙古族的始祖母和天神,之后又出了成吉思汗等多位可汗,所以他们家族也被称为是“黄金家族”,以示尊贵。元朝灭亡后,尤其是在清朝也有不少姓孛儿只斤的名人出现在历史中。

孛儿只斤氏读作bóérjìjǐnshì,中间那个“只”字不是念“zhǐ”。因为是由这个姓氏的蒙古语音译而来的中文名,所以也有其他的译法,比如博尔济吉特、博尔济锦、包尔积金等。

忽必烈西征

蒙古帝国发动过三次西征,第一次是成吉思汗亲率大军,第二次是窝阔台派遣拔都等人,第三次是蒙哥派遣旭烈兀。而忽必烈打仗的主要地方是在现在中国各地,比如云南的大理国、南宋等,没有西征过。

蒙古西征

第一次西征开始于1219年,最后经历了五年,在成吉思汗的亲自率领指挥、托雷等儿子的帮助下,蒙古战胜灭亡了西边接壤的花剌子模国,取得第一次西征的胜利。第二次西征开始于1235年,这次不是大汗亲征,而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带兵攻打当时西边没有臣服于蒙古的几个国家。拔都以及蒙哥等人,接连征服了许多城池和地方。最后因为窝阔台去世,拔都才率军回到蒙古。第三次西征开始1252年,当时率军的是旭烈兀,是蒙哥的三弟,也是忽必烈的同胞弟弟,这次主要进攻的是波斯。旭烈兀先后攻占了巴格达、叙利亚等地。最后因为蒙哥去世,旭烈兀也只能率部东归。

虽然蒙古的后两次西征都是因为大汗去世,统帅西征大军的将领必须回去参加选汗大会而结束。但是总的来说,三次西征都是以胜利告终,因为蒙古大军无不征服了许多国家和地方,蒙古帝国的疆域版图也是因此不断扩张。

但是,蒙古的西征的确与忽必烈关系不大,一定要说的话,第三次西征和他关系较为密切些。比如统帅是他的亲弟弟,比如旭烈兀东归也是因为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而他支持的就是忽必烈。

忽必烈杀了多少人

常说一将功成万骨枯,有战争就免不了死伤,有仁爱的将领宁愿花更多的精力来换取双方更少的伤亡,但在历史上更多的是以杀立威,敢于屠城和杀人的情况。忽必烈就曾经被评价为中国历史上杀人和屠城最多的人。

蒙古军队

蒙古人的战争基本上都是对外的征服,从东南亚沿海到东欧地中海,以侵略和掠夺为主。为了更快更多的发战争财,蒙古人常常屠城和斩杀俘虏。因为对他们而言,这些敌人和百姓都不是蒙古族人,是外族就没必要客气和心软。而当他们是在统一蒙古或者平定内乱时,即使是面对反抗自己的族人,想来也不会这么杀人不长眼

忽必烈领导、指挥或者参与的战争,主要是在中国境内或者周围,比如大理、南宋、缅甸等。有人统计,元朝灭宋,最后得到百姓930万户,比宋宁宗嘉定十一年时的1360万少了30%,按照每户有5人来计算,也就是说南宋大约被屠杀了2400万。

除了战争,之后元朝的统治也纵容着杀戮。据说在当时元朝的法律规定,人分四等,其中蒙古人第一,色目人第二,北方 *** 第三,南方 *** 第四。因此杀最高等的蒙古人要偿命,而杀最低等的 *** 只需要罚交一头毛驴的价钱。在这样的法律下,蒙古人杀 *** 的事情自然时有发生。

在蒙古人杀戮和统治下,中国大约失去了7000多万人口。据说,这还成了一项吉尼斯世界记录。

忽必烈是什么意思

忽必烈是蒙古族人,所以“忽必烈”也是蒙古族的名字的汉译,它在蒙古语里原本意思是家业、血统的继承者的意思。“忽必”就是继承家业的意思,而“烈”就是“的人”,有些类似于英语里的“-er”、“-or”等后缀。

忽必烈雕像

忽必烈,有一个蒙古尊号“薛禅汗”,其中“薛禅”是贤者、智慧之类的意思。在蒙古族中,时常会在本名的后面加上社会称呼之类的后缀,“薛禅汗”就是忽必烈本名的后缀。再比如铁木真的“成吉思汗”,也是他的蒙古尊号,意思是“拥有海洋四方”,其中“成吉思”就是海洋、大海的意思。

蒙古族因为自身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大多是以动物、日月、花草等各种东西来命名。比如,忽必烈的同母长兄蒙哥,“蒙哥”的意思就是苍穹、天空,再比如他们的父亲托雷,名字时指镜子,而祖父“铁木真”就是坚硬的铁的意思。当然,给子女以东西取名,其实寄托着深层寓意,就是希望他们像这些东西一样,像铁一样坚强,像镜子里的我一样,像天空一样广阔等。

此外,蒙古族名字也常常是直接就是父母的期望。比如“巴图”是“结实”的意思,“乌云”是智慧的意思,“斯琴”是聪明的意思,“高娃”是美丽的意思等。所以女演员斯琴高娃的名字就是父母希望她既聪明又美丽。

而“忽必烈”的名字,其实也是他的父亲托雷对他的美好期望,希望他可以继承大蒙古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50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