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太平军北伐的序幕是怎么拉开的,为什么说这次是一场“假北伐”呢

以史为鉴 2023-07-01 22:35:17

太平军北伐的序幕是怎么拉开的,为什么说这次是一场“假北伐”呢

北伐,一般都是讨伐帝都,直接奔着皇帝宝座去的。中国历史上,有无数次北伐。发端于南方的革命力量,往往在占据了南方后,都会兴师动众北伐,希望能夺取京城,统一全国。有的北伐成功了,有的北伐失败了,而太平军的北伐也以失败告终,但仔细分析就感觉,这场北伐是一场“假北伐”。

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占领南京。十天后,定都天京。洪秀全住进天王府,过上了皇帝的生活。太平天国正式开始与满清政权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或许是洪秀全统一全国的心情比较急切,也或许是太平军的士气正旺,总之,定都四十天后就开始了北伐。

5月8日,洪秀全派遣林凤祥与李开芳北伐。两人领兵2万,从长江北岸的南京浦口北上,由此拉开太平军北伐的序幕。为何说这次北伐是一场“假北伐”呢?

一是过于急功冒进。一个政权刚刚定都,就贸然北伐,纵然可以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但也会暴露很多劣势。比如战略规划不周,后勤保障不力。太平军北伐后,就曾多次等待后续支援部队,但总是希望落空。甚至都北伐到了天津,距离京城仅一步之遥,由于没有增援部队,在清军的强力围攻下,不得不南下后撤。在两年的北伐战争中,太平军基本都是饥寒交迫的,没吃过几顿饱饭。这样的部队能北伐成功呢?

其实,按太平天国最初的计划,后续增援的问题是有考虑的。即通过西征部队北上支援北伐部队,但计划没有变化快,西征军在长江沿线遭遇了湘军的顽强抵抗,双方发生了拉锯战。太平军攻占一城后,又被湘军攻陷。后太平军又再次反攻,如武昌、九江等地。原计划北上增援的太平军被湘军拖住,根本走不开。孤立无援的北伐军就彻底悲剧了。最搞笑的是,当太平军从天津后撤到山东时,增援的太平军也确实来了,但双方竟然没有接上头。

二是北伐军人数太少。林凤祥与李开芳两人共率领了2万人,而太平军在攻占南京后,总兵力号称有50万之众。以这么少的人数开始轰轰烈烈的北伐,简直就是开玩笑。2万人要面对几乎整个北方的清军,力量对比非常悬殊。不仅人数少,太平军还是远途征战,连后勤保障都供应不上。两年的北伐,征战六省,攻占了无数城池,2万人的部队也是死伤无数。虽说在沿线也有一定的兵源补充,但数量有限,也无法形成战斗力。有说太平军到达天津时达到了4万人,这似乎不太可信。当时驻守天津的清军兵勇大概也就1万人,4万人打不过1万人,未免太LOW。

太平军北伐应该也会懂得发动农民的道理,但为何没有动员起来呢?这个很可能与太平军主力都是两广人有很大关系。首先,太平军将士与当地农民很难沟通,语言不通就会造成心理隔阂。你让北方农民与两广人并肩作战,很难。说也说不到一起,吃也吃不到一起。如果分开作战,林凤祥、李开芳如何领导呢,他们会放心吗?

另外还有一点。两广籍太平军并没有北伐的雄心。他们是典型的南方人,一辈子都没去过北方,跟随洪秀全、杨秀清等人一路打到南京,并成功定都。很多人就有了打江山、坐江山的享乐思想。打了几年的仗,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定都后,洪秀全坐了皇帝,将士们也该享受享受了。还没享受两天,就急匆匆北伐,相信很多人是颇有怨言的。在天津打仗时,正赶上冬季,把这帮南方人冻得哭爹喊娘,这还有啥战斗力。

以上几点,相信洪秀全、杨秀清也会考虑到,林凤祥与李开芳两个高级将领也会明白。但他们为何还要执意北伐呢?因为这次北伐更有可能是一个计谋。

当时,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清廷加大了围剿太平天国的力度。钦差大臣向荣坐镇南京孝陵卫,建立江北大营。钦差大臣琦善坐镇扬州城外,建立江南大营。两座大营成为太平天国这个新生政权的最大威胁,尤其是江北大营,就在眼皮底下。这形势很明显了,清廷就是要拉开架势对太平天国进行围歼。

与此同时,北方增援的清军也在赶来的路上,誓言要全力围歼太平天国。两座大营的清军对天京各种攻击,大炮都轰到了城里。太平天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洪秀全在天王府里始终提心吊胆。如何牵制清军,如何分散这种压力呢?可能最好的办法就是派兵北伐,当然这招也比较冒险。

也就是说,北伐的主要目的,不是夺取北京,而是分散清军,调虎离山。当然,如果能真的攻陷了北京,那再好不过。所以,洪秀全给林凤祥、李开芳的最高指示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北伐,不要贪恋攻占城池的多少,更不要与清军打阵地战、消耗战。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就是给清廷施加压力,牵制清军兵力,为天京解困。

果然,清廷得知太平军北伐后,大为恐惧。四处调兵围堵太平军,原本要南下增援的清军也被用于围攻北伐太平军。太平军从江苏、河南、山西、河北、山东,一路杀到天津。太平军一步步逼近北京,相信咸丰与洪秀全一样睡不着觉了。清廷对北伐的太平军疲于应付,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围堵北伐太平军和如何保卫北京上。如此一来,天京遭围歼的压力就小了很多。

事实证明,太平军北伐后,天京周围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像样的战争,基本就是太平无战事。也就是说,太平天国北伐的主要目的还是达到了。至于夺取不夺取北京,那都是次要的。

当然,这次北伐也是冒着很大危险的。因为在清军围堵天京时,抽调精锐力量北伐就等于削弱了天京的防守力量。

北伐,如果主要目的不是夺取北京,那就可以说不是真正的北伐。所以说,太平军的北伐就是一场“假北伐”。

太平天国北伐是不是失策?是不是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不仅没有拿下北京还损失了林凤祥,李开芳这样的悍将

话分两头:

北伐本身不能算失策。朱元璋扫平江南后以南京为基地北伐,最终灭元建明;太平天国若是有一统中华之心,北伐是理所应当的。

如果说失策的话,不是北伐本身,而是北伐的具体方案有问题:此北伐孤军深入而损兵折将。

至于太平天国的失败,谈不上是北伐造成的,而是南京政权的内斗和过分的奢侈贪腐。

太平天国北伐的具体过程和结局

太平军北伐 1853年(清咸丰三年)5月至1855年5月,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为攻取北京而进行的作战。 1853年5月8日,太平天国派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率军自扬州西进,会合自天京(今南京)出发的春官副丞相吉文元,全军2万余人,遵天王洪秀全“师行间道,疾趋燕都,无贪攻城夺地糜时日”之命,于13日由浦口北上,迅速入皖,连克滁州、临淮关、凤阳、怀远、蒙城、亳州等地,进入河南,败河南巡抚陆应毂部,6月13日克归德府(今商丘),获大量铁炮火药。后北上刘家口,拟于此渡黄河,取道山东北上。时清廷已侦知太平军意图,急调兵遣将,烧毁船只沿河防堵。太平军乃弃归德,循河西走,接连攻下宁陵、睢州(今睢县)、杞县、陈留,19日全军至开封府城外,攻城未克,移营于朱仙镇。23日撤离,经中牟、郑州、荥阳,26日至汜水、巩县地区,28日开始渡河。7月4日,主力渡过黄河。担任阻击任务的数千名太平军被清军截断,未及渡河,折入巩县南下,转战于河南、湖北,损失大半,后于安徽并入西征军。太平军渡过黄河后,即攻破河南温县,7日进围怀庆府(今沁阳)。怀庆知府余炳焘督率兵勇死守待援,太平军久攻不下。下旬,清军各路援军先后赶到,兵力达2万余人。太平军内攻坚城,外拒援敌,与清军相持50余日。9月1日主动撤围,取道济源入山西,连克垣曲、绛县、曲沃、平阳(今临汾)、洪洞,转而东向,经屯留、潞城、黎城,复入河南,克涉县、武安(两地今属河北)。29日间道突袭河南、直隶交界的临铭关,击败钦差大臣、直隶总督讷尔经额部万余人;乘胜北上,连破直隶沙河、任县、隆平(今隆尧)、柏乡、赵州(今赵县)、栾城、晋州、深州(今深县)等地。10月13日抵张登镇,距保定仅30公里。太平军长驱直隶,震动京师。咸丰帝将讷尔经额革职,命胜保为钦差大臣,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会同胜保“进剿”。15日,僧格林沁领京营禁兵、蒙古马步军4500人屯扎涿州,屏蔽京师,并策应胜保军。林凤祥在深州休整后,于22日率军东进,克献县、交河、沧州等地,29日占领天津西南静海县及所属独流镇,前锋抵达距天津城5公里的稍直口村。太平军占静海的当日,胜保即率军赶到,11月5日入天津城,僧格林沁也移营天津西北的杨村(今武清),天津知府钱忻、知县谢子澄等率兵勇7000余人守天津,并破坏运河堤岸,引水环城,阻滞太平军行动。林凤祥等见前后临敌,且兵力不足,便未攻天津,于静海、独流筑垒挖壕,坚守待援。胜保、僧格林沁率2万清军在天津各县地主武装二三万人配合下围攻静海、独流,太平军凭坚固工事顽强抵抗,坚持百天。但终因被困日久,援军不至,粮械匮乏,隆冬缺衣,不得已于次年2月5日自静海、独流,突围南走。6日占据河间府束城镇及附近村庄,坚守一月,粮弹难以补充,乃于3月7日乘大雾再次突围南走,经献县,于9日抵阜城,旋又被清军包围。25日,吉文元战死,太平军处境更艰。幸此时北伐援军已过黄河,清廷令胜保率万余清军赴山东防堵,方使阜城太平军压力减轻,得以坚持。太平天国领导人原拟俟北伐军到达天津后即派援军北上,由于天京外围及西征战场吃紧,由夏官又正丞相曾立昌、夏官副丞相陈仕保、冬官副丞相许宗扬统率的北伐援军7500人,迟至1854年2月4日才从安庆出发,经桐城、舒城、六安、正阳关、颍上、蒙城入河南永城、夏邑。3月11日抵盘龙集<蟠龙集),旋在江苏萧县(今属安徽)包家楼、蔡家庄一带渡黄河,19日占丰县,北入山东境。沿途吸收大批捻军、游民,队伍不断壮大。鲁西地区清军兵力空虚,北伐援军如入无人之境,连下金乡、巨野、郓城、阳谷、莘县、冠县。4月12日克临清,寻因城中存粮军火被焚,未得补充且清军纷纷赶到,形势不利。23日,曾立昌被迫下令放弃临清南撤至李官庄,25日退清水集。清军迅即追击,北伐援军旋又撤离冠县,新附之众大部溃散。曾立昌渡黄河时落水死难,陈仕保率余部退至安徽凤台县展沟集阵亡,许宗扬只身逃回天京。5月5日,阜城太平军突围东走,占领东光县连镇,坚守待援,旋由李开芳率骑兵千余人突围南下接应援军,至山东高唐后知其已败,遂据城固守。由此,太平军兵分两地,势更孤弱。连镇跨运河分东西两部,林凤祥率六七千人拒守。僧格林沁率二三万清军于其四周掘壕筑城围困,同时进行诱降活动。太平军困居一隅,先后出降达3000人。1855年3月7日,清军发起总攻,连镇失陷,林凤祥受伤被俘,15日就义于北京。李开芳袭占高唐的当天即为胜保部所围。太平军依城固守,清军先后用云梯、吕公车攻城,并挖地道埋地雷,均未得逞。连镇失守后,僧格林沁移师高唐,围城清军增至2万余人。李开芳得知林凤祥部覆没,决意突围南返。僧格林沁获悉,于17日夜令南路清军故作疏防之势,诱太平军突围。李开芳中计,当日午夜突围,至距高唐约25公里的茌平县冯官屯,又掘壕立栅,严密防守。僧格林沁引运河水淹灌冯官屯,同时诱降。太平军坚守两月余,,粮弹告罄,陷入绝境。李开芳见势难再守,于5月31日诈降突围,不幸被清军俘获,6月11日在北京遇害。 点评:此战,北伐军在艰苦条件下,长驱6省,转战2500公里,连克数十城,震撼清朝心脏地区,牵制大量清军,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天京地区和西征战场的军事压力,推动了北方人民的反清斗争。但太平军大部分将士都英勇牺牲,表现了革命的农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在太平天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极其悲壮的 一页。究其失败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战略决策不当。太平天国领导人在占领南京不久,即派出2万余人的部队远离后方作战,深入清朝心腹之区,孤军作战,意图占领天津后,再派援兵合攻北京,完全是轻敌冒险,很难成功。第二,援军派出过迟。第三,作战指挥不灵活。北伐军进至天津外围后,即遵照洪秀全的命令停止待援, 从而失去了机动作战的时机,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终致失败,使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以来遭到了最严重的失利和挫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50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