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历史上的汲黯是隔什么样的人假传圣旨贩济灾民,不给提干公然对汉武帝大发牢骚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2 20:24:02

历史上的汲黯是隔什么样的人假传圣旨贩济灾民,不给提干公然对汉武帝大发牢骚

汲黯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汲黯(?一前112),字长孺,汲黯在汉景帝时凭父亲官职的荫庇被任为太子洗马;武帝时出为东海太守,因治绩突出,召为主爵都尉,位列九卿;后犯小罪免官,居田园数年后,召拜淮阳太守,卒于任上。此公为官特立直行,不阿上,不趋时,常有非常之举。汲黯可谓古代名臣,因为好直谏廷诤,被武帝称为“社稷之臣”。

有一次,河内郡(今沁阳)发生了火灾,绵延一千余家,皇上派汲黯去视察。他回来报告说:“那里居民不慎失火,由于住房密集,火势便蔓延开去,不必多忧。我路过河南郡(今洛阳)时,眼见当地贫民饱受水旱灾害之苦,灾民多达万余家,竟至于父子相食,我就凭所持的符节,擅作主张下令发放了河南郡官仓的储粮,贩济当地灾民。现在我请求缴还符节,接受假传圣旨的罪责。”皇上认为汲黯是位贤良之臣,免于追究他的罪责。

在汲黯任主爵都尉而位列九卿时,王太后的弟弟武安侯田蚡做了宰相。朝中高官谒见田蚡时都要行跪拜之礼,他竟然不予还礼。而汲黯见田蛤从不下拜,只是向他拱手作揖。当时皇上正在招揽文学之士和儒者,说自己要效法古代圣王尧舜云云。

汲黯当面向皇上说道:“陛下内心欲望很多,只在表面上施行仁义,怎么能真正效法尧舜的政绩呢!”皇上一时语塞,心中十分恼怒,怒气冲冲地罢了朝。公卿大臣都为汲黯担心,还有人责怪他不该那样对皇上说话。他却说:“天子设置公卿百官辅佐之臣,难道是让他们一味曲从取容,阿谀奉迎,而将君主陷于不义境地的吗?何况我身居九卿之位,如果只知爱惜自己的生命,朝廷大事怎么办呢?”

汲黯是位老臣,当汉武帝还是太子时职位就比较高了。因为他直言敢谏,不仅得罪了朝廷权臣,还常常惹得皇上不大高兴,所以长期没有得到提拔,就连原来一些地位比他低的人都与他成了平级,有的甚至还超过了他。有一次朝见时,他竟公然对皇上大发牢骚:“陛下使用群臣,就像堆柴禾一样,总把后来的放在上面。”(原文是:“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于是,这句牢骚话竟然流传千古,成了“后来居上”这个成语的出典。当然,汲黯的本意是指责汉武帝用人不公,让资历浅的人官职超过了资历深的人。现在这句成语是用来赞扬在事业上年轻人超越老年人、后人超越前人。

后来,汲黯在一个重大问题上坚持己见,惹得汉武帝很不高兴,加上他又犯了点小罪,就被免官了,过起了隐居田园的生活。但过了几年,皇上又起用他做淮阳太守。汲黯托辞有病,不肯应诏。皇上破例允许汲黯“卧治淮阳”—就是躺着治理淮阳。这一来汲黯不好再辞,只得去淮阳就职。汲黯去后,果然把淮阳治理得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皇上下诏让他享受诸侯国相的待遇。七年后汲黯逝世于淮阳任上。

表面谦卑有礼的公孙弘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公孙弘是汉武帝时期十三位丞相中比较特别的一位,他有才能又敢于进言,再加上精通各种奉迎之术,深得汉武帝刘彻的赏识。但是被汉武帝称为“社稷之臣”的汲黯却接连两次在汉武帝面前指认公孙弘是伪君子,面对汲黯的两次告状,按理说公孙弘应该很愤怒。可他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对政敌大加赞赏。很明显这不是他的本意,只不过是表面工夫而已。

第一:公孙弘抓住机会诽谤汲黯,汉武帝刘彻深明大义没有杀害他1:汲黯的两次告状,表面上公孙弘体现大度得体,实际上则一直想办法去谋害他



汲黯接二连三的告状,很明显对公孙弘产生一定的影响。可是他表面工夫还得要做,汲黯的两次告状都是当着汉武帝面的。这两次告状足以说明公孙弘是个不值得相信的人,可以说是信任危机但公孙弘两次都化险为夷,暗地里就要找机会伺机报复。一个彻彻底底的伪君子,比小人更可怕。

2:有一次汲黯批评汉武帝,公孙弘抓住机会诽谤他



根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得到了西域的一匹宝马,于是一时兴起写了一首天马歌。但是当汉武帝满怀兴奋写天马歌的时候,汲黯在旁边听到了以后批评了人家汉武帝。说你作为君王写这首歌就应该继承祖宗,感恩万民。可是你既没有继承祖宗,也没有感恩万民。汉武帝一下子惊呆了,本来还高兴被一盆凉水给弄蒙了。旁边的公孙弘觉得机会到了,于是对汉武帝说:“汲黯当即诽谤皇帝,应当被灭族。”

3:汉武帝刘彻身为伟大帝王,在大事上不糊涂,也没有过多去责罚他



这一次公孙弘露出了狐狸尾巴,汲黯的一番话他马上就奏报上去。根本就没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意思,他所有的大度都是一种伪装和假象。汉武帝杀大臣是很有名的,除了汉景帝留下的卫倌以外,其他十二位丞相死在他手里的就有六个。但是唯独对汲黯十分的宽容,虽然很不高兴,但是沉默,没有杀忠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个人的性格,汲黯的耿直忠诚,公孙弘的阴险歹毒,汉武帝对汲黯的宽容。

第二:对于汲黯他只咬一口,后面把目光盯上了才高八斗的主父偃1:公孙弘性格心狠手辣,本以为可以把汲黯灭族,这一口下去不行,于是第二口不再咬



从这件事情上来看公孙弘的性格还是比较心狠老辣,在权力面前没有父子,更何况是这些大臣呢。公孙弘以为能够一口把汲黯咬死,没想到汉武帝刘彻对其很宽容。公孙弘很精明,不再咬第二口了。如果再咬下去他就会露馅,心里面其实恨死了汲黯,但是再咬下去他的性格就会暴露,对其也没啥好处。

2:公孙弘肚子里面不能容忍,于是把目光盯上了主父偃



大汉初年英雄辈出的时代,不少的奇才被招入宫中,威胁公孙弘宰相位置的不止是汲黯一个人。在公孙弘的杀人名单当中,有一位才能远远超过了公孙弘。深得汉武帝刘彻的喜爱,最后还是把他除掉了,这个人便是很有名的主父偃。

3:主父偃性格和公孙弘形成鲜明对比,人缘非常不好



主父偃的早年跟公孙弘差不多,也都是经历比较坎坷。主父偃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人缘特别不好。比如说当年在齐地留学的时候,齐地的人都特别讨厌他,排挤他。没有办法又跑到燕国,赵国,中山国,可那里的人对他还是如此。不管走到哪里别人都讨厌他,所以主父偃就待不下去了。

第三:主父偃被汉武帝提拔重用,这一举动遭到了小人公孙弘的妒忌被处死1:主父偃决定西出函谷关找卫青,通过他来得到重用



眼看不得到重用,于是在汉武帝元光元年,主父偃做出一个重要决定,西入函谷关找皇帝的小舅子卫青。可没想到卫青反复向汉武帝进言,无奈都遭到他拒绝。但是他没有气馁,于是铤而走险向皇帝写了一份奏章。主要的内容就是反对对匈奴作战,后面主父偃得到了重用。这道奏章让他尝到了甜头,于是隔几天上一次奏章,隔几天上一道奏章,以至于他一年被提拔了四次。

2:公孙弘想要除掉主父偃,于是利用齐国的丑闻来击倒他



主父偃在朝廷上下被提拔的那么快,自然遭到了小人公孙弘的嫉妒。正当公孙弘无处下手的时候,远在齐国的一件丑闻成为了他击倒主父偃的关键所在。汉武帝时期齐国的国君是齐厉王,太后让大王的表妹嫁给齐厉王。可是大王不爱她,于是太后就让她的女儿到齐王身边,出现了乱伦关系。要知道纸是包不住火的,没过多久这个传闻便传开了。

3:齐王乱伦的故事比较典型,主父偃前去调查



这个时候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希望自己的外孙女嫁给一个诸侯王,经过宦官徐甲的推荐,想让她的外孙女嫁给齐王。可这个消息被主父偃知道了,于是买通了这个宦官,让其把他的女儿带到王宫中去。按理说齐王如此淫乱,把自己女儿嫁给他,那是往火坑里跳。实际上他是在报复齐王,于是在皇帝面前进言说齐王的坏话,最终让汉武帝动心,安排他担任齐国国相,着手调查齐王和姐姐乱伦的事情。

汉武帝刘彻在用人方面有什么样的策略?

身为一个皇帝,除了自身的宏图伟业雄才大略之外,还必须要懂得用人之道,把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地方上去,同时,对于那些心直口快的臣子提出来的自己的缺点,也要能够接受改正,毕竟都是要为了这个国家。在这些方面,汉武帝可以说做得非常好,也无怪对他有所批评的司马迁唯独在这个方对他大为赞扬。那么,汉武帝在用人方面到底有什么方法呢?

褒贬不一的汉武帝

读《史记·孝武本纪》,会对汉武帝刘彻的一生充满疑惑,通篇记述的都是他巡游封禅敬鬼神的故事,似乎没干什么正事。这大抵是因为司马迁因李陵投降匈奴为其分辩而被武帝施以宫刑一事之故,而有意把其文治武功忽略或散见于其他臣子列传中。不过,历史上对汉武帝刘彻的评价,也往往褒贬不一。

比如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叙述一番汉武帝的事迹后说:“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意谓《诗经》《尚书》上所称道的古代贤王也不过如此,可以说是极言武帝的文治武功。这一类评价,往往着眼于他征战四方、开疆拓土、远扬国威,以及其他功业。

然而,千年后的司马光在列叙“班固赞曰”后,即来了一段“臣光曰”,则多有贬抑:“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显然,司马光对秦始皇的评价比较负面,而在他眼里汉武帝和秦始皇没什么两样。这一类评价,往往着眼于他穷兵黩武,“内穷侈靡,外攘夷狄”,结果就是“天下萧然,财力耗矣”。

但在用人上,积极正面的评价居多,司马光与班固两人意见亦相类。司马光在记叙汉武帝逝后写道:“帝聪明能断,善用人,行法无所假贷”,可谓盖棺定论。班固则早就称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

当然,在司马光看来,天下的人才是不缺的,关键在你想干什么,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为你所用。他这样写道:“武帝好四夷之功,而勇锐轻死之士充满朝廷,辟土广地,无不如意。及后息民重农,而赵过之俦教民耕耘,民亦被其利。此一君之身趣好殊别,而士辄应之,诚使武帝兼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之量以兴商、周之治,其无三代之臣乎!”隐含的意思是,治国大略决定了用人谋略,要是把治国大略重心放在造福百姓上会更好,就能复兴商周时期的太平盛世,而相应的辅佐人才也会辈出。

汉武帝的治国思路转变固是事实,而武将文臣为之用亦是事实,但前提仍然是汉武帝善于任用贤能。倘若不善用人,则空有雄略而不能尽展。再好的江山,也会如秦二世胡亥般三年玩完,不会延运日久。

广纳贤才

事实上,汉武帝是以延揽人才来开局的。公元前141年正月,刘彻16岁即帝位。第二年冬季十月,即下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亲自出题“问以古今治道”。事实上,在今天看来,这是在同一年,因为古代纪年都是从冬季开始的。也正是在武帝任上,于公元前104年夏季五月改正朔,他命公孙卿、司马迁等拟定汉朝《太初历》,以正月为一年开始,延续至今。

以广纳贤才来开治理之新局,是为雄主治国理政的大气象。

当时有一百多人参加考试,其中广川人董仲舒写了一篇很长的答卷,汉武帝很赞赏,当时即任命他做江都国的相。其中关于用人之道,也有一番论述,对汉武帝当有潜在影响。

董仲舒在策论中针砭时弊:“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遂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官吏大多是官二代、富二代,这哪能选出贤能之士?同时还凭资历就能得富贵、升官职,这样的用人思路显然会堵塞贤路。

董仲舒建议:让列侯、郡守、二千石官秩的官员,各自从所管理的官吏、百姓中选择贤能的人,每年向朝廷选送二人,而且能够“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把举荐贤能作为对官员考察的重要依据,这实际上是一个制度化的举荐贤才措施。贤才举荐来了怎么办?“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意谓不重资历,而重实际能力,根据才能大小、品行高低来任用。这样的用人思路,在当时可谓超前,即便在今天也很有价值。

事实上,汉武帝即位开始,还在全国选拔“文学材智之士”,予以破格重用。当时,便有很多人上书议论国家政事得失,自我标榜自我推荐的人数以千计,汉武帝从中选拔杰出的人才给以宠信重用。比如有朱买臣、司马相如、东方朔等,他们成了武帝的左右亲信,汉武帝经常让他们与朝廷大臣辩论国政得失,大臣多次被驳得无法对答。当然,这些人才带有娱乐性质,汉武帝也未必真的重视,“上以俳优畜之,虽数赏赐,终不任以事也”。这表明,汉武帝心里对人才的斤两还是很清楚。东方朔倒是经常利用时机直言进谏,对朝政发挥了一定的补益作用。

认可汲黯

除了董仲舒外,汲黯的任用也体现了汉武帝的贤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提拔任用东海太守汲黯担任主爵都尉,地位与九卿相同。此前,汲黯在东海注重择贤能再放手任用,他本人只布置和检查主要政务,不苛求细枝末节。他曾生病在家一年多,但东海郡却治理得很好,百姓交口称赞他。汉武帝听到了,便起用汲黯。此前,河内郡失火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汉武帝便让他去视察,结果汲黯假托天子命令擅自行事,命令官员发放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返回后即请罪。但汉武帝很赏识他,便赦免了他的罪名。

任用汲黯,汉武帝注重的是人才的贤名,属于“国人皆曰贤”一类,同时还注重人才的忠诚与胆略,亲自考察。这样用人,大抵不会有失。不过,汲黯并非完人。史称汲黯为人性情倨傲,当面批评人,不能容忍别人的过失。有一次他犯颜直上,让汉武帝下不来台。但汉武帝最终能容,确是雄主心胸,凡事皆以国事为重,不以私愤而取舍。

当时,汉武帝正招选文学之士和儒家学者,说我想要怎样怎样。汲黯应声回答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意谓心藏很多欲望而表面装仁义,很难达到唐尧虞舜那样天下大治的局面。这简直就是不给人留一点颜面,汉武帝沉默不语,接着勃然大怒,然后脸色难看地结束朝会。退回内宫,还对左右侍从说:汲黯的质朴忠直也太过分了!然而汉武帝终究未对汲黯有什么惩处。

当时,群臣中就有人批评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立公卿等负有辅佐匡正之责的大臣,难道是让他们阿谀奉承,使君主陷入不仁不义的境地吗?况且我既然已经在公卿的位置上,如果只想顾全自身性命,那就会使朝廷蒙受耻辱,那怎么得了!汲黯的确是忠贞为国之士,忠言逆耳,古今有多少人听得烦心,必欲不听而后快,唯雄才大略者有这样的心胸肚量,容得下忠良之言,其虽一时震怒,却终不会加诸半点问责。

事实上,汉武帝对汲黯常常是关爱有加。汲黯身体多病,在三个月的病假期限快到时,汉武帝多次特许延长他的病假时间。后来病重时,庄助替他请假,汉武帝便问庄助汲黯的为人。庄助说:让他任职当官,没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但要说到让他辅佐年幼的君主,他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先基业,有人以利禄引诱他,他不会前去投靠,君主严辞苛责地驱赶他,他也不会离去,谁也无法改变他的耿耿忠心。汉武帝说:“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汉武帝对汲黯的认可,亦很中肯。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首次命令各郡国各自察举孝廉一人,史称这是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而采取的行动。

总体上看,汉武帝初任这几年,只是重视人才治国的策略,其雄才大略也未尽展。只是历史的演绎,把时势放在他眼前,由他作出决断,汉武帝顺势而为,也就开启了大汉的强盛时代,而人才也因之辈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4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