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顺治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人殉”制度是古代葬礼中的一大陋习,不仅中国有,在世界范围内,都曾长期存在。《墨子》曾记载:
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在历史长河中,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他们去世时,都有人殉事件的发生。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时,后宫无子女的嫔妃一律殉葬,多达40位嫔妃随“太祖”而去。明成祖朱棣驾崩,也有16位嫔妃殉葬。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期,明英宗的自身经历让他最终选择废除人殉制度。尽管明英宗是明朝唯一被俘虏过的皇帝,但仅凭他“废除人殉”这一项成绩,就能“一俊遮百丑”,因为废除人殉,是在是功在千秋。
明英宗废除人殉,这仅仅是在中原民族范围内,在北方的游牧民族,人殉制度一度十分流行。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去世时,他最喜欢的女人阿巴亥被迫穿盛装自尽殉葬。清太宗皇太极去世时,其妃敦达里、安达里等殉葬。顺治帝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位帝王,他长期接受汉族文化的熏陶,甚至一度笃信佛教,那么,顺治去世时,有没有发生“人殉”事件呢?
答案是有的,顺治驾崩后,有一男一女主动为顺治殉葬,且这两位身份特殊,女子是后妃董鄂氏;男子叫傅达理。这两个人,看似主动殉葬,其实以他们的身份,是非死不可。这件事,要从顺治帝的传奇死因说起。
顺治帝6岁登基,被摄政王多尔衮长期压制,13岁那年,多尔衮在打猎过程中意外去世,顺治得以提前登基,从此释放天性,开启了无拘无束的帝王生涯。皇太后孝庄(谥号)先后为他安排两桩婚姻,他都不喜欢,顺治十三年,19岁的顺治纳正白旗董鄂氏为妃,后人称董鄂妃,从此找到了自己的“白月光”,顺治独宠董鄂妃一人,甚至连批阅奏折都要腻在董鄂妃的寝宫里,孝庄对此非常不满。
后来董鄂妃的独子染疾去世,董鄂妃伤心过度,也撒手人寰,顺治帝痛失爱人,伤心欲绝,不仅不顾劝阻追封董鄂妃为皇后,甚至一度萌生出家的念头。总之,顺治帝的颓废,和董鄂妃关系很大。
在《清史稿》的记载中,董鄂妃去世半年后,顺治帝染天花去世。当然,也有野史认为顺治当时并没有死,而是出家而去。
不管顺治帝是去世还是出家,作为顺治生母的孝庄,都注定会把怒火发到董鄂氏一族上。因此,顺治去世后,董鄂妃家族的危机马上来临。
这时,在后宫之中,有一位嫔妃最为尴尬,她就是董鄂妃的妹妹贞妃董鄂氏。贞妃并非董鄂妃的亲妹妹,而是族妹。但出生在同一个家族,意味着她难逃干系。据《清圣祖实录》记载:
当皇考上宾之日、感恩遇之素深、克尽哀痛、遂尔薨逝,芳烈难泯。
这句话意思是,顺治帝去世时,贞妃伤心欲绝,主动以身殉死。表面上看,贞妃之死,是因为“爱情”,但在这些文字背后,是为了避免董鄂氏一族被清算,而必须做出的无奈之举。
事实证明,贞妃的选择是正确的。贞妃主动殉葬以后,不仅得到了孝庄的认可,还追封他为贞妃(贞妃的名分是死后追封的,之前是庶妃)。
顺治帝最亲密的人中,除了董鄂妃,还有两个人,一个是宦官吴良辅,另一人是侍卫傅达理。吴良辅是顺治帝的贴身宦官,在顺治去世的两天前,曾代替顺治剃发修行。顺治死后,吴良辅被康熙(其实是孝庄)下令处斩,株连全族。傅达理跟随顺治多年,顺治帝生前的罪己诏等内容他都一清二楚,因此,顺治帝去世后,傅达理为了保住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他选择了为主子“尽忠”,殉葬而死。
《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
(顺治十八年)四月,予殉葬侍卫傅达理祭葬。
这段话非常有意思,顺治帝死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夜里,傅达理是在顺治帝去世后紧接着殉葬的,为何到了四月份,康熙才下旨让礼部给殉葬而死的傅达理举办祭礼呢?这可以看出,傅达理之死并不寻常,甚至有人猜测,傅达理或许不是主动殉葬,而是被孝庄赐死的。不管傅达理是主动求死还是被赐死,他的“殉葬”都是一种无奈。
清朝康熙十二年,御史朱斐上奏曰:
“夫以主命责问奴仆,或畏威而不敢不从,或怀德而不忍不从,二者俱不可为训。……捐躯轻生,非盛世所宜有。”
康熙听从建议,下旨废除殉葬制度。因此,顺治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活人殉葬的帝王。贞妃董鄂氏和侍卫傅达理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被人殉的后妃和侍卫。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历史,人殉制度注定要被历史所遗弃。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辨明优劣,毕竟,历史在发展,不是所有的“传统”都是对的。
努尔哈赤和阿巴亥之间的感情很深厚,阿巴亥在嫁给努尔哈赤的时候只有十二岁,虽然年纪小,但是阿巴亥非常有能力,也深得努尔哈赤的重视。阿巴亥和努尔哈赤相差三十一岁,这样的年纪差在当时努尔哈赤应该算是阿巴亥爷爷辈的了,但是这在后金是非常正常的,而且阿巴亥在入宫后两年就开始有了一番作为,她成为了掌控后宫的头号人物,如果努尔哈赤不给阿巴亥这么大的权利,她也无法做到这些。
两人感情如此深厚,努尔哈赤是有理由留下遗嘱让阿巴亥给自己殉葬的。抛开感情这一点不论,其实从清代的一些史料中也可以发现切实的证据,里面还有关于此事的详细记载,大意是,当时努尔哈赤认为阿巴亥这个人嫉妒心强,如果将她留下来,可能会引发争端,所以努尔哈赤留下遗嘱让阿巴亥给自己陪葬。当然也有人怀疑这些记载是否属实,其实通过后期对阿巴亥相关记载的删减也可以看出,努尔哈赤确实有意让阿巴亥陪葬,而非揣测。
在顺治皇帝登基后,虽然他是名义上的帝王,但是实权掌握在多尔衮的手中,而多尔衮的生母就是阿巴亥,所以他为了给自己的母亲正名,就让史官将有关阿巴亥的记载稍作更改。还将关于阿巴亥的负面言论都删掉了,只留下了一些正面的言论,而且多尔衮还让史官加上了一些说法,主要意思是阿巴亥是自愿给努尔哈赤陪葬的,而不是被硬性规定殉葬。所以多尔衮的这个做法恰恰表明了阿巴亥确实被要求殉葬,否则多尔衮不会多此一举。虽然多尔衮费尽心力将这些记载进行了篡改,但是在他离世后,顺治皇帝还是将这些记载都恢复了原样。后来乾隆皇帝登基,他将这段文字再次进行改动,大意和多尔衮相同,主要是为了表示阿巴亥是自愿陪葬的。
从努尔哈赤的角度来看,其实也有充分的理由让阿巴亥给他陪葬,因为当时阿巴亥的权势很大,如果将她留下来,可能会参与权利的斗争,这自然是努尔哈赤不想看到的。另外阿巴亥还曾经和代善传过绯闻,当时这件事闹得风风雨雨,虽然努尔哈赤很快就平息了这件事,但是依然对阿巴亥不放心,所以在他离世后,出于私心也希望把阿巴亥带走。
《独步天下》正在热播,纵横于辽东的一代枭雄努尔哈赤最终离开了人世,然而,接下来众贝勒王公围绕汗位继承问题展开了激烈斗争。在这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女人便是努尔哈赤最后一位大福晋阿巴亥了,因为阿巴亥正是陪着努尔哈赤走完最后一程的那个女人。
努尔哈赤遗体被运回盛京(沈阳)后,唯一知道努尔哈赤临终前所指定的继承人的只有她了,但是努尔哈赤在汗位传承问题上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他没有留下诏书。即便真如剧中所描述的那样努尔哈赤将汗位传给了十五阿哥多铎,在众多贝勒王公面前阿巴亥也是百口莫辩。但是,当时从实力上来讲阿巴亥和她的三个儿子实力确实强大,手握八旗中战斗力最强的两黄旗不说,还有大福晋阿巴亥的协助,看似汗位将要传入阿巴亥一脉了。
但是,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年龄尚小,又怎能震慑住战功显著的众贝勒王公?所以,以代善和皇太极、莽古尔泰为首的王公贝勒选择了抗争,唯一可以分化瓦解多尔衮兄弟的办法就是令其母亲阿巴亥殉葬,最终阿巴亥在众贝勒王公的逼迫下无奈自尽身亡。可以判断,在这其中皇太极起到了主导作用,因为之后继承汗位的正是他。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阿巴亥之外,为天命汗努尔哈赤殉葬的还有两位小福晋,她们是德因泽和阿济根,这两人殉葬的理由便是无子女所出。不过,很明显这是皇太极卸磨杀驴之举,因为当初举报大贝勒代善与大福晋阿巴亥存有私情的就是这两位女子。因为举报有功,原先是丫鬟的两名女子德因泽和阿济根升级为主子(小福晋),并获得了与大汗努尔哈赤同桌吃饭的资格,但是她们怎会料到她们的命运在一开始已经定下了。
殉葬也是满清早期社会的一个陋习,后来皇太极病故后甚至有主动为其殉葬的人,他们便是敦达里和安达礼,即《独步天下》中皇太极身边的那两位亲信。敦达里和安达礼本来是包衣出身的奴才,受到皇太极的器重成为了侍卫,后来甚至一度上战场立下功勋,获封了爵位,所以说他们两人对此感激涕零,主动要求殉葬也就不奇怪了。而清朝最后一个为皇帝殉葬的妃子则是顺治皇帝的贞妃。贞妃原本是顺治宠妃董鄂妃的族妹,因为董鄂妃的缘故导致顺治皇帝早逝,贞妃董鄂氏害怕满洲皇祖会迁怒于董鄂氏一族,便主动要求殉葬。在此之后,清朝便取消了殉葬制度,殉葬这一惨无人道的制度终于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近几年,一些盗墓题材的小说,影视非常畅销。让人们对古人身后事非常关心,对墓穴里面一些神秘未知的事情充满期待和好奇。殉葬是墓葬制度的一种形式,墓主人把生前喜欢的妃嫔、妻妾们都带着一起到"另外一个世界"不知那些妃嫔、妻妾们是应该觉得荣幸还是不幸。殉葬的人有心甘情愿也有无可奈何,她们也没有选择的余地。这种制度终究对于活着的来说是比较残忍的。
然而这样殉葬的制度在很早之前就可追寻到它的踪迹了,上古时期就有殉葬制度的存在,但是用活人来陪葬,大概源头要追溯到父系氏族时期,在甘肃出土的一个墓穴秦魏佳遗址,在被挖出来的16座墓穴中,男女都有,男的则是呈现仰卧状态,女的是呈现跪势。这么人在同一个时间死去下葬基本上比较不可能的事情,这时考古学家就猜测出这可能就是活人殉葬。
活人殉葬应该是在社会背景处于奴隶制度下的形式,在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作为可以用来买卖的商品物件时,主人可以对其做任何的安排。有些有钱人也会在死后用生前买来的奴隶进行殉葬,但是那个时候的国内人口还没有达到那样的实力,活人殉葬的鼎盛朝代是在商代,据记载从商代挖出的较大墓穴中,里面白骨皑皑这其中就有百名殉葬者,从商代发掘的贵族墓穴中,基本上都可以看到一些殉葬者的尸骸,少的有三两个,多的有四五百。
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仍存在活人殉葬的制度,秦穆公死时就有一百七十多人殉葬。在春秋之后人们对殉葬这样的制度就觉得不妥,比较残忍就有很多人对这种现象表示不满。这之后人们就用木俑和陶俑来为死去的人陪葬。
最早的嫔妃殉葬应该是始于秦始皇去世之时,秦二世登基后就要求宫里之前伺候过秦始皇,没有子嗣的妃嫔和宫女全都要为秦始皇陪葬。粗略统计人数就已达上万人之多,惨无人寰。这之后这样没有人道的制度依旧流传了下来,只是人们给它安了冠冕堂皇的名字"自愿殉葬"明朝时期妃子殉葬是最为鼎盛的时期。
朱元璋这位草根皇帝,就恢复了这种制度,他死时就有四十多名妃子为他陪葬,朱棣去世时有三十多位妃子陪葬,这之后明英宗虽算不得是英名盖世的主儿,可是却没有沿袭这样殉葬的制度,废除了妃嫔陪葬的制度。
清朝初期还是有皇帝在死的时候拉上几个垫背的妃嫔陪着,顺治皇帝死时就有三十多妃嫔为他殉葬,那么多妃嫔的棺椁一起随着入皇陵场面十分壮观,好在康熙皇帝觉得这样的制度是令人发指的,就此废除。
古时后宫佳丽三千,连皇上自己估计都没能认全自己的妃嫔长什么样,最可怜还是那些连面都没见过皇上的女子,她们最是无辜,皇上死后自己还要陪葬。哪里如外人所想的那样进宫里之后就有无限荣耀和财宝。这些妃嫔殉葬前是活着的还是死的呢?根据史书资料上面记载的只言片语我们可以分析到,皇帝死后,被确定好要陪葬的妃嫔们都会赏赐给她们白绫,用来上吊自尽,还有的人说在最后一顿饭菜里放些毒药给这些嫔妃们让她们吃下去。
这样制度的延续,归根结底就是人性恶的一面,自己死后还要拉上一些活人为自己陪葬,不管那些妃嫔或者奴隶年纪多大,凭什么用一个人的死牵扯那么多无辜人的性命。好在封建社会已结束,不然不知道要迫害多少无辜的冤魂,她们的生命也许正值青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4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朱棣的生母是谁真的是马皇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