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徐懋功是凌烟阁功臣,为什么李世民会对他不放心呢

众妙之门 2023-07-01 21:12:41

徐懋功是凌烟阁功臣,为什么李世民会对他不放心呢

李世民最不放心的哪个人是谁呢?此人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徐懋功,也可以称为李勣。有人可能会说不对啊,李世民还特意嘱咐徐懋功:“朕思属幼孤,无易公者。公昔不遗李密,岂负朕哉?”明明想让徐懋功辅佐幼主,怎么又变成想杀死徐懋功了呢?况且徐懋功是凌烟阁功臣,李世民怎么会对他不放心呢?

如果你认为李世民对徐懋功十分信任,两人是君臣相得,亲密无间,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在历史上,李世民一直拉拢徐懋功,同时有提防着他,两人的关系非常复杂,并非是那种非常信任的君臣关系。此话怎讲呢?这事还得从玄武门之变说起。

虽然徐懋功自归顺唐朝后,一直在李世民麾下效力,但徐懋功没有像秦琼、程咬金那样,成为李世民的心腹将领,他一直保持着中立状态,既不依附太子李建成,也不倒向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也曾拉拢徐懋功,但被他拒绝,他依然选择中立。

徐懋功虽然保持中立,但李世民深知他的能力,因此委以重任,徐懋功也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李世民也对李世民称帝后,对徐懋功采取了拉拢的政策,史书关于这样的记载很多。比如一次徐懋功患病,御医说需要胡须做药引,“太宗乃自翦须,为其和药”。事后“勣顿首见血,泣以恳谢”,李世民的话更让人感动,“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

后来李治做了太子,李世民又对徐懋功托孤,让他好好辅佐太子,徐懋功当场“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之后的宫廷宴会上,徐懋功喝醉了,李世民“解御服覆之”。但其实你看到的都是表象,李世民厚待徐懋功的背后,其实对他的不信任,李世民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拉拢这位唐朝第一名将!

当李世民即将走到终点时,他最不放心的就是徐懋功!李世民把太子李治叫到眼前,他说了一番话,道出了内心的真实想法,“彼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为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

意思是说,李世民怕自己死后,徐懋功不臣服于李治,因此要考验他。李世民故意贬徐懋功为叠州都督,如果他故意徘徊观望,不马上出京上任,立即将他处死;如果他能够马上出京,李世民死后,就提拔他做仆射,也就是宰相。命运把握在徐懋功的手中,他会怎么做呢?史书记载,“世勣受诏,不至家而去”。

和李世民混了这么多年,徐懋功对皇帝非常了解,加上他非常谨慎低调,因此躲过这场灾难。李世民死后,李治封徐懋功为宰相,加以重用,而徐懋功也是更加谨慎,朝中大臣称“诸将夙夜小心,忘身忧国,莫过于李勣者。”669年,78岁高龄的徐懋功病死,徐懋功历经李渊、李世民、李治三朝,出将入相,凭借着低调谨慎,平稳的走完一生。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徐世

李(594—669)原姓徐,名世,字懋功(亦作茂公),汉族,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一带)人,唐代政治家、军事家。因唐高祖李渊赐姓李,故名李世。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遂改为单名。后被封为英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在唐朝甚至在中国的历史上,李都可以说是一位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将入相,位列三公,极尽人间荣华。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李治)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

徐世

青年生活

李年青时家本豪富,隋末徙居滑州。史称其“家多僮仆,积栗数千钟”,与其父徐盖都是乐善好施之人,拯救贫乏,不问亲疏。隋炀帝大业末年,李才十七岁,见天下大乱,就近参加了翟让的军队。他劝说翟让:“附近是您与我的家乡,乡里乡亲,不宜侵扰,宋、郑两州地近御河,商旅众多,去那里劫掠官私钱物非常方便。”翟让称善,于是在运河上劫取公私财物无算。有钱就不缺人,不久兵众大振。隋朝遣名将张须陀讨伐,翟让吓得要跑,李止之,与隋军两万多人交战,竟于阵中斩张须陀,大败官军。

当时,蒲山公李密参与杨玄感反叛,兵败逃亡。李与浚仪人王伯当知道李密天下英雄,一同劝说翟让奉李密为主,以收买人心,扩大影响。

讨伐李密

隋朝令王世充讨伐李密,李世多次拒战,以奇计在洛水两岸几次大败王世充,李密因此封他为东海郡公。当时河南、山东大水,饥民遍地,隋朝赈给不周,每天饿死数万人。李向李密进言:“天下大乱,本是为饥。如果我们攻陷黎阳国仓,大事可成矣”李密听计,派李带五千人自愿武渡黄河掩袭黎阳仓隋朝守军,当日攻克,开仓招民众随便领粮,十天之间,就招募到兵士二十多万人。一年多后,宇文化及江都弑隋炀帝,越王杨侗即位于东京洛阳,赦免李密诸人,封魏国公,拜太尉。隋廷又授李右武侯大将军,命他们一同讨伐宇文化及。李守黎阳仓城,宇文化及率军四面攻城,形式危急,李从城中向往挖地道,忽然现身城外,大败宇文化及,解围而去。

李密其人

讲李,不得不交待李密。李密为人,身先士卒,躬服俭素,号令严整,每战所得金宝都赐予手下将士,因此非常受人爱戴。在与隋军的交战过程中,威信日隆,号为魏公,他让祖君彦所作的《讨隋炀帝檄文》千古流传,辞采壮烈。后来李密与翟让之间产生矛盾,两人手下都劝他们先下手为强,其间原委,皆是由争权夺利而起,不是简单的“地主阶级阴谋家杀害农民起义军领神”那么简单,而且翟让为人简单粗暴,其兄翟宽与属下又数次侮辱李密手下兵士,逐渐结怨。李密最后在众人劝说下决定除去翟让,趁宴请机会斩杀翟氏兄弟。由于李当时是翟让属下,也被乱兵刀砍剑劈,遭受重创,李密见到后马上制止士兵的杀戮,李免于一死。翟让另外的大将单雄信等人叩首求命,李密都释而不杀。李密后来又多次打败隋军,最盛时有众三十余万,各地割据的首领都派使请他为称帝,连李渊也不得不上书推戴,肉麻地称“天生蒸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老夫年余知命,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鳞附翼……”屡战屡胜之际,李密军士有粮而无饷银,军士渐怨,几次反败于王世充。其间李密手下有人谋叛王世充,李密本想将计就计,趁王世充半渡洛水时出兵一举击灭。岂料天意弄人,王世充发军时,李密的侦察兵都没有发觉,等整军将战时,王世充军队已经全军渡河上岸。李密见大势已去,不得不率小股人马逃遁。本来李密想去黎阳李处,有人劝他:“杀翟让之时,李被乱兵砍伤差点死掉,他能不记仇吗?现在投奔他,靠得住吗?”最后,不得已之下,李密与王伯当投靠李渊。

当时李全统李密旧境,东至于大海,南至于长江,西至汝州,东至魏郡,一时间未有所属。不过李是真义士,他对长史郭孝恪说:“魏公(李密)已归大唐,如果我自己上表向唐主献地,是自邀功劳而彰主公败绩,还是把土地人口军人数目造册,总启魏公,让魏公自献。于是派使臣上表。唐高祖李渊听说李有使人来忙召见,一见只有给李密的信,很感奇怪。使人详细道明原委,高祖大喜,认为李“感德推功,实纯臣也,马上下诏封李黎阳总管、莱国公,不久又加右武侯大将军,赐姓李氏,并封其父李盖为王,为李盖固辞,于是封为舒国公。下诏遣李部统河南、山东之兵以拒王世充。

李密归唐

李密归唐后,从前在信中对自己亲热过份的“老哥”李渊相待甚薄,只拜光禄卿的散官。不久,唐朝听说李密降于王世充的旧将纷纷离心,就派李密前往黎阳招降旧部。心怀怨望的李密行至洮阳(今广西全州、资源县地),高祖李渊又派人召还他,疑惧之下,李密决定反唐。王伯当一直劝他不要反唐,但见李密意决,就横下心,说:“义士之立世,不以存亡易心。我一直受您厚恩,期待以性命相投。您不听我劝告,我肯定会和您一道起事,生死以之,但是恐怕结果也不会好啊。”隋唐之际,英雄辈出,男儿义气相应,很是感人。唐将史万宝、盛彦师早有准备,伏兵山谷,横击李密及王伯当等人,众人皆被杀。李密时年才三十七岁。虽然《旧唐书》称他“狂哉李密,始乱终逆”,但字里行间也不得不佩服此人的倜傥奇才和爱人下士的仁德大度。

李听说李密被诛,上表请唐朝容许他收葬故主,唐庭诏许。李服重孝,与从前僚属旧臣将士隆重地把李密安葬于黎山之南,坟高七仞,以君礼葬之,朝野闻讯都赞叹他的忠义。

不久,窦建德军擒斩弑隋炀帝的宇文化及,乘胜又大败李,并以其父李盖为人质,令李仍守黎阳。转年,李趁机又归唐,有人劝窦建德杀掉李盖,可建德也是位磊落大夫,表示说“李忠臣,各为其主”,派人送李盖归唐。后来就一帆风顺。李协同李世民连平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圆朗、辅公等人,功勋赫赫。其间,还有一个插曲可述。单雄信投王世充后,极受宠遇,也很卖命。李世民攻洛阳时,有一次与单雄信相遇,雄信号为“飞将”,艺高胆大,援枪直刺李世民,好几次差点追及把这位秦王捅落马下。(有史记载李当时在旁,对单雄信这位老哥们说“此秦王也”,“雄信惶惧遂退”,这肯定是小说家语,绝不可信,以单雄信性格,他肯定会枪挑李世民向王世充报功。王世充投降后,李世民把与唐军苦战的十几名大将列入处决名单,李泣请,以自己家财爵位换这位老哥们一命,由于先前差点被单雄信杀掉,李世民坚执不允。李无奈,与单雄信诀于大狱。单雄信埋怨他,“我固知汝不办事”。李大哭,用刀从腿上割下一块肉给单雄信吃掉,说“本来想随仁兄一起死,但谁来照顾你的家人呢。此肉随兄入地下,以表我拳拳真情。”单雄信死后,李如家人般照顾他的妻子儿女,确是千古义气的典范。

历史上真实的徐懋功是什么样的人呢?

翟让领导的瓦岗军起义掀开了隋末乱世的序幕,而这支军队最终也成为覆灭隋朝的侩子手之一。可是带领瓦岗军名震天下的却不是翟让,而是翟让的继任者李密。是李密让瓦岗军的势力发展到巅峰,一度成为隋末群雄中呼声最高的一支。然而李密最终也没有夺取天下,兵败王世充后他便一蹶不振。后来他选择投降唐朝,却又很快背叛李渊,最终死于唐军之中。李密的失败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却也与他在瓦岗军的作为息息相关。若非他在瓦岗军时发动兵变杀死了翟让,后来也不会有这样的结局。

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人(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他早年投身瓦岗军,后与李密一起降唐,跟随李世民平定四方,北伐薛延陀,大破东突厥和高句丽,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

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大臣们必须站队。但是当时的丞相徐懋功却并没有明确表态支持李世民,不过徐懋功也没有反对,可以说他选择了中立。最后在李世民夺位成功之后,虽然徐懋功并没有马上受到重用。但是其后因为自身的才华,李世民开始倚重徐懋功。

公元605年到公元618年,十三年间,徐懋功先败隋朝名将张须陀,再败枭雄王世充,三败宇文化及及于黎和。武德元年,徐世勣隋李密投唐。唐高祖封其为莱国公,上柱国、黎阳总管。右武侯大将军,并赐李姓。那一,他三十岁。

自619年归唐开始,到668年征服高句丽,徐懋功一生为唐朝征战将近50年的时间,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先后参加过虎牢关之战、灭辅公祏之战、灭东突厥之战、灭薛延陀之战、灭高句丽之战。徐懋功历经三朝皇帝,先为唐朝统一天下,后为唐朝开疆拓土,可谓是功勋卓著,许多排名靠前的凌烟阁功臣,都无法与他相比。

684年9月,徐敬业一伙人在扬州举兵造反,同时还找了一个相貌酷似李贤的人,作为号召。当骆宾王的《为李敬业讨武曌檄》传到京城后,武则天大怒,派李孝逸领兵三十万平定叛乱,同时下诏"追削李敬业祖考官爵,发冢斫棺,复姓徐氏"。根据当时人的记载,这位开唐名将的坟墓遭到彻底破坏,甚至被焚尸扬灰。

徐茂公为何是凌烟阁倒数第二?你怎么看?

徐茂公足智多谋,对唐朝社稷居功甚伟,之所以在凌烟阁中排名靠后,主要原因就在于徐茂公并非唐太宗李世民真正信任的人,他忠于大唐而非李世民个人,这让李世民心存芥蒂,作为贞观年间绘画的凌烟阁功臣画像,自然就会将其排到后边了。我对此事的看法就是:徐茂公一心为大唐社稷,不计个人名利,是唐初难得军事人才,一生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唐太宗继位后,有感于对大唐有功之人,命人将长孙无忌、李靖、秦琼、杜如晦、魏征等24名功臣绘制画像存放于凌烟阁中,以示对这些人的感恩和彰显皇恩浩荡。但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并非以功劳大小排名,更像是以与唐太宗亲疏远近来排列次序。

若论功劳,徐茂公毫不逊色于其他任何人。他曾经带兵远征突厥,让突厥丧土灭国,更是跟随太宗征伐高句丽,攻城拔寨无算。在大唐初创之时,他更是连破城池,开拓了大唐的国土,让许多地方割据势力纷纷臣服大唐。可以说,徐茂公对外树立了大唐的权威,让四夷臣服;对内则谋略过人,对社稷有功。

可是,这么一个人却在凌烟阁排名靠后。很大可能就是徐茂公并不是一开始就像长孙无忌等人那样跟随唐太宗的,他早年一直跟随李渊。尤其后来当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剑拔弩张的时候,徐茂公始终未表明心迹。发生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他也从未参与过或通过其他途径向李世民表达过自己的想法。因此,他的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很容易遭到皇帝的猜忌。

之所以将他画像放置于凌烟阁,并不是有功于李世民,而是有功于大唐江山,这就不难理解他的名次置于后边了。

徐懋功为什么死后也会那么忧虑?

人死如灯灭,留下的不过是一撮尚有余温的灰烬罢了,只不过有灰烬大些,有的灰烬小些。

所以死后的徐茂公,根本不肯能感到忧虑。能感到忧虑的只有活着的徐茂公,只有将死的徐茂公!

自古功高震主者,能善始善终的有几个?

徐茂公一生足智多谋,屡立战功,位高权重,到了也算是寿终正寝,无限哀荣,未尝失却帝心。

可他不是一个人,他身后站着徐家满门上下几十上百条人命。

一个家族的兴衰轮回他不会不懂,就算有一天,子孙不肖,家道中落,境况凄凉,他也认了,可万一哪个败家子干出了揭竿而起,大逆不道的反叛之事,那时整个徐家就会如飞灰一样,湮灭的不留一点痕迹。

这不是徐茂公想要看到的。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达官显贵,他希望他出生入死,辛苦经营的家业能传的久一些,哪怕这些富贵终有一天如云烟散去,但只要自己的血脉能延续下去也是好的。

可他太聪明了,看的也太远了。

凌烟阁犹在,可当初为大唐打江山的人哪里去了?

他们死了,他们的家族也败了。

当年,房谋杜断,何等君臣相得,何等推心置腹,可如今呢,房遗爱牵扯进高阳公主的谋反案被杀掉了,杜荷牵扯进李承乾谋反案被灭掉了。

这些尚主的功臣之后,一个个都交待了自己的小命。

那么自己呢?自己死后,如果自己的子孙脑子抽筋,也犯上作乱,那时别说自己已经驾鹤,就算自己没死,恐怕也没有那么大的脸面能让君王饶过徐家。

他的担心不是没有根据的。

如果自己的子孙只是斗鸡走狗,难成大器的小混混也没什么,偏偏他的孙子徐敬业才华横溢,又心高气傲,胆大包天。

传说徐敬业曾一主一仆深入叛军并成功劝降,从此名声大震,成为人们嘴里的人才。

但问题是他爷爷徐茂公并不看好这样赌徒似的冒险行为。

在我军明显实力更强,只要稳扎稳打就一定能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自己跑去权降,那是什么行为?

你说他艺高人胆大也行,说他富贵险中求也行,但不管怎样,在谨慎了一辈子的徐茂公眼中,这种行为都是不智的。

有孙如此,谁能不忧愁?

现在就这样胆大包天,将来自己死了,更没有人能约束这个孙子了。

所以回光返照之际,他叫来自己的弟弟,嘱咐其看好自己的子孙,如果有谁犯浑,大可除之。

带着为李唐江山南征北战的疲惫,带着对家族子孙的深深忧虑,徐茂公走完了他的一生,追随李世民而去。

可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你最担心的事往往会成为现实。

果不其然,徐敬业这个说不清是野心家还是死忠粉的家伙造反了,造反的结果就是一路拖着徐家一族和列祖列宗走上了破家灭族的的绝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48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