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皇帝为什么不让大臣来投票选太子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1 20:17:28

古代皇帝为什么不让大臣来投票选太子

这个问题有点广泛,清朝一开始是家族和重臣推举制。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年号天命,由于内部纷争很厉害,加之长子代善和努尔哈赤的妃子有一腿,老爸努尔哈赤一气之下,废了大太子之位,让几个儿子竞争上岗,由大臣推举,当然还是努尔哈赤一人说了算。有几个皇子参政议政,努尔哈赤的这种方式叫『共议国政』。

等到了皇太极死后,谁来接班又起了波澜。由于没有明确接班人,多尔衮和家族举行了『联合会议』。

说实话,多尔衮作为皇太极的弟弟接班最合适不过了,但考虑到各方有不服的,他推举了当时最弱小,最没实力的『福临』继位,就是后来的『顺治』。其他各方也说不出反对,这就避免了纷争和内战,后金得以快速发展。

纵观历史,元朝当初也没有按照汉朝『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贤”』的正统思想,也有大臣拥立的现象。比如成吉思汗,蒙哥,窝闊台等。这些人都是用实力说话的人。总体来说,元,清这种非正统继位的相对多一点。

汉民族皇帝却不同于元朝和清朝,自周确立了一整套『正统继位』说法以来,基本是立嫡为太子的,『废长立幼』大臣是反对的,更谈不上由大臣推举了。

大臣推举太子容易形成势力集团,容易产生大臣以推举有功而自居,专断国事,操纵朝廷。

太子之位乃国之根本,太子不稳,国家不稳。大臣对于皇帝家事都是讳莫如深的,没有哪个大臣胆敢染指太子废立之争。大臣只有执行和信奉正统思想,从不敢有非分之想。

大臣推举太子,皇帝会认为大臣和太子结成死党,这是老皇帝最忌讳的地方。比如岳飞被杀,有一种说法他推举太子造成的。

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这句话,把岳飞吓得“面如死灰”

赵构忌惮岳飞拥兵自重,现在加之他推举太子,赵构斥责道:废立太子也是你分内之事吗?岳飞吓得大汗淋漓而退。可见,皇帝不允许,大臣也要知趣。否则,离被杀不远了。

明朝皇帝为什么不能喜欢的儿子做太子

因为有立嫡立长的祖制,这个是每个王朝都会有的,是延续了周代的宗法制.

明代大臣很粗,特别是言官,明祖制有不能杀言官之规定,这帮家伙骂人不眨眼,皇帝都拿他们没办法.其实皇帝立自己喜欢的儿子这种事在当时是不能为大臣接受的.比如万历年间的争国本,前前后后搞了n年,被万历干下去多少大臣,可是仍旧是前赴后继,甚至内阁不止一次威胁辞职来逼迫皇帝,实在是.......

还有就是权利问题,一般来说太子的身后都有一群太子党(一般来说都是多数人),他们当然会不遗余力地为太子战斗了.

明明“唯才是举”是选太子最好的办法,古代皇帝们为何都不用呢?

“唯才是举”看起来十分完美。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不如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主要原因有:

1.缺乏明确标准衡量“才”

首先才华有很多种。有的人擅长军事,比如汉武帝、李世民、朱棣等。有的人擅长诗词,比如南唐后主李煜。有的人擅长画画和书法,比如宋徽宗。还有的人擅长木工活,比如明熹宗。

上述这些皇帝都十分有才华。但是不是每一位有才华的人都是合格的皇帝,比如南唐后主和宋徽宗这两位才华横溢的人,就是蹩脚的皇帝,最后导致国破家亡。

2.是否有才是由皇帝判定,本身带有很大主观性

是否有才华是由皇帝去衡量,完全是由皇帝的个人喜好决定,不一定公平公正。

比如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他的太子刘据完全不像他,刘据宽仁,经常平反汉武帝制造的冤案。

由于刘据执政理念与汉武帝不同,汉武帝执法严峻,喜欢任用酷吏,刘据则性格宽仁,不愿意多杀人。本来刘据绝对是汉武帝最好的接班人,可是汉武帝不喜欢刘据。

刘据由于被小人构陷,他为了自保迫不得已杀了小人江充,然后被迫起兵与汉武帝的军队大战,最后兵败自杀。

还有唐高宗与武则天所生的两位太子李弘和李贤,两人都很聪明,特别是李弘,从小就孝顺宽厚,深得李治的喜爱,由于年长后与武则天争权,李弘年仅23岁时就死了,死因成疑。

李弘死后,李贤被立为太子。李贤才思敏捷,由于李治身体不好,李贤多次监国,处理朝政,他的执政能力得到大臣们的认可。如此英明神武的太子,是武则天夺权路上的绊脚石,于是武则天以谋反罪废李贤为庶人,后来还逼其自杀。最后平庸的李显被立为太子。

三位才华横溢的太子,因为不得皇帝或者母后的欢心而无缘皇位,可见决定太子地位的还是皇帝的个人喜好。

3.皇子们为了争夺皇位会伪装自己去迎合皇帝

如果以“唯才是举”的标准去选拔太子,会造成更大的动荡。因为嫡长子虽然不完美,但是这个标准固定,相对来说争夺会少些。

而以“唯才是举”的标准选太子,会使许多有野心的皇子伪装自己,欺瞒皇帝。

比如咸丰帝奕詝是道光帝的皇四子,他能力平庸,皇六子奕欣则文武全才。

道光帝本来倾向于立奕欣为储君。但是奕詝在老师杜受田的指导下,伪装自己,将自己装扮成仁孝的孩子,最终骗取道光帝的信任,被立为储君。

奕詝的伪装伎俩如下:有一天道光和各位皇子打猎,文武全才的奕欣收获满满,而奕詝却一头猎物都没抓到,道光帝觉得奇怪就问奕詝,奕詝早就受到杜受田的指点,他回答说:“现在是春天,正是鸟兽们繁殖的季节,我不忍心伤害它们。”道光听了对奕詝非常赞许。

道光帝晚年身体不好,于是召来奕詝和奕欣问话。奕欣知道这是表现自己才华的时候,于是侃侃而谈,大谈自己以后的治国之道,他的演讲十分精彩。

再看奕詝是什么表现呢?他跪在地上,啥也没说,只是痛哭流涕,一副伤心欲绝的样子。

奕詝的表现彻底打动了道光帝,他认为奕詝虽然能力平庸,但是仁孝,更适合做皇帝。于是道光帝决定立奕詝为储君。

后来的大清在奕詝的治理下山河日下,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大清在平定太平天国后也奄奄一息。如果道光帝泉下有知,他知道奕詝的所谓仁孝不过是伪装,估计他会抽自己一个耳光,为什么不立文武双全的奕欣!

由此可见,“唯才是举”看起来好像很公平,其实它的标准很难统一,而且就算是真正有才华的人,比如李弘、李贤、奕欣等人,最后也不一定能得到皇位,因此“唯才是举”会造成更大的动荡,会使更多的皇子加入到争权夺利的阵营中。

相比较而言,“唯才是举”还不如嫡长子制度,所以嫡长子制度能延续几千年,是有其合理性的,尽管它并不公平。

明明“唯才是举”是选太子最好的办法,古代皇帝们为何都不用?

怎么可能是最好的方法,根本毫无可行性。关键在于一个所有人都能信服的标准,而“才”这个东西实在太主观,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会给出不同的结论,如何服众?

为什么历朝历代皇位继承都是嫡长子继承制?一来是因为这个客观,是个明确的标准,都使用这个标准,大家不敢不服。二来嫡子出于皇后,皇后的娘家地位往往高于嫔妃,嫡子就有更强大的支持;长子又往往比幼子成熟,更能处理各类事务,所以嫡长子继承,有利于皇位的稳定传承。如果按照题主说的“唯才是举”那就彻底乱套了。

首先,“才”分很多种,不同的皇子有不同的才能,如何取舍?

举个例子,曹操(虽然他当时不是皇帝,但也要选择继承人)有三个儿子最为出色,论政治,曹丕经验丰富;论军事,曹彰战功赫赫;论文采,曹植才高八斗。都是才,你选哪个?你要是选治国能力,有人就会说天下未定,军事才能更重要,你要选军事,就有人说治国更重要,而这两者的高下反而不如文采最好判断,你选哪个都有问题,所以,曹操选年长的曹丕,所有人不服也得服。

其次,谁来判断才能高下?

完全靠皇帝自己判断吗?不能。因为儿子太多,皇帝看不过来。就算看到了,那也是皇子在皇帝面前刻意表现出来的。比如李世民的两个儿子,在父亲面前,太子李承乾认真理政,魏王李泰天真可爱。可是到了李世民看不到的地方,李承乾荒唐无度,宠幸男宠,对东宫官员随意打骂,还声称得天下后要送给突厥自己做个突厥将军;魏王李泰更是阴谋结党,还威胁要杀死兄弟。看他们在皇帝面前怎么表现,只能被骗。

那听大臣们的行不行呢?还是不行。因为大臣们说好的那个皇子不是真的好,而是给了大臣们好处。最典型的就是康熙年间九子夺嫡,一废太子后,让群臣推荐新太子。结果朝中一众重臣联名保举八阿哥胤禩。此事反而让康熙觉得蹊跷,证明了胤禩结交大臣,图谋太子之位,犯了大忌。此事不仅没有让胤禩上位,反而让他从皇位角逐中出局了。这点康熙是清醒的,所以他还是复立太子胤礽。最终在二废太子后宁可储位虚悬也不们的了。

所以,唯才是举是不可能公平的,最后只能推举出皇帝喜欢的或者阴谋家,而不是真正有才的,这样反而不如嫡长子更让人信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47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