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反复出现了一个职位,那就是上书房大臣。在电视剧中,佟国维、马齐和张廷玉都是上书房大臣,平时帮助康熙皇帝处理一些日常的事务。一个问题出现了,上书房大臣的权力到底有多大。其实,在清朝康熙时期,根本没有什么上书房大臣,而是南书房大臣。不得不说,南书房大臣有点类似于明朝的内阁大学士,权力确实很大。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历史中,宰相制度一直存在。不过各个时期的称呼不一样,在秦汉时期被称为丞相,到了唐宋时期,平章政事其实就是宰相。到了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取消了宰相制度。但是那么多的工作,自己又根本无法完成。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建立了内阁大学士制度。起初,内阁大学士仅仅是文书的工作,但是久而久之成了朝中的中枢,其实基本上相当于宰相。清朝入关之后,内阁大学士还沿用了一段时间,但基本上是空架子。
当时,清朝还在使用议政王制度,这对皇帝的权力造成了很大的限制。康熙皇帝除掉了鳌拜之后,也感觉到了议政王制度的压力。但是又不能直接废除这个制度,康熙皇帝另辟蹊径,设计了南书房行走大臣。南书房本来是皇帝的书房,康熙皇帝平时也就是读书、练字而已。但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力,康熙皇帝提拔自己的亲信担任南书房行走大臣。这个职位看上去没有什么,但其实进入了皇帝的核心班底,开始帮助皇帝处理一些政务。
其实南书房大臣有点类似于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出现了宰相的一些职能。当然,明清时期的内阁大学士或者南书房大臣,相比秦汉时期的丞相差距很大。与其他官员相比,南书房大臣的权力是非常大的,因为自己就在皇帝的身边,属于决策层。我们顺便说一下电视剧中出现的上书房大臣,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历史错误。上书房是清朝皇子们读书的地方,怎么可能出现上书房大臣呢?上书房只有教书的先生。
雍正皇帝上台之后,感觉南书房大臣有点不伦不类。同时又必须制约那群议政王,雍正皇帝建立了军机处,就这样,议政王制度名存实亡。众所周知,在清朝的中后期,军机大臣堪称威名赫赫。雍正皇帝建立的军机大臣,其实和康熙皇帝时期的南书房大臣差不多,都是为皇帝本人服务的。比如乾隆后期的权臣和珅,身兼多个职位,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等。言而总之,军机大臣、南书房大臣都有宰相的影子,但没有宰相那么大的权力。
到了清朝统治的末期,随着总理衙门的建立,军机大臣的地位开始降低。面对一系列的危机,清朝高层也开始了改革,仿照西方君主立宪制国家,建立了内阁制度。但是13个内阁成员中,有7个都是皇族的成员,当时被称为皇族内阁。其实从这一系列的情况来看,宰相制度不可能完全被废除,最多就是换一个形式继续存在。比如日本的内阁首相,虽然二战期间的天皇高高在上,但首相负责国家的实际政务。
辅政四大臣: 清朝时期,顺治皇帝要出家,因此,就让年仅8岁的儿子康熙皇帝登上皇位。因为担心康熙无法执政,救任命了4大辅政大臣。那么,是谁都能被任命为辅政大臣吗?作为辅政大臣,有什么好处和危险?康熙皇帝的辅政大臣都是谁?
作为辅政大臣,它跟皇帝的关系是矛盾的。一方面,儿童皇帝作为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却没有实际的决断能力和才华,离不开一些老臣子的帮助,实际的权力基本掌握在辅政大臣手中。
一般来说,辅政大臣是老皇帝用惯了的人,资历才干都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关键是品德。在老皇帝的权力威望之下,这些臣子小心谨慎,不敢有什么想法,可老皇帝去世小皇帝登基,昔日的臣子慢慢掌握了实际权力后,就尝到了权力的甜蜜滋味,位高权重,多半会自我膨胀起来,或者干脆就有了别的想法。即使没有想法,可把持朝政时间长了,难免有些不够检点的地方,对上不够恭敬,对下不够谦和,得罪之处在所难免。等到皇帝大了,积累的怨气找个机会撒出来,也非同小可。
所以说,在这个位置上,基本上是在以二三把手的名义,行使一把手的权力,即使自己没有谋逆篡位的想法和初衷,也多半会落下个权臣的名声。在这个位置上,管多了不是,干少了也不是;小皇帝顽皮胡闹或者是扶不起的阿斗不好办,太能干了也不好办——这是一个绝对尴尬的二把手位置,真正是无限风光在险峰——显赫却难得善终。
清朝康熙帝的四大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
为什么顺治皇帝选这四人为辅政大臣?
当时在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资格老,威信高,是顾命大臣之首。遏必隆是名门之后,屡立战功,却与鳌拜交好。苏克萨哈原本依附多尔衮,多尔衮死后,他立刻站出来告发刚刚死去的多尔衮,这才获得顺治信任,但其威信却不高,爵位也在他人之下。因此名列第四、功勋卓著的鳌拜对排在他前面的苏克萨哈很不服气。
在这种不服气之中,其实还有着更深的因素。原因在于苏克萨哈隶属于正白旗,而另外三人却属于两黄旗(镶黄旗和正黄旗)。当初正白旗旗主多尔衮擅权之时,曾对两黄旗多加打压。多尔衮去世之后,朝局一变,黄旗抬头,白旗失势。苏克萨哈虽以白旗投靠黄旗,但索尼、遏必隆、鳌拜都瞧不起他。
南书房是大清独有的一个机构,本来只是康熙读书的地方,后来却成为了清朝一个特殊的中枢机构,在康熙时期起到了“备顾问”的作用,其目的是康熙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以及笼络汉族士人的“木天储才之要地”。
南书房位于北京故宫乾清宫西南,康熙登基后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书房。他本人喜欢看书写字,身边的太监显然满足不了,于是他便经常与汉人翰林们来往。翰林内的汉人都是博学古今的人物,他们自然可以满足康熙的求知欲。
起先,康熙选择了张英和高士奇两人,他们每天跟随内侍进入宫廷中的南书房轮值。后来人数越来越多,康熙经常在这里与翰林谈经论道,品茶下棋。
康熙这么做其实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自己个人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拉拢汉族士人。也让天下人看看,常年与皇帝在一起的也并非完全都是八旗子弟和满族大臣,这些汉人只要是人才,他们就可以做官,也可以被选拔南书房行走。
虽说南书房行走并不是一个官位,但地位还是很高的。他们大多是汉人,而且是各个方面的拔尖人才。同时他们也是康熙皇帝的清秘近臣,在清廷诸大臣中的地位尤为显赫。
而当时大清的客观环境,也让康熙不得不考虑南书房的特殊性。大清早期,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是非常大的,他们不但可以参与重大的军政决策甚至连皇权也时受掣肘。
所以康熙一心要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根据以往的政治经验,君主要巩固和加强皇权,须有一个与外朝相对应并专属皇帝私人的内王侍从机构,就这样,南书房的最主要的目的出现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41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