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提起宋朝,大多人会生出“悲伤”“惋惜”的情绪,它作为一个大一统的华夏王朝,曾经是那么辉煌,可是最终又不免落得灭国下场。金庸先生笔下的《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就都是以大宋为时代背景,即使最终主角胜利,也无法挥去心头的阴影,只因为作为观众我们不自觉地将“国破山河”带入剧情了。
殊不知,梳理了北宋九个皇帝任期内的大事,原来“明媚”的瞬间也很多:
宋太祖赵匡胤:后周,恭帝时期,北汉契丹来犯,赵匡胤带兵前往边境抵抗,半路上发动了“陈桥兵变”,建国大宋。赵匡胤统治下,沿用柴荣时代政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顺序统一大片疆土。唐朝后期的大乱,直接造成了五代十国群雄争霸的局面,根本原因还是“地方割据”,基于此,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重新加固皇权。
宋太宗赵光义:赵光义是赵匡胤的弟弟,北宋第二位皇帝,政治思想两手抓的优秀人才,这不,他统治时期剃度了17万僧尼。还好,赵光义没成佛,他想做战神:亲征太原,彻底结束五代十国;两次攻辽,惨遭失败,佘赛花的丈夫杨业被俘虏 拒绝投降绝食而死。赵光义就想啊,我们和契丹打了这么久,势均力敌,是不缺乏武力的,可为何还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呢?因为没有一个“显著优势”,那何为显著优势呢?人才!于是下令整改重武轻文风气,增加科举考试人数,正所谓科教兴国!
宋真宗赵恒:1004年,辽国萧太后举20万大军南下,杨延昭(杨家将的六郎)顺利突围,1005年,赵恒亲征。其实这场战役,双方是各有胜负的,而且是北宋小有优势,谁知道真宗偃旗息鼓,签了个“澶渊之盟”,从此宋与大辽互为兄弟,大辽归还一城二州,大宋每年交给大辽十万两白银。后世在评价澶渊之盟时,很容易片面地只谈批判,可能是受到清朝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影响,认为只要给钱,就是耻辱。实际上这钟想法在彼时并不适用。一者,白银可看作买疆土的钱。二者,盟约之后,北宋进入一个稳定发展期,经济文化都有了爆发式的增长。(当然是有很大弊端的,后面会说)
宋仁宗赵祯:赵光义对科举的支持,使得北宋年间能人辈出,这一年,神探包拯考中了进士;宋仁宗的亲生母亲是身份低微的李宸妃,从小就被极受宠的刘美人抱走养育,这段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故事“狸猫换太子”;这时期,北宋和西夏展开大战,最终以“庆历和议”收场,还是老样子,西夏称臣,北宋给钱,实际上治标不治本;庆历三年,范仲淹推行志在提高国家运转效率的新政,但是遇到守旧派的阻挡,宣告失败;而后,范仲淹写下著名的《登岳阳楼记》,其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英宗赵曙:他的任期内,冗官冗杂已经成为朝廷毒瘤,经常入不敷出,范仲淹的新政推行失败,英宗又不想大动干戈再次改革,于是只能从细枝末节入手,做些隔靴搔痒的事情。所幸,文化领域百花齐放:韩琦、欧阳修得到重用,欧阳修也开始主修《资治通鉴》。宋神宗赵顼:北宋初期与辽、西夏签订的盟约,预支出大量的银两,虽然换回短暂和平,但是就如同一个收入不稳定的人,欠下巨额信用卡,越到后期越吃紧,而解决方法只有两个:1,停止交钱,这要面对敌人的反扑。2,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于是,王安石变法开始了。变法的口号是“复国”“强兵”,起初收效巨大,但后期因为弊病被许多人反对,苏东坡就是反对者之一,遭遇打压被贬黄州,抑郁之际怀念亡妻,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宋哲宗赵煦:宋哲宗年幼登基,高太后摄政,太后推崇旧法,司马光被任命为丞相,苏东坡等人被招回东山再起。哲宗亲征后,不满太后的干政,转而支持新法党派,于是他任期内党争剧烈。受到王安石变法的余波影响,北宋的经济实力有过短暂提升,这时期西夏被大宋打服。但是宋哲宗早亡,宋徽宗继位。宋徽宗赵佶:徽宗支持新法,却又姑息奸佞,以蔡京为首的贪官无恶不作,加快吏治腐败的步伐。官逼民反,方腊起义。乔峰的拜把子兄弟,大辽兵马大元帅耶律洪基去世,辽国中兴失败(乔峰是杜撰,耶律不是),最终被后起之秀金国所灭。徽宗沉迷书法不可自拔,创造美丽的瘦金体。1127年,靖康之耻。宋钦宗赵恒:在1年零两个月,靖康之变一起被掳走。基于此,金庸的《射雕》男主叫郭靖,男配叫杨康。最后,欣赏一下瘦金体: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帝王史中,很多王朝都曾因为君主的过早离世而出现了幼主临朝的情况,通常伴随幼主登基的就是母后临朝、垂帘听政,这其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东汉和北宋。
宋朝共有十八位君主,却出了九位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分别是:章献太后(宋真宗皇后刘氏)、慈圣太后(仁宗皇后曹氏)、宣仁太皇太后(英宗皇后高氏)、钦圣太后(神宗皇后向氏)、昭慈太后(哲宗皇后孟氏)、宪圣太皇太后(高宗皇后吴氏)、恭仁太后(宁宗皇后杨氏)、理宗皇后谢氏、度宗淑妃杨氏。
太后之所以能够临朝无外乎几个原因,要么是先皇遗诏,要么是新帝体弱,再么就是皇帝年幼,北宋之所以连续出现五次太后垂帘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皇帝的早逝。北宋赵氏皇族,特别是赵光义这一脉,似乎寿命都很短,而医疗技术落后,以及宫廷争斗、内忧外患压力巨大等等的原因,北宋的皇帝大多英年早逝,因此,新继位的皇帝年龄都小或者来不及培养继承人。
宋朝垂帘听政的制度,是从宋真宗时期开始,由于宋真宗晚年多病,刘皇后开始由幕后走到台前,干预朝政。宋真宗临死前,刘皇后甚至矫诏,把寇准、丁谓等人赶出朝廷。宋真宗死后,年幼的宋仁宗即位,"军国事兼权取皇太后处分"。刘娥垂帘听政十几年,甚至一度想效仿武则天称帝,因遭到群臣反对而作罢。
不过刘娥并不甘心,还是过了一把皇帝瘾,她不顾朝臣的反对,身穿皇帝的服饰到太庙祭祀。自刘娥开始,宋朝开始不断出现后妃临朝听政的局面。
刘太后去世前,留有遗诏:"以皇太妃杨氏为皇太后,居宫中,参断军国事",意欲让杨太妃继续垂帘听政。但宰相团队认为,皇帝已经成年,没有必要由太后听政。所以没有将刘太后留下的"预政遗诰"公布出来,仅遵遗命将杨太妃晋封为皇太后。要不然,宋王朝会有十位垂帘听政的皇太后。
北宋的九位皇帝,除去被金人抓走的徽、钦二帝以外,其余的七位皇帝都留有遗诏,这些遗诏中的《乾兴遗诏》《元丰遗诏》《元符遗制》三篇明确规定了皇太后享有的垂帘听政的权力,这些遗诏规定了皇太后享有垂帘听政权力的同时,又明文限制了皇太后在皇帝成年之后必须撤帘归政。
所以,北宋的皇帝的临终遗诏既是北宋皇太后得以垂帘听政的依据,同时又是限制皇太后专权并最终迫使她们撤帘归政的政治工具。宋朝奉行重文抑武的国策,因此宋朝的文官们地位很高,文官们不仅地位高,对皇帝也很忠诚,即便是故去皇帝的遗命,他们也会忠实的奉行,北宋文官的强大力量使得皇太后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便是刘娥那样的北宋第一强后也未敢迈出称帝的一步。
在单田芳讲的评书《三侠五义》的续书作品《白眉大侠》《龙虎风云会》中,有“九朝十八帝”的说法。
九皇十八帝所处朝代是北宋从建国到靖康之变时期。在此期间,共经历九个皇帝,但是每个皇帝都伴随着一个八贤王,八贤王有着几乎和皇帝一样的权利,而且他们还协定各自的后代轮流坐庄当皇帝,另一个做贤王。
“八贤王”在历史上找不到一个完全与之对应、吻合的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在民间传说中,他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戏剧性的冲突,还满
宋太祖——赵匡胤
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宋朝的经济和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与赵匡胤的治国之道有密切的关系。
历史证明,赵匡胤是一位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他对待权臣刚柔并济,怀柔安抚,很好的解决了天下统一后的军权问题,永不消逝的英雄——赵匡胤。
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宗(939年—997年)赵炅,汉族,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jiǒnɡ)。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岁,比秦王太宗像赵廷美大8岁。22岁时,参与陈桥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曾参与太祖统一四方的大业。太祖驾崩,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是为太宗,在位共21年(976~997),59岁去世,是宋朝的第二个皇帝。
宋真宗——赵恒
宋真宗赵恒(968-1022)997年即位,在位25年 真宗赵恒是太宗第三子,“性好学”,前期颇勤于政事。但在军事上却无所作为,不顾寇准等反对,与辽国议和,签定“澶渊之盟”,每年向辽国进贡。另外,宋真宗时,发行“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宋仁宗——赵祯
宋仁宗赵祯(1010-1063)1022年即位,在位41年 原名受益,真宗第六子,仁宗即位是才12岁,由皇太后垂帘听政,1033年亲政,仁宗“好近女色”,军事,政治均无大作为,与西夏交战战败,起用范仲淹变法也失败,但是为人宽厚,可称为仁君。死于1063年,庙号仁宗。
宋英宗——赵曙
宋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1032-1067,汉族,原名宗实,后改名赵曙,太宗曾孙,濮王允让之子。仁宗无子,英宗幼年被任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宗宝。1050年为岳州团练使,后为秦州防御使。1055年立以为嗣。英宗在位期间,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不想改革,但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战争。1067年,病逝于宫中福宁殿。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
宋神宗——赵顼
宋神宗赵顼(1048-1085)1067年即位,在位18年 英宗长子,1067年即位。1069年起用王安石变法,新法推行了十几年,取得一定效果,但在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下,于神宗死后废除。神宗在位时,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通史。
宋哲宗——赵煦
宋哲宗(1076年—1100年)赵煦,汉族,宋神宗第六子。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元丰五年(一○八二)封延安郡王。八年,立为太子,同年三月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元佑八年(一○九三),太后去世,亲政。在位十五年(1085~1100),建元元佑、绍圣、元符。元符三年卒,年二十五。庙号哲宗,葬永泰陵。事见《宋史》卷一七、一八《哲宗纪》。
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1082~1135)名赵佶 (北宋后第二没落皇帝),汉族,号宣和主人、教主道君皇帝、道君太上皇帝,谥号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画家,书法家。宋神宗十一子,哲宗弟。生母宋神宗钦慈皇后陈氏。哲宗病死,太后立他为帝,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1125年在位),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擅长楷、草书及山水、人物、花鸟、墨竹。擅长婉约词,创“瘦金体”。
宋钦宗——赵桓
宋朝钦宗赵桓,曾名亶、煊,是北宋末代皇帝,生于元符三年(1100)四月十三日。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在金兵大举入侵之际,徽宗禅让帝位,赵桓被迫即位,是为钦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44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