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960—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
显德七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 ,改元建隆。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但也导致宋朝与辽国、西夏、金国的战争中失利。靖康元年(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次年被金国灭亡。
北宋疆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宋神宗时通过熙河开边收复河湟,宋徽宗时期于青海北部置陇右都护府,并重金赎回幽云七州。
宋朝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采用分化事权方式,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还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这些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也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有人认为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经济文化繁荣。咸平三年(1000年)GDP为265.5亿美元,占据世界比重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北宋时期,因推广占城稻,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
北宋时期对外关系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东亚同朝鲜和日本关系交流密切,在东南亚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强了联系,同时还影响到了西亚和非洲。
国号
赵匡胤因其发迹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故正式国号曰“宋”,因皇室姓赵,故也称作赵宋,又因五德终始说,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尊称为大宋。由于疆域相对于后来的南宋而言位置靠北,故又称之为北宋。
历史
北宋开国
赵匡胤在拥立郭威当后周的皇帝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遂被擢升为东西班行首,成为禁军军官。后周广顺三年(953),郭威派赵匡胤到滑州充任副指挥使。此时正赶上郭威的养子柴荣被封为晋王,担任开封府尹。柴荣和赵匡胤曾在军中共事数载,深知赵匡胤英武、机灵,就把赵匡胤留在身边,让他改任为开封府马直军使。
显德元年(954),郭威去世,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六月,柴荣在开封去世,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军国大政只好由大臣决断。此时,赵匡胤已经掌握军队大权,还把一些重要将领拉拢到自己的身边,与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韩重赟、刘守忠,刘廷让、王政忠等结为“义社十兄弟”。其幕下,弟弟赵光义,幕僚赵普,李处耘等。
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一,镇、定二州剌史派员进开封向朝廷送来紧急战报,称契丹与北汉联合大军掠境,请求朝廷出兵御敌。宰相范质、王溥未核实军情,仓促派遣赵匡胤率领宿卫禁军前往抵御。都点检赵匡胤在出兵北伐的途中,策划黄袍加身,逼柴宗训退位,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这就是陈桥驿兵变。
在当时,除了刚建立起来的宋朝之外,还同时存在着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势力。于是自宋朝建国伊始,赵匡胤便开始了统一全国的进程。北宋先后消灭南平(荆南)、后蜀、南汉三国,又于开宝八年(975)击败了势力较为强大的南唐。此后,吴越与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势力纷纷“纳土”于宋朝,后灭北汉基本统一全国,使纷乱的时局逐渐结束。
烛影斧声
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弟弟赵光义进宫饮酒,当时赵匡胤身体很好,酒后困顿,就躺下休息。宦者宫女皆被屏退离开,赵光义自己来照料皇兄。众人只远远看见赵匡胤和赵光义说了一些话,接着蜡烛光影摇晃,似乎赵光义离席退避,随后听到玉斧戳雪之声,听见赵匡胤高声说:“好为之,好为之”。天快亮时,赵光义急唤人,叫皇子都来,说赵匡胤已经逝世。 二十一日晨,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且一反次年改元的惯例,立刻改元太平兴国。
澶渊之盟
在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后晋皇帝石敬瑭曾把北方的幽云十六州割与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北宋与辽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自宋太宗起,北宋曾多次与辽交战,但一直未能收复失地。景德元年(1004),宋战胜辽,宋真宗与辽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约定宋辽为兄弟之邦,规定宋每年赠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自此,中国北方才有了少许安宁,宋、辽的这次结盟被后世称之为“澶渊之盟”。庆历二年(1042),又增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并改“赠”为“纳”。北宋每年向辽交纳“岁币”,双方互不侵犯。这次结盟后,北宋因为边疆战事危机的解除,国内经济发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后来神宗时又割河东地七百里。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个平等的合约,微不足道的岁币换得长时间的和平,可以将主要的精力实力放在内政建设和西北的战事上。对于辽来说也是一个很合适的条约,当时的辽内部暗流涌动,及时从南方宋政权的纠缠中脱身是明智之举。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澶渊之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和发展,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和融合。
庆历新政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到庆历二年(1042)期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又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双方损失都很大,结果在庆历四年(1044)订立和约。史称庆历和议。和议规定: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宋朝册封;宋方每年给西夏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称“岁赐”;开放双方边境贸易等。庆历和议订立后,西北边境平静了20多年。
早在宋太宗、真宗时期,已有一些人就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范仲淹上书朝廷,主张改革政治。两年后,范仲淹在应天府掌教书院时,又有《上相府书》,提出同样的建议,但未被采纳。庆历年间,宋仁宗迫于形势,责成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提出改革的意见。庆历三年(1043)九月,范仲淹向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诏条陈十事》的奏疏,指出当时的情况是内忧外困,不能不加以改革,并提出十项改革主张,包括整顿吏治、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加强武备等四个方面内容,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整顿吏治的手段。他认为有了“贤能”的官吏,就能够搞好政治,使百姓“各获安宁,不召祸乱”,缓和社会矛盾。同年,仁宗颁布了几道诏令,推行了范仲淹等人的主张,即所谓“庆历新政”。但变法主张触犯了一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一开始便引起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仅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人就相继被迫离职,变法随之流产。
内外交困的局面使一部分比较开明的统治者要求变法改革。北宋经仁宗、英宗至神宗时期社会趋于稳定,经济规模空前,文化更是盛极一时。1067年,宋神宗即位,决心变法。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被召到开封,主持变法工作。熙宁二年(1069)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推行新法。变法派形成了吕惠卿、章惇、蔡确等为变法派中坚力量的体系。赵顼和王安石的新政策在熙宁二年以后陆续实行。
熙宁二年春,设“制置三司条例司”,议订变法。概括而言,新法内容大体可分为两方面,即“富国”和“强兵”。
其他
另外,王安石还编纂了《三经新义》,颁布天下。通过对儒家《诗》、《书》、《周礼》的重新注释,为变法创造理论依据。
但由于保守势力过于强大,王安石两次推行新法,均以失败而告终。哲宗元祐年间,英宗皇后高氏彻底废除了新法,宋朝又恢复了原先的统治方式。至此,北宋开始走向衰亡。
新法客观上符合农民和中小地主的利益,相对地压制了大官僚地主富商。但是这一斗争最后是失败了。而且后来演变成官僚集团争夺权利的斗争,完全失掉改革的意义。新旧党人的纷争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
此后,宋神宗为了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将抑制官僚地主的措施内容加以削弱,更多地重视增加赋役收入和加强军备的措施,试图改变对外被动挨打的弱势,取得对辽、夏战争的胜利。
元丰年间,由于北宋两次对西夏战争都以失败告终,宋神宗遂于元丰八年(1085)忧忿而死。
宋神宗死后,他年方十岁之子宋哲宗即位,哲宗的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做宰相,新法全部被废掉,变法派人物被斥逐流放。史称“元祐更化”。哲宗亲政后,重新起用变法派章惇为相,恢复新法。
各地起义
宋徽宗赵佶继位后,面对已经成为强弩之末的北宋王朝,开始整顿朝政。可是一年以后,逐步懈怠政务,导致了北宋王朝的灭亡。
宋徽宗为解决财政困难,于政和元年(1111)设立“西城括田所”,专事搜刮民财。梁山泊的农民和渔民交不起沉重的赋税,只要武装抗租抗税,所以梁山泊成了农民武装起义的据点。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最初即以梁山泊作为据点,坚持了四五年的斗争,直到宣和元年(1119)才正式宣布起义,随后离开梁山泊,转战于河北、山东一带。宣和三年(1121),宋江率起义军乘船来到海州,陷入宋军重围,走投无路之下,投降了北宋。
由于北宋末年官吏的腐败,人民纷纷起兵反抗。方腊于宣和二年(1120)10月率众在今安徽歙县七贤村起义,建立了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52县在内的农民政权。在当时影响很大,宣和三年夏起义失败,方腊被俘,被朝廷处死。方腊起义严重打击了宋王朝的统治。
靖康之耻
早在政和元年(1111),宋徽宗派大宦官童贯出使辽朝,了解辽朝的政治形势。童贯在这次出使过程中,遇到了燕人马植,向童贯献策取燕,深受童贯赏识,被童贯改名为李良嗣,带回开封。李良嗣向宋徽宗陈说辽天祚帝的荒淫和政治腐败,女真对辽恨之入骨,如能从登莱过海,与女真族结好,相约攻辽,则燕地可取。宋徽宗对此非常高兴,又赐姓赵,开始了谋取燕京的一系列活动。
当辽朝在金兵的进攻下,处于岌岌可危之时,宋徽宗、蔡京等人以为联合女真夹击辽朝,进而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时机已成熟。于是,重和元年(1118)宋廷以买马为名,遣使从登州渡海到辽东,同金朝商议共同伐辽的事宜。宣和二年(1120)宋再遣赵良嗣等使金,遂与金订立“海上之盟”。
辽朝灭亡后,金朝即乘胜侵犯北宋。东京城破,开封军民抗敌情绪很高,要求参战的人达30万之多。金军不敢贸然进占全城。于是提出“和议”,向宋王朝勒索。宋钦宗派宰相何栗去金营乞和,完颜宗翰和宗望却要宋钦宗亲自到金营商议割地赔款之事,宋钦宗不得已进了金营求降,献上降表,并秉承金人的意旨,下令各路勤王兵停止向开封进发,对自发组织起来准备抵抗的民众进行镇压,然后金军大肆搜括宋朝宫廷内外的府库,以及官、民户的金银钱帛。 当时正是严冬季节,大雪纷飞,被掳掠一空的开封人民遭受饥寒无情的袭击,冻死、饿死的人不计其数。宋朝腐朽统治者的投降政策,使开封人民遭受难以言状的灾难。
靖康二年(1127)正月,金军先后把宋徽宗、宋钦宗拘留在金营,二月六日金主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为庶人,另立同金朝勾结的原宋朝宰相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四月初一金军俘虏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北撤。宋朝皇室的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也被搜罗一空满载而归。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北宋由此灭亡。
靖康二年,徽钦二帝及在开封的宗室3000余人被金兵掳走,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因为被委派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出外招兵而免于此难,不久在应天登基,金兵继续追杀,他逃到了扬州,后来又被逼无奈,出海逃亡,最后在临安(今杭州市)落脚,暂时稳定下来。之后建立了南宋,是为宋高宗。徽、钦二帝被掠去后,于1135年和1156年死于金国。
它是中国北宋历史上汉族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定都于开封,开国者为宋太祖赵匡胤。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朝代。它于960年由宋太祖的赵匡胤建立,在1127年政权南移之前,被称为北宋,定都于开封。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以来形成的割据局面,中国重新统一。但由于与宋朝同时期的辽、金、西夏等国的强大,北宋政权始终处于外族的威胁之下。五代以后,周显德六年,的柴荣病死,七岁的恭帝继位。赵匡胤在神庙前受到检查,回到德国帝国卫队,掌握了军事权力。次年正月初,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率军进入开封府,威逼汉武帝周恭帝沉思,夺取皇位。赵匡胤即位后,仍定都开封,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经过十余年的南征,赵匡胤消灭了后周缓冲势力的抵抗,消灭了荆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宋太宗即位后,征服了吴越并平定了北汉王朝。由此,自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多年的封建军阀割据局面基本结束。北宋疆域东、南濒海,北以今天津海河、河北巴县、山西雁门关为界与辽接壤,西南与西夏、吐蕃、甘肃东部、青海东北部、越南接壤。北宋有九个皇帝,历时168年。这160多年的历史时期,可以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早期是宋太祖和宋太宗统治时期。这一时期,北宋统治者不仅致力于结束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还着力改革政治、军事和经济制度,以确保宋朝的长治久安。其主要改革措施如下:一是军队体制改革。废除内廷前都督、副都督等职,在朝廷设立枢密院,负责调动军队,但无统一军权。三戒军权和枢密院军权职责明确,相互制约,直接对皇帝负责。为了防止官兵粘党,军队要多执行驻军法,定期换防,频繁调动指挥官。第二是行政改革。宰相之下有几个大臣、使者、三个使节,来分军政财权,使宰相不能独揽大权。至于称霸一方的时间,则采取略夺其权,控其财,收其兵的措施,逐步从地方调回京城,担任一个临时工。其原州县由朝廷控制,任命文官知州知县,知县直接对朝廷负责。规定地方财政每年的税收收入,除了支出以外,都要作为硬币送到首都。变法后,宋朝的集权主义得到了加强。这为政治稳定、结束分裂局面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高度的集权也带来了负面后果,如弱点强、地方权限和宪法过小、军队战斗力减弱等。中期是宋真宗到宋哲宗的统治时期。这一时期是北宋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新经济制度的实施,如两个税法、替代役制度和租佃制
军队数量激增,官僚机构庞大,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导致国家财政连年赤字,积贫积弱。对此,宋朝政府也试图进行改革,以扭转危机局面。北宋最有影响的改革是宋仁宗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宋神宗的改革。结果两次改革收效甚微,北宋逐渐衰落。后期是宋徽宗和宋钦宗统治时期。这一时期是北宋最颓废最黑暗的阶段。由于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农民失去了谋生的一切,他们起来反抗暴政。其中,方腊和宋江领导的起义影响最大。内忧不断,外患再起。北宋与辽、夏、金长期交战。与西夏的战争一结束,金军就大举南下。靖康元年,金军攻陷开封。次年二月六日,宋帝废,北宋亡。北宋名人:包拯、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辙、苏洵、曾巩、赵匡胤、赵光义、李煜、杨业、潘仁美、寇准、柳宗元、周敦颐、司马光、王安石、沈括、毕升、程颢。朱将给他穿上黄袍,自立为帝“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指的是宋初,宋太祖和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其他将领插手。黄袍加身,篡夺了他的政治权力,于是赵匡胤通过一次宴会,在宴会上,以威胁和利诱的方式,要求高级军官交出兵权。这个事件的历史叫做借酒消愁的权利。荆之耻:女真首领阿骨打建立金朝。当看到辽的衰落于是,他派使者去晋国,建议灭辽。宋燕京战败而归。金攻取皇甫,辽卒。宋向金支付巨额赎金,换取燕京等地。金以接受北宋抗金将领为借口,南下汴京。钦宗即位,与金人讲和,金人退守北方。次年,靖康二年,金人南下,攻占汴京,带着两宗、千余名御臣北上,史称荆之祸;北宋灭亡了。北宋皇帝:北宋有九个皇帝,历时168年。他们是:太祖赵匡胤、太宗赵阳、真宗赵恒、仁宗赵真、英宗赵书、宗申赵旭、哲宗赵旭、徽宗赵姬、钦宗赵恒。北宋的文学,在文学艺术方面,名人很多。宋代的科举制度给了文人自由发展的空间。其中著名的文人有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苏轼、欧阳修等。而宋代的词的作品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与唐诗一起成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瑰宝。在书画艺术方面,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第一个。这幅长卷通过描绘汴京的景色,使近600人跃然纸上,成为中国不朽的杰作的绘画史。北宋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强大的封建王朝之一。北宋历史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叫君主好,国家弱。自北宋太祖、太宗开国以来,先后有真宗、仁宗、宗申等历史。在惠宗之前,没有一个坏皇帝,每个皇帝在政治事务上都很聪明和勤奋。按理说北宋应该让国家元气大伤,繁荣昌盛,但为什么事与愿违,导致弱那又怎么样?其原因与特定的国情有关
耐人寻味的是,北宋朝臣对坐车的热情远高于对拉车的热情,虽然也出现了一些肯拉车的贤良朝臣。司机的车技挺好的,他也希望车跑快点。不幸的是,它属于亮马破车车太破了,国家体制出了问题,以至于越来越多的马被塞进车里,变成了整齐划一的家庭骑行。与此同时,即使司机硬闯进来,他也可以即使他筋疲力尽,也走不远。鉴于此,北宋自仁宗以来一直致力于修车事业,特别是在宋神宗时代,皇帝倾注了他所有的力量来支持王安石美国的政治改革。当时在朝廷里,不管是谁,凡是阻碍变法和政治改革的,一律清除。就连韩琦、富弼、司马光这样的权臣也不例外。他们的决心不大,力量也不强。但是社会的弊端积重难返,大家都愿意坐公交车,导致改革难以普及。王安石他的政治改革和追求权力的思想不被有权势的阶级所理解。因为这件事,他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亲朋好友,包括介绍他、把他带进政坛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在反对王安石的大臣中变法派,如韩琦、富弼、司马光等。毫无疑问,他们的政治能力、文化修养和个人品德在历史上都属于一二把手。但是他们所代表的上层群体太小气,不惜牺牲一部分既得特权,哪怕给下层一点点利润,以维持整个社会的平衡发展。他们的吝啬使当时世界上的穷人更加贫穷,社会的畸形倾向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导致国家负担沉重,元气耗尽,民不聊生,政府亡国。北宋时,王安石通过修修补补,减少乘客,试图使其继续使用。但不少上层权贵不肯下车,为了不赔或少赔,坚决不肯修车,这让王安石美国汽车修理计划遭受挫折,最终流产。公元1127年,万艳兀术带着金兵南下,俘虏了惠帝和秦帝,灭了北宋,相当于金兀术拿起大锤,砸了这辆破车。虽然说赶车的和拉车的都已经不是当年的原班人马了,但谁能说这不是北宋历史上的悲剧呢?研究历史是为了展示未来。北宋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社会改革都需要每一个参与的阶层都有相应的承受力。如果只让老百姓做出牺牲,完全不触动权贵阶层的特权,那么这种改革注定没有前途。改革者再坚定,再进取,也只能像庄子说的那样,起于认真,止于浑浑噩噩。北宋的历史悲剧足以说明这一点。rarr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44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