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旗制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提到清朝的历史,无论是政治文化还是经济民生,值得拿出来讨论的话题实在是太多了,毕竟清朝作为我国历史漫长发展中不可抹去的一个关键点,有太多东西引人注意了。今天我们要为大家介绍的是清朝的一种制度,即所谓的八旗制。在具体介绍这一制度之前,我们首先要介绍下这一制度的建立者努尔哈赤。从征服建州到统一女真,足够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努尔哈赤的抱负与志向。他的一生中经历了很多次场面浩大的著名战役,后人们总是赞叹他在军事上料事如神,各种兵法运用得游刃有余丝毫不感到陌生,可以称得上是一代军事奇才了。在不理朝政的闲暇时间里,努尔哈赤最喜欢看的书就是《三国演义》,努尔哈赤每每读这本书时仿佛自己都置身于那一片群雄争斗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为努尔哈赤后来在军事上的成绩奠定了一些理论上的基础。
历史上对于他的评价也大多是不加掩饰的夸赞:
“太祖天锡智勇,神武绝伦。蒙难艰贞,明夷用晦。迨归附日众,阻贰潜消。自摧九部之师,境宇日拓。用兵三十馀年,建国践祚。萨尔浒一役,翦商业定。迁都沈阳,规模远矣。比于岐、丰,无多让焉”。
努尔哈赤以建立八旗为基础,也就是我们通俗意义上所说的女真人牛录制度,依据这一制度为模板基底,进行逐步的扩充和完善来正式建立起了这一制度。大家对于这一制度的了解可能还只是停留在一个比较模糊的阶段,用通俗一些的语言来简单一点介绍,该制度原先只有四个旗,分别是黄白红蓝四个旗,之后又在这四旗的基础上逐步又衍生发展出了四个旗,最后一共有了八个旗。归属于后金管理的人们都在这八旗之内,再按照相应的规则细细划分到各个旗当中,在平时社会还算比较稳定的时候,各个旗就开始大力的发展生产,大家都齐心协力共同去发展生产。然后在农闲时就会进行相应的训练,等到有战争需要出现的时候,符合要求的精壮劳动力又可以用来充足兵力,从而进一步的去提高军队战斗的力量。
这一制度的巧妙性就在于,它不仅仅只局限与在军事方面上的领导,还延伸到了政治和生产领域之中。在无形之中对旗下的人形成了强有力的束缚,明面上是为了安定人心,大家可以统一的生产,尽可能的消除贫富差距所带来的社会不公的现状,另一方面又大肆的宣扬,提高军队整体的战斗实力还不是为了大家都能生活在一片平静之中么?这种制度让百姓都没有拒绝的余地,势必将成为百姓歌功颂德般的存在。在实际的操作运行中,这种制度确实也获得了很高的成效,在很多场的战争之中,都以绝对性的优势战胜了敌方。
说到这,不禁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按照常理来说,八旗制既然拥有这么多的优势和好处,为何之后还是走向了一条衰落的道路。我们秉承着存在即为合理的态度,静下心来去寻找一些历史残存下来的蛛丝马迹。然后来与大家进行相应的分享。
我们最先能够想到的原因就是,统治阶级自身对于八旗制度的有所松懈。一直以来,对于清朝来说,八旗一直都是统治的根本制度,居于统治的核心。但是在一些方面,统治者可能考虑得略显不周到。由少数民族政权引申而来的政府,统治者为了更好的赋予八旗一个比较高的地位,光是住房上就很明确的规定八旗拥有自己的住房区域,似乎在当时,只要你是身处于八旗的一员,社会地位就不会太低。这种情况下难免会造成程度高低不同的恶劣影响,普通的群众可能就会心有不甘,为什么自己就不能拥有和八旗一样的地位嘞,为什么在这世间还硬要被分成了三六九等。当百姓心底有这样的声音出来的时候,统治者就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状态了,失去了原来民心的拥护,就很难以很优良的状态继续维持下去了。讲得直接点就是失去了最为直接粗暴的群众力量,即使再怎么充足兵力,再怎么去提高自己的武器水平,也还是无济于事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八旗内部自身所具有的浮躁性,似乎对于八旗人而言,他们自身就有一种自己不是普通人的优越感。他们带着这种优越感难免有一些不知道天高地厚,大多数的人都是带有一定惰性的,当你获得了名利和地位的时候,或者是你自以为你收获很多的时候,难免就会变得浮躁起来。开始试图去探寻如何去享乐,如何穿过原来一成不变的生活,当你个人处于放松状态的时候,往往也会助长一段叛逆时期的形成,中途还会伴随着一些自以为是和横行霸道。我们学习文言史料时,知晓众多成功人士的奋斗故事,有很多的都是在逆境中崛起的,有时候在安逸中反而不容易让自己处于一个较为清醒的位置。
八旗制度的衰败并不是无独有偶的,过于追求虚荣和浮躁的背后,终将是要去面临很多后期所产生的矛盾的。拿现在大家可能比较好理解的话来说,就是人不能太飘,也不能犯贱去作死,要不然就是自讨苦吃,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如果仔细寻找,我们也可以在一些古人遗迹中找到一些只言片语。
“文宗、穆宗先后平粤、捻,湘军初起,淮军继之,而练勇之功始着,至是兵制盖数变矣。以兵兴者,终以兵败。呜呼,岂非天哉!”
当初八旗制度曾经一度处于一个极高的地位,当时的人们肯定也没有想到过八旗制最后的命运会是这种样子的,最初大家可能都觉得这个制度的生命力还算是比较鲜活旺盛的吧。除了上述的两种原因之外,其实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很多种原因的,不管是外部的原因,还是内部的原因,我们都不能太过以偏概全。一个制度的继续存在革新也好,还是逐渐走向了最后的落寞,都是各种各样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称其为偶然和必然的结合体,在一定时期环境的发酵之下,终将是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的。然后伴随着时间的不断的轮转,我们将会在一个新的制度上看到曾经的片刻身影,时代性和时间周期性的作用下,我们将会有很多的机会去见证一些事物的更新与换代。
东北, 正是清朝统治者的龙兴之地,是他们的大后方所在。
雍正帝形容驻防八旗在地方为隐然有虎豹在山之势虎视眈眈,磨刀霍霍,却让人不知不觉,这是满族统治者处理政治问题和民族关系的手段日趋成熟的表现。至于如今人们多认为八旗入关后作用越来越微弱,其实正是清廷制造的假象,是他们刻意要达到的效果。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继蒙元之后又一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统一中央王朝,但它在中国的统治时间,要比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长得多,持续了将近300年之久,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这是独一无二的。
清军入关时兵数仅20万余,连同眷属并奴仆最多百万,进入汉族的汪洋大海之后,却能在不长的时间内有效平定汉族等各民族、各种政治势力的反抗,建立起对全国持久而稳固的统治,许多西方学者都认为,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甚至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个谜,是令历史学家倍感兴趣并希图解开的一个历史之谜。
但在中国人乃至中国的学者看来,将这一现象渲染成为历史之谜,却未免有些过甚其词、大惊小怪。因为事实似乎很清楚,清朝能坐几百年的天下,那是因为他们汉化了,汉化使他们继承了汉唐宋明等中国传统王朝的一整套统治制度,这是他们得以维护数百年统治的基础。
其实老一辈史学家早已指出过,清朝的统治特点,是沿袭明而不同于明,正是这些不同于明之处,造成清朝统治得以成功的诸多特征,而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就是八旗制度。清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一再强调八旗为我朝根本,极言这一制度对他们统治的重要性。
本来,任何一个政权,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根本,都不可能长久地稳坐天下,这是一个常识。而八旗制度与清朝几百年的统治共存亡,恰是满洲统治者未曾被完全汉化的证明。可惜的是我国的清史学界迄今为止对此仍未予以充分的重视,最突出的一例,就是在国家纂修清史的这场耗资巨大工程中,竟然没有为八旗制度留下一席之地,在数十个专述典章制度的志中,竟然不列八旗志。
八旗劲旅:打江山的根本
从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建立大金国的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算起,到1644年入关占领北京,一共只有28年,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这个水滨山野、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女真部族,就完成了统一诸部、开国奠基、攻占辽沈、建立清朝并定都北京这一系列的功业,所用时间之短、发展速度之快,实在令人震惊。
八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独创的一种“军政合一”、“寓兵于民”的组织,遇有征伐,抽调旗下甲士组成军队,即通常所说的八旗兵;同时它又是政权组织,具有管理旗下人民户籍、田土、赋役、教养、诉讼、婚姻等广泛职能。清人关前,凡人均隶于八旗,可以说旗外无兵无民,八旗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就是入关以后,清统治者仍视八旗为国家根本,以八旗禁旅卫护京师,驻防冲要大城。
八旗的前身
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
八旗的建立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
八旗的分类
清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普通的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男子十岁开始每三年可以参加考试,达标为守兵,享有军饷,以后每三年可以参加晋级考试,考试合格升入高一级,增加军饷。马兵,战兵和守兵是等级而不管你是否骑马。汉军八旗也叫乌真超哈(重装部队)其主要是炮兵。
八旗的方位
清代的八旗军,包括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在行军、驻营时所居的位置是固定的。据说是依“五行相克”说制订的。在《八旗通志》中有如下的记载:“两黄旗位正北,取土胜水。两白旗位正东,取金胜木。两红旗位正西,取火胜金。两蓝旗位正南,取水胜火,水色本黑,而旗以指麾六师,或夜行黑色难辩,故以蓝代之。”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东方属木,颜色为青,木能克土;南方属火,颜色为赤,火能生土克金;西方属金,颜色为白,金能生水克木;北方属水,颜色为黑,水能生木克火;中央属土,颜色为黄,土能生金克水。从五行所属的颜色和五行相克的角度讲,八旗所处的方位恰恰与五行相克的方位是一致的:两黄旗属土,土能克水,所以在北方;两红旗属火,火能克金,所以两红旗位于西方;两白旗属金,金能克木,所以两白旗位于东方;两蓝旗属水,水能克火,所以两蓝旗位于南方。
八旗的特点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 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入关以后,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清定都北京以后,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在北京附近,戍卫京师的八旗则按其方位驻守,称驻京八旗,俗称京旗,实即禁军。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驻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称驻防八旗。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崇德元年(1636)始定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9等。八旗按引军旗色定户籍。 八旗兴办宗室觉罗学、官学等,课其子弟。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丧等均有规定。清初定满汉不通婚,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实际上民间早已通婚。
八旗的编制
八旗的最小单位是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 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牛录既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作战时的一个单位编成,每牛录300户,每户出一个壮丁,父死子继,兄亡弟代,在全军出动时才有每牛录300人。一般作战,每牛录只有几十人。八旗的组成是满洲八旗300牛录,其中包括约100个已经满族化的蒙古牛录,纯粹满洲牛录仅210个。蒙古八旗129牛录和汉军八旗167牛录。终清一代牛录的数字增加不多。
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清太宗时,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
八旗的兴衰
八旗的兴衰 清军入关,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为了安置八旗官兵和闲散人口,清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八旗官兵因此获得一部分旗地。兵丁份地大多数靠本人带同家属从事耕种,后多迫于生计被典押出去。清统治全国以后,八旗兵丁生计日渐拮据。清王朝虽采取了种种措施,但直至清末,八旗生计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陷于贫困的境地。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共存在 296 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为发展和巩固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历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八旗制度是清王朝政权的特殊组织形式。明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1644年清朝入关的时候是靠着英勇善战的八旗军一路打到了北京,推翻了明朝建立清朝,可以说八旗军是清朝的奠基石。
那么这八旗铁骑的战斗力是如何丧失的呢?
很多人说,八旗军衰落是因为,清朝稳定后无仗可打,很多士兵开始享乐,所以慢慢的衰落了,当然这肯定是个原因。可清朝往前的历朝历代,哪个朝代又天天打仗呢?基本上建国后军队都是无仗可打。这是很多朝代的军事力量周期性衰败,所以这不能算是八旗军独特的衰败原因。
其一,也是最根本的因素,八旗军的兴衰与清王朝的兴衰是一致的,八旗的衰落是清王朝走向没落的一个缩影而已。作为与广大人民利益根本对立的封建贵族政权,清王朝的统治最终走向腐朽是历史的必然。作为这一政权的统治工具,八旗军由盛而衰也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且是清王朝走向没落的一个缩影。早在"康、乾盛世"时代,清王朝就开始显露出种种败兆。清朝封建政治的腐败必然会深刻地影响到八旗军官兵,这是导致八旗军衰败的最根本原因。
其二,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固,清朝的统治阶级意识到必须要笼络住这一部分能征善战的人以及他们的子孙,必要时能帮清朝力挽狂澜。所以在清朝统治时期八旗子弟月月领着清政府发的“月钱”。但是随着全国歌舞升平,无仗可打,这些人就变得好逸恶劳起来。特别是经过二百余年的繁殖后代,此时的八旗子弟大部分腐化沉沦、根本拿不起弓箭。相反,这些八旗子弟都非常会享乐,像赌博、抽大烟、斗鸡、斗蛐蛐,那绝对是司空见惯,至于灯红酒绿那更是不在话下。简单的说,八旗军在清朝建国后,已经不是作为军队存在,而是一群贵族。
其三,治军不严,训练松垮,姑息成风。清廷给予八旗官兵特殊的优待政策,也使得"从严治军"的信条在他们身上无法真正实行。事实上,八旗士兵在社会上惹事生非,打架斗殴,作奸犯科,久已成为京城和各八旗军防地的一项公害,各级旗营军官总是曲加庇护,地方官吏也很少敢出面拿问,致使旗营无赖的气焰愈加嚣张。八旗军的训练,大都是虚应故事。不仅平日射箭拉弓,视为具文,就连三年一次的大阅兵,也不过临时稍为演习,过后即置而不问。负责监督军训的御史大臣们虽心知肚明,却仍层层欺瞒,不愿意说出真相。但他们除了在口头上提倡"鞍马骑射功夫"外,并没有采取什么有效措施来改变这一局面。相反,却不断降低军官和士兵的军事技能考核标准。
清朝统治者固步自封,拒绝改革,直接导致了八旗军的迅速衰败。一旦社会出现大的动荡,盛世外强中干的真相就会一下子被捅破,王朝也就会随之进入一个新的循环周期。
八旗制度建立在“兵民合一”的基础上,入关前没有兵饷规定。天聪四年皇太极说:“我国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当时,兴京(今辽宁新宾)内城居宗室勋戚,外城居宿卫亲兵万余。此外远近十余万户,散处辽河东西,无事耕猎,有事征调,征调时所发行粮也很有限。清统治全国以后,八旗兵饷的主要形式是坐粮,包括钱、粮两部分,从征时发给部分行粮。八旗兵丁按其兵种可分为亲军、前锋、护军、领催、马甲、步兵、炮甲、养育兵、匠役等,其兵饷的数量亦有所差别,且时有增损。
清军入关,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为了安置八旗官兵和闲散人口的生活,从顺治元年底至康熙四年清政府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圈地运动(见圈地令),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官兵三次共分得旗地二百三十三万五千四百七十七晌零九亩。八旗兵丁的份地为五晌(一晌约六亩),终清没有大的变化。兵丁份地大多数靠本人带同家属从事耕种,后迫于生计多被典押出去。清初规定旗民不交产,几经反复,直到光绪三十一年才最后取消禁令。
清统治全国以后,由于八旗制度的严重束缚,八旗兵丁生计日渐拮据。八旗生计问题主要是北京正身旗人的生活问题。康熙、雍正时业已出现,乾隆初更趋严重,从而引起清统治集团的严重关注。康熙、雍正时曾先后赏赐银两数次,但不久即罄尽无余,于是增加兵额,扩大食饷面。雍正二年始设教养兵,后改称养育兵,给予钱米。光绪时养育兵共计两万七千四百零八人,清末达到两万九千二百零七人。乾隆时曾准许京城和各省驻防汉军八旗出旗为民,令其各得生计。但直至清末,八旗生计问题非但没有解决,而且陷于贫困的境地。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覆灭,共存在二百九十六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在中国历史上起过积极和进步的作用,为发展和巩固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过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50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为什么说隋文帝拯救了汉族和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