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隋炀帝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南北朝时期的华夏大地处于一个混乱割据、各国相互攻伐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臣弑君、子弑父发动政变的事件层出不穷,上演一部部宫廷政治大剧。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杨坚,北周覆亡。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
公元589年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结束了纷乱的隋朝表面上虽然统一,但是长达数百年的分裂与混乱所导致的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分歧并没有统一,暗流涌动。
当时的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被称为五大门阀,这五大门阀大多有着千年的历史,底蕴深厚,掌控者政治、文化、经济的一大部分势力,左右朝廷政局,称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一大隐患。
此外,还有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汉化后形成的门阀,包括独孤阀、宇文阀、慕容阀以及宋阀。
隋帝杨姓,本身就是一个崛起于东汉的著名大姓——华阴杨氏。
看似已经统一了隋朝,却处处掣肘与各大门阀,不得不相互妥协,勉强达到了一个稳定统一的局面。
而在经济文化上,长达数百年的南北分裂,使南北双方各自形成了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南方在经过数百年的开发之后,已经成为了隋帝国的经济中心,是全国的产粮中心。
定都于长安的隋朝,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进犯,在边境地区驻守了大量的军队,所需要的军粮单靠北方是难以支撑起来的,所以解决军队用粮,以及消除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形成的认同上的差异就成为了一个隋朝统治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弑父杀兄的疯子
仁寿四年(604年),已经被立为皇太子的杨广在仁寿宫发动政变,毒死了卧病在床的隋文帝杨坚,后又赐死了已经被贬的废太子杨勇。
隋文帝作为一代雄主,结束中国长达数百年的战争与纷乱,最后却死在了自己的儿子手上,而以忠厚仁义的杨勇终究没有敌的过被权利欲望所侵蚀的弟弟杨广。
弑父杀兄的杨广的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一个疯子开始了他在维护帝国统治的天才之举。
太混乱了,还是统一一下比较好
作为帝国统治者都喜欢统一,希望自己能够口含天宪、言出法随。
所以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而作为继任者的杨广也难以容忍南方与各大门阀游离于帝国的权利之外,尽管各大门阀已经屹立千年之久、底蕴之后深不可测,尽管南方隔着长江天堑、山高水远。
一切都要为战争服务
前文说过,为了抵御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入侵,隋帝国在北方的边境上驻守着大量的军队,光靠屯田是不能满足军队所需的,所以如何将南方生产的粮食运到北方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疯子的杨广是一个天才,也是一个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者。
公元603年杨广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杨广又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
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
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
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这条全长全长1700多公里的大运河如同一条将物产丰富的南方通过经济上的手段与北方连系在一起,南方不再独立于帝国之外的飞地,而北方边境军队的粮食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出身于皇族的杨广似乎不知民力是何物,不懂得爱惜民力,又或者是太急功近利。
在将他维护帝国统一的运河计划付诸于实施的同时,又大兴土木修建宫殿。
一将功成万骨枯
仁寿四年(604年)十一月,刚刚登基为皇帝的杨广为了开掘长堑拱卫洛阳,调发今山西、河南几十万农民;次年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使丁男多达两百万人。
自大业元年(604年)至大业六年(610年),开发各段运河,先后调发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诸郡的农民和士兵三百多万人。
大业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以东修长城,两次调发丁男一百二十万,役死者过半。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扰动的农民不下一千万人次,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
修建宫殿、修长城、修建长达1700公里长的大运河,这样一系列巨大的工程即使放在机械化的今天也不是短短10年的就能完成,何况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
杨广你在着急什么,在担心什么?
明明30年乃至50年才能完成的巨大工程为什么非要在10年内完成?
你难道看不到秦始皇30万人修长城后的下场吗?
好头颈,谁当斫之
在国内进行一些列巨大工程的同时,杨广三征高句丽,单单第一次征讨高句丽的军队就达一百一十三万,随军运输物资的民夫更是多达二百多万。
终于,老百姓忍不住了!
隋末十八路反王
大业七年(611年),王薄率领民众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东北)起义,隋末民变终于爆发。刘霸道、孙祖安、张金称、窦建德等纷纷率领农民百姓起义,农民起义军力量迅速发展而日益壮大起来。
大业九年(613年),农民起义不仅遍及山东、河北等地,而且发展到全国范围。在大业九年上半年,平原、灵武、济北、济阴、北海等地均爆发农民起义。
同年六月,杨玄感于黎阳起兵反抗杨广。
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杨广从洛阳去江都。次年四月,李密率领的瓦岗军逼围东都,并向各郡县发布檄文,历数杨广十大罪状。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渊在晋阳起兵,同年十一月攻入长安,拥立杨侑为皇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杨广见天下大乱,已心灰意冷,无心回北方,命修治丹阳宫(今南京),准备迁居那里。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发动兵变,杨广闻变,仓皇换装,逃入西阁。被叛军裴虔通、元礼、马文举等逮获,杨广欲饮毒酒自尽,叛军不许,遂命令狐行达将其缢弑,时年五十岁。
从仁寿四年(604年)到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杨广一系列的行为使全国人口由巅峰时期的870万户,经过隋末的战争锐减至200万户。
京杭大运河景色
从这方面来说,杨广“炀”的名号实至名归。
但是他修通京杭大运河,促进南北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大一统又是彪炳史册的“千古一帝”。
杨广太急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而杨广毫无疑问是一个天才与疯子的结合体。
他遗留下的京杭大运河在隋朝之后,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成为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京杭大运河全长约2000公里,最北到达涿郡,最南连接余杭,东到洛阳并通过黄河水道与开皇四年(584)修建的广通渠相连,直达长安。共分为四段:通济渠(大业元年605)、邗沟(大业元年605)、广通渠(大业四年608)、江南河(大业六年610),总共六年多时间修成,可谓人间奇迹。
那么,杨广为什么要修建大运河呢?真的像传说的那样是为了方便游玩?我想以杨广的雄心壮志与才华是不会那么无聊的。真实的原因应该是很简单三条:
第一,为了运输。杨广二十岁时担任了平陈元帅,之后南方反叛,杨广、杨素等任平定叛乱后,杨广担任扬州总管、扬州刺史长达十年,十年中杨广对江南的农业、经济、文化等形式可谓了然于胸,对江南的发展也有成熟的见解与方案,对历史上在南方开发过运河做了详细的分析,可以肯定他对通济渠的开凿早就有了成熟的规划与方案!
大运河
因为全长约650公里的通济渠从大业元年三月开挖,六月就全线贯通,即便是现在的科技,三个月拿出方案,弄出设计图纸也算是很复杂的工程了,何况一千五百年前的古人呢。所以杨广在没有即位之前就已经做出了方案。
无论现在还是古代,船运的费用要比陆运便宜很多,拿粮食比例:《孙子兵法》说:“食敌一钟,当吾二十。”也就是说吃敌人一钟粮食,我方就可以少运二十钟。因为大部分粮食都被运送粮食的人员和马匹吃掉了。剩下的百分之五送到前线,这时的粮食真和黄金一样贵了。
而运河就不同了万斤粮食只需一个船夫,篙杆一撑船就走了。所以运河在沟通南北经济,方便运输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杨广不可能看不到其中的意义,所以运河的修建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第二,为了灌溉。
这个作用自古有之,秦王嬴政开郑国渠,魏惠王开鸿沟,西汉时期的汴渠等等除了运输方便外,另一大作用就是灌溉农田,以促进农业发展,生产更多的粮食。当然这是所有运河的开凿所带来的附带好处。
第三,为了战争。
如果说通济渠、江南河、邗沟的开凿主要作用是为了发展经济,沟通南北的话,那么永济渠的开凿主要作用则是为了战争。而且目标很明确,征讨辽东的高句丽。
杨广剧照
三征高句丽是隋朝灭亡的直接导火索,但中原与高句丽的战争不是隋炀帝杨广挑起的,从慕容北燕、后赵石勒开始都对高句丽进行了武装征讨,包括隋文帝杨坚也发大军三十万征讨高句丽,经过杨广三次征讨,一直到唐朝李世民还不停的打。这必然有其重要原因,当时的高句丽已经成为联系游牧民族与中原对抗的纽带,其目的就是一步步侵吞中原土地,从朝鲜半岛一直蚕食到了辽东。所以,为了国家安全征讨高句丽势在必行。
而运河的开通可以节约大量人力与粮食,与陆路相比运河就是那个时代的高速公路与高铁。方便高效。
那么,有这么多的好处后人却要指责杨广呢?
后人对因大运河对杨广的之责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滥用民力;二是巡幸无度。
杨广剧照
第一,滥用民力主要是工程大而完成的又太快,约2000公里的大运河不到七年的时间就全部挖通。不可否认杨坚有些操之过急,但史书只是说了杨广滥用民力,到底死了多少人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也没有任何民工暴动的记录。所以急虽然是急了点,但以他的父皇隋文帝给杨广留下的家底是可以承受这一工程的。
第二,巡幸无度。之所以遭到后世史学家泼脏水与唾骂,主要是这一点。后世史学家、史官只承认大运河的作用与伟大,而运河的开凿只是杨广巡行享乐的副产品。这是由杨广一贯的浮夸与自负决定的。
杨广一下江南太过于招摇,整个部队三十万人,光一个仪仗队就有三万六千人,船只五千余艘,可谓“舳舻相接,二百余里。”简直奢华至极。不光这样,还让所经州县,方圆五百里内,俱来献食,多的吃不完剩下的都埋了起来。沿途还建造了许多奢华的行宫。这一切让后世贬抑杨广的人便大有文章可做。
杨广与萧妃剧照
反观后世的康熙帝,也曾下江南,但大家的评价都是为了工作,沿途相当节俭,二次南巡,扈从只有三百余人。
其实杨广下江南的目的没有错,他刚刚登基,急需稳固自己的统治,这时南下去自己守卫了十年的大本营江南,是稳定人心之举,并且下诏免除江南人民三年赋税。证明皇帝没有忘记江南人民,挖通了运河正是为了方便江南人民与中原的沟通,为了国家的大一统。
我们对待一个历史事件要客观公正的看待,不能因为杨广做了一些错事就对他全盘否定。功是功,过是过。京杭大运河千年来一直水光潋滟,一直流淌不息,就足以说明杨广这项事业的伟大意义。
中华民族是个充满智慧的民族,先祖认识到我国河流都是东西走向,便产生了修建南北走向运河的想法。自古以来修建运河的帝王很多,隋炀帝的功劳最大。我们可以指责隋炀帝的残暴,却不能抹杀他的功绩。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任何的朝代,统治者首先考虑的就是政治与军事的需要。而在军事方面,交通运输都是极为重要的。对运河的考虑,同样是放在战略高度的。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以夺霸主之位,调集民夫开挖运河。夫差挖得这条运河从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即今里运河,),全长170千米。因途径邗城而得名?邗沟",成为京杭大运河最早的一段。公元前482年,由邗沟北上的吴军在艾陵之战击败齐军,夫差如愿做了霸主。
战国时期先后开凿了大沟和鸿沟,把江、淮、河、济四水联系起来。起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中原的魏国因此富冠天下。
秦始皇在嘉兴境内也开凿了一条运河,《越绝书》记载,秦始皇"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这条运河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的走向,运河文化也由此衍生出来。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修建运河一直没有停过,断断续续的修了一些运河。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这位优秀的战略家、改革家在迁都洛阳后,也考虑过修建运河。起先,孝文帝运河的理解是出于经济方面。北魏首都原来在平城,平城地处中原的边缘,经济发展水平不及其它地方。孝文帝认为平城的经济落后是因为没有?运漕之路?。
《魏书?成淹传》记载,孝文帝尝云:?朕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漕运四方。?此言,足见孝文帝深知运河对经济的极大作用。
此外,孝文帝对运河的军事作用也有足够的认知。《魏书?李冲传》记载,孝文帝泛舟洪池,向李冲详细的描述自己的计划:?朕欲从此通渠于洛,南伐之日,何容不从此入洛,从河入汴,从河入清,以至于淮?下船而战,犹出河而斗,此乃军国大计。?
如果孝文帝能有足够的时间,说不定就已经修出连接南北的大运河了。
隋炀帝登基后,决定修建一条能贯彻南北的大运河。很明显,隋炀帝事前做了充分的考虑:
1,我国地形东低西高,大型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东西水运便利,南北却没有水运之利。修建南北走向的运河,能方便的沟通东西南北中各地的交通运输。
2,政治中心关中地区富饶,但是所产的物资不能满足需要。关中地区驻扎的军队、官员所需的物资要从外地运输。
2,关中地区的关陇集团,崤山以东的山东集团,南陈的南方集团,三者互相之间并不统一,互相斗争不已。
3,军事上。北方的突厥对中原虎视眈眈,东北的高句丽也有南下之意。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时不时的就要叛乱一下。
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的几个大水系,华北平原、关中地区、川蜀、江南,船只都可以通航。物资、人力可以用水运的方式调运到需要的地方,既高效又能降低成本。因此,中央对各地的统治得到了加强。
通过各地之间的交往加强,还能有效的消除关陇集团、南朝集团、山东集团之间的矛盾。又能方便的调集军队,应对高句丽、突厥的入侵,南方的叛乱。
运河修建,其实从隋文帝就开始了。584年,隋文帝派宇文恺修建?广通渠?。为了征伐南陈,于公元587年,从淮安到扬州,开山阳渎,整治取直,不再经过射阳湖。
603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涿郡,长约1000千米的?永济渠?。
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淮安市),约1000千米长的?通济渠?。
610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江苏镇江至杭州,长约400千米的?江南运河。?
这样,以洛阳为核心,北抵涿郡,南达余杭,全长2500千米的大运河修好了。
取代隋朝的唐朝,一直指责隋炀帝修建运河的残暴行径。然而正是依赖运河上运来的物资,唐军才能远征中亚。隋炀帝如果没有修建运河,十有八九唐朝就会自己动手修建运河了。
我国古代人民拥有着无穷的智慧。在科技条件相当落后的年代创造了许多让人无法想象的伟大工程。如长城、坎儿井等。而今天小编要讲的是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三项最伟大的工程的京杭大运河!
运河的开凿最早兴起于春秋时期。那个时候主要是为了军事需要。后来历代帝王在夺得天下以后都喜欢开凿或者拓宽运河。
隋朝在公元581年建国以后也开始着手兴修运河道隋炀帝杨广时期规模最大。但是在那个科技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年代,想修建一条长达数千公里的河道难度可想而知。而且隋炀帝大肆征用老百姓投入兴修运河,死伤无数。这项工程在当时遭到了老百姓的反对。那么在修建难度大,反对声音多的背景下,隋炀帝为什么还要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意孤行的修建大运河呢?
经济建设的需要。隋朝的建立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发400多年的战乱局面。长期的战乱使得黄河流域的经济遭受到重大损失。相反黄河以南的南方地区经济却突飞猛进,发展迅速,代替北方一跃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而隋朝的首都在长安,管理起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显得格外吃力。再加上首都及首都周边地区长期需要南方的粮食供应。这些都对交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时的陆路运输成本过高,而且效率低下。那么如此一来修建一条贯通南北的河道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加强中央集权。隋朝建立以后,虽然各割据的小国都灭亡了,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发展很快。他们都拥有一定实力,他们企图与隋朝中央抗衡以保全自己的地位。隋炀帝即位以后,这一矛盾更加突出,使得隋朝的皇权受到极大的威胁。隋炀帝为了加强对这些势力的管理,贯通南北修建运河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在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蒙古族等也在威胁着隋朝的统治,隋炀帝派出了大量军队戍守边疆,那么远远不断的军事后勤保障如兵源的补充,粮草的供给,武器的供给就需要有很好的保证。而开凿运河就能大大缓解这些运输矛盾!
军事战略准备。刚刚前面提到,隋朝建立初期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都有着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可谓是内忧外患。隋炀帝也很清醒的认识这一点,于是他不得不做好武装准备。一旦发动战争,就要有很好的运输条件才行。所谓兵贵神速,如果走水路促进军队出兵速度快效率高而且运输量还大。这对于战争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冷兵器时代,这些就晓得尤为明显!
4.人文交流的需要。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人口大迁移的时代。当时南北经济重心转移,人们往来频繁。北方文明逐渐南移,相互之间通商,通婚等变得越来越多。修建一条交通主干道就显得迫在眉睫。
5.个人政绩需要。每个人都想成就一番丰功伟业好流芳百世。作为皇帝的杨广也是一样。登上皇位以后,杨广也急需要做一件伟大的工程或者说事业来显示自己的能力。再加上修建运河历来有之,他只是想让自己的功劳盖过以前的历任帝王们,媲美始皇帝!
虽说修建大运河给当时的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苦难,隋炀帝杨广的暴政也值得批判,但是客观来讲大运河的开通对我们隋以后的封建王朝乃至当今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推进作用。为我国文明发展,经济发展,人文交流等作出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50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