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八年十二月,纳哈出进犯辽东,结果惨遭败绩,此后一直蛰伏金山,但仍“恃强为患”,“数侵扰辽东”。自洪武十五年平定云南后,长城以南的残元势力已被肃清,这就为明朝专注用兵辽东创造了条件。洪武十六年二月,朱元璋以“天象有警”,要求辽东守将提前做好抵御纳哈出的准备。次年十一月,故元降官胡昱进言:“纳哈出窃据金山,……然其麾下哈剌章、蛮子、阿纳失里诸将,各相猜忌,又势孤援绝,若发兵击之,可一举而擒也。”对此,朱元璋并未采纳,只说:“尔言虽善,然未可遽动。”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当时士卒未练、兵马未集、粮储未足,骤然用兵,胜负难料。
洪武十八年正月,诏赐北平等都司军卫宝钞,“令每军二人,买驴一头,以备北征。”表明征讨之事已经提上日程。然而,同年二月,宋讷上言反对“穷追远击”,力主屯田守边。同月,又逢徐达病逝,阵前失将,北征之事不得已暂缓。同年八月,北征之事复起,命冯胜率京卫将士前往北平操练备边。次月,诏谕北平、山西、陕西三都司发兵八万,“从宋国公冯胜操练,以备北征。”同月,又命秦、晋、周三王不得随意遣军出击,“止于本国训练防闲”,以此确保北征时侧翼的安全。此后,河南、山东、北平等地水患不断,涝伤民田,朝廷忙于发粮抚恤,治水修堤,因而再度休兵。到了洪武十九年四月,命商暠训练河南、山东二都司军马,以备征讨辽东。同年八月,置沈阳中、左二卫,并派此前训练的河南、山东二都司军马充实二卫。
同日,又令核定辽东十二卫及武德卫征进官军之数。同年十二月,命冯胜在大宁诸边隘分兵置卫,又征发民夫二十万运粮辽东。到了次年正月,一切准备妥当,朱元璋正式任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率师二十万,北征纳哈出。洪武十六年十一月,朱元璋就“岁贡”之事,向高丽提出了最终的解决方案:“前五年未进岁贡马五千匹、金五百斤、银五万两、布五万匹,一发将来,乃为诚意,方免它日取使者之兵至彼。”对如此苛刻的要求,高丽的反应是:“禑令两府百官议岁贡,皆以一遵帝旨为对。”表明高丽政府内部已就“岁贡”之事达成了高度统一,下定了“弃元向明”的决心,这也意味着屡次“却贡”与军事威胁相结合的对丽策略取得了极大成功。
此后,高丽在洪武十七年分四次向明朝贡马,并于当年十月完成了入贡任务,高丽的忠顺之心表露无遗。次年四月,朱元璋放还了扣押的高丽使臣,“许通朝聘”,改变了以往的“却贡”立场。次月,高丽遣使谢恩。同年九月,朱元璋正式赐恭愍王谥号,并册封辛禑为高丽国王。到了洪武十九年二月,高丽派遣郑梦周入明,“乞减岁贡”。同年七月,朱元璋下令:“削去岁贡,三年一朝,贡良骥五十匹,以资钟山之阳,牧野之郡,永相保守。”明丽关系恢复了常态。
在洪武十六年至十九年十一月将近四年的时间里,日本始终没有遣使来明,说明借助梁民出使并未达到震慑日本,威逼服属的目的。此外,沿海倭患仍在持续。洪武十六年六月,倭船十八艘寇掠金乡卫,杀官军二十二人。洪武十七年,倭寇接连入侵定海、台州。在此情势下,朱元璋逐步放弃了建立明日联合剿倭机制的想法,转而派遣汤和“筑登莱至浙沿海五十九城,民丁四调一为戍兵”,强化沿海防卫,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倭寇问题。到了洪武十九年,又以“林贤事件”为借口,正式终止了对日外交。同年十二月,怀良亲王遣使入贡,朱元璋却贡不纳。此后,终洪武朝,明日国交断绝。
洪武十六年九月,梁民使毕归国。同年十二月,琉球山北王帕尼芝派遣摸结习入明贡方物,“山北入贡,自此而始。”次年正月,中山王、山南王、山北王一同遣使入明,进表献方物,“三王并来贡”的局面就此形成。在达到了使山南、山北仿效中山行事大之礼的目的后,朱元璋于洪武十八年正月派遣蔡英夫出使琉球,补赐山南、山北二王镀金银印。在赋予二王较之中山王的对等地位的同时,又将中山垄断的环东海地区对明通交贸易窗口的权力一分为三,以此维持三山均势,确保明朝对琉球的掌控。
综上所述,在洪武十七年至十九年的三年间,明朝积极筹划征讨纳哈出,明丽国交也实现了正常化,并成功促成了三王入贡。明丽、明琉关系重新稳定,这就为明朝转换对日政策提供了必要前提。断绝对日外交的举动表明,日本已不再是洪武帝东亚战略不可或缺的一环,直接开展对日交涉也被强化与高丽、琉球的关系以孤立日本这一间接政策所代替。到了洪武二十年,纳哈出降明,残元势力只剩下了偏处漠北的脱古思帖木儿,“永清沙漠”指日可待。然而,与之同时,明朝与高丽的关系却再次出现了问题,这便有了洪武二十年明朝经略铁岭。
洪武二十年闰六月,偰长寿入明贺天寿圣节。同年九月,到达明朝。次年二月,返归高丽。明丽通交,若以陆路,单程需两月有余。因此偰长寿启程归国的时间应在洪武二十年十二月左右。在其归国之际,朱元璋首次表明了欲经略铁岭迆北土地之意,并令其回国转达,这是明丽双方围绕铁岭问题进行交涉的开端。就当前学界的主流观点而言,明朝所说的“铁岭”是指高丽境内作为咸镜道和江原道分界的铁岭,经略铁岭的目的是收回故元双城总管府的领地。
朱元璋下令让徐达把这些高丽女子都释放,帮她们找配偶,或是把她们送回高丽。这样的决定可能是因为他忠爱马皇后,并且想通过这种方法收买人心。
01.他只爱马皇后,对这些美女不感兴趣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和自己的发妻马皇后感情十分的深厚,对于马皇后,他也是能有多好就多好。尽管在治理国家时,他十分暴躁并且疑心很重,但对于这个跟了自己那么久的女人,他真的是做好了一个好丈夫的角色。
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那些高丽的女子于他,最多只是给自己的后宫充数。既然自己的后宫已经有了马皇后,并且一辈子都不再会改变,那么徒增这么多人口,不仅多了财政支出,对自己也一点帮助都没有。
02.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收买人心
细想这些女子,都是高丽的俘虏。如果把她们都留在宫中,不如把她们放回去,她们还能心存感激。当她们回去了之后,心里必定会心存感激,等她们有了后代,一定会告诉他们朝廷的伟大。并且,就当时的情况,高丽女子回去也一定会宣扬他的廉明。
当徐达听到朱元璋的安排之后,也是十分的吃惊,你想想,朱元璋平是是多么暴躁的一个人,今天竟然如此开明。但是徐达也很小心翼翼的,他不知道到底是帮高丽的女子寻找配偶还是不找,最后,他索性把她们全都送回了高丽。
其实朱元璋这样的做法的确还是很正确的,他既然有了马皇后,那么多人进皇宫有弊无利。更何况这样还能收买人心,他又何乐而不为呢?
朱元璋是一个多疑的人,除了自己的儿子们,他可以说谁也不相信。就连那些陪伴他创业,为明朝立下不少功劳的开国功臣们,朱元璋都将他们一一清算,更何况原本就与他敌对的那些人。
但奇怪的是,原本就与朱元璋敌对的陈友谅,在鄱阳湖之战被杀死之后,他的儿子陈理,却没有被朱元璋赶尽杀绝。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将陈理送去高丽。再怎么说,陈理都是陈友谅之子,对朱元璋来说都是隐患。他不杀陈理就算了,为何要将其送到高丽那么远,监控在身边不是更安全吗?
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说陈理对朱元璋还有威胁。虽然陈友谅已经被杀,但在鄱阳湖之战,他的儿子陈理逃了出去。陈理逃到武昌,被张定边等人拥立为皇帝,改元德寿。也就是说,陈理是子承父业,看样子是准备为陈友谅报仇的。
这一点,从朱元璋后来进攻武昌,陈理誓死顽抗就可看出来。陈理多次占下风,可他都不愿投降,坚决与朱元璋拼到底,说明他是一个顽强的人。之所以陈理会投降,也是因为身边很多部将,甚至城中百姓,都动了投降的心思。陈理没有办法,只能投降朱元璋,但他内心是不服的,所以还多次口出怨言。
这就说明,陈理对朱元璋始终有反叛之心。再说陈友谅的旧部,总有人与陈理一样,并不愿意屈服朱元璋。如果将来这些人联合起来,帮助陈理起事,那对朱元璋来说又是一件麻烦事。
所以说,按照朱元璋的性格来说,没有杀陈理已经仁至义尽了,因为他认为陈理是 “童孺小过耳” 。但是为什么,朱元璋不将其软禁起来,或是放到眼皮底下监视起来,而要送去高丽那么远呢?
其实朱元璋这样做,正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时朱元璋对此的解释是:
就是说害怕陈理会受人蛊惑,忘记他对其的恩典,所以最好还是将他放远一点。这句话就表达出,朱元璋将他送去高丽的想法。
其一,把陈理留在身边,身边一些小人,可能就会蛊惑他,怂恿他反朱元璋。不仅如此,陈友谅的那些旧部,如果也参与进来,到时候他们联合明朝内部人造反,那就很麻烦了。所以把陈理送去高丽,这里他人生地不熟,也没有人会去蛊惑他。
其二,为什么高丽没有人会蛊惑陈理呢?很简单,高丽是明朝的属国,他们要与明朝保持友好关系,所以没理由要蛊惑陈理造反。再说,高丽是外国,就算陈理真有心造反,也有人愿意帮他,可他要从国外打进来,谈何容易?因此对朱元璋来说,把陈理放在这里会很放心。
其三,高丽没理由帮助陈理,反而他们为了向明朝表示诚意,还会帮忙监视陈理。也就是说,尽管把陈理送到这么远,明朝也还是可以知道其一举一动。但凡他有一点异动,或许还没等明朝动手,高丽首先就把人绑着送过来了。
总的来说,朱元璋把陈理送到高丽,是一件很省心的事。自己不用太操心,还有人帮自己监视他。而事实也的确如此,根据《李朝太宗实录》记载,陈理刚到高丽时,受到高丽恭愍王的接见,这是因为高丽要给朱元璋面子。
但之后陈理在高丽,生活过得很是艰难。李朝太宗李芳远,仅仅只给了陈理一名婢女。尽管时不时还有一些赏赐,但大概就是米四石、酒十瓶之类的。就连陈理病死,李朝也只赠了米豆五十石、纸百卷,以及棺椁一副而已。足以证明,朱元璋的决定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李朝太宗实录》《明史》)
高丽在明朝建立初期,是元代的附属国。开始时,曾向明朝称臣,但后来由于朱元璋派遣的两位前往高丽的世界半路被杀,朱元璋直接断绝了两国联系,高丽从而转投北元。后来当时的高丽国王不知道抽什么风,向明朝索要铁岭一带的控制权,在明朝拒绝之后,高丽国王派4万兵力攻打铁岭一线(当时属于明代北部边界巅峰时期,常驻军队过五十万)高丽领军的李成桂(后改名李旦)知道攻击必败,于是反攻高丽,自立为王,向明朝称臣(就是后来朝鲜有名的李氏王朝),并请朱元璋为国家命名,朱元璋以‘朝明日之鲜’为其取名为‘朝鲜’,并且下旨“朝鲜为永不攻击之国”(这是重点)不是说朱元璋不攻打高丽,而是他已经控制了高丽,也不是不可攻打,而是在朝鲜是明朝附属国的情况下不主动进攻而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47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明朝最后的“大捷”,击退清朝铁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