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位非常著名的谋略家苏秦和张仪,这两位都是鬼谷子的高徒。苏秦实施了合纵之策,当年使得秦国15年不敢出函谷关。那么苏秦死后,张仪是如何破了苏秦的合纵之策的呢?只有一个字,骗!
如果说苏秦是好赌之人,那么张仪就是好骗之人。公元前313年,这个时候苏秦已经去世了,不过苏秦的合纵之策,依然对秦国有着很大的约束力。为了破解苏秦的合纵之策,张仪开始了他的骗子生涯。
第一个骗的就是楚国,当年六国之所以能够合起来对付秦国,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那么这个时候为了自己的利益,同样可以出卖自己的盟友。张仪出使楚国向楚怀王许诺,你要是跟齐国绝交了,那么我便请求秦王割让600里土地作为答谢。
如此荒唐的承诺,没有任何保障,无脑的楚怀王,居然深信不疑。有人提醒他,这可能是一个骗局。他却跟人说,闭上你的嘴,等着看寡人拿地!
而张仪本人回国以后,立马装病躲起来了。楚怀王宣布跟齐国绝交后,等了三个月。秦国一点反应都没有,于是他又自作聪明,专门派人去骂齐宣王。齐宣王被侮辱以后,盛怒之下,立马跟楚国绝交。转而跟秦国建立联盟,张仪一听到这个消息后,立马病好去见了楚国的使者。
并且对楚国的使者说,我自己有六里地,愿意给大王。楚怀王知道以后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于是一怒之下发兵去攻打秦国,结果齐国和秦国联手,打得楚国没脾气。
最后只能割让土地来平息,秦国当时对楚国黔中非常感兴趣,提出想要用城池来交换。楚怀王却说,我不要城池,只要张仪此人。当时秦惠王对张仪还是非常看重的。说:楚王对你恨之入骨,此去恐怕凶多吉少。
张仪却说:如今秦国强大,楚国弱小,臣奉命出使楚国。对方如果杀了我,那么秦国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得到黔中,用我一个人换一座城池,值得。
张仪这次出使楚国,跟他预料的一样,没有住进豪华的宾馆,而是被打入了监狱。不过张仪丝毫没有任何慌张。这次救了张仪的是楚国的大夫靳尚,这是张仪很早之前就安排到楚国的人。
那么是如何救张仪的呢?方法是通过楚怀王的宠妃郑袖给楚怀王吹枕边风。为什么宠妃郑袖会答应呢?
靳尚对郑袖说:秦国准备用很多美女来换张仪,你马上要失宠了,如果不想失宠,让大王放了张仪。否则张仪要是死了,秦国打过来楚国将无力抵抗,你的荣华富贵也到头了。于是在宠妃郑袖的哭哭啼啼下,楚王又把张仪奉为上宾,而且还跟秦国建立了连横。
这个苏秦和张仪的故事出自《史记·张仪列传第十》。
苏秦已经说服赵王而得以去与各国结缔合纵相亲的联盟,但是他害怕秦国攻打各诸侯国,在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又考虑到没有合适的人可以派到秦国,于是暗中派人指引张仪说:“您当初和苏秦交情很好,现在苏秦已经当权,您为什么不去结交他,以实现你的愿望呢?”于是张仪前往赵国,呈上名帖,请求会见苏秦。苏秦告诫门下的人不许为张仪引见,又让他好几天不能离去。不久,苏秦才接见了他。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他奴仆侍妾吃的饭菜,还屡次责备他说:“凭您的才能,却让自己穷困潦倒到这样的地步。难道我不能推荐您让您富贵吗?只是您不值得录用罢了。”说完就把张仪打发走了。张仪投奔苏秦,自认为都是老朋友了,从中可以得到好处,不料反而被羞辱,很愤怒。又考虑到诸侯中没有一个值得他侍奉的,只有秦国能困扰赵国,于是就到秦国去。
不久,苏秦对他的家臣说:“张仪是天下最有才能的人,我大概比不上他呀。现在,幸亏我比他先受重用,然而能够掌握秦国权力的,只有张仪才行。但是他太贫穷,没有机会求得引荐。我担心他以小的利益为满足而不能成就大的功业,所以特地把他召来羞辱他,以激励他的意志,您替我暗中侍奉他。”苏秦向赵王禀明这件事,发送金钱、财物和车马,暗中派人跟随张仪,和他投宿同一客栈,渐渐地接近他,并奉送车马金钱,凡是他需要的,都供给他,却不说明谁给的。张仪终于有机会拜见了秦惠王。惠王任用他作客卿,和他商议攻打诸侯的计划。
苏秦的家臣见任务完成了,要告辞离去。张仪说:“靠您的相助,我才得到显贵的地位,正要报答您的恩德,为什么要离开呢?”家臣说:“我并不了解您,真正了解您的是苏先生。苏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破坏合纵联盟。认为除了您没有谁能掌握秦国的大权,所以激怒先生发愤的意志,派我暗中供您钱财,这全都是苏先生的计谋。现在,先生已被重用,请让我回去复命吧!”张仪说:“唉呀,这些权谋都是我学习过的术业,而我却没有察觉到,我没有苏先生高明啊!况且我刚刚被任用,又怎么能图谋攻打赵国呢?请替我感谢苏先生,苏先生当权的时代,我怎么敢奢谈攻赵呢?况且有苏先生在位,我难道能摆脱他的掌握吗?”张仪出任秦国宰相以后,写信警告楚国宰相说:“当初我陪你喝酒,并没有偷你的玉璧,你却鞭打我。你现在要好好地守护住你的国家,我可要偷你的城池呢!”
苏秦和张仪的合纵连横之术,只是他们两个师兄弟为了自己出名而想出来的计谋,苏秦是张仪的师兄自然也是出山较早的,苏秦在刚出山的时候一直想要实现他的自我价值,但是现实是并没有任何诸侯赏识他,他只能够缩在自己的家乡里面由自己的父母抚养,所以说在当时十里八乡的人都是很瞧不起他,苏秦也是对这一点非常的懊恼,所以才想出了合纵这一计谋让自己在诸侯国之间得到尊重。
而苏秦为了出名也是走过许多艰辛的路程,苏秦最开始见周显王的时候,周显王就没有财纳他的建议,而且到后来在去秦国的时候,因为当时商鞅刚死所有的秦国大臣对于商鞅这种谋士都是十分的反感,所以说苏秦自然在秦国也是找不到工作的,最后苏秦只能把注意力放在其他的诸侯国上。
并且因为当时秦国的逐渐强大引起其他诸侯的注意,所以说苏秦就想办法把这个观点扩大,从而六国引起担心,然后再向他们提起合纵六国自然会同意,当六国的的联盟书放在秦王的书桌上时就表示了苏秦的合纵之术已经完全取得了其他国家的同意,然后苏秦的地位迅速升高除了秦国外每个国家都会把他当做上宾,通过苏秦再后来立马就回乡显摆就能看出来他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出名。
再后来张仪出山工作了也是一开始并不顺利,在秦国做官后提出连横之术就受到了秦国的重用,而张仪之所以能够到秦国工作,还是因为它的大师兄苏秦的原因,所以说当初他们俩是一唱一和用合纵连横之术在诸侯国之间打出了名声。
张仪是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是诸子百家中"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关于他的事迹,可以说许多都家喻户晓。他凭借如簧的巧舌和过人的胆识,开创了与苏秦"合纵"理念相对应的"连横"学说,主张"以横破纵"。张仪主张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瓦解苏秦所建立的六国抗秦联盟。
根据《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张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四处游说,并为秦国争取到了许多的利益,于是地位尊崇,被封为"武信君"。但秦惠王死后,秦武王继位,张仪失去了国君的支持,无奈之下只得远走魏国,并担任了魏国相国,不久去世。那么,《史记》对张仪这样一个人生经历非常丰富的人有何评价呢?
张仪本是魏国人,"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年轻时,他和苏秦一起在鬼谷先生那里学习辩论、游说的学问,而苏秦则认为自己比不上张仪。学成之后,二人分头前往各国施展自己的才学。
张仪先是到了楚国,"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张仪和楚国的相国饮酒时,相国丢失了一块玉璧,他门下的人都说,张仪又贫穷又品行低劣,一定是他偷了玉璧。于是人们将张仪抓起来,打了数百大板,但张仪一直不承认,众人只好将其释放。
回到家,张仪的妻子责怪他说:"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意即,要是张仪当年不去学习辩论游说,怎么会受到这种屈辱。但张仪不以为然,反而开玩笑地问妻子:"视吾舌尚在不?"妻子给出肯定的答复后,张仪云淡风轻地回答道:"足矣。"
张仪出师不利,苏秦则虽然一开始不顺利,但渐渐得到了燕文公的赏识,奉命出使赵国。但苏秦害怕秦国会趁着他商谈合纵大事时贸然出兵,坏了好事,便想到让张仪前往秦国,稳住秦君。于是苏秦派人引诱张仪前往赵国见自己,又故意闭门不见,激怒张仪。
苏秦的计策果然成功,张仪被激怒后,想要找到一个能够痛击赵国的国家投奔,秦国作为西边的"虎狼之国",成为了张仪的首选。苏秦见张仪去往秦国,对手下说道:"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
于是在苏秦派去的人一路隐藏身份护送和帮助之下,张仪得以面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张仪安顿好后,苏秦派去的人向他辞别,这才说出是苏秦"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张仪在秦国做了相后,便写了一道檄文给当年羞辱他的楚相道:"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这番气势汹汹的豪言,可谓张仪向曾经结下仇怨的楚相的一次正式宣战,不久,张仪便得到了机会。
秦国想要征讨齐国,但齐国和楚国联盟,双方合力的话秦国占不到便宜,于是秦王派出张仪面见楚王。见到楚王后,张仪说道:"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於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王贪图小利,听说和齐绝交就能换来六百里土地,便欣然接受,并将楚国相印赏赐给张仪。为了向秦国表示自己与齐国断交的决心,楚王甚至派人前去辱骂齐王。
然而,楚国与齐国绝交后,秦国马上就和齐国组成了联盟,楚国则被孤立。楚王派出使者索要土地时,张仪则装傻道:"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原本的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楚王当然是勃然大怒,发兵攻打秦国,但没了齐国作为盟友,楚军被秦军痛击而大败。
这之后,张仪又四处奔走,将各国的合纵破坏,改为各自和秦国交好的连横。然而,在张仪成功游说诸国,准备回到秦国的途中,秦惠王去世了,新登基的秦武王听从大臣们对张仪"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秦必复用之,恐为天下笑。"的评论,不愿重用他。
张仪害怕重蹈商鞅的覆辙,只好回到祖国魏国,并于一年后去世。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张仪:"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他认为张仪所作所为超过苏秦,实在称得上是阴险狡诈。
张仪,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309年。魏国贵族的后代,曾经与先谷子学过似横术,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战国时,众国林立,诗供亨霸,割据战争迷读不断。各诗侯国在外交和军事上,大都采取合从达横的策略。或合纵合众弱以攻一,防止强国的吞并,或事一强以攻众弱迷横,以此来兼并土地。张仪正是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列国兼并战手形势的变化。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张仪游说诸侯之时,有一次,他在楚相令尹那里赴宴饮酒。席散后,令尹发现自己身上佩戴的玉璧不见了,相府的幕客们都认为是张仪做的。他们说张仪这个人,家里很穷,品德也不怎么好,肯定是他偷相国玉璧的!于是众人把张仪捉住,打了他几百竹板。张仪强忍着痛死活都不承认,大家也拿他没有办法,只好把他给放了。回到家里,张仪的老婆叹着气对满身是伤的张仪说:唉!你如果不去读书游说,又怎会遭到这般侮辱呢?张仪对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禁不住笑着回答:舌头当然还在。张仪说:只要有舌头在,这就够了。可见,张仪对自己的舌头是多么看重。如果战国时代有保险公司的话,那么张仪一定会为自己的舌头投下重保。但是,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件事情,使得楚国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得安生。其后,张仪就凭借这张三寸不烂之舌,巧施纵横之术助秦国统一天下。
与此同时,张仪的同窗苏秦也在游说六国,合纵抗秦,大获成功。苏秦佩六国相印,以三寸不烂之舌左右天下政局,正处于春风得意之状态。这一年秦国派兵打败魏国,魏国不得已割地求和。苏秦料到,赵国作为合纵抗秦的盟主,势必要被视为眼中钉,列为首要进攻的目标。如果秦国对赵用兵,肯定会惊散刚刚建立的列国合纵,便想派人游说秦惠王,让其暂时不要出兵。赵国尽管有许多文臣武将,名士游客,但苏秦筛来选去,觉得没有一个人适合的。忽然他想起了同窗张仪。他了解张仪的为人,请将不如激将,于是他叫来手下叮咛嘱咐了一番,便打发他去了。
苏秦既不亲自前往,也不堂而皇之地遣使邀请,而是让手下人乔装打扮,暗示张仪说:当初,先生与苏秦交谊至深,现今苏秦仕途亨通,您为何不前去见他,让他帮您实现愿望呢。张仪想想也是,毕竟自己和苏秦是同窗好友,他也不可能不管他,于是张仪千辛万苦,满怀希望地来到赵国,呈上名贴,请求会见苏秦。苏秦就告诫手下的人不给张仪通报,直到第五天,看门的才给他通报,那人回来说:今天相国很忙,他说请您留下,改'日去请您。张仪只好又回到客店,耐心等待。度日如年地又熬过了几天,苏秦才接见了他。尽管先前的冷漠已使张仪料到,此番接见肯定也不会怎么隆重和热情,但实际情况竟比他的预料还要糟糕。张仪整整衣冠,擦着袖子,上了台阶。只见苏秦孤傲地坐在堂上,见张仪进来,动也不动。张仪忍气吞声地向苏秦作了一个揖,却见苏秦慢条斯理对他说:多年不见,你好吗?说着,指着下面的一张桌子,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他奴隶吃的饭菜,还屡次责备他说:凭着你的才能,却让自己穷困潦倒到这样的地步。难道我不能推荐您让你富贵吗?只是你不值得录用罢了。说完就把张仪打发走了。
张仪本以为两人是同窗好友,自己远道来求他,一定会受益匪浅,不料毫无所得,却空受番羞辱。聪敏过人的张仪,万万没想到自己会落入他的圈套,一时怒火中烧,生气地说道:季子(苏秦的字)我以为我们是同窗,才不远千里地来找你。想不到你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连同学的情义都没有!你……你……你真是太过分了!说完,拔腿就走。
张仪决定弃赵而去,投奔他邦。去哪儿呢?张仪细想列国形势,其他诸侯皆不足成事,又考虑到诸侯中没有谁值得侍奉的,只有秦国能侵扰赵国,于是就去秦国了。在他看来,投奔秦国,小则可以打击赵国,借彼一洗私冤:大则可倚此一展宏图,实现自己终生的政治抱负。于是,他毅然就道,西行入秦,投奔秦惠王。
张仪走后,没多长时间,苏秦对他身边亲近的人说:张仪是天下最有才能的人,我大概也比不上他啊。如今,幸亏我比他先受重用,而能够掌握秦国权力的,也只有张仪,然而,他又很穷,根本没有进身之阶,我担心他以小的利益为满足而不能成就大的功业,所以把他召来羞辱他,用来激发他的意志,你替我暗中侍奉他
西行之路,关山重重,千里迢迢,张仪又囊中羞涩,想去秦国,想见秦王,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然而,张仪居然时来运转,刚踏上.征程就遇见了一位慧眼识英雄的好心人。看得出,这位好心人是个家资万贯的富豪,可对张仪就像忠实的奴仆对待高贵的主人一样,伴他同行同宿,代为支付一切费用,使他一帆风顺地到了秦国。要见秦王,一定得有人引荐。可是,张仪根本没有这笔可作敲门砖的资财。于是,这位令张仪感恩不尽的好心人再一次慷慨解囊,不惜金银,帮他在朝廷内外频繁活动。终于,这位好心人的金银财宝,为他铺就了走向秦王宫殿的辉煌之路。当时秦惠王正后悔失去了苏秦,见张仪能言善辩,足智多谋,立刻拜为客卿,参与谋划军国大事。
这时,帮助张仪的人要走了,张仪对他说你帮助我见到了秦王,我还没有报答你呢。帮助他的人这时才说出是苏秦故意激怒他,为的是让张仪今后有更好的发展。张仪听后,对苏秦的感激之情就如同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如同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并立刻向苏秦表示忠心,说:只要在苏先生当权之时,我绝对不打赵国的主意。况且如果苏先生当政,我张仪哪有这个能力呢!
当然,张仪之所以不打赵国的主意,并不是为了报恩,而是另有打算。尽管苏秦对自己有恩,却并不妨碍他实现自己的目标:最大限度地猎取富贵,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当他知道逼他赴秦是苏秦的巧计安排,从心底里对苏秦感激过,佩服过。但是,那时他的羽翼未丰,要想左右秦王的决策并不那么容易,故而发誓要报答苏秦,但当他一步一步登上秦国的权力顶峰,做了秦的相国时,派人告诉楚国的相国说:当初我跟从你共饮,我没有偷你的璧,你打我。你好好守着你的国家,我就要偷走你的城丨从此,他就再也顾不上同窗情义了,也不再按苏秦的指挥办事了。既然秦国重用了他,他就打定主意要在秦国干出一番事业。
他仔细分析了天下形势后了解到:当今天下秦国强,六国弱。假若秦国能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就很有可能统一天下。但苏秦推行的合纵战略如果真的得到巩固,认真实施,那对秦国无疑是一个严重威胁。所以当务之急就是拆散六国联盟,对山东各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威胁与利诱并举,这就是连横主义。
至此,张仪开始了拆散合纵,推行连横的行动!
《史记 张仪列传〉》记载:苴蜀相攻击,各来告急于秦。秦惠王欲发兵以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秦……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哀王于是乃倍从约而因仪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三岁而魏复背秦为从。秦攻魏,取曲沃。明年',魏复事秦。
军事上的胜利并没有使秦惠王忘乎所以,对于六国诸侯联盟所造成的威胁,使他惶恐不安,梦寐以求地想要拆散六国联盟。
一天,秦惠王向大臣们询问拆散联盟的良策。有一位大臣进谏道:联盟是赵国开头的,大王应先攻打赵国。谁去救赵国,咱们就打谁。六国诸侯无一不惧怕我们秦国,恐怕都会各揣心腹事不去救援赵国。这样一来,六国联盟自然就拆散了。
众臣全部赞同。只要秦惠王一点头,就可以马上攻打赵国了。
我看不能这样做。张仪急忙站出来反对。他早就料到秦国众臣会提出此议,当然也做好了力排众议的准备。他说:六国刚订立联盟不久,彼此无隙,硬拆焉能拆散?现今,诸侯之地5倍于秦,诸侯之兵10倍于秦,如若我们发兵进攻赵国,韩、楚、魏、齐、燕一起联合起来攻打我们,敌众我寡,后果将不堪设想。
张仪这句话说到秦惠王的心里,他正担心会出现这种局面,急忙问道:依你的意见呢?张仪胸有成竹地说:硬拆不如软拆。依我之见,不需大动干戈,只要设法让他们相互猜疑,拆散他们的联盟便指日可待了。而离秦国最近的是魏国,最远的是燕国,不妨先从这一远一近入手。把从魏国拿来的城邑退还他几座,魏国准会感激大王。另外,只要大王把女儿许配给燕国太子,和燕国成了亲戚,这样,秦国就不再是孤立的了,而且六国也会彼此暗存戒心,联盟也会随之瓦解/接着,张仪提出了一条总的战略方针:进攻与政治怀柔两手策略交替使用,集中力量打击近邻的魏、韩两国。
惠王觉得张仪说得非常有理,便依张仪计策行事。其后不久,秦国便主动将占据的焦、曲沃二地归还于魏,并派公子繇出质于魏,谋求和好。
这一打一拉,弄得魏国且喜且惧。趁此时机,张仪又身人其国,游说魏惠王:秦国对魏国如此宽厚,魏国可不能失礼呀!魏王慑于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又感谢秦国归还土地,便迷迷糊糊地钻人瓮中,把上郡、少梁15县献给了秦,以感谢秦王。
占有全部河西之地后,秦国在战略上占据了极为有利的地位。它的西面和北面不再有强敌,南有秦岭,使它与巴蜀和楚国相隔,东依黄河、函谷关一线天险,可将各诸侯国拒之关外。张仪此举,既帮助了赵国,又拆散了联盟,使秦国名利双收,既多得了别国土地,又落了个睦邻友好的美名。同年,秦惠王仿照东方诸国的制度,设置相国之职,由张仪担任。仅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张仪便名声大振,凭借其出色的辩才和足智多谋,成为秦国历史上第一个做相国的人。
公元前325年,张仪亲自为将,率兵攻占魏国的陕地,却把当地民众归还于魏,用的又是且打且拉的策略。
两年后,张仪鉴于魏国竭力拉拢齐国对抗秦国的行动,建议秦国用连横策略。于是,张仪亲自和齐、楚大臣在桑地相会,交好齐、楚,迫使魏臣服于秦。只是他的这一策略被由秦人魏的公孙衍识破,公孙衍为此发动了韩、魏、赵、燕、中山等五国共同称王的运动,即所谓五国相王,互相结盟以对抗秦、齐、楚。但由于这五国的统治者各怀异心,四分五裂,根本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联盟。就在当年,楚国派兵在襄陵打败魏国,夺取了魏的8个邑。
张仪在秦国做了6年宰相,有一天却突然被免了职。几天后他摇身一变,居然成了魏国的宰相。可见弱国岂止无外交啊,简直无内政嘛!张仪当魏相不做别的事,成天就游说魏襄王西面事秦,做诸侯的表率。可见他当初被免职纯粹就是个阴谋。不,是个大阴谋。
张仪对天下大势洞若观火,又对魏国内政了如指掌,再凭借他那巧舌利口,向魏惠王展开了凌厉的攻势。他能够成功说服惠王主要分为四点:
第一,纵论魏国兵微将寡,地无险助,又四面受敌,既不能战,也不能守。
第二,合纵抗秦是画饼充饥,难于成事,亲兄弟之间都有争夺钱财的人,六国君主却要依靠苏秦欺诈虚伪的谋略,实难成事。这是很明显的
第三,接着,又讲了背秦之害:大王不交好于秦国,秦王若下令进攻魏国河西之地,占据卷、衍、燕、酸刺等地,劫卫取阳晋,那么,赵国不能南下,魏国就无法北上,魏国不能北上那合纵就会因此而受阻。合纵若一旦受阻,那大王的国家就会危在旦夕了。秦国挟持韩国而进攻魏国,韩国惧怕秦国,秦、韩联合为一体,魏国势力很快灭亡。这是我之所以替大王忧虑的原因啊!
第四,他又大谈联秦之利:基于上述原因,替大王考虑,魏国不如和秦国交好。如果大王与秦交好,那么楚、韩两国一定不敢轻举妄动,没有了楚、韩两国的忧患,大王自可高枕无忧,不必再担心国家安危了。况且,秦国真正要削弱的是楚国,而能够使楚国削弱的也只有魏国。楚国虽然有富强辽阔之名,实际上非常空虚,楚国的士卒虽然众多,但却不堪一击。调动魏国全部兵力进攻楚国,一定会大获全胜。与楚国绝交有利于魏国,削弱楚国而迎合秦国,既可退祸于楚,又能安邦定国,这是大好事啊。大王如果不听从我的忠告,一旦秦兵东伐魏国,到那时候切就晚了。
张仪趁势再说魏惠王:六国合纵表面上看像是兄弟,可就算亲兄弟为了争夺家产也要大打出手,何况诸侯间的矛盾呢?今大王如不事秦,秦国出兵河东,先切断赵、魏的联系。而韩国素来畏惧秦国,绝不敢出手相救。如此魏国孤危,亡可立待。魏惠王无奈,只好背叛纵约,与秦盟和。
张仪滔滔不绝,言语间时而语含珠玑,时而夸大其辞,虚声恫吓,直说得魏惠王真伪难辨,将信将疑,犹豫不决。如此数年,魏国的对外方针一直都是举棋不定。这就为秦国的发展及其分头打击关东诸侯争取了时间。
公元前319年,随着秦国势力的不断扩大,张仪作为秦国间谍的面目暴露无遗。魏国驱逐了张仪,拜公孙衍为相。张仪不辱使命,重新又回到秦国。第二年,公孙衍联合赵、韩、齐、燕、楚合纵抗秦,推举楚怀王为从约长。这是六国第二次大规模的合纵活动。但是,由于各国利害的不同,因此态度也不一样:楚、燕并不热心此举,不肯出兵与秦作战,齐国更是隔岸观火,坐收渔人之利。只有魏、韩、赵三国由于历史上和地理上的亲密关系,出师同秦国交兵。结果,函谷关一战,秦军大败三国联军。然后,秦国派智囊樗里疾率兵攻打魏、韩、赵三国,大败联军于修鱼,俘虏韩将军申差,斩首8万。五国伐秦之举虽喧嚷一时,但仍以失败告终。
张仪功成,继续回秦做其宰相。
不可否认,张仪对于先秦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有人视纵横学派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末流,而非议张仪为诈人。其实,历代封建统治者往往袭用其诈,而饰之以堂堂正正之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45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读书人到底有多厉害,看看张仪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