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明朝于谦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公元1457年的北京城,这一天北京城哭声一片,因为就在这一天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于谦被杀,而于谦身前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又在当时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可以说挽救大明于危难之中,而就是这样子一个人却因为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而被冤杀,这怎能不让人心痛,而于少保最终也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石灰吟》。
当然历史对于少保是公平的,当初陷害于少保的三个人后来也没有好下场,石亨、曹吉祥、徐有贞后来都相继被明英宗收拾了。
然而这场阴谋背后最大的主使者就是明英宗却明知道于谦有冤情却到死都不肯给于谦翻案,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感慨明英宗真的是个昏君。直到后来明英宗去世,明宪宗朱见深继位,他一登基就平反了于谦的冤案,至此这桩冤案到此了解,而于谦的家人也得以赦免。
然而到这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明英宗为什么不肯给于谦平反呢?就算他前期受石亨等人蒙蔽好了,到了后期李贤也已经向他陈述了于谦的冤屈,这个时候他完全可以替他翻案,然而他还是没有这么做,那么这明英宗背后打的究竟是什么小九九,以至于明知道于谦的冤屈还不平反?
天子的权威不容侵犯:就算是错的也是对的
中国古代天子的形象就一直是一个神圣的不容侵犯的样子,而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天子的高度更是到了一个“皇权天授”的境界,这一系列的事情让天子近乎有一种错觉,就是自己不会犯错,就算全天下的人都错了,错的也不是我。
比如《康熙王朝》之中陈道明老师饰演的康熙就说过这么一段话:“他们可以认,可是朕不能认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他背后的含义就是假设他认了的话,那么他就是一个昏君,一个不辨忠奸的人,明知道祸国殃民却还是将他放在了这么高的一个位置上,那么这天子形象何在呢?长久以来所树立的英明神武的形象不就毁于一旦了吗?
而明英宗不平反于谦也是同理,如果明英宗主动的承认了是自己错杀了于谦,那么就表明他不辨忠奸,明知道于谦是一个忠臣却还是要杀,那么他的形象又会毁于一旦,本来当年他“土木堡之变”就让他颇受非议,如果再出这档子事,那么他的脸面还往哪放呢?
所以明知道于谦的冤屈却不能替他平反,就在于为了他自己的天子形象考虑,明知道这是错的也要贯彻到底,说白了就是要面子,而这也是儒家的一部分糟粕文化所导致的。
当然真正英明神武的皇帝却是敢作敢当的,我们会发现历史上那些真正英明神武的皇帝发现自己错了也会勇于承认错误,秦始皇知道自己错用了李信导致大败,但是他并未一股脑的将过错推到李信身上,而是自己承担了所有的责任并主动向王翦道歉。
汉武帝晚年看到了自己长期对匈奴的战略导致百姓困苦,民生凋敝,于是主动承认自己的过失,下了“轮台罪己诏”,然而他们的天子形象遭到了亵渎吗?没有,所以明英宗还是因为自己面子上过不去。
替明宪宗朱见深考虑,让他收买人心
而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是极为重要的,比如就是替自己的后人收买人心,历史上这样的事情还真不少见。
比如李世民在位之时无端贬斥了唐朝名将李勣,他真的是因为李勣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错误吗?非也,相反由于太子李治当时政绩平平,他必须要在自己登基之后给臣子立恩,最后才能让那些臣子死心塌地,而李勣就是给李治立恩用的。
而明英宗同理也是如此,朱见深这个人有太多的毛病,比如口吃以及喜欢比自己大十几岁的万贵妃等等,这些都足以让他遭到诟病,所以朱见深一上位必须要做出点成绩才能让人们对他的印象有所改观,而平反于谦的冤案正好可以让他迅速笼络朝野的人心。
毕竟于谦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平反于谦之后让大臣可以意识到这个皇帝还是个明事理的,也树立了恩典,这些都足以帮助明宪宗坐稳皇位。
所以明英宗至死不肯平反于谦的背后也有一些小九九,很多人将其定义为一个好人,在此小编只能说如果他真的是好人是不会杀于谦的,只不过我们都被明英宗蒙蔽了。
于谦,不是郭德纲的相声搭档于谦,而是明朝一代名臣的于谦。于谦一辈子干的最大事就是北京保卫战。土木堡之变,草原民族瓦剌,一战消灭明朝几十万精锐,连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也被抓了。
草原民族打到了北京城下,明朝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于谦勇敢的站了出来,打败了草原民族,立明景宗朱祁钰为皇帝,稳定了朝局内外,于谦居功至伟。
在明景宗当皇帝的这八年里,于谦是朝廷里的重臣。现在在杭州西湖边,就有于谦墓,与岳飞墓和张苍水墓在一块,可见于谦的重要性。但是明景宗一去世,于谦就被冤杀了,这是为什么呢?
于谦虽然是冤枉被杀,但是在当时的明朝,是没人敢为于谦说话的。因为被草原民族抓去的明英宗朱祁镇回来了,而要杀于谦的就是他。动手的是三个人。
分别是徐有贞、石亨、曹吉祥,就是这三个人害死了于谦。杀死于谦的罪名是于谦想要造反。于谦是忠臣,但是皇帝想杀人,还需要理由吗?说你想造反就是造反,不是造反也是造反。
就这样于谦被杀了。但是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求情呢?因为一是怕皇帝怪罪。二是于谦是个清官,清官不会结党营私。三是于谦是个正直的人,得罪了很多人。
在明朝,不但于谦是这样的清官和正直的人,还有个人也是,那个人就是海瑞,但是这样的人,在明朝官场是吃不开的,很多人恨不得他们赶快离开,别耽误他们挣钱和升官。
8:于谦是个英雄。于谦从小爱学习,23岁考中进士,24岁就成为了监察御史。于谦后来出京为官也两袖清风,一心为民。后来于谦回到京城当上国防部副部长时遇上了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朱祁镇在大太监王振的怂恿下攻打草原民族瓦剌,可惜一战被杀死50万人,全军覆没,明英宗朱祁镇也被抓了。后来明景宗去世,明英宗回来了,就发生了于谦被冤杀的悲剧。
据《明史》记载,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成功复位后,本不想杀于谦。都御史萧惟祯建议以谋逆罪处死于谦,明英宗犹豫不决,道:“于谦实有功。”
事实上,于谦对明英宗而言,有“两大重要功绩”。
其一是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主抗战,保住了明朝的半壁江山,甚至可以说延续了大明200年国祚。这不仅是对大明的功绩,也是对明英宗的功劳,试想,如果没有于谦率军反抗瓦剌,还有明英宗今日的复位吗?
其二是明代宗景泰帝即位后,本不想迎接被瓦剌俘虏的明英宗回北京,当时许多拥护景泰帝的朝臣也反对,是于谦仗义执言,力劝景泰帝迎回明英宗。
因此,于公于私,明英宗都没有杀于谦的理由。非但不能杀于谦,明英宗还应该感激甚至报答于谦。
正当明英宗犹豫不决之际,徐有贞的一番话,让明英宗迅速坚定决心,露出了残酷的面孔。
徐有贞是明英宗复位的功臣,但他对于谦恨之入骨。土木堡之变后,徐有贞力主南迁,遭到于谦反对。按说,这本是公事上的分歧,不应影响到私人 情感 ,但徐有贞却从此对于谦有所不满。
当然,此时的徐有贞对于谦还没到恨之入骨的地步,加之于谦打退瓦剌后,深受景泰帝器重,徐有贞还通过于谦门生,向于谦求取国子祭酒之职。于谦见他颇有才华,便一口答应下来,向景泰帝推荐徐有贞,没想到景泰帝却不乐意,说:“就是那个提议南迁的人吗?此人生性狡诈,担任国子祭酒会败坏监生心术。”
这话让于谦颇为尴尬。堂堂大明忠臣,居然向皇帝推荐一个心术不正的人?景泰帝既然如此认为,于谦自然不便再推荐。
然而,不明内情的徐有贞却认为是于谦从中作梗,才导致自己没当上国子监祭酒,从此对于谦咬牙切齿,发誓报复。
明英宗夺门之变后,正是一个报复于谦的绝佳机会,他马上向明英宗进谗:“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
明英宗一听到这话,立刻下令以谋反罪名将于谦处死。
明英宗杀于谦,真的是为了使复位名正言顺吗?
其实仔细想想,这很扯淡。皇位是朱家的皇位,朱家的人要复位,犯得着杀一个外姓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吗?
关键还在于,明英宗本就是皇帝,是明宣宗钦定的接班人,景泰帝只是迫于时局权宜即位,他完全可以以此为由光明正大地宣布复位。杀了于谦,反而显得自己偷偷摸摸不合法,而且还招致无数骂名。
其实,明英宗杀于谦,根本不是为了正名。他也绝不是不想杀于谦,恰恰相反,他早就想杀于谦。
诚然,于谦对明英宗有恩,但在明英宗看来,于谦对自己也有仇。明英宗和某些人一样,记恩,但更记仇。
于谦对明英宗有何仇?有“两大仇”。
其一,明英宗被俘后,率先提出拥景泰帝即位的,就是于谦。虽然,于谦的做法毫无问题,但站在明英宗的立场上,他心里肯定极不好受。
其二,明英宗被迎回北京前,于谦向景泰帝保证“天位已定,宁复有他”。诚然,于谦这样说,是为了安景泰帝的心,说服景泰帝同意迎回明英宗。但在明英宗看来,从另一角度上说,于谦已经彻底遗忘他,决心对景泰帝效忠到底。
不过,这两大仇还不足以使明英宗杀于谦。明英宗还不算睚眦必报之人,如果仅是如此,复位后不重用于谦便是。
明英宗杀于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在他看来,不杀于谦自己地位不保。
明英宗复位后,没有杀景泰帝,但他肯定担心景泰帝也效仿他发动政变,将皇位再夺回去。如果景泰帝发动政变,最值得依靠的是谁?又有谁最有能力帮景泰帝?毫无疑问——是于谦!
于谦会帮景泰帝复位呢?可能性很低,于谦忠于大明,但并不对皇帝愚忠,所以他必然不愿意卷入皇室争权夺利的政变中。
但明英宗没有于谦这样的觉悟,他只会以己度人,或将于谦当作普通忠臣看待。他永远也忘不了于谦对景泰帝说过的那番话——天位已定,宁复有他!他相信,于谦肯定会帮景泰帝复位。
所以,于谦成了明英宗复位后的不稳定因素,明英宗完全有杀于谦的动机。杀了于谦,就等于斩断景泰帝的臂膀,便可确保皇位稳固。
但明英宗也非常清楚,于谦是大功之臣、大明英雄,杀他必然招致骂名。所以,他只好做出不想杀于谦的姿态。这时,嗅觉灵敏的徐有贞乘机进谗,明英宗于是借坡下驴,杀了于谦。
如此一来,杀于谦的性质就变了。如果直接杀于谦,就是忘恩负义屠戮忠良,现在却变成了被奸臣蒙蔽。
明英宗可真够精明的!
这种精明,其实从明英宗复位后的第一个行动,便可看出端倪。
明英宗复位的当日,便马上下诏逮捕于谦,说明他早有对于谦下手的企图。然后他又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不想杀于谦,但徐有贞一进谗,又立刻决定下手。这难道不是想让徐有贞给他背黑锅?
那么,徐有贞为何愿意替明英宗背黑锅呢?
其实,不是徐有贞替明英宗背黑锅,而是徐有贞早就想报复于谦,无论明英宗是否想杀于谦,他都会如此进谗,无形中产生了替明英宗背黑锅的效果。
因为徐有贞想杀于谦,所以,我们也不能排除,明英宗杀于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稳定徐有贞等复位功臣的心。
明英宗明白于谦是不该杀的,当他复辟成功以后,石亨、徐有贞等人让明英宗杀于谦,明英宗说,于谦是有功劳的。但是石亨、徐有贞直截了当对明英宗说,如果不杀于谦,那么复辟这件事就师出无名。为了说明“复辟”的正确性,因此最终明英宗最终杀掉了于谦。
石亨和徐有贞之所以要让明英宗杀于谦,理由是很容易想清楚的。因为于谦当时是朝中最重要的大臣,如果于谦以及于谦的集团继续执政,那么,通过投机实现政变成功的石亨、徐有贞等人,在朝中就不可能有地位。那样的话,他们不是白干了吗?所以,无论如何,石亨、徐有贞等人要把于谦搞下去。
那么,明英宗杀掉于谦的理由是什么呢?是不是石亨、徐有贞所说的,不杀于谦,就不能证明自己复辟的正确性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明英宗一开始为什么不愿意杀于谦。一是于谦帮助明朝打败了瓦剌,稳固了明朝的江山。这一点,无论明英宗以及石亨、徐有贞等人怎么抹黑,都是抹不黑的。这在当时,无论是在朝廷中,还是在天下老百姓那里,都形成了公论。
当石亨、徐有贞等人提出杀于谦的时候,明英宗也是看见了这一条公论。所以当他说“谦实有功”这个话的时候,就是看到了这个公论,怕因为杀掉于谦,引起天下人的公愤,所以才会有犹豫。二是在于谦的努力下明英宗得以回到明朝。
当瓦剌准备把明英宗送回明朝,明代宗朱祁钰当然不同意。明英宗回来了,该怎么处理他啊。当年岳飞抗金,宋高宗为什么不让他抗呢?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担心岳飞抗金,把徽钦二帝接回来后,没办法处理他们。可是于谦却坚持认为,应该把明英宗接回来。最终,明代宗听了于谦的话,把明英宗接回来了。
从这两点,我们就可以看出,于情于理,于公于私,明英宗都是不能杀掉于谦的。但是明英宗最终却把于谦杀掉了。他杀掉于谦,真的是因为石亨、徐有贞说的,不杀于谦,复辟就师出无名吗?这个话是有道理的。如果不杀于谦,不说于谦有错,那么明英宗凭什么复辟呢?不过,要说明英宗杀于谦,完全是为了这个,也不对。实际上,明英宗在杀于谦的问题上,是还留有后手的。
他留有什么后手呢?我们先来看明英宗给于谦罗列的罪名。第一条是说于谦把朱祁钰扶上台,抢夺朱祁镇的皇位。第二条是说于谦与朱祁钰勾结,谋夺太子之位。也就是说,废掉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给了明代宗的儿子朱见济。第三条说的是虽然明朝同意接受被放回来的明英宗,但是却把他关在南宫之中,囚禁了起来。第四条说的是,在朱祁钰病重的时候,于谦与人讨论,准备迎立外藩为皇帝。
很显然,这些指控都是不成立的。明英宗被抓以后,如果不扶立朱祁钰为皇帝,肯定会受制于瓦剌。所以说,立朱祁钰在当时是必然选择,于谦当时做得并没有错。至于废太子朱见深,那是明代宗的想法。只能说于谦没有出面阻止。但是,就算阻止,又怎么阻止得了呢?还有,把明英宗关在南宫之中。说老实话,这个明英宗还真不好处理,放出来肯定是不可能的。
无论是明代宗还是于谦,实际上都拿不出很好的方案。软禁起来,实在是个最好的选择。至于只用一个口子给朱祁镇送饭,做得太过分,于谦也不便出面干涉。还有迎立外藩的事情。当时只是一个提议,而且也不是于谦提出来的,于谦也不在场。再说了,最终这条动议并没有实施,只是有人说说而已。所以,把这些都怪罪在于谦头上,显然是不对的。
不过,明英宗虽然积极配合石亨、徐有贞等人,把于谦给杀了。但是实际上,明英宗还留有一招后手,就是他知道,于谦在朝廷中,对他不利。不过说起来,石亨、徐有贞在朝廷中,对他更不利。所以,很快,他就把石亨、徐有贞等人拿下。拿下他们的时候,明英宗还特地拿于谦与他们对比。说你们认为于谦该杀。可是于谦两袖清风,家无余财。
而你们呢,却贪污受贿,结党营私。你们说是于谦该杀,还是你们该杀?明英宗当初听从石亨、徐有贞的话,杀掉于谦。不过最终明英宗把这个怪罪在他们的头上,成为他们该杀的一个理由。不知道石亨被杀,徐有贞被贬的时候,他们是否想过,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等)
明英宗朱祁镇杀死救时名臣于谦,原因其实就一个字:蠢。
?明英宗朱祁镇是个很蠢的皇帝?
当年明月在写《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曾经用了很重的笔墨篇幅写了朱祁镇,尤其是夸赞朱祁镇有一种独特的个人魅力,能够让周围人为之倾倒,佩服。
很多读者听完朱祁镇的故事之后,都觉得此人真是一个好人,只不过很倒霉罢了。然而,纵观整个明朝历史,明英宗可完全谈不上?英?这个词,他不配。
就看诛杀于谦这件事吧。当时于谦的个人威望是没得说的,北京保卫战一战成名,挽救大明江山于水火,可于谦这人,非常廉洁,性格清高,绝不愿意与官场同流合污,他不贪财,不图利,也不求虚名,就是想给国家和老百姓干点事实。
?于谦完全可以跻身中华文明历史上最顶尖最优秀的人物行列?
也正因此,在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大明王朝没人掌舵的危难之际,于谦果断支持并且说服郕王朱祁钰登基,安定天下之心。同时,于谦朝堂上强烈主战,声称:?主张南迁的人,应该斩首!京师乃天下之根本,一旦迁都,就会变成第二个南宋了?
他义正言辞,说服了当时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但也因此得罪了一大批投降派官僚。
比如著名的投降派徐有贞,在朝堂上声称夜观星象,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能避祸,弄得群臣人心惶惶,于谦上面那句话,直接打脸徐有贞,从此徐有贞成为被大家嘲笑的对象,是胆小鬼,是投降派的代表。
尤其是北京保卫战成功之后,徐有贞更是断了前途。
但小人的最大特点就是能折腾,脸皮厚,徐有贞通过讨好大学士陈循(此人也是主战派,但明显不是于谦那种清廉之人),得以升迁。徐有贞还特意拉拢于谦门人,于谦不知内情,但他还是替徐有贞说话了,奏请景帝朱祁钰让徐有贞担任国子监祭酒。
于谦之所以这么做,绝不是因为他接受了徐有贞的贿赂,而是他打心眼里就不认为徐有贞有多坏,尽管徐有贞提议迁都逃命,但当时情况危急,有这种想法也是人之常情。
可朱祁钰不干了,他对徐有贞印象深刻,反问于谦:?这家伙就是提议南迁的那个徐有贞吧,不是什么好人!? 朱祁钰的判断是对的,徐有贞真的不是什么好人。
景泰八年,景帝朱祁钰病重,当时太子已死,而朱祁钰无后,身后事成为最敏感的话题,徐有贞和石亨等人搞了一次政治投机,策划了夺门之变。
那么,于谦呢?夺门之变这一晚,于谦在干什么? 实际上,于谦几乎是第一批得知此事的大臣,当时于谦的儿子于冕跑来告诉于谦明英宗复辟时,于冕吓得语无伦次,于谦并没有做出任何实际行动,而是严厉警告儿子:?小子何知国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
明英宗朱祁镇不知道的是,于谦在朱祁钰病重期间,不断游说让朱祁钰复立沂王朱见深,也就是朱祁镇的儿子,曾经的太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4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