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马援,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最后下场有多惨

以史为鉴 2023-06-12 20:54:16

马援,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最后下场有多惨

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马援,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有个将军将军一生横刀立马,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死后抛尸在外不敢下葬,令人唏嘘不已。此人名叫马援,早年饱读诗书,有一定文化水平。在先贤智慧的熏陶下,马援很早就产生了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因为时运不济,马援接连失去父亲和兄长,给家人守孝了很多年。

后来,马援当上郡督邮,有了一定的用武之地。有一次,他奉命押送犯人前往司命府,期间因为怜悯犯人私自将其放掉。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当时的律法,马援害怕遭到惩罚,连忙逃往北地郡。天下大赦后,马援才放下心来,开始畜养牲畜。

人常说,只要是金子,不管在哪儿都能发光。马援便是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得到了越来越多拥护。手下可以使唤的人,加起来有几百户。王莽灭亡后,马援投靠到槐嚣手下任职。几经辗转,马援结识了刘秀,并且在其麾下效力。此后,马援在战场上建功立业,还喊出了“马革裹尸”的豪言壮语。

马援对朝廷忠心耿耿,却没能得到应有的回报,他外出征战时,经常有小人在后方对他进行弹劾。久而久之,皇帝对马援产生了怀疑。在封建王朝中,权力最大的人就是皇帝,他可以决定一个家族的兴衰和荣辱。随便说出一句话,都能让手下人揣摩很久。皇帝对马援产生怀疑和不满后,朝中臣子立刻见风使舵,跟马家人保持距离。

马援去世时,家人不知道皇帝为何愤怒,不敢将遗体运回原来准备好的墓地,只是选了一个地方草草下葬。马援曾经的亲朋好友,担心引来祸患,都不敢前去祭奠。最终。马援夫人冒着生命危险,先后给皇帝上书六次,用凄切的话语申诉冤屈。皇帝这次知道真相,下令让人将马援好生安葬。

马援的故事概括起来

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平定南方后,“振旅还京师,赐援兵车一乘,朝见位次九卿”。如此受到汉光武帝的礼遇,功勋卓著的将军府上,其门楣之赫赫扬扬,阖府之无限荣光,家人之春风得意,子弟之耀武扬威,当然也是可想而知的了。

马援还在率部于交趾浴血战斗时,对于洛阳城里的一切动态,无不在关注之中。尤其对他的两位侄少爷关心备至,在洛阳跟什么人来往,在什么地方吃喝玩乐,说些什么不三不四的话,都了解得一清二楚。看来,他部队的情报系统很有效率,在首都的眼线撒得很广。虽说他是职业军人,但政治意识很强。他担心小儿辈的愚蠢,毁了他一生名节,败了他马家的名声。

古往今来,出身于高官显宦,豪门贵族的年轻人,我们如今统称之为“高干子弟”的新生代,好样的当然不少,但差劲的同样也不少。若是行止不检、作风不正、品德不佳、名声不好,而又不知检点,不自收敛,不加节制、不善反省的话,则必嚣张;嚣张过甚,则必猖狂。马援担心的是他的侄子闯祸生事,连累家门。于是,就有这封很有名的《诫子侄书》。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他还告诫他俩,除了不要乱说八道,信口雌黄外,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也应该有个选择。“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士,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龙伯高,杜季良,显然都是洛阳城里年轻人圈子里的活跃分子,自然也是马援之侄马严、马敦的朋友。《后汉书》说马府的这哥儿俩:“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详细情况未有交待,不敢妄拟。但从后来发生的一起案件看,这些年轻人,包括梁松、窦固等等地道的皇亲国戚,肯定仗势恃宠,走马放鹰,耽于安乐,言不及义,大概很遭一般干部和普通百姓的嫉恨。当马援这封《诫子侄书》驿传到洛阳后,立刻被人抓住大做文章,一下子就把那个杜季良给告了,说他“为行浮薄,乱群惑众,伏波将军万里还书以诫兄子,而梁松、窦固以之交结,将扇其轻伪,败乱诸夏。”这两位比马严、马敦要牛皮得多的贵公子,只好在宫阙的石阶上,拼命磕头求饶,直到脑袋瓜子磕出大包,磕出鲜血,汉光武帝才开恩,免于处分,放了他俩。估计他们抱头鼠窜出来后,必然要埋怨马氏兄弟,看你叔叔火上浇油,做的好事。而马严、马敦,若无这封家书的有言在先,牵涉到案子里,刘秀怕就不会从轻发落了。

马援这封信,虽使他的侄子幸免于祸,但让我们感到奇怪的,这个教导别人谨言慎行,律求自身的老前辈,最终也还是坏在了他自己所批判过的:“好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的“此吾所大恶也”上面。《后汉书》在他的列传后边,做了个小结,其实也是替他感叹:“然其戒人之祸,智矣,而不能自免于谗隙。岂功名之际,理固然乎?夫利不在身,以之谋事则智;惑不私己,以之断义必厉。”这番话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援自还京师,数被进见,娴于进对,尤善述前世行事。每言及三辅长者,下至闾里少年,皆可观听,自皇太子,诸王侍闻者,莫不属耳忘倦。又善兵策,帝尝言:‘伏波论兵,与我意合。’每有所谋,未尝不用”;“为人明须发,眉目如画”,风度非凡,那将帅气势,威武依旧,连刘秀也忍不住赞赏:“矍铄哉是翁也”。不知是这一份殊荣,尊崇,恩渥,褒誉,起到了酒精的麻醉作用,使伏波将军晕晕乎乎了呢?还是他上了年岁以后,记忆力的减弱,早已忘记曾经殷殷告诫别人的诤言?

后来,他出征,文武百官,祖道饯行,这本是皇帝赏你的恩宠,你就享受你的光荣得了,用得着在大庭广众之下,训斥梁松、窦固这两位皇亲国戚嘛?他停下马,教导他俩:“凡人为贵,当使可贱,如卿等欲不可复贱,居高坚自持,勉思鄙言。”这番话,用百姓的语言直说,就是:你爬得再高,也有可能栽下来,你要想不跌得头破血流,你只有好自为之。这话当然也不错,而且相信这老将军是绝对的善意,可在这样盛大隆重的礼仪场面当众讲出来,那肯定就是羞辱人了。

又有一次,他病了,梁松来探望,“独拜床下,援不答。松去后,诸子问曰:‘梁伯孙帝婿,贵重朝廷,公卿以下莫不惮之,大人奈何独不为礼?’援曰:‘我乃松父友也。虽贵,何得失其序乎?’”最后,正是这个恨不死他的梁松,使得他兵败削爵,死无葬身之地,落了个很惨的下场。当然,并不是小人之不可得罪,身为军人,连最起码的战略战术也不顾,盲目地发起攻击,打蛇不死,反遭蛇咬,实在是没有道理的。

宋人陈亮在《酌古论二》里,谈邓禹的一番话,用在马援的结局上,最为贴切了。“语曰:‘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故夫古之智者,尝尽心于垂成之际也。”因此,套用一位伟人的话,一个人保持清醒不难,难在一辈子保持清醒。对于上了年纪的老者来说,这也可算是一句值得引以为训的箴言。

《诫兄子严敦书》马援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上学期间,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诫兄子严敦书》马援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 《诫兄子严敦书》选自《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原传本无此题目,题目乃后人所加。作者是东汉名将马援。马援在交趾前线军中听说兄子(侄儿)马严、马敦二人好评人短长,论说是非,于是写了这封信进行劝诫。在信中,他教导严、敦二人不要妄议别人的过失短长,这是他平生最厌恶的,也不希望后辈染此习气。

作品原文

诫兄子严、敦书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1,而通轻侠客2。援前在交趾3,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4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5正法6,此吾所大恶7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8,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9,口无择言10,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11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12。父丧致客,数郡毕至13。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14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15。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16。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17辄切齿,州郡以为言18,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词句注释

1.讥议:讥讽,谈论。

2.通轻侠客:通,交往;轻,轻佻;与侠士轻佻之人交好。

3.交趾:汉郡,在今越南北部。

4.汝曹:你等,尔辈。

5.是非:评论、褒贬。

6.正法:正当的法制。

7.大恶:深恶痛绝。

8.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衿:佩带。缡:佩巾。古时礼俗,女子出嫁,母亲把佩巾、带子结在女儿身上,为其整衣。父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命。”母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

9.龙伯高敦厚周慎: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龙伯高:东汉名士,史书上记载其““在郡四年,甚有治效”,“孝悌于家,忠贞于国,公明莅临,威廉赫赫”。周慎:周密,谨慎。

10.口无择言:说出来的话没有败坏的,意为所言皆善。 择:通“殬(dù)”,败坏。

11.杜季良:杜季良,东汉时期人,官至越骑司马。

12.清浊无所失:意为诸事处置得宜。

13.数郡毕至:很多郡的客人全都赶来了。

14.谨敕:谨敕:谨慎。

15.鹄:天鹅。鹜:野鸭子。此句比喻虽仿效不及,尚不失其大概。

16.画虎不成反类狗:比喻弄巧成拙。

17.下车:指官员初到任。切齿:表示痛恨。

18.以为言:把这作为话柄。

原文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白话译文

我的兄长的儿子马严和马敦,都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事,而且爱与侠士结交。我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写信告诫他们:“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这是我一再强调的原因。就像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不要忘记啊。”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的话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指责的。谦约节俭,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是个豪侠,很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好的人坏的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正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鹜鸭。一旦你们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绔子弟。正所谓“画虎不像反像狗了”。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里的将领们到任就咬牙切齿地恨他,州郡内的百姓对他的意见很大。我时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

写作背景

马严 、马敦兄弟俩是马援二哥马余的儿子。兄弟俩的身世悲凉,马严7岁时,父亲马余卒于扬州牧任内;8岁时,母亲也辞世西归。两个7、8岁的小孩突遭大变,父母双亡,寄养在时任梧安侯相的表兄曹贡家。汉光武帝建武四年 ( 公元28年 ),马援随刘秀东征,路过梧安,顺将马严兄弟带回洛阳。这时马严已经13岁了。以孝悌传家的马援,将兄子视同己出,严加教诲。此封家书就是经典事例。更可贵的是,马援写这封家书给严敦二侄时,正是他率军远征交趾的时候。在戎马倥偬,军务缠身的非常时刻。他还惦记着子侄的教育,忙中寻暇,万里传书,殷切之情,流于言表,肃严之意,沁人肺腑;而且言简意赅,字字珠玑。

汉代士人生存环境的险恶与变幻莫测使人时刻保持戒惧状态,谦虚、谨慎以求保全自我, 从而保证家族的`延续和发展。因此,汉代士人们把这种戒惧意识在诫文中转化为对修身养德的强调。

作品鉴赏

马援的侄子马严、马敦平时喜讥评时政、结交侠客,很令他担忧,虽远在交趾军中,还是写了这封情真意切的信。文章出语恳切,言词之中饱含长辈对晚辈的深情关怀和殷殷期待,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原因有三。

其一、以“汝曹”称子侄,在文中反复出现,使子侄们在阅读时倍感亲切。不远千里致书教谕,也能收到耳提面命的效果。同一称谓反复出现,固然可使被称者自感受到重视,而更重要的是,作者选用的这一称谓也传达出丰富的信息。古人名、字并行,各有其用。一般长辈称晚辈用名,同辈相称则用字,如果“尔”“汝”相称,往往是不礼貌的,但在特定场合下却又能用以表示亲近,如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句。作者在信中不依常规称呼子侄,却以“汝曹”相称,这就显得随和、亲切,拉近了长辈和晚辈之间的距离。被称的晚辈则可以从中体会到长辈的真情关怀。

其二、苦口婆心,现身说法,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晚辈沟通,而不是空讲大道理。如首段说“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只说自己如何,但是态度明确,感情浓烈,自然可以感染晚辈,又何必命令式地不许这不许那呢?至于“施衿结缡”句,更是反复叮咛,语重心长,使人感动不已。次段对当世贤良的作为得失加以对比评析,都是自己观察社会人生得来的经验之谈。其“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狗”的比喻,警拔有力,发人深省,是传之千古的警句。而诸如“愿汝曹效之”、“不愿汝曹效也”的话,虽然只是表示希望,但是字里行间满盈着真挚的关爱,比之“汝曹当效之”、“汝曹勿效也”这样板着面孔的口吻真不知要强过多少倍了!

其三、文中大量而恰当地使用句末语气词,起到了表达意义以简驭繁,只着一字而含义丰富;表达感情以无胜有,不着情语而情尤真、意尤切的突出效果。文中用“也”表达自己的肯定和期望,态度坚绝;用“矣”、“耳”表达自己的爱憎倾向,情深意长;用“者也”,则表达出对评说对象有所保留或不以为然。这些合在一起,不仅读来语气抑扬,更能使人由此领会充盈在文字背后的教诲、期望、关怀和爱护。

作者简介

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汉族,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窦马村)人。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马援的祖先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新莽末年,天下大乱,马援初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甚得隗嚣的信任。归顺光武帝后,为刘秀的统一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今越南),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甚得后人的崇敬。孙中山先生在给蔡锷的挽联中写道:“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马援的故事:一篇文章让你全面了解马媛的一生

第一节 出身将门少有大志

>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   读到这些豪言壮语,你能想得到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么?在中国历史上,提起东汉名将马援,想必许多人都有所了解。他“拔自西州”,“腾声三辅,遨游二帝”;归附光武帝后,“得事朝廷22年,北出塞漠,南渡江海”,曾“南静骆越,西屠烧种”,为东汉封建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另外,他有远见卓识,择明主而事之;他洞察世事,明于知人,许多预言恰中要害,“戒窦固、梁松、王磐、吕种等,皆如所言也”(《后汉书·马援传》。本文不另注明者,皆引自此传)他博学多能,教子有方,其小女即著名的明德马皇后,“德冠后宫”,谦恭节俭,自抑外家,垂名青史;马授还曾著《诫兄于严·敦文》,谈处世之道,为后人所推崇。马援,称得上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贤哲。> >   马援,字文渊,生于新朝天凤元年(前14年),卒于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马援出身于将门之家,其祖先可仁溯到战国末年赵国名将赵奢。《史记·赵世家》载:“赵惠文王以奢有功,赐爵号为马服君。”所谓马服者,言能服驭马也。因而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为姓。在西时,马家“以吏二千石”从邯郸迁到扶风郡茂陵县成欢里。马援的曾祖父马通,因功被封为重合侯,后因为其兄马何罗谋反受到株连,结果官免身死,家族一度中落。马援的祖父马宾,“宣帝时以郎持节,号使君”。父亲马仲官至玄武司马,也未能继续担任显贵的官职。马援有三个哥哥:马况、马余、马员,都很有才能。在王莽当政时,马况为河南太守,马余为中垒校尉,马员为增山连率,官职均秩比二千五。> >   马援虽然出身于官僚世家,但他早年的经历却相当坎坷。父亲早死,“年十二而孤”,由兄长扶养,但是他“少有大志,诸兄奇之”。马援曾经拜颖川名士满昌为师,学习《齐诗》,然而“意不能守章句”。他并不像一般的青少年一样,按正统的路子读经入仕,按部就班走仕宦之途,而是在早年便表现出了相当大的独立精神。《东观汉纪》载:“援以况出为河南太守,次两兄为吏京师,见家用不足,乃辞况欲就边郡畜牧。”马援少年时代就不愿依赖兄长,而是寻求自食其力的生活,这在当时是平常人难以做到的。其长兄马况对此感叹不已,对他说:“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   然而不幸的是随后恰逢马况去世,马援未能成行。他恪奉封建孝涕之道,为哥哥守丧整整一年。其间他“不离墓所,敬事寡嫂,不冠不入庐”。俨然一个谦谦君子形象,为众人所称赞。> >   兄长去世,为养家他开始为吏,做了郡督邮。其时王莽当政,政局混乱,吏治腐败,但马援并未随波逐流。有一次,他押送一名囚犯去和命府(王莽时设置司命官,纠察审讯自上公以下所有犯罪事件)。这个囚犯犯下了极重的罪,马援十分可怜他,“哀而纵之”,而他自己也不得不亡命北地。马援释放罪犯的行为本身似乎有些欠妥,但就当时历史环境看,可以证明马援宅。乙仁厚,仗义勇为,非常人所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4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