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滑国是西周初期建立的姬姓诸侯国,为伯爵,《左传》中有提到“滑伯”。由于缺乏史料记载,后世对西周滑国的历史知之甚少,其首封君不可考。
关于滑国的具体地望有不同说法,有的说在今河南滑县,有的却说在今河南睢县西北,后来迁国于费(今河南偃师县南),这三个地方虽然都在河南,却相距甚远。但不管怎么说,春秋时期的滑国在河南偃师县南不会有误,至于何种因素迁国于此,就不得而知了。或许滑国跟众多诸侯国一样,早在夏商时便已存在,而河南滑县是它最早的故地,后来改朝换代,频繁迁移几经重封,滑国地望因此也有了多种说法。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具体事实有待考古的挖崛与考证。
滑县说,是根据境内的滑台城,唐代《元和志》记载:“滑氏为垒,后人增以为城,临河有台,故曰滑台城。”但滑县在春秋时为卫国曹邑,滑县之名为明朝洪武年间所设,因滑台城得名。而滑台城之名成名较晚,两汉之前的古籍中绝无记载,难以追根溯源,故其可信度值得怀疑;睢县说,睢县故称襄邑,《后汉书·郡国志》云:“襄邑,有滑亭。”这个“襄邑”,据西晋杜预注:“滑,郑地,在陈留襄邑县西北。”《左传·庄公三年》记载:“庄公三年冬,公次于滑。”注曰:“滑:郑地,在陈留襄邑县北。” 说明春秋初期的滑国地望确实在睢县西北、民权县西南一带。但到了《左传·庄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78年,“(鲁)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滑伯、滕子同盟于幽。”杜预注:“滑国都费,河南缑氏县也。幽,宋地。”“缑氏县”,秦置县,在今河南偃市缑氏镇。这个时候的滑国已经迁到了费地,而且参与当时诸侯国的会盟,成为春秋首霸齐桓公联盟中的一员。
滑地由来,《说文解字》云:“滑,从水,从骨。”“骨”是一个很古老的字,甲骨文中的写法是上面画有几节骨叉,下面是一块类似肉的东西,意思是用来保护和支撑肉体的架子,引申为塑造一个人的品质、德行和修为,比如“骨气”、“傲骨”、“骨鲠(正直)”等等。古人早已从水的属性中得到启发,为人处事要像水一样清澈、洁净、柔顺、包容、光明正大、川流不息(进取)等等,如此方能支撑起以上优质的品行,“滑”即是由此组合而来。但早期的“滑”并没有“滑头”、“圆滑”、“油滑”等贬意,是后来不断横向引申出来的傍支。
滑国虽然近邻郑国,但郑国在最强盛的春秋早期却没有灭掉滑国,说明滑国在政治上是依附郑国的,除此之外,滑国也是作为郑国军事上的东南缓冲地带而被保留下来。可是随着郑国郑庄公的去世,郑国春秋小霸的地位也一去不返,滑国改弦更张,抛弃郑国,转而投向了卫国。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郑之入滑也,滑人听命。师还,又即卫。郑公子士、泄堵俞弥帅师伐滑。”说得是公元前640年,郑国以滑国背叛盟约为由入侵滑国,滑国投降。但到了公元前636年,滑国再次背弃郑国,郑国再次派公子士、泄堵俞弥兴兵讨伐。后来周襄王出面为滑国求请,结果郑国不吃这一套,导致周王室与郑国继当年郑庄公繻葛之战七十年后再次发生交战,但这一次周襄公吸取周桓王的教训,不敢单打独斗,联合狄国军队攻入郑国栎城,迫使郑国放弃对滑国用兵。
滑国最后的灭亡是春秋中期秦晋争霸中的一个颇为滑稽的尾声。公元前627年,当时的中原霸主晋文公重耳逝世,与晋国争霸多年毫无所获的秦穆公觉得时机来了,便派孟西白(西乞术、白乙丙、孟明视)三员爱将带兵东出偷袭郑国,以向中原显示秦国国力,不料,军队到了滑国附近被一个叫弦高的郑国商人糊弄,使得郑国有了防备。孟西白三人不敢再贸然进攻郑国,但无功而返又恐秦穆公责怪,便顺手牵羊灭了滑国,抢了几大车财物归去,可怜的滑国就这样无缘无故的亡国了。
滑国这个滑稽的结局,倒也不辜负这个国名。秦国虽然灭了滑国,但于秦国而言,不过是一块飞地,最终还是落入晋国的版图。滑国亡国后,国人以滑为氏,形成滑姓。
楚军包围了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晋国不敢与楚国对抗,派人去忽悠宋国说:“坚持住,我们就来。”这一次,宋国被围困了8个月。有多惨?不管怎么说,习语的“方便食用”就是这次发明的。最终,宋人投降了,习语“城下之盟”就是这一次发明的。在宋国的战略下,还算体面,结果基本没面子。大门口的联盟签了,其他国家都嘲笑他们。最重要的是,普通人无法生活。当时宋的老百姓是各国最穷的。
人类社会既然有国家,就有大国和小国之分。大国虽有争霸之术,小国也有生存之道。当今世界也是如此。除了少数大国,大部分都是小国。如何生存,如何活得有尊严,都是学问。
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时期,国家众多,小国在大国之间为生存而斗争,为当今世界展现了不同的生存方式,颇有借鉴意义。
下面,我们从四个国家的典型经验来看春秋时期小国的经验教训。
鲁:为生存而牺牲尊严。自春秋中期以来,晋国和楚国这两个超级大国一直在争夺霸权,各国都面临着站在哪一边的问题。对于鲁来说,除了要对付两个超级大国,还要面对北方邻居齐国的压迫。
鲁是周王室的亲戚,非常重视血缘关系。权衡利弊和自尊后,他们做出了决定:投靠同为周王室同族的晋国,“抹去一切,与你同眠”。即使你鄙视我,我也不会放弃你。
应该说,鲁的策略是相当成功的。楚太远,不能侵鲁。而齐国被晋国的强大所慑,不敢奢望欺负鲁国。齐国几次进攻鲁国,都遭到了金援军的猛烈攻击。跟着晋国的老大,鲁国的国家安全有了保障。
安全是有保障的,但鲁人却失去了尊严。他们对晋国无原则的顺从,不仅导致其他国家看不起他们,晋国也对他们大吼大叫,完全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鲁国人民发生了许多屈辱事件,可以说是国民性和人格彻底丧尽。
鲁国曾经占领过齐国的一片领土,与晋国无关。可是突然有一天,晋国下了一道命令,说鲁国要把这块领土还给齐国,修城。原来晋国新国君晋道公的母亲是齐国人。鲁人火大了,但还是要“把一切擦干净,跟你睡”。
那一年晋王的一个妃子死了,正好鲁国国王鲁成功在晋国访问。按理说,君主的妃子死了,同盟国顶多派个大夫参加葬礼。但晋国扣留了吕成功一个月,参加完葬礼才回国。鲁成公非常沮丧,召集大臣们商量,想再次投靠楚国。结果大臣们纷纷反对,执政大臣纪文子发表了著名的演讲《非我类,心必异》。
于是,鲁继续推行“擦枪走火,与君同眠”的外交策略,直至进入战国,分三家。
为了生存而放弃尊严,是小国的生存之道。
郭颂:事实上,郭颂是一个中等国家,比小国大,比大国小。宋国是商朝的后裔。周朝灭商朝时,周公优待他们,封他们为公爵,不纳贡。所以宋国人一直声称“我们是周朝的客人”,自我感觉超级好,超级有自尊心。因此,宋国人从不
春秋时期,几次著名的攻城战,都是楚国包围宋国的都城绥阳。
楚成王曾经率军包围了宋国好几个月,宋国实在受不了,于是向晋国求援。晋国出兵的时候,楚谨和城濮之间发生了一场战役,拉开了楚谨争霸的序幕。
后来到了时期,楚国比晋国强大,不敢和楚国对抗,宋却敢。事情是这样的:楚庄王派了两个医生去晋国和齐国,分别路过郑国和宋国。按照当时的规定,向这两个国家借款要出具“单位介绍信”,但楚庄王不辞辛苦地省下了这道程序。结果郑国路过的大夫顺利过关,宋国路过的大夫却被宋国人以“楚国不开单位介绍信,就是不把我们当国家”为由杀掉了。
后面的故事你可以想象,楚军包围了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晋国不敢与楚国对抗,只派人把宋国忽悠成“抵抗,我们就来”。这一次,宋国被围困了8个月。有多惨?不管怎么说,习语的“方便食用”就是这次发明的。最终,宋人投降了,习语“城下之盟”就是这一次发明的。
在宋国的战略下,还算体面,结果基本没面子。大门口的联盟签了,其他国家都嘲笑他们。最重要的是,普通人无法生活。当时宋的老百姓是各国最穷的。
也是小国生存之道。
陈:没病就自杀。
陈国和的首都郭裁属于周朝的诸侯国,植根于洪妙,并且都靠近楚国。这两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在大国面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除了站队别无选择。
楚国可以随时消灭他们,但是楚国不愿意这样做。原因很简单:晋国有如此多的盟友,它是一个国际领袖。多刺激啊!如果楚国把周边国家都灭了,那岂不是一个人的军队?也不好看。因此,楚国有几个步兵来守陈国和郭裁是有好处的。况且,蔡晨的两个国家植根于美,他们有这样的爪牙,他们有自己的面子。
基本上,陈和蔡别无选择,只能站在楚队。问题是这两个国家没有看清形势。他们总想着什么时候回中原大营,却忘了屁股决定脑袋的道理。
春秋时期,陈国和的蔡国几次被楚国所灭,都是因为它背叛了楚国。他们不知道大国永远不会为了一个小国的利益而拼死一战,小国只是大国手中的筹码。
这是一个像陈果和郭裁这样的小国,他们不了解情况,想自己去死。
郭征:坚持正常的国家关系。事实上,在春秋时期,当谈到最小的国家与最危险的情况下,它无疑是郭征。郑的北面是晋国,南面是楚国。晋楚之间发生过三次战争,其中两次是由郑引起的。
春秋前中期,郑一开始就反抗谁来谁往,被打得很惨。后来我改变了策略,谁来就投降谁。结果,我没有尊严。到了春秋中后期,郑国由子产执政,事情发生了变化。晋国和楚国其实都很尊重郑国。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子产懂得如何赢得大国的尊重。
"坚持原则和合理要求."这是子产为郭征制定的生存之道。
楚国的魏王娶了郭征大夫的女儿。当王子为婚礼而聚集时,他带了3000名精锐部队驻扎在城外。郑国人很害怕,子产却很淡定。他派人出城告诉魏王婚礼的规则。只允许三个人入城,随行人员全部换上便装。面对难缠的孩子,王
晋国大臣韩琦有一只手镯。听说郑国的一个商人手里还有一个配套的,就来到郑国,让子产帮他找。被子厂家拒绝了。之后,韩琦自己找到商家,从商家手里买下了手镯。子产马上找到他,告诉他说:“郭征成立时,我们和商人有一个协议。他们依法做生意,我们从不买卖。现在这样做,你得到一个手镯,让我们失去信誉,损害你的名誉。你觉得这样合适吗?”韩琦很惭愧,就把镯子还了。
事实上,无论大国还是小国,坚持保护自己的核心利益都是正当的,也会赢得普遍尊重。相反,那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无原则的隐忍或者自愿的付出,一定会被鄙视和鄙视,甚至被反击。
郑的生存方式实质上是坚持“正常国家关系”原则。
西周王朝总共分封了多少诸侯国,到今天也没有统一的说法。有说一千二百个左右的;有说八百个左右的;有说四百个左右的;有说一百多个的;是因为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远远多于春秋时期,各国为了争夺土地和财富,不断扩充军队、发动灭国战争。按照周朝的分封制度,周天子把诸侯们分封在各地建国。
实行分封制,本意是让他们拱卫周王室,可曾谁知为以后的纷乱留下祸根。其实这是把前前后后都算上了,我觉得,周朝到周幽王那个老色皮这,就算结束了。之后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分封制下的成员功臣和王室成员,其中我们知道的太公姜子牙分到了今天的山东地区,成立了齐国。
楚国派遣大军把秦军包围在曲沃和商於时,特别是楚国,原来就是在南方底下窝着呢,最后成长为了南方唯一的大国,就连称霸一时的越国也是被楚国所灭。还有晋国,假道伐虢说的就是晋国办的事,一下越国遣军助阵秦魏韩联军,至此楚国和越国结仇。公元前306年,楚怀王乘着越国内乱,攻灭越国。
论语完成之后的2000多年,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学术思想领域都占据着主导地位。而西周不一样,其目的是“封土建国,以藩屏周”,周武王和周公两次分封71个诸侯国,姬姓同宗诸侯国就占了53个,加上商朝归附的诸侯国,周朝诸侯国达到130个!这也是为何论语形成之后,中华民族绝大多数时期都保持着大一统国家的原因。
七个国家也是特定时间的特定产物,随着秦国的逐渐强大和一枝独秀,最后秦国吞并了其它六国建立秦朝,中华重归大一统时代。
第一, 适当的治国措施;第二,合适的外交手段;第三,能理智地认清自己的实力,夹起尾巴态度恭敬,不碍大国的眼;第四,擦亮眼睛谨慎站队,避免成为炮灰。最终卫国作为一个小国成功地存活了906年。
1、治国措施
卫国非常重视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商鞅、吴起、吕不韦、聂政、荆轲、李俚等都是在卫国的土地上长大的,只是因为在小国发挥不了自己的才能,后来离开卫国另谋出路。卫国能人遍天下,自然在关键时刻会适当地保全自己的家乡。
2、外交手段
开始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有小国仁爱的美誉,卫国还比较安稳,后来晋国称霸要求各方朝见,卫国很快接受现状,很有眼色地对晋国恭恭敬敬。讨好了齐晋两大国,让其相互制衡,边上其他三国也不敢动心思了。毕竟虽然卫国是弹丸之地,但大国自己不打,也不希望其他国家能将其收入囊中增强实力。
3、理智认识自身
春秋战国是大国争霸、礼乐崩坏的时期,卫国周边分别是晋、齐、鲁、宋、郑几国,群狼环伺,各个都不好惹。卫国对自己能有理智清晰地认识,知道自己实力最弱,于是对谁都很客气讨好,以礼相待,对大国没有威胁并且俯首称臣的小国,自然能保一段时间的安全。
4、谨慎站队
在不同的形势下,站不同的队伍,还不着痕迹地使劲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与其他国家也不交恶,卫国在这一点上处理地非常好。
最后被在秦国的大一统趋势下主动归降也是一种策略,给百姓带去了最少的伤害,卫国虽弱小却不卑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48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明朝文化简介,其影响及意义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