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三类大臣与皇帝最亲近: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和总管内务府大臣。这其中位于班列最前的还是御前大臣,当皇帝有什么重大决策的时候,御前大臣一般都是最先知道的。
咸丰皇帝临终前任命了八位顾命大臣,前四位就是四位御前大臣,而这四位大臣其中就有驸马爷景寿。
那么,这位驸马爷又有什么背景呢?
景寿的父亲是道光朝御前大臣,因其出色的家世门第和样貌,景寿被道光皇帝六公主看中,因此便成了驸马爷。
因道光帝及其钟爱六公主,特破格封为固伦公主,因此景寿沾光被风格为固伦额驸,品级高出和硕额驸高出一级。
两人成婚之后景寿更是深得皇帝器重,最终让景寿子承父业当上了御前大使。景寿为人非常低调,只专注于做好本职工作,因其外戚身份,做事尤其认真,皇帝说什么他就做什么。
六公主30岁去世之后,景寿随咸丰逃到热河,所受的恩宠并没有随公主的去世而减少反而在增加,之后皇帝又任命他为军机大臣。
嘉庆皇帝之后,景寿就成为了继和珅之后清朝唯一兼顾军机大臣和御前大臣的人。紧接着,皇帝颁布的八位顾命大臣名单中再次出现了景寿的名字,顶替了咸丰帝的亲弟弟的地位。
集尊、亲、权与一身之后,景寿依然能够保持清醒。对于朝廷肃党和两宫太后之间的冲突,景寿一律选择的都是闭口不言。因此到了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发动政变之后八位顾命大臣只有景寿能够保全性命。
事实上,从历史看来,景寿当时选择的闭口不言,不支持任何一方已是非常聪明,但是,若是从景寿两边都站队的角度看来,景寿的聪明还要更加高明许多了。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为躲避英法联军的进攻,咸丰皇帝带着自己的皇后和懿贵妃逃到了承德避暑山庄。
于是留下谕旨:“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不过皇帝担心顾命大臣擅权自肆,于是又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代为掌管),要求所有诏书务必加盖两方印章方为有效。原本是相互制衡的政治设计,最终却不料慈禧太后拉恭亲王奕入局,悍然发动“辛酉政变”,最终拉开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灭亡的序幕。
肃顺,爱新觉罗氏,是咸丰帝最宠信、倚重的满洲大臣,也是辅政八大臣的灵魂人物。他是满洲镶蓝旗人,郑亲王乌尔恭阿第六子,郑亲王端华之异母弟,属清朝皇帝远房宗亲。早先长期作为闲散宗室,终日无所事事,在外游进。他在道光时代不得志。但他才能出众,智商过人,“接人一面,终身能道其貌;治一案牍,经年能举其词。”威丰帝做皇帝后,他入值内廷,以卑微之身与咸丰帝谈论军国大事,勇于进言,知无不言,才识非常,政治才能脱颖而出。
怡亲王爱新觉罗·载垣,怡贤亲王爱新觉罗·胤祥的五世孙,世袭和硕怡亲王爵位,十二家世袭铁帽子王之一,咸丰帝顾命八大臣之首。曾任御前大臣、宗令、领侍卫内大臣等职,咸丰帝驾崩时亲受顾命。咸丰十一年九月三十日(1861年11月2日),在咸丰帝驾崩仅仅两个多月后,两宫皇太后即与恭亲王奕欣相勾结,拉拢握有兵权的胜保等朝臣发动“辛酉政变”,下旨将八大臣一体捉拿,后议定载垣之罪,以宗室亲贵而赐白绢自尽,终年46岁。但怡亲王爵位并未因此被废除,由其族弟爱新觉罗·载敦袭爵。
景寿的媳妇是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女儿寿恩固伦公主,说白了,道光皇帝是他老丈人,咸丰皇帝是他小舅子,但如果单凭皇帝家女婿的身份就在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中得以幸免那是不对的,要知道被杀的端华和载坦还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那,况且景寿的媳妇死的也比较早。
匡源(1815年—1881年),
字本如,出生于书香世家,公元1840年(道光二十年),中进士,咸丰年间,任军机大臣,公元1861年(咸丰十一年),受命顾命八大臣,同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被撤职返乡,从事教书,公元1881年(光绪七年),病逝,终年66岁。
宽宥了杜翰,就必须另找替罪羊,而穆荫很不幸成了替罪羊。清廷以穆荫“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最久,班次最前,情节尤重”为由,将他发往军前效力赎罪。匡源、杜翰、焦祐瀛三人仅予革职,免其发遣。
其中,历经三朝的载垣为八大臣之首。咸丰在自己死前,确认了下一任皇帝,也确立了辅佐幼帝的顾命大臣,自认为已经是高枕无忧,两眼一闭,安心的去了。
所以,奕欣对肃顺等皇室宗亲的恨并不比慈禧太后少,这也是慈禧太后撺掇政变,奕欣能够毫不犹豫,鼎力支持的主要原因所在。作为“辛酉政变”的两位领导人,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欣都对肃顺等三人恨之入骨,他们还会有活下来的道理吗?
爱新觉罗·载垣(1816—1861年),清朝宗室、大臣。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六世孙,怡贤亲王爱新觉罗·胤祥的五世孙,世袭和硕怡亲王爵位,十二家世袭铁帽子王之一,咸丰帝顾命八大臣之首。曾任御前大臣行走,亲受顾命。清文宗咸丰帝即位后,渐受信用,累官左宗正、宗令、领侍卫内大臣。咸丰十一年,与爱新觉罗·端华、爱新觉罗·肃顺等八人受顾命为赞襄政务大臣,掌握实权。同年,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欣发动“祺祥政变”,载垣在北京被捕,赐白绢自尽。年四十六岁。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咸丰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等。咸丰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谕:“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以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
慈禧太后,一位凌驾于皇权之上,主宰中国封建社会命运的女人。她虽然没有称帝,但是这位被称为“老佛爷”的女人,就是当时清朝的当家人,这一点毫无疑问。有句话:存在就有道理。慈禧太后的统治不但存在了,而且存在了近半世纪。在晚清国内外关系无比复杂的形势之下,在后妃不得干政的大清王朝祖制规之下,她竟能独揽大权于鼓掌,凌驾皇权于岿然,这其中过人之处必值得我辈好史者研习之。
事情有始才有终,慈禧太后能够走向政坛前沿,全靠与那场政治阴谋,本文就同各位朋友们,回顾那段即惊心动魄,同时又“肮脏不堪”的历史事件——辛酉政变。
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即咸丰皇帝_图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刚满30周岁的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驾崩。咸丰皇帝这一生,勤勉有余而能力不足,终因积劳忧愤、颠肺流离而郁郁而终。咸丰皇帝膝下仅有一子,即日后的大清王朝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其生母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这些都是后话。
就在咸丰皇帝去世的头两天,年轻的咸丰已经感觉到自己大限将至,于是他召集随行王公大臣,宣告立皇长子为皇太子,同时又宣告,由于皇太子年幼,特任命郑亲王端华、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异母弟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肃顺,一等诚嘉毅勇公御前大臣富察-景寿以及军机大臣托和络-穆荫与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俗称“顾命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为了保险起见,肃顺等人特地恳请咸丰皇帝立字为据,以免除日后节外生枝,咸丰皇帝表示认可。但是由于,此时咸丰皇帝病入膏肓已经无法提笔,遂命杜翰代为执笔书写谕旨。尽管不是皇帝亲书,但是盖了皇帝的公章那里是圣旨。很明显也很明白,这八位将在咸丰皇帝驾崩之后,在只有六岁的新皇帝成年之前,拥有处理甚至是决断一切朝政的权力,这就是“赞襄一切政务”的直接意思。
当然,咸丰皇帝毕竟不是昏庸不能之辈,他必须要“留一手”,以防止这八人心怀异志。尽管在咸丰皇帝生前,这八人绝对是忠心耿耿,但是自古人心不古,谁能打包票这八人永远是“铁板一块”?所以咸丰皇帝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凡事谕旨起首盖“御赏”章,末尾盖“同道堂”章以同朱批之意。可以清楚说明,她们二人(即两宫太后)非常清楚咸丰皇帝对身后人事安排之意。
热河行宫图(局部)_图
咸丰皇帝在安排好后事之后,次日清晨便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就在咸丰皇帝去世的当日,由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的遗诏也公布天下,八大臣随即在热河行宫正式上岗。
然后,看似一切顺理成章、毫无问题人事安排,最后竟然在一场政治阴谋下,变成了一纸空文,先帝的遗诏不但没了用,这“顾命八大臣”的辅政班子没多久就被当做“八人帮”粉碎掉。不但八大臣始料未及,恐怕咸丰皇帝泉下有知也会大为诧异。
在下置身于政治圈之外,虽然无法体会拥有权力的独特“魅力”,但可以通过历史人物及事件了解他们对其之渴望。咸丰皇帝尸骨未寒,各路“英雄豪杰”就开始摩拳擦掌、蠢蠢欲动,都想要夺取那权力之巅的明珠。“豪杰”虽众多,但大多纷纷团结于“大佬帮派”之下,当时“大佬帮派”主要有三股:
第一,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及其支持者,为托孤派;
第二,以两宫太后(慈安与慈禧团结一致)为首的后党,为垂帘派;
第三,以恭亲王奕欣为首的近支亲王派,为亲王派。
爱新觉罗·奕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即和硕恭亲王_图
而这三派当时的力量之强弱也是不相同的,咱们从天时、地利和人和三方面分析一下:
托孤派,主要优势为天时。大行皇帝的托孤遗诏在手,且公告天下,有此“上岗证”他们可以迅速将权力抓在手中,这样的优势绝对是摇遥领先于其他两派。但是,在地利和人和两个方面,托孤派就逊色不少。托孤派当时都在热河行宫,虽说当时不少官员随行到了热河(尤其包括不少军机大臣)而国家中枢毕竟是在首都北京,所以北京方面的情况,尤其是人事状况也很关键,可惜托孤派在京城并没有可靠之人,这就难免对京城的对手疏于防范,这就是地利之劣势。在人和方面,托孤派更加是绝对劣势了。
肃顺作为托孤派的领袖,行事比较注重结果,并且风格非常干练和强势,他曾经公开说过“咱们旗人混蛋多”,认为旗人根本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对旗人的各种福利更是加以限制,同时非常重视和认可汉人治国安邦之才。这里多说一句,左宗棠之所以能够“逃脱”灭顶之灾就是肃顺起了关键作用。可以说,肃顺确实是为数不多能慧眼识人,有治理国家才能的旗人。但也因此绝大多数的旗人都被肃顺得罪了,导致“顾命八大臣”的群众基础十分薄弱,更致命的是托孤派没有安身立命的军队。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_图
垂帘派,主要优势为人和。咸丰皇帝刚刚去世,垂帘派以孤儿寡母的形象出现在公众眼球,情感上便博得人们同情。同时,垂帘派手握重要棋子——皇帝,皇帝代表着权威,代表着权力所在,这与他的年龄和能力无关。只要有皇帝在,孤儿寡母就有机会以托孤大臣欺君罔上,以清君侧的名义向顾命八大臣发难。再加之肃顺等人平日之跋扈,导致不少旗人“不自觉”地导向垂帘派,这也就有了后来的胜保等人武力支持,确保了历史上再一次重演以清君侧的名义,完个人政治勾当的经典案例。
而地利方面,两宫太后此时定然身在热河行宫,看似与八大臣无异,但是她姊妹俩京城都有人啊,尤其是慈禧,她的妹妹就是醇郡王的福晋,而这位福晋也隔三差五的跑到热河看看自己姐姐,俨然传信使者之作用。在天时方面,两宫太后固然不及八大臣,但是她二位也有“朱批”之权力,对于一些重要事情定然了解,关键很多东西她们二位可以“拖延”,可以“留中不发”,这些都在以后的“致命打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幼年奕欣与母亲孝静成皇后_图
亲王派,一个天时、地利和人和都看似没有明显优势的派别,唯一略占优势的就是地利方面,他们都集中在京城,集中在国家中枢,仅此而已。然而,亲王派也没有明显的劣势,虽然他们被排除在托孤大臣之外,没有染指国家最高权力的“上岗证”,但是恭亲王奕欣早在咸丰初年就担任首席军机大臣,并且为国家“剿匪(匪指太平天国)”大业可谓鞠躬尽瘁,又加之近来处理国际外交问题也是井井有条,使得天朝恢复了暂时的和平,工作能力有目共睹,赞不绝口想必也已经响彻许多王工大臣的后院(因为咸丰后期,皇帝已经不喜欢他这个弟弟了,想必没人敢公开夸赞奕欣)。
更重要的是,奕欣有一颗不甘寂寞的心,皇位被咸丰夺了去,连托孤也没我的份,竟然相信端华和载垣这样的酒囊饭袋,这可能就是奕欣当时的内心独白。主观上的意愿直接驱使行为活动。平心而论,奕欣确实有治国安邦之才,至少比他皇帝四哥要强一些,那与其他兄弟更是不在一个档次。因此,老五惇亲王奕誴(道光第五子),老七醇郡王奕譞(道光第七子)迅速团结在老六奕欣周围,近支亲王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立了。同时,由于奕欣的影响力,在京城内的很多有权力的大臣们都倾向奕欣,暗中给予支持,出谋划策自然不在话下。
垂帘听政_图
这就是当时三股势力之力量对比,通过如此分析,我们不难理解,看似最有优势也最具有合法性的托孤派也只能停留在“看似”这个水平之上了,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且在搬到“顾命八大臣”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意愿的大条件下,亲王派和垂帘派迅速结盟。这样一来,三足勉强均衡之势被彻底打破,可悲的是托孤派对这如波涛般之暗流却疏于防范,甚至是浑然不知,他们甚至还自以为是而沾沾自喜。对于托孤派来说,这真的是“一出悲剧正上演”。
当然,这一切并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托孤派之无能,而垂帘派和亲王派之狡猾确实让托孤派防不胜防,他们一面上演孤儿寡母苦情示弱戏,一面组织群臣颠倒黑白给托孤大臣们“扣上”莫须有之罪名,又集结武力一举端掉托孤大臣,一套迅捷有力的“组合拳”确实是让人瞠目咂舌。
慈安太后(1837年8月12日—1881年4月8日),钮祜禄氏_图
我们就来看看这“八人帮”粉碎之始末。
政变之始应该从御史董元醇的一份奏折,奏折的内容主要就是恭请两位太后主持朝政。在先帝遗诏布告天下的大背景下,董元醇竟然递上这样的奏折,这无疑是玩火自焚、自取灭亡。但他还就这么干了,而且奏折列举历朝历代八大贤后主持朝政之佳绩,以此为自我观点之支撑。
我们且不论奏折内容,就说董元醇敢这么干,一定是有人指使再加上自己政治赌博的勇气而为之,显然,阴谋之事开始由“深水区”上浮。
结果这次奏请被“八大臣”“轻易”地拍死,两宫太后表现的很无助与柔弱,如此手段不算高明的障眼法,居然轻松骗过八位爷。
紧接着是恭亲王奕欣前往热河吊唁,奕欣是在皇兄死后一个多月才有机会到热河吊唁。奕欣也是突破这种阻碍,才有吊唁资格,这其中“八大臣”是主要阻力。奕欣在兄长灵前哭声震天,在场之人无不动容。吊唁后奕欣拜见两位皇嫂,密谋机密之事。奕欣与两宫太后的碰头会太关键了,基本上将行动纲领以及北京和热河两边的相关布置达成共识。“八大臣”再犯致命错误,竟然让奕欣面见了两宫太后。
热河省,简称热,省会承德市_图
正是因为前面的障眼法让“托孤派”放松了警惕,奕欣见到两宫太后也并非传说的那么困难,更没有被肃顺等人羞辱和过分的阻止。总言之,行动方针已定,就差实施了。
搞政变没有兵马可不行,完成这个关键作用的人物就是胜保。胜保举人出身,满洲正白旗,此人虽然带兵打仗败多赢少,但在京城保卫战中勇往直前、不惧生死,因此得到过咸丰皇帝的嘉奖。胜保手中有护卫京师的军队,正好派上用场。胜保和慈禧太后早有交情,又加之对肃顺不满,自然站队到垂帘派一方。
如此,文武俱已齐备,蓄势待发。农历九月二十三,大行皇帝梓宫由热河出发回京,政变就在这路上动起手来。
热河人员分两拨出发,帝、后及端华、载垣先行回京,肃顺护送先帝梓宫慢行在后。这种安排就有猫腻,肃顺机敏且人脉较广,先行回京显然对垂帘派和亲王派不利,载垣、端华二人愚昧无知,就好对付许多了。
大清版图_图
十月一日,两宫太后一到北京就向众王公大臣哭诉“八人帮”盛气凌人,欺负他们孤儿寡母的罪状。紧接着,早由大学士贾桢和周祖培等人拟好的“废除赞襄政务不大臣”的奏折呈于太后,显然这都是奕欣等人早有安排。两位大学士的奏折内容比较扭捏隐晦,看来料不够猛,胜保又呈奏折直下猛药,竟直接了当地否决了咸丰皇帝的遗命,认为咸丰皇帝的遗命是“八大臣”趁皇帝不能自行书写遗诏而欺君篡逆为之,将“八大臣”比喻为挟天子的曹操、司马昭等人。如此歪理邪说、栽赃陷害到了理直气壮的程度,真是古今少有。
世间之事,尤其是政治阴谋勾当,是非与否向来都是当权者说了算,就是这些颠倒黑白的奏折成了肃顺等“八大臣”的罪状。先行到京的端华和载垣被迅速拿下,这两人确实没什么能耐,连给肃顺发信号的机会都没有。胜保领兵出场,直捣护送先帝梓宫总长官肃顺寝室,将正在与两小妾缱绻的肃顺从被窝里拽了出来,当即下了宗人府大狱,其他几位辅政大臣一并拿下。
爱新觉罗·肃顺(1816年11月26日-1861年9月)_图
人抓了,下一步就得研究处置之事,作为大清宗室亲王皇亲,非僭越之罪不可拟死。既然如此,那就硬扣个僭越之罪,罪名是“肃顺等人擅坐咸丰皇帝龙椅以及随意出入咸丰皇帝行宫”,这是哪门子罪名,“擅坐龙椅”有证据吗?“随意出入皇帝行宫”,那是肃顺作为皇帝近臣享有的特权,完全是皇帝给予,有问题吗?再说随意出入行宫是为了公事,并没有干调戏两宫太后以及其他皇妃的糗事吧,如果没有到底何罪之有?
这一切问题都不重要了,因为肃顺等人根本没有申辩的机会,根本没有审讯就直接定夺了罪名,反正人是一定要杀的。“八人帮”处理决定,端华、载垣系亲王,不除以极刑,赐白绫自缢而亡,景寿除去职务保留公爵和额驸爵位,其他等人该革职的革职,该发配边疆的发配。只有肃顺,菜市口斩首。作为宗室皇亲,菜市口斩首真是新鲜事儿。肃顺押往刑场,一路上无数路人向他投掷石块,瞬间肃顺就面目全非。行刑之时,肃顺宁死不跪,刽子手打断肃顺膝盖肃顺才被下跪,肃顺遂破口大骂“皆为人臣子者所不忍闻”,遂被斩于菜市口,年四十六。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孰忠孰奸,上天自有定论。辛酉政变之忠奸岂用天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47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曹操去世后,他的主力青州军是什么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