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制度是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而诞生的一种特殊制度,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宦官正式登上了历朝历代的大舞台。从秦朝的赵高指鹿为马,到东汉末年的十常侍独霸朝纲,再到唐朝末年的仇士良操纵皇帝。每一朝的政治舞台都有宦官的身影。然而,如果要说知名度,当然还得首推明朝。
明朝的宦官之所以能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的一笔,在于宦官的权势空前。像王振,刘谨,汪直,冯保,魏忠贤这样的太监大咖,每一个都是权倾朝野的大人物。无论是东汉末年的十常侍还是唐朝的李辅国,仇士良他们的影响力都只限于皇帝周围。而明朝的太监无论是在朝中还是地方,无论在经济还是军事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明朝的大太监们比起东汉和唐朝的太监又显得比较脆弱,可能一道圣旨就能让他们万劫不复。那明朝的大太监们为何会权势熏天,又为何会如此不堪一击呢?
明朝太监的崛起主要是在永乐年间,朱棣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设立了宦官主持的特务机构东厂,东厂直接归属皇帝指挥。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侦查。后来又有西厂和内行厂。更为重要的是明朝为了平衡内阁的权力,独创了司礼监秉笔制度。这一制度直接导致了宦官对于国家行政决策,人事任命等一系列重大事务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在当时的明朝中央有司礼监,地方上有镇守太监,军队里有太监监军,各种税务机关也是由太监控制。整个大明王朝几乎都充斥着太监的势力。所以有明一朝,几乎所有的大太监都可以左右朝政,权势也达到了顶点。
但很有意思的是明朝这些大太监们虽然权势熏天,不可一世,但从来没有对皇权产生大的威胁。更不会像唐朝太监一样可以决定皇位的归属。一道圣旨就能让这些太监大咖万劫不复。像武宗灭刘谨,崇祯清理魏忠贤都显得极其容易,没有发生太大的困难和阻力。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宦官本就是皇权的衍生品,在一定程度上宦官就是皇权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一点在明朝体现的尤为明显。司礼监制度的创立本就是为了方便皇帝能够稳稳抓住权力。是皇权同文官集团的博弈的产物。所以,大太监背后的靠山都是皇帝。一旦失去皇帝的信任这些太监立刻会成为文官集团的众矢之的,并且立刻会走向覆灭。再者,虽然在军队里有太监监军,但那大都是皇帝派出去监督军事主官的,太监并未有直接的军权。唐代之所以宦官可以严重威胁皇权在于宦官控制了中央禁军。
综上才造就了明朝大太监尽管权势熏天,却最终不堪一击的结局。
宦官专权和乱政是明朝的一大特点。既然达到专权乱政的程度,说明宦官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群体。明朝宦官这个群体有多大?有几则记载不容忽视:
《国朝宫史》第二卷,康熙四十八年上谕:明季事迹,卿等所知,往往皆纸上陈言。万历以后所用内监,曾有御前服役者,故朕知之独详明季宫女至九千人,内监至十万人,饭食不能遍及,日有饿死者
内监基本上等同于宦官,数量十万人之多,而且每天都饿死的。可见数量之多。这里面虽有夸大的成分,但也大体反映实情。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有载,户科给事中官应震奏报称?(内监)又月粮每岁全支有五千七百六十八员名,每岁半支有八千三百三十二员名。?可见,内监账面人数是14000多人。
《皇明经世文编》里有一篇《复议节财用疏》,有载:?该司礼监揭帖开称:嘉靖八年六月,内官、长随、内使、小火者、净军,见在一万二千六百三十九员名。?
明代中后期内官人数比较稳定的,大致在12000-15000之间。从数量上来看,明朝太监历朝历代都是排得上号的。
明朝为何有这么多宦官呢?我们知道,一种群体数量众多,必然有支撑群体存在的东西。对于宦官来说,这种东西就是权力。
有明一代,宦官的权力和数量是不断增长的。
早在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对宦官的管理比较严格,不仅压低官阶,还不让学习识字,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防止宦官干政。为了警示世人,朱元璋干脆铸造了一块铁牌,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悬挂在宫门上。
宦官不受重用在?靖难之役?后发生根本改变。鉴于宦官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成祖朱棣有意拉拢太监,并抬高地位。朱棣设立东西厂,任用亲信太监为首领,专门从事特务活动。及至明成化年间,朝廷又设立西厂,进一步加强特务统治,厂内宦官数量不在少数。除了东西厂外,明朝宦官任职机构逐步膨胀,当时宦官任职的部门有12监(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等)、4司(惜薪、钟鼓、宝钞、混堂)、8局(兵仗、银作)之说,称之为24衙门。24衙门中权力又以司礼监为最,司礼监拥有?代帝批红?的权力,干预明朝的中央决策,甚至可以和内阁分庭抗礼。
宦官触及权力中心,必然引发专权、专政的恶果。明朝中后期,宦官之祸迭起,出现了魏忠贤、刘瑾、汪直等一批罪大恶极的大太监。他们左右朝政,打击异己,屡兴大狱,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值得一说的是,明朝宦官权力虽大,但都依附皇权。任何时候,皇帝一动怒,铲除阉党也是轻而易举之事。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明朝皇帝一旦更换,宦官集团很快倒台。这一点,明朝是不同于其他朝代的。
这个主要是因为明朝的皇帝比较注重中央集权。皇帝的权力非常大,而且明朝的每一任皇帝都在保护皇权的这件事儿上不遗余力。明朝第一任皇帝是朱元璋,他是放牛娃出身,做过乞丐,做过和尚,在元末天下纷争之中,脱颖而出,最终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位。正是因为江山来之不易,所以朱元璋在制定国家政策的时候,非常偏重于加强皇帝的权力。
从胡维庸案之后,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朱元璋工作能力强,所以在治理国家上面不太倚重于,文武大臣以及宦官。而朱棣当了皇帝之后,因为担心有些文臣不服他,所以他有意疏远那些文臣,而开始倚重宦官。设立的东厂和西厂两个特务机关,很多太监都供职于这两个机关,太监权力开始膨胀。
而朱棣之后的明朝皇帝,大多延续了朱元璋的很多政策,在维护皇权方面,他们的做法是一致的。而明朝还有另外一股势力,形成了对太监权力的掣肘。这就是明朝的文官集团,后来的东林党,这些人跟太监集团在朝堂之上明争暗斗,这样就限制了太监的权力。
而皇权则至高无上,且始终神圣不可侵犯。文官集团跟宦官集团的针锋相对,双方此起彼伏,明朝其实也出过两个权势熏天的太监,魏忠贤和汪直,刘谨。这都是宦官在斗争处于强势期的代表,而这个时候,皇帝一般都会利用文官集团去打压宦官集团。所以明朝始终无法出现像唐朝那样压倒皇权的大太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45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精卫填海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